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2023-07-31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1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2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我是滨海小学的老师,我姓唐。你呢?我们再聊聊一位已经98岁高龄的老人,板书名字,请生读。他学贯中西,潜心研究东方文化,写作一生,共写了1200万字的学术专著和文学散文。在2006年曾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为之一。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季羡林

  师(板书:季羡林):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哪些信息?(6岁离开父母到济南的叔叔家,34 年作为北京大学交换生离开祖国到德国的哥廷根留学,却因战乱被阻留在异国他乡11年。46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一生起起伏伏。学过有关他的《小苗和大树》,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怀念母亲》,请生一起读题。

  生:怀念母亲

  师:一种深深地思念之情,再读题。

  生:怀念母亲

  师:母亲,季羡林说:“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

  生:一个是生我的母亲,还有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师板书: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师(出示第一段):一起读

  二、初读感知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音,读通文。想想:主要写了什么?

  师: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朦胧、薄暗、引用、思潮起伏、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师:谁来读第一行,对“bó ”薄暗,是昏暗的意思,常用在书面语。“频”是什么意思?屡次,连续几次。连续点头叫作?

  生:频频点头

  师:那“频来入梦”就是?

  生:经常在梦中出现。

  生:常常到梦中来。

  师:我们理解了“频”字,就懂得了“频来入梦”,有些词语我们抓住重点字,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谁来读第二行?

  师: “可见一斑” 能用“斑”组词吗?

  生:斑点

  生:花斑

  生:斑纹

  师:(出示斑:花纹或斑点。)这就是“斑”的意思。“可见一斑”来自典故。我们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看见豹子身上的一个花纹就能推测出整个豹子的样子,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也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既是近义词,也常连用。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词语。

  师:初读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离开母亲,季羡林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作者离开祖国后非常怀念祖国母亲和身生母亲。

  师: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概括,也可以用补充题目概括内容。

  三、思母之悔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师:分享收获

  生: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出示句子):齐读,读到些什么?哪里读到的?

  生:离开了母亲,作者十分难过,“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师:“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用一个词就是?

  生:寝食不安

  生:寝食难安

  师: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寝食不安”呢?

  生:因为季羡林的母亲弃养。

  师:什么是弃养?(出示理解)

  师:在这14年里我也只回去了两次,是这“生离死别”让我“食不下咽、睡不安寝”,谁来读?

  师:寝食不安,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仿佛看到了?

  生:想到了小时候,母亲不辞辛苦抚养我长大。

  生:想到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母亲无私的付出。

  生:想到临别时,母亲湿润的眼眶。

  师:我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奉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但是没等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我失去母爱,也失去奉养她的机会,我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起齐读。

  师:刚才我们读着词语和想像中读到了伤感和怀念,我们还从哪里读到了这样的思?

  生:从“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读到作者当时已经非常痛苦,没有了母亲仿佛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师:感情至深,请你读

  生:从“数十年如一日。”我发现每一天都非常痛苦。

  师:感情之长,请你读

  生:读到“终天之恨”,我发现作者把未能报答母亲的恩情看做此身无法弥补的遗憾,他恨自己没有早日发现。

  师:请你读

  生:从“频来入梦”中,我读到了母亲虽然离开我,却常常在我的梦里出现,母亲一直在我的心头。

  师:一起读句子。

  师: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生: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出示文中句子):谁来读读

  师:我看到房东太太什么样的神情真想哭?

  生:看到她期盼的神情时,我想哭,看到她失望的样子时,我也想哭。

  师:是啊,从她的神情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母亲?

  生:关心孩子的母亲

  生:慈爱的母亲

  生:期盼孩子回家的母亲

  生:一心为子女的母亲

  师(出示):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啊!”一样的    ,一样的    ,一样的 。

  生:一样的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思念自己的孩子。

  生:一样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把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师:他的母亲就是这样,所以他真想哭。一起读句子。

  师(出示: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告诉我:“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听到这里他真想哭,再次齐读句子。

  师(出示):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师:从季羡林的内心独白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想回报自己的母亲,可是母亲却不在了。

  生: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在母亲的身边。

  师:爱之深,思之深,悔之深。文中“报终天之恨,灵魂不全的人”这些就是在写这个念吗?

  师: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起读。

  师:对母亲的怀念,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数十年如一日。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

  四、 念国之情

  师: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细细地读一读季老的其它几段日记。画画圈圈,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日记片段)

  生:(日记片段

  ……

  师: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生离”。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出示):自由读

  师:谁来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到了怀念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生:酸酸的,甜甜的

  生:浓浓的

  师:为什么酸酸的?为什么浓浓的?甜甜的?

  生:甜的是一种盼望、酸的是一种思念。

  生:一种美好的回忆是甜甜的,惦记的滋味是酸的。

  师:想母亲,又想祖国的一切,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一起读。

  师: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这思念多么酸涩,那游子的爱国之心就有多浓烈!一起读。

  生:还从“糊”字感受到了,这么多的滋味让季羡林无法忍受。

  师:一个“糊”字,就让我们记住了作者心中所想。虽然模模糊糊,心里却清清楚楚的是对祖国的怀念。

  师:想家乡的亲人,想祖国,想家,想得百感交集。再读读日记,还想得怎样?

  生:想得难以忍受。

  生:想得无法入睡。

  师:动情地读一读日记中的片段吧。这就是作者的情,板书:情。作者对祖国相同的思念,深深的怀念啊!

  师:再读读几则日记,静静思考。看到什么让作者有这样的情?还有呢?

  生:一个人的夜里的孤独。

  生:黄昏散步时……

  生:一阵风吹过也让作者想到祖国。

  师:思念是一种果实,甜中带酸,盛产在夜里。是不开灯的黄昏,是那一阵路过窗外的风,还有那似曾相识的房东太太。(板书:触景生情。)

  师:我们来读读这样的景,这样的情。(男生女生,一生全部,齐读,师生)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3

  一、复习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中心,体会作者的悔恨。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上节课的情绪体验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

  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品读第三段课文。

  1.学: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怀念的词句,把你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标记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展: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怀念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两位母亲频入梦来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母亲在哪些方面都是一样的? 展示时注意点拨: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 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旨在加深理解二者的因果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用: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亲。

  祖*亲总是频来入梦。

  4.研: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

  拨: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4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 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 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 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 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 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 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 为什么而恨 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资料二:《赋得永久的悔》中的片段:"当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3)他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 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2,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 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感受.

  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 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了哪些准备 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从这位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的等待,也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恨".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 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地下的母亲说 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创设情景,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指名读:"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一样的!""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 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3,涵咏"糊"字——思母至切

  学生默读第一篇日记,有不懂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 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 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 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 他的家在哪儿 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鱼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看到什么 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园""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的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如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 (糊)

  "糊"是什么意思 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4,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读《寻梦》中两个片段,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段二.

  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分男女朗读片段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段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

  1, 师深情诵读: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摘自《真情季羡林》)

  2,睡在母亲的身边,也就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

  (五)课外作业——拓展阅读

  今晚,请你和你的妈妈去读季羡林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你将对"怀念母亲",四个字理解得更深刻.

  (六)板书

  怀念母

  恨 ,哭 ,糊, 寻

  敬 ,爱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1、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2、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6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键词句的幻灯片、《我的中国心》歌曲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自由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引导回忆,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吗?那作者是谁?他就是著名学者,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

  2、学生交流季羡林生平资料

  3、引导:季羡林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极深,母亲去逝时,他曾写了一篇文章《永久的悔》: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两位母亲指得是谁,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生读一读,想一想,结合重点词语说一说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

  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态度与情感: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之情。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理解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引题,了解文章背景

  1、同学们,还记得这句句子吗?

  (出示,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季羡林1980年访问德国后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在讨论这句话时,很多同学对“思乡的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在这篇文章之后,时隔8年,也就是1988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完成了一本集子《留德十年》(出示),里面有一篇文章,相信大家读了之后对这个“思乡的梦”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怀念母亲》(出示)

  二、自读,了解文章大意

  1、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

  (出示)自读提示: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

  2、反馈第一项。

  3、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

  朦胧、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一些字、词、句。现在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边上的同学一起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词句的意思。

  5、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那么作者当年究竟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吗?

  6、反馈(母亲、祖国、故乡、老朋友……)。

  三、研读,体会爱母之情

  1、请你把描写梦的句子划出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请大家看着这三段话,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⑵ 自己读过了,我们大家一起读的时候就不能再出错了,对吧?来,一起大声地读一读。

  ⑶ 刚才读得很正确,但是,你读出句子里边的东西了吗?请再轻轻地读一读,读完后想想,从这三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 这三句描写梦的句子都跟作者的母亲有关。为什么作者在梦里常常梦到他的生身母亲呢?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出示: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请你再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注上一笔,你还可以结合刚才发给你的材料,这样你会理解得更深刻。

  ① 思念、伤心、自责、愧疚、后悔等

  ② 抓住: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小结:

  ⑴ 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⑵ 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四、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前面我们在谈到“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这个话题时,有同学还说梦到了祖国。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机动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一起分享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已经在课文中读过了,中间部分还没读,这篇文章就是《寻梦》。感兴趣吗?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妈妈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妈妈为题,写了哪两个妈妈?(板书:生身妈妈、祖国妈妈)

  他对这两个妈妈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妈妈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妈妈和祖国妈妈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妈妈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妈妈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妈妈,以弥补长久离开妈妈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妈妈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妈妈的爱慕,带着失去妈妈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妈妈,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妈妈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妈妈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妈妈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妈妈)

  (二)、体味对祖国妈妈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妈妈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妈妈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妈妈,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妈妈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妈妈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妈妈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妈妈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妈妈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妈妈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妈妈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妈妈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妈妈与祖国妈妈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11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

  教学目标:

  1、借助字理理解“频”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频来入梦”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体会“凄凉、甜蜜”等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后的悔恨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作者对两位母亲所怀着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猜他是谁?

  2、简介季羡林。

  3、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

  母亲指的是谁?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师: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 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请从课文中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

  1、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频来入梦)

  2、板书并指导书写“频”。

  3、会读书的同学,又可以把一个词读成一句话。

  (二)品读思母之情

  1、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11月18日的日记,了解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

  2、利用资料补白,体会季母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3、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音乐渲染,教师引读:“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一生接读;

  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女生齐读;

  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全班齐读。

  (三)品读思国之情。

  1、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默读11月16日的日记,完成想象说话:

  因为季老想到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3、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

  (四)抒发情感。

  纵情朗读散文《寻梦》的开头与结尾,思考交流: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面影?

  2、你从这开头结尾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3、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四、总结全课。

  五、拓展升华。

  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

  1、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

  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篇日记。

  3、搜集有关“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散文等,举办一期展览。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自学提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别样的思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齐读课题。

  指读词语:寝不安席怅望灰天心潮腾涌凄凉沮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时要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自学课文,深入体会

  1、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怀念亲生母亲?并用——画出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从关键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

  2、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分析关键语句中所体现的情感

  学生汇报交流。

  1、品思母之情

  (1)品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理解重点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过渡:最亲最近的人永远离开了自己,再也见不到她慈祥的面容,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

  作者随与母亲共处的时间不长,但与母亲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母亲在作者离家的岁月里,经常倚门遥望,感叹自己不应该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学。盼望儿子归来,但直至自己去世,也没有盼来与儿子的长久相处。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季羡林的作品《永久的悔》中有这样的片段:“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所以,每每想起这些,作者就感到心如刀绞,愧疚难当。

  (2)品读:a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b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样的'?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日甚一日,从未改变,你能试着在朗读中体会这种感情吗?指名朗读。

  2、品思国之情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1935年,作者留学德国,远在异国他乡,从此他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我们的祖国母亲。

  品读: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作者非常思念祖国的?

  凄凉和甜蜜在这里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凄凉的是自己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和朋友,孤寂一人的思念之情无以言表。甜蜜的是自己可以时刻追忆起祖国和亲人,咫尺天涯,感觉他们又从未远离自己。凄凉与甜蜜,简单的两个词语却将作者那种矛盾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以读促思。

  3、拓展延伸: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采用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4、机动环节: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震撼了所有人,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欣赏歌曲。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后小练笔:把最想对亲生母亲或者祖国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

  6、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篇13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 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他想到了什么 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 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 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 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 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b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明白,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怀念母亲》是被称作“国宝”的季羡林老先生一篇怀念祖国、思念母亲的课文。母爱是伟大的,在本文中,有很多关于怀念母亲的一些句子,如: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了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找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资料,查找季羡林先生有关母爱的作品,并将这些资料一一打印,张贴在教室的宣传栏目里,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季老先生六岁时离开母亲,后来又离开祖国,为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作下铺垫。

  同时,我还布置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日记,重点是通过平时母亲对自己一些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而且我要求学生在写这篇日记之前,必须和母亲谈谈自己小时的一些,和母亲共同回忆童年的一些趣事,以期产生共鸣。日记批改之后,我也对日记中的反映的问题及作出了反馈。

  在作出了一些努力后,我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执教完这篇课文后,让我感触颇深,也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很多新教材中的新课文,因此备课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偏向于教材的解读和难点、重点的如何把握。在新课程的备课上,我们要重点备好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与老教材比,备课要更多地向学生倾斜。

  二、如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是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从《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来看,假如能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地查找季老先生的生平资料,阅读相关的作品,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季老先生那种失去母亲后心情的理解可能会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查找资料习惯成自然,教师还应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查找资料的渠道。农校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查找资料存在资源不足的困难,如在网络资源上,学生就很难以得到满足。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弥补这一缺陷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通过新课程的教学,我发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能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上课犹如放电影

  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

  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