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安靖学校小学部六年级⑶班 黄静文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我们是要创造祖国更璀璨的明天。”这是我读了《中华少年》这篇既优美,又有气势的诗歌启发出的第一感想。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听听,这两句诗优美吧。从这两句诗中,我体会到了“中华少年”应有的纯洁、勇气、乐观这三种精神。
“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莽莽昆仑使我学会立地顶天。”九曲黄河就像中华少年的命运之路。挫折不断,困难连连,但是咱们中华少年在这时候就因该克服困难,英勇向前。九曲黄河就像我们的命运地图。“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我们是伟大的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我们的眼睛是黑的,我们的皮肤是黄的。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是我们不改的容颜。
做一个中华少年,要多接受命运的挑战,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困难来阻止你,还要懂得接受人生中的挫折,才能有资格做一个中华的少年。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险阻,我们都要挺身相站;不管前面再怎么困难重重,我们都要有准备,有自信。
我们,就是中华少年,中华少年的一生不应当风平浪静,中华少年就应当时刻准备迎接考验。我们是龙的传人,就应当有龙的那种精神和豪迈的情怀。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这些都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五十六个民族,代表了地图上那只威风凛凛的雄鸡,代表了咱们中华少年!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⒈ 多媒体课件欣赏:祖国风光。
⒉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二、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⒈ 自读课文。
2. 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 莽莽 昆仑 水浒
女娲 大禹 萦绕 蹒跚
敖包 铭记 纤夫 焊接
璀璨 芦笙 唢呐 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 jìng) 哈达 (hā hǎ)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扫清生字障碍。
2.分节抽生读诗,检查读音并正音。注意:浒、蹒跚、萦、璀璨、笙、唢、竞的读音,哈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三声。
3.默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地方。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4.快速浏览,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四)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中华少年的自豪感
1.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中华少年,那请同学们自己朗诵,说说朗诵这首诗的感受。
2.小组分角色朗诵,评价朗诵的情况。(着重从感情方面)
3.抽几个学生表演朗诵,大家朗诵齐读的部分。然后说说通过朗诵,你体会到了
什么?
4.自己试着表演朗诵。
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作业设计:写感受
1.朗诵了这首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由发挥,文体不限。
2.交流写的情况和综合性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8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设计意图:简洁的板书是我们的追求,又体现本文中心“历史和未来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4
《中华少年》这首诗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参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能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这一点上。
在备课时,我就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这就必须让学生感悟到诗中作者所表达的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特别是理解诗句中包含的典故,这样才能真正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壮丽山河和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起学生作为一个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感。否则,学生即使能用激昂的语调来读这首诗,那也只是形似激情而无真正的激情。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光有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为了朗读而去训练朗读,这篇课文的教学还应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引领学生去遨游、去领略。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去查找有关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我自己也根据诗句的内容制作了课件。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国歌,然后畅谈感受,为学习这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紧接着让学生分组交流预习的收获,各组汇报时借助课件理解诗句中的典故,使学生感悟到这些诗句的内容形断而意连,更充分地激起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所以在指导朗读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课文总结时我让学生欣赏、吟唱歌曲《爱我中华》,将课文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设计: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6
《中华少年》是一首诗,同时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全诗共8个小节。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在感情节奏上,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结合本单元的“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从而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细细回味本节课的教学,我结合诗歌的特点设计了感情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乐趣。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等不同形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诵水平,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另外,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给学生大量的朗读的时间,因此思想感情的体会过于简单化,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结合优缺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反思中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确实让学生学有所得。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7
一、谈话导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我们的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就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疑。
(师重点指导理解字词)
四、角色朗读,了解内容
1、分节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逐步了解主要内容。
4、说说:通过朗读诗歌,你从中感受到中华少年怎样的情怀。
(引导学生从第1—5小节中体会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从第6—8小节中体会到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5、结合体会,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比赛读。)
五、品析交流,畅谈感受
1、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朗读后的体会。
2、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说明喜欢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或真实的想法等。)
3、教师重点引导品析以下诗句:
1)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2—4小节的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2)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四个排比句和上面的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其爱国心、自豪情自然流露出来。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华母亲的.功德,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努力学习,为祖国谱写更璀璨的诗篇!
七、作业布置:
1、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2、查阅其他的爱国诗歌,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既是一首朗诵诗,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对此,在课堂上,教师轻分析重朗读,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大意,了解了诗歌的篇章结构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上,朗读讲究层次,首先是自由朗读,这是分角色朗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中的提示,分甲、乙、丙、丁分角色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读。通过层层深入、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字里行间散发的深情与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爱国情感的火花,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华少年而自豪,为建设祖国而努力。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8
为了参加国庆诗朗诵比较,听从班主任安排,将第8课调整往前今天下午上。有了充分的'提前朗读,朝着感情诵读,课的进行倒也顺利有实效!
结合课型,这节课上用足了课件,"给"的多,旨在从读通,读懂,美读到成诵到诵读!一是扫清生字词,字正腔圆地读通!这首诗长,有些字词容易混淆,出示强化,正音释词,简单实效!二是梳理结构,有声有色地读懂!诗歌共有8个小节,结构很清晰,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点明主题,中间部分的展开特别丰富,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对悠久文化的赞颂,对特有节日传统习俗的赞赏,三个小节各有侧重,表现中华少年激动满怀,自豪不已,第5小节话锋一转,回顾祖国母亲历经苦难,充满艰辛,而后充满希望越来越美好,7、8小节则道出中华少年立志报效祖国的铿锵誓言,结构严谨,情感饱满,梳理结构后分组朗读,呈现出不错的效果!三是理解内容,饱含深情地美读。四是细节指导,声情并茂地诵读。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课前准备: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中华少年。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教案《《中华少年》教案孔文静》。(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
三、深入体会: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教学反思:我感觉在教学时,还是引导学生多让他去朗读,一定要把诗读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激发他的兴趣,引起他的重视,有感情的去朗读,自己去体会,而教师不要讲的太多,这样反而效果就不太好。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1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8*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2
一,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三,重、难点突破
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深深感受到文章作者和文中描写的人物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是啊,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怎能不由衷地为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去学习诗歌《中华少年》。板书诗题。
2,我们也曾经接触过现代诗歌,请同学们说说诗歌的特点。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教师补充。
语言特点:非常精炼、句式比较短小、富有形象性。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完全融入于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之中。
结构特点:一般句式比较整齐,但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长、短句混用。诗的结构与一般文章的结构比较类似。如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等。
内容特点: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的写作目的完全融入了诗句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中。所以,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要弄懂诗句中具体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情感表达特点:有的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通过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来表达。
音律特点: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韵脚,但有的诗歌的韵脚也是可以改变的。
(二),初读诗歌,读通诗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对于诗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如,雪莲——耐寒植物,生于青藏高原地区,花可入药。山丹丹——生于黄土高原,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
女娲——神话人物,功绩:炼石补天,创造人类。大禹——治水有功,成为夏朝第一个君王。
敖包——蒙古族人作为路标和界碑的用石头,土,草堆成的堆子。哈达——藏族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礼物。
芦笙:苗,侗等少数民族的管乐器。唢呐:管乐器。
(三)再读诗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古典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诗歌作品:张继——《枫桥夜泊》,王维《使至塞上》。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影视作品:《闪闪的红星》《离开雷锋的日子》等
3,读第六节,明确我们铭记的是什么,不能忘却的又是什么?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资料:1),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一大”,标志着党的正式创立。2,)春天的故事——1978年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总设计师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4,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5,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四),诵读诗歌,激发爱国情感。
1,自由练读,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读:甲、乙、丙、丁分配朗读或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读或朗诵。(提醒学生标示自己要诵读的地方)
(五),课外拓展
请大家去收集一些爱国诗篇,好好朗读,好好背诵,为班级诗歌诵读活动做准备。
板书设计:
8,中华少年纯洁,勇敢乐观,抱负远大,热烈顽强
祖国锦绣山川的哺育
祖国悠久文化的滋润
祖国特有民族风俗传统的滋养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表达心愿:建设中华,无比自豪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三、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8*中华少年
自豪骄傲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看了建国60周年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你感到什么……?
那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组自读课文,总体感知
学生轮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1)学生自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注上记号。
(2)词语教学
(3)每组四人合作朗读课文,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怎样的一种感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朗读。
四、梳理全诗的写作顺序
第一小节:民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风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第二小节: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化少年。
第三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第四小节: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第五小节:回顾了中休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六、七小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八小节:对全诗进行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应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全班分四组轮读课文。
2、学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3、交流自己读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感受。
三、朗读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在活动中,各组上台朗诵,可以一小组朗诵一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四、作业
一、照样子,组词
例:惨 悲惨 凄惨 惨痛
1、温( )( )( )
2、思( )( )( )
3、要( )( )( )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
2、学走路时,摇摆不定的样子。( )
3、形容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
4、强壮勇猛。( )
三、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缘:①因为 ②沿 ③缘分 ④远古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2、能结识你这样的朋友,真是缘分啊!( )
3、你知道“边缘少年”的意思吗?( )
4、爸爸总是无缘无故地打我。( )
四、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拟人 ②比喻 ③设问 ④反问
1、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
2、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
3、我们怎能忘记中华母亲承受的千年灾难?( )
4、历史和未来将由谁来焊接?是中华少年。( )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温暖 温柔 温和 思想 思念 思考 需要 要求 全要
二、莽莽 蹒跚学步 离地顶天 强悍
三、①③②④
四、②①④③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翱翔、莽莽、昆仑、刚劲水浒”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通过分角色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祖国的历史、未来。
难点: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交流读的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直接板题,明确学习内容。
2.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需解决什么问题。
3.指名说有几个要求。
4.明确要求: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这首诗。
2.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交流朗诵这首诗的体会。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小黑板出示词语:
翱翔莽莽昆仑刚劲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学步
铭记纤夫焊接璀璨芦笙唢呐敖包哈达竞相开放
3.重点指导读好“刚劲、纤夫、哈达”,因为“劲、纤、哈”是多音字。
4.指名读一个小节检查读文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本诗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疑问可能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什么?或“春天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事件?等等
师讲解:“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春天的故事”指的是1979年的春天,邓小平主席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春天。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生自由选书本中的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中的一个角色练习读,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指名分角色朗读。齐读部分集体读。
3.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节: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语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巍峨峻拔”提醒了我们。
“从宝岛走来”要读的柔和些,“乳燕”提醒了我。
“从草原走来”要读的轻快自由些,“翱翔”提醒了我。
“从黄土坡走来”要读得顽强写,“七沟八梁”提醒了我。
第二节要读出感激的语气,“让、使、教”提醒了我。
第三节要读出自豪的语气,“到、感受、领略、在”提醒了我。
第四节要读出感激、自豪的语气,“滋养、根植”提醒了我。
第五节前四行要读的低沉缓慢,后面的读得自豪些。
第六、七、八三节要读得铿锵有力些。
4.全班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5.学生间交流读的体会。(可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也可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还可内心情感的体验。)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小节按先分后总的结构写。
2.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反复使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如:
第一节的前四句和第七节(排比句)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对偶句)
3.抄一抄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
4.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8*中华少年
历史 未来
锦绣山川 崭新画卷
悠久历史 璀璨诗篇
(自豪)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6
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朗诵这种形式,也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诵。
(1)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为了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可以采用化装表演朗诵,把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装扮成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少年,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朗诵后的体会。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交流内心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谈x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全诗,自然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读《中华少年》有感 篇17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A案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