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2023-08-03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1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2)对词语的理解。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5.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四、拓展阅读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注:引用时有删改)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六课《怀念母亲》。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注意“朦胧”的拼读、“挚”“频”“斑”的写法;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生字词,一部分词语能运用;注意积累语言。

  2.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价值目标——培养爱国情操。

  三、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当我们跌倒,伤了手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得到母亲的安抚;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带着祈求的眼光投向母亲;而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念,总是盼望母亲快快回来。母亲啊,她就是我们的肩膀。同学们,你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是怎样的?用一两个词概括。(练说:   的母亲)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当失去了母亲,这种爱就特别深刻。今天,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其文章里,就向我们倾诉了他在失去自己的母亲后的悲痛,还有自己深深的悔恨,怨恨和对离开自己的祖国母亲的思念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怀念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2、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3、了解作者。

  师:对于作者季羡林,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我们之前学过他的课文,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道他有和大熊猫一样的称号“国宝”。(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师:在上节课,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同学之间讨论一些。

  (①同位互相指读,给不会读的字词标号;②集体反馈,根据学生识字总体情况,引导学生学生字词。)

  师:哪位同学踊跃一起读一下生字。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朦”“胧”的字音)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字词的写法:“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2、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学生活跃抢答)(出示课件)

  崇尚:在心里是无法取代的。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生字词过程,我们大概感知文章了,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

  1.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篇,然后默读。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板书:两个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哪些自然段给了你们这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1、抓重点语句,理解“理解生身母亲”。 (板书:生身母亲)

  师:同学们阅读得非常仔细,一下就找到能够体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的段落。我们首先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感情。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师: 从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作者在失去母亲的日子里过得多痛苦啊!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读课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念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2、重点理解“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却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他的愿望是什么?

  (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师:大家能从中读懂什么吗?

  生1: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漆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生2: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失去母亲似乎就失去了灵魂,没有快乐而言。

  生3:作者感到很内疚,因为自己还没有对母亲尽了孝心,心里就有了遗憾,所以他说:“抱终天之恨”。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无法尽孝、心存自责,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恨。)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透切,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愧疚和悔恨的语气来朗读第2自然段。(全班读,然后个别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其他自然段思念母亲的句子还有哪些?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哪些段落还体现作者思念母亲的感情。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怎样理解“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带着思念。)

  4、小结:

  ①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②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五)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师:前面我们在谈到“怎样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感情”这个话题时,有同学找到了作者经常梦到祖国的语句。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请同学们回去认真预习,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薄暗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求学,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板书:祖国母亲)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师:同学们可以再仔细阅读这段话,想想哪几个字词体现了作者非常想念母亲。

  (两个“频来入梦”)

  师:如何理解“频来入梦”?(联系上下文。)

  生:时常梦见祖国和母亲。(“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师:文中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

  a.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b.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c.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朗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d.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生:作者一个人孤身在德国生活,充满孤寂感,但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作者就会想起在中国生活的情景,以及在中国的亲朋好友,心里就会高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师:从这段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师:“浓浓地糊在心头”中的“糊”字还可换成。同学们怎样理解“糊”的感觉?你们认为“糊”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可换成“粘” ;“糊”说明感觉很强烈,耐人回味,用得好,因为“糊”字把体现了这种耐人回味的感觉,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师:从学习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5、抒发情感

  师: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a.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b.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c.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d.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妙笔生花

  大家也像作者一样,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心情。

  (五)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六、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两个母亲                     崇尚的敬意 真挚爱慕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3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掌握“真挚、朦胧”等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母亲》歌曲《我的中国心》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课件演示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

  1、情景教学法:上课开始,播放《母亲》视频,让学生知道母爱的伟大,引出季羡林怀念母亲。课件出示:季羡林,让学生认识季羡林,揭示课题。在这节课的最后播放《我的中国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以读代讲法:”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

  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1、“母亲”这是多么亲切地称呼,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播放视频《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思念母亲的课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视频中出现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课件出示:季羡林回忆以前学过的跟季羡林有关的课文。

  3、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思念情感。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1、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2、学习生字词,解决问题。

  3、听课文录音,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1、首先是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

  出示课件:“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结束对身生母亲的感情。

  2、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出示课件: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让学生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3、回忆以前学过的《游子吟》。(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离家乡,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2、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预设:听完歌,学生谈想法;并结合实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再畅谈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设计意图: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点明文章的中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

  总之,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自学提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别样的思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齐读课题。

  指读词语:寝不安席怅望灰天心潮腾涌凄凉沮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时要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自学课文,深入体会

  1、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怀念亲生母亲?并用——画出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从关键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

  2、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分析关键语句中所体现的情感

  学生汇报交流。

  1、品思母之情

  (1)品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理解重点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过渡:最亲最近的人永远离开了自己,再也见不到她慈祥的面容,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

  作者随与母亲共处的时间不长,但与母亲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母亲在作者离家的岁月里,经常倚门遥望,感叹自己不应该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学。盼望儿子归来,但直至自己去世,也没有盼来与儿子的长久相处。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季羡林的作品《永久的悔》中有这样的片段:“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所以,每每想起这些,作者就感到心如刀绞,愧疚难当。

  (2)品读:a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b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样的'?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日甚一日,从未改变,你能试着在朗读中体会这种感情吗?指名朗读。

  2、品思国之情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1935年,作者留学德国,远在异国他乡,从此他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我们的祖国母亲。

  品读: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作者非常思念祖国的?

  凄凉和甜蜜在这里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凄凉的是自己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和朋友,孤寂一人的思念之情无以言表。甜蜜的是自己可以时刻追忆起祖国和亲人,咫尺天涯,感觉他们又从未远离自己。凄凉与甜蜜,简单的两个词语却将作者那种矛盾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以读促思。

  3、拓展延伸: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采用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4、机动环节: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震撼了所有人,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欣赏歌曲。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后小练笔:把最想对亲生母亲或者祖国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

  6、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5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过渡:是啊,母亲给了季老多少的爱,给了季老多少的温暖,当季老远在异国他乡时,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在季老24岁那年,他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此时此刻,虽然地域有了距离,但又怎能割断季老心中的怀念呢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除了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外,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4.交流汇报.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a,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是第一次离开,滋味尤为强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所以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也"字在句中起了什么作用 ("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感情朗读.

  b,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凄凉"是什么意思 (寂寞冷落,凄惨)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了祖国和亲人,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他时常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仿佛觉得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小结: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5)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4)感情朗读.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心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生母的面影,生母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小结: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过渡: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1,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两段是前后照应,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

  2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3,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引用说明法)

  3,小结:《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深情地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准备】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今天考考你们:哪位同学知道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

  母亲节,是呀,在这一天,广大母亲都能够收到儿女们的祝福。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都沐浴着母爱长大。

  你脑海中浮现的母亲形象是什么样的?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一分独特的爱。所以许多国家设立母亲节——感谢母亲的节日。著名的学着季羡林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小组讨论哪些字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你是从哪些自然段产生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研读“生身母亲”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生身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亲生母亲的爱。

  二、细读课文,研读“祖国母亲”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随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带感情的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来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响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什么样的?

  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三、首尾呼应,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大家互相讨论交流。

  四、作业

  摘录文中佳句,尤其是对祖国母亲魂牵梦绕的句子,读一读。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7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教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教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教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教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教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教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 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凄凉 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教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教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教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 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教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 、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教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教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教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教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教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教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凄凉 思潮起伏

  六、 教后思考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教学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8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

  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9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作文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文本的能力,能够基本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学生缺乏深刻的现实体验,对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因此,在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季羡林的成长过程,给学生读他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为深入理解本文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8个生字,会写“真挚,避免,朦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季羡林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思。

  五、说教学法

  朗读体验法、小组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会用洽谈(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可爱,美丽,勤劳)”我接着引导“是的,在我们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就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及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经过默读,接着说“那么,本篇课文作者怀念的仅是生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走进《怀念母亲》。”

  (这样的导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

  在解决完生字词后,再次让学生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经过通读可以从文中得出(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这样的设计能

  (三)深入研读,体验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谈话法,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文中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在此给学生3分钟的思考时间,思考结束后,采用自主回答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找出一下句子进行回答“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上下文,感受作者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的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的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了。

  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并从“食不下咽、抱终天之恨”等词语感受作者因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的心情。

  语文教学中谈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接着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的祖国,到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留学,地域的距离能高割断作者的怀念吗?(相反这怀念又添了分量)”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那么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并没有割断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有哪些地方又体现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在此采用探究法,让学生…….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人心头。

  (2)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引导学生从凄凉二字入手,进行想象说话:“想象季老为什么“凄凉就是幸福”的呢”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深入体会到作者复杂的心情,“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最后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并交流写法特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你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要求学生写一写(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了情感)

  (五)小结作业

  编筐编缕,贵在收口,对于小结部分,我会用提问形式引导学生与我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小问题:“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进行简短的回顾后,引导学生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让我体验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读写结合,季羡林先生独在异国他乡,在凄冷的黑夜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他会想些什么呢?

  七、说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悔恨

  祖国母亲——热爱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10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妈妈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妈妈为题,写了哪两个妈妈?(板书:生身妈妈、祖国妈妈)

  他对这两个妈妈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妈妈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妈妈和祖国妈妈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妈妈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妈妈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妈妈,以弥补长久离开妈妈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妈妈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妈妈的爱慕,带着失去妈妈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妈妈,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妈妈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妈妈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妈妈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妈妈)

  (二)、体味对祖国妈妈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妈妈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妈妈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妈妈,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妈妈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妈妈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妈妈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妈妈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妈妈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妈妈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妈妈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妈妈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妈妈与祖国妈妈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交流,你们知道“国宝”指什么吗?(是什么?生:熊猫)对,是我们国家的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然而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称为“国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季羡林)回答得非常正确,正是季羡林老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题目是《怀念母亲》。(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走进季羡林

  对于季老先生,相信同学们应该不陌生。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有他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那么,谁能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季羡林先生呢?

  在了解作者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都做了预习,手头有有关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在做汇报时,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手头资料,口头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季羡林,可以简短,可以只说一点,忌学生照着资料读。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2~20xx.7.11),字希逋(bu,一声),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生的了解: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学翻译家】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季羡林,那么退去我们刚才所听到的那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我们要品味的是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

  3、生字新词

  1)音

  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文中的生字词会读了吗?好,那老师就要考一考你们了,同学们来看小黑板。请生读:

  真挚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篇目薄暗弃养频来入梦

  沮丧奔丧寝不安席

  心潮腾涌思潮起伏终天之恨

  小结:多音字有奔;薄

  (在讲解多音字的时候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

  奔:奔走;急跑;赶忙或赶急事;逃跑--读一声

  直向目的地走去;年纪接近--读四声

  薄:与厚相对应,薄板、薄纸--读bao,二声

  合成词,单薄,浅薄,红颜薄命--读bo,二声

  薄荷、薄荷糖--读bo,四声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准确,老师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声音可以放开,再响亮一点,好,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2)形

  同学们注意到加点的字了吗?这是本课中的生字,我们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提个醒呢?

  小结:斑(班);朦胧(月字旁,指景象、事物模模糊糊,这是一个形声字,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汉字,这是一个好方法);篇(下面一横);频(不是少)

  师:同学们现在打开语文书,翻到25页生字表部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几个字,容易写错的,你在生字表旁边的空白的地方一个字写一个,要求清楚吗?好,开始。(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坐姿,对)

  3)意

  写完的同学抬头,好,我们现在已经会读会写了,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小黑板加小三角号标注)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薄暗:昏暗;沮丧:灰心失望;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结:查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我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是借助了字典这个工具书来理解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将这些词语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做一个深入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词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探究环节的抓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及情感打基础、做准备。

  4、课文探究

  1)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请同学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并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划分段落。

  2)梳理课文脉络,理清层次

  师:好了,那老师想问问大家,文章的题目是怀念母亲,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呢?

  生:提到了两位,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他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很好,你能告诉大家你从哪找到的吗?

  生: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师:生齐读“我对这两位母亲……”,再读:要读得整齐,更要读得有感情。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同等重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那我们就可以将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部分内容。课文接下来又讲了什么?该如何划分呢?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一、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二、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应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三、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四、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研究,季老对他的亲生母亲这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下面请同学们看学习要求3。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的时候记得拿起笔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勾画,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

  师:如果你自学好了,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

  师:好了,同学们,可以了吗?谁来说一下。

  【生读课文相关语句。体会感情。答题思路:通过什么(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分析: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多么爱自己的母亲。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恨”,终天之恨。作者当时是什么心理?非常悔恨。他悔恨什么呢?六岁离开,大二弃养,20岁,离开了母亲多少年?十四年,相处时间很短,整整十四年几乎没有见过,当他想见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走了,还没有等到孩子报答恩情母亲就弃养了。他悔,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为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为什么没有替母亲分担更多的忧愁。

  灵魂不全:母爱是我们自身灵魂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母爱将会使灵魂残缺。作者将失去的母爱看成是灵魂缺失的一部分,可见失去母亲对作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以至于让作者抱憾终身。同样,一个没有了母亲关心.唠叨的人生活就也就变的毫无意义,一切都变的空虚和寂寞了。

  在带学生领会“终天之恨”时,让学生出示自己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师简单点评,有学生出示了《赋得永久的悔》,师重点范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及第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终身遗恨。

  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是啊,作者一想到母亲就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在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会回想起什么呢?

  师总结: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可是在母亲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见到作者?没有见上作者一面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充满了痛苦。

  (2)朗读:

  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

  A,个别生读(悔恨)

  B,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

  师:孩子们读的太好了,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主要学习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那份情,那么作者对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情?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6、作业:继续预习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6、怀念母亲

  一、(1)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二、(2)怀念亲生母亲

  三、(3~12)母亲、祖国

  四、(13)呼应开头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课文内容。

  2. 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季羡林,大家并不陌生,五年级的时候曾学过他的两篇文章,大家还记得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叫做《怀念母亲》。怀念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作者在文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接下去给点时间你们自由朗读,要求做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边读边感悟。

  ⑴准、顺 ⑵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词关。老师来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如何。(出示生词)

  挚 寝 频 朦胧 凄 斑 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纠正错误;指导正确书写,“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尤要注意“朦”、“频”,切勿少写多加,要注意区别。)

  3.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们还会读吗?(出示词语)

  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弃养沮丧心潮腾涌(采用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的方式,纠正错误)

  4.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要知道,待会我们再一起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它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来生字词难不倒我们同学,接下去老师要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读懂课文了。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抒发怀念、思念之情的文章,怀念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个母亲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来告诉老师。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立足第一段)

  明确:双重含义: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2.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同样在第一段)

  明确: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同学们有没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浓浓的爱与怀念?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感情。先来找找怀念亲生母亲的句子吧,用横线划出你找的.句子,并注意边找边感悟。

  4.交流反馈,教师总结并及时板书。

  怀念亲生母亲: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⑵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⑶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5.再来找找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怀念祖国母亲:

  ⑴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⑵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⑶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⑷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⑸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⑺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同学们找出来许多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这也是作者和我们常人想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怀念祖国的?

  (立足第三段)

  明确并引导:到德国留学后(国外)引导 怀念两个母亲

  (国内) 引导 怀念亲生母亲

  7.梳理文章两大块内容

  ⑴国内:思念亲生母亲

  ⑵国外:思念两个母亲

  回归课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

  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6.再读整段话。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痛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 甜蜜

  祖国母亲 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 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 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13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一则日记(1935年11月16日)

  ⑴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 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 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⑶ 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同伴互评】

  此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没有单纯以文教文,注重了以课文为点,用点辐射出一个面,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了《永久的悔》,听了《我的中国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效利用了课外知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的设计比较清晰明了,开题清楚,两个母亲,作者怀着怎么样的情感,如何怀念着生母与祖国的,引导学生读文解文,体会感情。对句子的理解,教者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及反复朗读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怀念母亲》综合资料 篇15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

  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

  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

  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我的母亲 祖国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