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
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散步》教学设计 篇2
《散步》教案
福建省仙游县山立学校语文组 郑建亭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教学难点 :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由全班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导入 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这些来到山立学校求学的“游子”该怎样“报春晖”、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检查学生语词积累情况。
(1)听写词语。分歧 霎时 委屈
(2)根据词语意思写词语。
① 形容水的明净。
②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感情。
明确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选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以“《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开头写一段话。要求:①交待完整时间、地点、人物;②用上“分歧、霎时、委屈”三个词语。③字数在150字左右。
2、学生交流、评价,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示例:《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后来发生了母亲、儿子走大路和小路的分歧。霎时,我深感到责任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子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五、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要求用圈点法画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2、以“我喜欢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示例:①我喜欢第(4)段“这南方……起着水泡。”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
②我喜欢第(5)段“我和母亲……走在后面。”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③我喜欢第(2)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样。”因为这个句子写出出了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一)写景的句子:还有第(7)段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二)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体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三)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和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
(它们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六、全班朗读、重点研读最后一段。
全班朗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我蹲下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分三步进行,先理解其字面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弄清本体和喻体,最后自然引入对深层意义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更深一层看,“整个世界”有意夸大了身上背的重量,意思是说我们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老一代,又要扶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只要我们人人尽到这个责任,社会就能不断延续和发展。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七、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让我们一起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八、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谈谈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通过“我”的成功地处理散步过程中走哪条路的分歧,来表现中年人敬老爱幼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三代》说的是一位陌生的先生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的事。
九、小结:
(1)从本文内容上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么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同时要知道我们现阶段的责任那就是勤奋学习,这就是对“三春晖”——母爱的最好的报答。
(2)从学习重点上小结。
我们主要感知内容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来学习《散步》这篇课文。
十一、作业 :
1、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拟三道题目,并加以解答。
《散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和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教案设计思路】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步》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咏阅读课文,感受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3、动情朗读课文,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学习重难点:
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学习过程:
复习展示:
收集有关友谊的诗句,写在下面,并和同学们交流。
一、预习展示:
1、请同学们收集有关亲情的诗句、格言警句,整理在下面。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拆散,粼粼,妩媚,粗犷,小心翼翼,涟漪,潇洒。
3、解词:
粼粼:
各得其所:
4.阅读课文三遍,思考下面得问题:
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二、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并说出你的理由。
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你感悟到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们交流。
三、达标反馈:
1、以“散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什么?后来我为什么决定委屈儿子?
3、“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反应了人物品质,体现了的家庭关系。
四、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有关孝敬父母的歌曲?把歌词整理在下面吧。
《散步》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理解深刻的文意 美读精妙的词句
品味诗意的语言 体会浓浓的亲情
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真情。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会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散步。齐读课题)
二、学习指导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出示字幕:学习目标 理解深刻的文意 美读精妙的词句 品味诗意的语言 体会浓浓的亲情)
2、按照以下学习指导,开始自学吧!
(出示字幕:学习指导 ★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站在读懂课文的角度说明理由。★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展示交流
1、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站在读懂课文的角度说说理由。(几生说)
3、这些标题都是可以的。不过,老师认为还是“散步”好。谁来帮老师说说理由?
★4、这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两对母子。多么可爱!(板书知识树:孩子 妻子 母亲 作者)喜欢这个小孩的请举手。
5、你喜欢这个小孩子的什么呢?(生说师板书:聪明 可爱 机灵)
6、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生:“前面也是?,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7、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对孩子最大的赏识就是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
遍。(谁来读读孩子说的话)(生读:“前面也是?”)
8、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来(聪明、活泼、童真童趣、猛然发现规律的喜悦)
9、来,同学们,一起朗读这句话,读出孩子的个性来。(生齐读:“前面也是? ”)
★10、你认为“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说师板书:贤妻良母)
11、表现在哪里呢?(“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12、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生:不一定听我的。)
13、妻子为什么在外总是听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丈夫,给他个――面子。
14、在家里,就不同了,遇事大家商议,谁说的对听谁的,这就是内外――有别!
15、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生:“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16、喜欢母亲的举手?
17、你为什么喜欢母亲?(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18、 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生:“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很听她的话一样。”
19、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心声。
20、还有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找找看。(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
21、“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怎么改变了主意?(满足孙子的要求。)
22、这就是对孙子的――(疼爱)
23、这里“摸摸”的.动作,“还是走小路吧”,应该读出什么来?(爱抚)
24、用心“摸摸”,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摸摸”,从心里读出来(生读:母亲摸摸?)
25、把“摸摸”读到自己的手上来(再读)
26、把“摸摸”从自己的手上,转移到孙子的“小脑瓜”上来(生读语段)
27、母亲开始眺望远方,这远方,正是孙子向往的路径。可见,小路的景色很美。
(多媒体出示:“她的眼随小路望去波光粼粼的鱼塘。”)
28、谁来读一读?(一生读)
29、来,同学们,读出母亲的眺望――齐:“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30、通过读,把眺望的视线由近处推向远方――齐:“她的眼随小路?鱼塘。”
31、母亲看得远啊!既看到了美景,也预料到了路障,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
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32、母亲是早有预料的,不用惊慌,再读。(生再读)
33、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师范
读“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34、你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慈祥、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师板书:慈善、疼爱孙子)
★35、喜欢作者的举手。
36、为什么喜欢作者?(注意与母亲交流、很孝敬母亲)
37、哪里看得出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38、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
39、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伴随母亲的时日很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0、“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说明了什么?(可见母亲挺过严冬不容易,每活过一天,十分艰难,很不容易。体现出生命的坚韧!)
41、说得好!总算盼来了春天。(多媒体演示句子:“这南方初春的生命。”)
42、大家看看,多美的春天!多美的语句!谁来读一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
43、想象新绿,那是新生命的诞生和希望。齐读―“这南方?
44、感受新绿,最是一年春好时,浓妆淡抹总相宜。再读――“这南方
45、二月里看见刚刚抽出的嫩芽,是什么心情?(惊喜)一-读出来: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46、听到与看到“咕咕地起着水泡”时的是什么心情?(自在和愉快)再读:“田里的冬水也?着水泡。”
47、这段话写得真美!生命真美啊!再次齐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润泽我们的心。(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48、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不能熬过去?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决定――生:“走大路”。
49、作者说这话时语气怎么样?(干脆、利落)
50、读出这种当机立断。(生读语段:“走大路”)
51、读出这种充满孝心的当机立断。(生读语段:“走大路”)
52、读出这种委屈儿子,孝敬母亲的当机立断!(生读:“走大路”)(板书:孝敬母亲)
53、“我”孝敬母亲,断然决定“走大路”;妻子夫唱妇随;母亲疼爱孙子,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54、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多媒体演示段落) 生自由朗读这句话。
55、你读懂了什么?(生说师板书:责任 使命)“整个世界”指的是:在我和妻子心中的地位。
56、是啊,“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的,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
57、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母亲)
58、“她背上的”是――(儿子)
59、“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DD(母亲加儿子)
60、母亲加儿子,就是――(整个世界)
61、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75、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62、尊老爱幼,就是――(整个世界)
63、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
64、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
65、(课件展示) “我们在阳光下就是整个世界。”指导朗读这一节。
67、来,同学们,一起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生齐读)
68、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齐读)“我们在阳光下
69、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再瞧这“尊老爱幼”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家子――读: “我们在阳光下就是整个世界。”
四、升华主题
1、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什么句子比较多?(对称句)
2、这种对称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大家找找看,找一找对称句。
3、让学生读自己找的对称句。
4、(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对称句,让学生齐读)
5、听同学们那么有节奏地朗读,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这种句式多美呀!大家模仿着这样的对称句,说一句话。(师出示多媒体)
6、说得太美了!诗一般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除了具有对称美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几生说)
五、拓展延伸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一位年轻的母亲端着一盆热水去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也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我也为您洗脚”
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你用心观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六、结束语
同学们,在我们即将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我想用一首歌的歌词来作为我们今天这节课的结尾。(播放《懂你》歌曲) 师生齐读《懂你》
《散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通信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
邮政编码:523077
电话:9160
《散步》教学设计 篇7
散 步
重庆市第一○四中学校 王小敏
教学目的:
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内容的写法。
2、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
3、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内容的写法。
2、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
3、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平凡小事,然而就这些平凡的小事透露出父母祖辈浓浓的关爱,传达出温馨的亲情。让人回味,令人感动,请同学们回味这些美好的时刻,并讲出来大家分享。
导入 对《散步》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朗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用一个词概括本文事件。
(2)、简述文章内容。
(3)、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2、听读后,抽生用一个词慨括本文的事件,并简述本文内容。谈谈课文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注:散步。这是一家四口散步的过程。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体现了尊老爱幼、温馨和睦、互敬互爱。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 讨论:
1、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歧,作者是如何选择的,请谈谈他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找出你认为最能够打动你的段落或最有价值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一下。
(二)交流:
注:
1、我选择了走大路。在尊老和爱幼的天平上,作者倾向了尊老。因为母亲老了,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妻子善良、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活泼可爱。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温馨和睦。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2、谈一谈你认为最能够打动你的段落或最有价值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注: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 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体会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明确:儿子发现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活泼。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明确:母亲老了,儿子成长了,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这样母亲自然听从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年幼,现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明确:为选择行走路线形成分歧,但能相互体谅达到和谐统一,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
(5)、文中作者简洁地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美好景色,巧妙地衬托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请找出描写景色的语句朗读并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春的气息,充满生机,高歌生命。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看出春天是美的,有意思的。
生活幸福,其乐融融。
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描写的景物美、体现的人情、人性美。
四、重点研读,深化主旨
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
“世界“这是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五、创维空间,拓展练习
1、消息
(1)、老师曾在看到报纸上有一则消息:“国庆节放假前,有许多人往养老院打电话,想在黄金周期间把老人送去托养。这样,他们便能安心地带着孩子出游,因为养老院有人照顾自己的老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大力的传承和发扬,这样让中华民族的这一夺奇琶在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开得最艳、开得最美。
2、课堂调查:
(1)、每年在你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他们是否都为你过了生日?
(2)、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妈妈的生日,请你编辑一条短信发送给他们,为他们献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写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
注:从刚才的调查结果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对父母关心太少、理解不够)
(学生交流短信)
课堂总结:
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六、亲情放送,课后作业
1、(多媒体播放fiash《让爱住我家》)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热爱家庭的人们,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2、课后作业 :
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掬捧起你脑海那思维的浪花,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散步》教学设计 篇8
散步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 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今天我们就学习莫怀戚的文章《散步》(板书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2同学们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情感?(亲情)
三细读课文,研讨课文内容。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也有可能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但作者却能通过这件小事,把一家三代四口人的性格特征很好地反映出来。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多媒体展示: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_____(谁)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孝”字的演变)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假如你是儿子,你从这件事中获得什么启发?——孝顺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爱的教育尽在不言中。)
3、他们四口人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这是一个互敬互爱的和谐、充满爱的家庭(和睦)
四、再读课文,探究课文主旨。
这个散步的分歧,最终在一家三代四口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解决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这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下面我们齐读文章6、7、8自然段,重温那解决分歧,走在小路上这温馨的一幕。
1、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负责背母亲,妻子负责背儿子?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想告诉读者什么深层含意?
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理解“传承的关系”。
2、 “我“和妻子是怎样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
3、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中的“整个世界”?
中年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一方面要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一代;另一方面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抚养下一代。所以中年人肩上是一份重大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是从老年人身上接过来
五、体验亲情
设想一下, 晚饭后,如果你们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曲,爸爸想看足球,妈妈想看健身操,你想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又该怎么说?
同学们很有孝心,也懂得如何尊敬老人,我为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而高兴。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是让大家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六、教师心语 结束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附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承前
我、我的妻子 责任重大
我的儿子 启后
《散步》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1、成语故事:(注意联系前面的几个成语) 两袖清风,画龙点睛, 5’
2、导入 :从课题入手,“散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随随便便的走走,是一种休闲的方式。那么在莫怀戚的这篇散文中,散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且看课文第125页的文章。 1’
3、快速地默读文章,思考问题。 7+2’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划起来,并且通过这个题目想一想:作者在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提问,回答:
(1)初春的时候,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在田野里散步。
【体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等记叙文的几个要素。】
(2)主题:尊老爱幼。
4、再仔细的阅读文章,想一想“尊老爱幼”的这个主题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要找出具体的字和词。) 4+6’
师注意:同学回答之后,主要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细节与主题有什么联系,反映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师只做适当的指导。
归纳:正因为有这个主题的存在,人物的性格都要服务于这一个中心。而是不是他所有的性格都可以服务于这个中心呢?不是的。因此,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性格来写,选取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部分性格来写。这也是我们作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点之一。撇开作文不说,就这一部分的性格也都可以让我们来
过渡:这些性格只是他们众多性格当中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性格都不写,而只写这个性格呢?因为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要让人物的性格服务于主题。但是就这一部分的性格,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现在,我们不妨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在你们每个四人小组中谈谈: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7’
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如有出现辩论的情况,则在第二、三轮打住。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6、联系生活: 7’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祝贺语。)
7、作业 : 1’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写一写,我理想中的温馨的家庭,作为这周的周记。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初春,一家人,田野,散步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2003年12月4日定。
《散步》教学设计 篇10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25—128页。课文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小事,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比较阅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突破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2.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查找一些尊老爱幼的故事。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从尊老爱幼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1.结合自己身边的故事,进入新课。2.自主合作探究。2.积极思考,讨论交流。3.比较阅读,加深理解。3.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理解。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约 分钟)
二、自主合作探究(约 分钟)
三、比较阅读,小结全文(约 分钟)
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蕴涵丰富的优美散文,文中体现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成散步 分歧——母亲 走大路(承上)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儿子 走小路(启下)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这是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体现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教学,指导学生做比较阅读,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从而理解文章主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研讨,加深对课文理解。课后摘抄精美句子,积累语言。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1)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2)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2.第三自然段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换成“度过”行不行?为什么?答案与提示:1.(1)各得其所:几个人的想法都得到适当的满足。(2)水波粼粼:水波在阳光下明亮闪烁。 2.不行。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个性练习设计1.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在这两难的情况下,“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要这样选择?2.当“我”决定走大路时自然委屈了儿子,但文中没有写儿子的反应。你认为当时儿子会有什么反应?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话。答案与提示:1.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儿子还小,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而母亲风烛残年,孝敬时间不可多得。应该将有限的孝敬时间留给母亲,这样也是对儿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2.合理即可。教学探讨与反思对于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朗读,不仅可以增加语感,同时也便于领悟文章感情;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下,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补充资料
《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成)这篇文章的写作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的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而对孝却大加赞扬,说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的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我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的召集,全国像一家人来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分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散步》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设想: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隽永,玲珑剔透、蕴籍丰富的亲情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一起散步,却于小小的一次散步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或许是久居繁华的灯红酒绿的都市,很少看到全家老小一同散步的情形,或许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很少看见全家老小外出时和谐相处的情形。因此,每每看到这篇散文,总觉得有些东西触动我的心灵,总会引起我们的向往和思考,就算看百遍也不厌倦,仍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于是,面向七年级的学生教学《散步》,首先是朗读,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教学目标:
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
二、 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欣赏精美隽永语言;
三、 体会亲情之美,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出来散步,却并不多见。你和全家人一同散步过么?能否说说全家人一同散步的故事?(几个人一起?在哪散步?开心么?)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表达。
师: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的散步故事,在孩子们看来确实很有意思。那么,在成年人看来,散步是否也很有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同当代作家莫怀戚一起散步去!
二、诵读
(一) 自由读。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二) 分角色读。
数名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1-8段。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字音、停顿、语调等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情感。
(三)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到:
1一家人有哪几个?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明确:一家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感受到的。
明确:一家人散步很高兴,从“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以及描绘春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一家人去散步心情很愉快。从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体会到。
景物描写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细节描写如: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可见一家人和谐相处,在春意盎然的田野散步,其乐融融。
三、解读
(一) 读分歧
1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矛盾、分歧。“我”一家四口也会有。这次散步有什么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 分歧的解决由谁决定?为什么?
明确:分歧的解决由我决定,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3分歧最终怎样解决的?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办法?
明确: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又改变主意了,说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关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孙子开心。
4 通过这个分歧的解决,你发现这一家四口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沉着果断
妻子——贤惠
母亲——慈爱,疼爱孙子,信赖儿子
孩子——乖巧、聪明活泼
(二) 鲜花送给谁
我们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家人里的哪一个?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她鲜花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师集中学生的意见。一般学生都集中在把鲜花送给母亲或“我”。因此教师适时把学生分为两组。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母亲?请你来说说送母亲鲜花的理由。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我”?请你来说说送“我”鲜花的理由。
归纳学生的理由: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而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我”,所以把鲜花送给母亲。
“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鲜花应当送给“我”。
其实,文中的“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四、美读
(一)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一家四口如此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有过矛盾、分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使分歧顺利解决,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共同点?
明确:这个共同点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怀有对家人真诚的——关爱。
(二)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他们之间真诚的关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如: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品析:
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三) 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思考:
1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2 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最好。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五、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这一篇《散步》,感受到家庭之美,亲情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否感受到你肩上的责任?
《散步》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过程 及要点:
一、 预习设计:
1、 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一两个课下注释中没有,你又不理解的字词,准备课上交流。
2、 准备好字词积累本、字典、词典。
3、 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 学习新课:
(一) 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本文与《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 同桌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将自己和同桌找出的字词都通过查字、词典,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无误地注音、注释。
(三) 师范读课文,学生在下面小声或不出声跟读,体会读音、重音、语调、语速,看有无不恰当的地方,标记下来。(读后师生共同讨论、订正。学生说出自己的读法以后,对有道理的要充分肯定,认为没有道理的,归为“一种认识”一类,一般不宜直接否定;学生说出想法后,让其读给大家听)
(四) 讨论、品味重要语句: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要点: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要点:因为我从小很听话,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亲现在很信任我。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要点:爱幼尊老。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要点: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爱,牺牲自己的意愿,满足孙子的意愿。
5、 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界。
要点: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五)师齐读课文,体会文中感情,思考:和《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1、 指导思想: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 要点:
(1) 相同点:都是写家庭生活的。
(2) 不同点:a、人员不同《金》写的是儿童《散》重写成人;
b、 情绪不同《金》活泼《散》深沉。这一点比较难理解,老师可作引导,从作词、描写对象、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列下表:
课文 用词 人物关系 感情色彩 其他
三、 作业 :
1、 查字典,给下列词语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岐 一霎时 粼粼
2、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有人说“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很幽默,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2)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段,抄在下面,并说说其作用。
《散步》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学生自己 轻声朗读,思考回答下边问题: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
( )的家庭
( )的我 ( )的母亲
( )的妻子 ( )的儿子
(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有一个苹果或一束花,你最想送给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看来大家都喜欢这样的家庭。当然,如此温馨家庭,是数不胜数,人们常说,家是爱的港湾,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蕴含着亲情的琼浆,即使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那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全体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内容。
要求:
1、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读准下列字音:熬 (ǎo )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或理解的角度,请你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A(亲情)B三代C温馨的家庭 D一家人)……
3、文中的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以下举学生部分发言)
喜欢文中“我”,因为他有责任感,孝敬老人……
喜欢文中的“母亲”, 虽然自己腿脚不灵便,但她深爱孙子,宁愿受累选择了大路。
喜欢文中“‘我’的.儿子”他聪明,可爱,听话……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师生评价。
4请复述课文内容。
三、品读文段,美点寻踪。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句段,并从思想内容、文章的自身语言和结构特色等方面说说美在哪。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评价。
2、提示:写人的写景的句段,可从用词或修辞去欣赏。示范:a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开头有诗意的镜头。B“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地新绿随意的铺着”
3、美点寻踪: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的句子,并说说为何喜欢?
4、学生发言,然后师生评价。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2: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3: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尊老爱幼美好家庭,,结尾点明题旨。句式整齐、对称)
例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写出孩子的活泼、可爱,聪明)
四、问题探究:
1、当散步发生分歧时我是怎样处理的?我为什么这样决定?
(委屈孩子决定走大路,儿子小我可以背他,母亲老小路不好走。)2、 “我”本来决定走小路,后来为何又走大路?
(走小路应该爱是母亲的决定,我尊重母亲。这个决定更完美,这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3、文章结尾作者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题目《散步》是从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你从另一个角度给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展开想象 体验感受
1、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爽快地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七、比较阅读,学法实践。
要求: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短文:《三代》,试着实践学法:
(1)重拟标题;
1、让学生自读、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后加以点评、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 ①交叉路口 ②一家人 ③感人的画面 ④责任 ⑤背影 ⑥ 爱……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略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品读文句,美点寻踪: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回答::
“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先生”。画面真美、感人。
“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表现出 那“先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这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我们采用先“阅读感知内容,再品读寻踪美点”的方法学习这两篇文章,这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按这方法去学习美文。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我 妻子
母 亲
儿 子
教学反思:
因为本文短小,设计教案之时,按照我们读文的思路,采用问答形式, 由“感知”而至“品味”,让学生掌握欣赏美文的基本方法,同时我结合课后的短文《三代》设计了“课堂迁移”,让学生“现蒸热卖” 学以致用。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课上只作点拨、指导。在设计问题时我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课上引导多读文段,尽可能使他们从文中找到答案。结果学生讨论发言较积极,课堂气氛还比较活跃,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就是“品读文段,美点寻踪”之时,可能由于平时认真学习好读书的学生不很多,加上平时的训练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回答的能力,所以发言的常是那部分爱学习好读书的学生。今后在备课、设计教案时,要尽可能考虑到班上的大多数人,尽力做到既备课又备人,多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回答问题能力的训练。
《散步》教学设计 篇14
散 步
教学目标 :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年度评选中,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颁奖台,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散文,题目是《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2、学生配乐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散步的人物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⑵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⑶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⑷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4、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5、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⑴ 散步时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⑵ “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1、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2、教师: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是“爱”这条纽带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相亲相爱、理解谦让、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满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那样深刻,文章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并作简要赏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1)用得准确的词。如“熬” “铺” “慢慢地”“稳稳地”等
(2)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与散步的愉快氛围)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教师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深读课文,领悟道理
教师:赏析了文章精美的语言,让我们一同来回味,文章中最感人的画面在哪里?(朗读),其中,哪一句话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1、体会“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六、拓展延伸
1、是啊!亲情是甘泉,滋润我们枯干的心灵;幸福的家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让我们来看一组亲情图片,在这一幅幅普通的镜头背后一定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请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2、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知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要有真情实感)
例:严爱如山,伴着儿女们成长;父情似水,永远在心里流淌。谢谢有这么一天,让我说爱你——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六、教师布置作业 并小结。
1、作业 :完成亲情贺卡,把这份厚重的、特殊的礼物送给你的父母。
2、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和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