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2023-07-22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1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层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qing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有层次的阅读,既巩固了课本所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感情。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2

  课题:5、卢沟桥烽火

  课型:阅读课

  课时:第1课时

  学习重难点: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学习准备:先学后教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件发生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卢沟桥烽火(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师: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准课文,掌握生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生字把课文读准确)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3分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和第一次见到的新词,多读几遍。(发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桌。)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后教

  1、出示生字新词:烽、妄、伪、凌、歼

  1)、你能给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吗?

  2)、你如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咽喉要道”、“蓄谋已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2、指名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错的及时停下来,及时纠正。

  3、还有谁想读?(多给学生机会)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5分钟, 轻声读课文,重点读第1自然段,能否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收集的资料。

  (三)、后教

  1、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你觉得应该先从哪说起?(“九一八”事变)

  2、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

  3、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卢沟桥”成为咽喉要道?(老师可以适时指导)

  五、当堂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nà  hǎn    wànɡ  tú    zhèn  ěr   yù  lónɡ   fēnɡ huǒ   jiān  miè    línɡ  ché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抱头鼠(  )     同仇敌(  )        恼羞成(  )     哭(  )喊(  )   

  奋不(  )(  )  人(  )马(  )   (  )以继(  )  众志成(  )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检复导入,激发感情。

  1、(课前播放斑竹清唱的《卢沟桥之歌》,直到上课铃响后才停止播放)

  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戛然而止,然而,我们心中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激荡,一声炮响,举世皆惊。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当苍凉悲壮的歌声萦绕在教室里时,“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是“不绝转入此中来”。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相信同学们心中那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在激荡。课未始,情已生,此时展开教学,学生不管是情感上还是注意上,都已做好了良好的铺垫与准备。)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揭示事变原因。(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形象的直观显示 “激活”了文字,促进了学生的正确感知。使学生对卢沟桥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大家请看——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二段。

  1、观看录象。(关于卢沟桥事变的一段视频)

  (多媒体的运用开放了信息资源,形象的视频展示重演了屈辱的历史,也成功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愤慨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同时被激起的,还有与守城官兵同仇敌忾的心理。可以说视频展示为学习新课扬帆导航。)

  过渡: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2、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4、品味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的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发下来的表格里。同时,思考并交流你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体会出什么?

  (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安排学生的自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敌军的蓄意挑衅、无理取闹;我军的义正严词、正义凛然。)

  5、交流(出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完善)

  要求:找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完成填空。

  时 间 敌 军 我 军

  1 9 3 7年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蓄意挑衅 恼羞成怒 喝问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疯狂吼叫狼狈 哭爹喊娘 同仇敌忾 举 冒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抱头鼠窜 手握 腰佩 悄悄英勇顽强

  相机板书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6、展示读。(相机作好朗读前的指导)

  7、有感情地齐读2—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敌军的气势汹汹、无理取闹的可耻下场以及我军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

  8、指导复述。(按时间顺序,可以参考刚才填写的一张表格。)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在这里,我不惜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铺开教学活动,可谓是浓妆艳抹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师已无须再多言语,学生已涨溢满腔激qing。)

  (二)、学习第三段。

  1、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站起来了,发挥了她巨大的作用,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平津危急!……三句话不能颠倒;“!”增强语气;“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齐读6—8小节,再次感受一下民族的危难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范读第9小节。

  2、最后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3、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内化为表达的需要时,学生的感情便在激荡与碰撞中得到了深化与升华,于是,异彩纷呈的感想让人感觉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确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学生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奋发读书的情怀。中华儿女曾经因为国家落后而饱受凌辱,但是炎黄子孙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不难听出带着童稚的话语中是掷地铿锵的坚定决心。说者动情,听者耸容。语文课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已在不知不觉中了。)

  2、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3、同学们,在结束本课之前,我还想告诉大家一点,多行不义必自毙!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军头目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多媒体展示补充日军头目的最后下场的信息)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的拓展、延伸上。“善恶到头自有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卢沟桥事变的挑衅者头目到头来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补充这一点除了让学生在愤慨之余大快人心之外,也激发了学生向善除恶的自觉性,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中的。)

  4、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3年了。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多媒体放飞和平鸽,播放蒋雨莲的《和平友爱永在我们心中》)

  (曲终谙情情未了。通过一堂课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已进入了高潮,特别是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可是如果就这样的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或是让学生带着仇恨离开语文课堂,那便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弛了。在学生年幼的心里,显然是无法分清正确对待日军的侵略行为与对待现在的日本国的态度应该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的。所以,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比较起仇恨战争来,维护和平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引领。)

  四、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

  卢 沟 桥 烽 火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4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师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qing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5

  5、卢沟桥烽火

  一、字词

  1、弄清“烽、妄、伪、喉(多音字)、蓄、凌、聋、爹、呐、歼”等字的音形义及在文中的意思,“衅、寡、狈、嚎”四字的音和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咽喉、万籁俱寂、蚕食、蓄谋、挑衅、同仇敌忾、众寡悬殊、狼狈、猝不及防、夜以继日、如火如荼”等词语的意思,并试着造句。

  二、重点品味

  1、借助教师讲解和地图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目的有二:一是大致了解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的侵略状况;二是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注意讲解此时国内的抗日形势,这是理解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前提条件。

  2、课文线索:日军侵占东北、蚕食华北——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

  7月7日,日军夜“访”卢沟桥,我军抵抗失利——7月8日白天,日军进攻宛平城受挫——7月8日晚至9日凌晨,我军收回卢沟桥

  3、代表敌我双方侵略和反侵略的相关语句。

  4、借助相关文字补出战争的残酷,感受中国军民的顽强勇敢。

  如:(1)、密集的机关桥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2)、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

  (3)、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4)、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三、有关紧要的知识(拟开抗战专题讲座)

  四、和战斗场面有关的成语

  同仇敌忾、抱头鼠窜、哭爹喊娘、尸横桥头、鬼哭狼嚎、生死存亡、如火如荼等

  预习作业:

  1、除弄清课后生字的音形意外,“咽喉、万籁俱寂、蚕食、蓄谋、挑衅、同仇敌忾、众寡悬殊、狼狈、猝不及防、夜以继日、如火如荼、同仇敌忾、抱头鼠窜、哭爹喊娘、尸横桥头、鬼哭狼嚎、生死存亡”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标出描写卢沟桥事变的段落,按时间顺序列出事变的经过。

  4、分别摘抄描写日军和我国军民的词语。

  痛啊,《卢沟桥烽火》

  不知是不是我对这篇课文的偏见影响了推进课堂的速度,从写课题,心中就开始有种马不停蹄的感觉。

  检查完字词后,竟没让学生朗读课文,直接切入对第一段的学习和梳理课文脉络环节。读得不透彻,梳理脉络时,自然是多数学生没看出6至8节和第9节之间的不同,概括6至8节段意时,明显表现出力不从心。此时,我依然没能停下脚步,慢慢地和他们一起找找概括的方法,而是极为粗暴和简单的代行其事。更为无效的活动在下面。

  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里有两项和把握卢沟桥事迹经过有关:一是让他们分别摘抄描写日军和我国军民的词语;二是按时间顺序试着向家长讲讲事变经过。这是两项有很大弹性的作业,布置时的目的虽然非常明确,但如果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打了折扣,则会极大延缓课堂学习进程。必须在充分掌握预习程度的基础上,才能用来作为继续学习的依据,而我只沉溺于想象中节奏,直接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讲述事变经过,事实表明,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堂课的所有无效劳动提醒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在教师美好的想象里,只在他们真实的经历和表现上。无视学生具体而真实的情况,课堂的有效成分肯定不高。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1.我会读

  烽火    妄图    伪军   咽喉   凌晨  震耳欲聋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呐喊   歼灭    挑衅   狼狈    爹娘  众寡悬殊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2.我知道

  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____________”的经过,揭露了____________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____________的滔天罪行,讴歌了____________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3.我质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拿起笔记录下来。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3.我国守军是怎样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自己默读,深入思考。

  (2)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班内交流,探究学习。

  【小组深入探究】

  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述来表现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的?

  四、课堂检测

  1. 我会填

  恼羞(   )(   )   同(   )敌(   )   (   )不及(   )     万籁(   )(   )

  (   )(   )已久   哭(   )喊(   )   人(   )马(   )   大声(   )呼

  (   )以继(   )  如(   )如(   )   (   )耳欲(   )   众(   )悬殊

  2.我会选(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号召(zhāo  zhào)     魔爪(zhuǎ  zhǎo )   挑衅( xìn  xìnɡ)    歼灭(qiān  jiān)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历史回音壁》中的《南京暴行》、《山谷里的枪声》,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六、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 读抗日英雄故事,讲抗日英雄事迹,激爱国热情。

  七、板书设计

  5 卢沟桥烽火

  时间 敌军 我军 七月七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狼狈 同仇敌忾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可耻下场 悄悄 英勇顽强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7

  一、问卷内容及统计;

  问卷共有3个问题。面向28名同学进行调查。

  1、“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多少年?

  这题的正确率为0。

  2、“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题共有10人答对,正确率为35.7%。

  3、抗日战争是哪一年开始的?

  本题共有28人答对,正确率为100%。

  二、归纳分析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却又英勇的历史。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却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整个中国,而卢沟桥成为日军南下的咽喉要道。

  应该说九一八事变对之后的卢沟桥事变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充分了解九一八事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爱国教育的契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在课后设置了这3个问题。

  问卷的完成情况可以说既是在意料之中又是在意料之外的。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这段历史,对其知之甚少;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查找工作,向学生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应该说内容是很全面丰富的,学生听的时候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想,原因还是出在我身上。首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认为课文说的是卢沟桥事变,让学生理解这一事变就足够了,所以我所进行的教学行为只是停留在理解课文这一层棉上,使学习活动显得单薄,缺乏有机的结合,教师本身的“高度”不够,怎能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呢?

  其次,说是重视了,没有重视到点子上。作为我来说,很明白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性,但学生不知道,很多学生在此之前可以说一点接触都没有。虽然我准备了大量的资料,但我所准备的这些到底能对学生起到多大的帮助?这取决于我的授课要求和措施。对于没有一点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这些从没听说过的东西,很有趣,所听的时候很投入,但之后能吸收多少呢?只是简单的一代而过,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授课的环节,只是浮在表面,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一些影象或者图片资料。如果能给学生看相关的电影或者记录片,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点呢?如果给他们看一看中国地图,直观的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卢沟桥的位置,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这些大量的信息只通过文字符号传递给学生,显然是很不够的。

  三、反思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达到它所预定的效果,不能走过场,做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教学需要塌实、严谨的态度。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8

  一、检复导入,激发情感

  1、课前播放《松花江上》,上课铃响后停止播放

  谈话: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停止了,然而,我们依然情怀激荡,一声炮响,举世皆惊,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教师揭示事变原因。

  (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伪军控制,日本侵略者急于吞并我国,他们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者是喂不饱的恶狼、饿狗,总是那样贪得无厌,他们恨不得一举拿下卢沟桥,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大家请看——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

  1、观看录像。(关于卢沟桥事变的一段视频)

  过渡: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是不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2、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从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我军和敌军举动的一个词语。(同仇敌忾、蓄谋已久)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品味读第二段,出示品读要求:

  (1)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词语能体现我军的同仇敌忾呢?用“~~”划出描写我军举动的关键词。用“——”划出体现敌军蓄谋已久的关键词。

  (2)抓住敌我双方举动的画面,紧扣关键词语同桌讨论,谈谈感受。

  4、重点品悟指导1937年7月7 日深夜的战况。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

  5、学生自学第二天凌晨和当天晚上的战况,同桌交流从找出的词体会到什么。

  6相机指导朗读: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7、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通过咀嚼这些关键词,不仅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可耻下场,更感受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善战,让我们齐读第四、五自然段,用心感受,男生读描写我军的,女生读描写敌军。

  8、比较句子

  同学们,同样是晚上,同样是进攻,请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的。

  出示两句话: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认真读一读,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

  (“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男生朗读第一句,女生朗读第二句。

  (二)、学习第三段(第6-8自然段)

  1、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站起来了,发挥了她巨大的作用,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从标点、词语、句式来体会)

  2、交流

  (1)平津危急!……三句话不能颠倒;(范围的不断扩大,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他们妄想蚕食吞并中国,也说明中国共产党站得高,看得远,他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   三个“!”增强语气。

  (2)“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齐读6—8小节,再次感受一下民族的危难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学习第四段(第9自然段)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中华儿女不愿当亡国奴!1937年7月7日,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历史性时间!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引导写话

  课件出示卢沟桥:经过岁月洗礼的卢沟桥,桥面坑坑洼洼,俨然是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对我军、对敌军,对全国人民、它似乎在诉说什么呢?

  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啊,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牢记国耻——《卢沟桥烽火》!

  四、布置作业

  1、参照表格,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

  5、卢 沟 桥 烽 火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内涵。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1、通过对敌我双方不同表现的教学,解读文本。

  2、认识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9

  5、卢沟桥烽火

  学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知道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激发学生对日寇罪行的痛狠及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英勇行为的尊敬之情

  怎么学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fēng huǒ wng  t wěi  jūn hu lng x  m   

  ling chn ěr  lng diē ning n  hǎn jiān mi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哭爹喊娘(含一对近义词)            、            、           

  2、人仰马翻(含动物的词)            、            、           

  3、暴跳如雷(含有比喻成份)            、            、           

  4、如火如荼(abac式)            、            、           

  5、生死存亡(含有一对反义词)            、            、           

  测一测

  一、填字成词,并选用两至三个词写一段话。

  万(    )俱寂 气势(    )(    )  恼羞成(    )   众(    )悬殊

  同仇敌(    ) 人(    )马(    ) 哭(    )喊(    )(    )不及防

  鬼(   )狼(   ) 生(   )存(   )成(   )结(   )夜以(   )日

  如(    )如(    )  震耳欲(    )  抱头鼠(    )  狼(    )而逃

  二、将搭配不当的词语改正过来

  指导战斗(  ) 扮演节目(  ) 俯视天空(  ) 拉动序幕(  )

  改进条件(  ) 调集工作(  ) 增加体质(  ) 树立目标(  )

  三、在括号里填上象声词

  例:我试着轻轻地推了一下卧室的门,它(吱)地一声,开了。

  1、屋里的说话声(  )的  2、门突然(  )响了起来

  3、一群鬼子(  )地叫   4、爷爷装了一袋烟(  )地抽了起来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寒风吹在脸上,很痛。(改成夸张句)

  2、妈妈高兴地说:“小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改成转述句)

  3、她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谁都佩服。(改成双重否定句)

  4、他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改成肯定句和反问句)

  肯定句:                                                            

  反问句:                                                                                                                                     

  再提高

  一、查查“卢沟桥事变”的相关资料,将感兴趣的摘录,编成小报,给周围的人看看,让他们一同了解整个事件的经过。

  二、综合实践活动

  要求:

  1、调查周围有多少人了解“卢沟桥事变”;

  2、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3、从你的调查结果来看,说明什么问题,对此你的认识是什么。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阿基米德

  一天,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正蹲着专心致志地研究画在地上几何图形。忽然,残暴的罗马士兵闯了进来,但是,阿基米德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罗马士兵拔出宝剑,指着阿基米德的鼻子,这时,他才明白眼前的事情。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惧怕,坦然地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道题做完,不能给人留下一道没有做完的题啊!”残暴的罗马士兵狞笑着,举起宝剑向阿基米德砍去。阿基米德大叫一声“我还没做完”,就这样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1、找近义词。

  残暴(   ) 惧怕(   ) 狞笑(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坦然:________  (2)专心致志:__________

  3、“不能给人留下一道没有做完的题啊”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这段分为三层,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10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气势汹汹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什么的?(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文再一次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学习第1、2、3自然段

  4、学生自读课文2、3节。

  5、交流。

  6、日军为何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引读第一自然段。

  7、这里有些词语很值得我们关注,你注意到了吗?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步侵略我国华北地区,进而妄图吞并全中国。

  “咽喉”:人体的重要器官,感受到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8、过渡:正是有着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1937年7月7日深夜,早有预谋的日军像我军发起了进攻。

  9、再次默读2、3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语,细细体会。

  10、交流:

  a.“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看出日军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b.“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请写在卢沟桥桥面上。”敌人心狠手辣,一心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

  c.“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保卫祖国。

  11、同学们很了不起,从敌我双方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品读字词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还要做到的是将你对文字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受。(有感情的朗读2、3自然段)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1、引导学习4~5自然段:

  文章中除了第二、三自然段外,还有好多词句描述了敌我双方举动,同样表现了日本鬼子和我军的特点,请你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一画。细细体会。

  12、读书,就应该能走进课文的深处,与文中的人物交流对话。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好好地读一读,要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情感来。(学生练读)

  13、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读给你的同位听,先读一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14、指名读,相机指导。

  a.日军:“人仰马翻、端着、吼叫着、疯狂地、扑、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惨败,可耻的下场。

  b.大刀队员:“同仇敌忾、奋起反击、举起、冒着、冲出、悄悄地”,英勇无畏,奋起反击。

  (相机指导对比:关注“悄悄地”同样是描写秘密行动,我军是“悄悄地进发”,日军是“偷偷地摸来”,自己体会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偷偷地摸来”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和卑鄙行径;“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军的资质多谋,英勇善战。两者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关注“哭爹喊娘、狼狈而逃”,同样是描写失败表现,我军是“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日军是“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抱头鼠窜、鬼哭狼嚎”你有发现了什么?“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是我军的无奈之举,“暂时”说明我们定会夺回卢沟桥;而敌军“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表现了敌军战败后的狼狈不看,下场可耻。)

  15、在整个第4、5自然段中,大刀队员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英勇、顽强)

  为了歌颂这些大刀队员们的斗志,有人谱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有人说这是抗战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我们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播放《大刀进行曲》)

  16、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可以看出,你们的心中一定是热血澎湃。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吧!(自由读4、5节)

  五、学习第6~8自然段。

  1、经过我国守军的努力,终于击退了侵犯的日军。然而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候,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2、学生自由读6—8节。

  六、齐读最后一节。

  七、机动:指导学生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1、出示中国守军的誓言:(“愿与卢沟桥共存亡”、“日军要求我军撤出卢沟桥,则有死而已,卢沟桥可为吾人之坟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问:这是一组中国守军的话语,读了后你有什么感想?

  2、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3、指名复述。

  八、总结拓展: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居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读文本,体会在特定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11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执教完了,这堂课,得到了区教育局庄副局长、学校校长、教研员张老师及众位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我很开心。

  这堂课的背后,实际上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周三接到上课任务后,我还没有开始备课,办公室的谢奕老师、伍敏敏老师便急忙帮我上网搜集课件,准备教学资源,办公室的黄老师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布置好班级学生预习课文,为我的试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颇富审美的数学老师肖佳还为我的课件作了美工,没有她们的热情帮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备不好这节课的,我衷心的感谢她们。

  关于这节课的备课思路,我是精心思考的。

  市教研室从“培养预习习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到“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教学研讨活动已经有近三个年头了,围绕“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这个主题,市教研室仅上学期就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在六合实验小学听的陆华山老师的课,那是一次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陆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清晰的目标、内容的精选、设问的有效,令在场的老师都达到了震撼的效果。另一次印象较深的是参与鼓楼区年会,在金陵汇文小学听王恒老师执教《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的教学,他淡定的教学风格,中国文化“托物言志”的信手拈来,令我十分佩服。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从名特优教师观摩活动中,从同行备课时一次次的研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我备这节课的基本主旨——目标要尽量清晰,内容要尽量精选,设问要尽量有效。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讲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也相对匮乏,在处理时我首先补充了卢沟桥烽火的背景资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设置了三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地讲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本课的2—4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落。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主导问题:

  问题1: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问题2: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描写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卢沟桥烽火的过程。

  问题3:为什么说“日军要求搜查我军营‘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这个问题的设置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问题4:日军偷袭卢沟桥的阴谋得逞了,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虎狼之心,他们又有哪些丧心病狂的行为呢?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整篇课文,在四个大问题的主导下,提纲挈领地初步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课教学还有许多的不足,经过我课后的反思,到目前为止,我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不足1:没来得及带领学生复述“第四段”

  本课教学,应该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复述课文,在备课时,我感觉这堂课上,通过给予学生“关键词”提示,学生应该能够复述出来第四段。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没有完成预设。

  不足2:应该给予学生想像的空间。我军英勇杀敌的场面,敌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的场面,应该给予学生去想象,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也能更好地为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不足3:学生朗读太少。尤其是第四段,我军的杀敌的文字描写,特别适合学生朗读。

  不足4:备课线条太粗,细节处理不够精致。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点,您的批评是我进步最好的良药,钟情恳请,谢谢!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例 篇12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读一读课文《卢沟桥》烽火,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全文工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六至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

  第九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以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划分的,你分对了吗?其实课文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你会划分了吗?试试看。

  读了几遍课文,我们知道《卢沟桥烽火》一课重点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那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重点段,多读几遍,它会带你走进那一幕。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军的险恶用心,也强烈的再现了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课文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的呢?这里选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课文精彩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棉队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欣赏】

  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课文精彩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代表头上看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欣赏】

  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

  这里,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 “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一:顺叙

  《卢沟桥烽火》一课,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这种叙述的方法,就叫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叙述。它是叙述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下面一段话运用的就是顺叙的方法。

  下午放学后,我和梅芳、小强做值日。我们三人先轻轻地把教室两排桌凳挪开,然后用锯末扫地。因为锯末洒上水拌湿了,扫起来既能把脏物脏土带走,又不会弄得尘土飞扬。扫了中间的地,我们又把桌凳摆好,再扫两边,很快就扫完了。最后,三人用湿抹布把桌凳擦得干干净净。我们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嘿,桌子摆得齐刷刷的,桌凳亮光光的,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啊!

  这一段话,按照“挪桌凳”“扫地面”“擦桌凳”的顺序,依次记叙了打扫教室的过程。如果颠倒了顺序,先写“扫地面”,再写“擦桌凳”“挪桌凳”,或者按其他的顺序,那就没条理,让人看不懂了。

  运用顺叙的叙述方法,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习作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能让人感到事情的发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因此,想要写好一篇习作,学好顺叙,可是第一步。

  表达方法提示二: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记人,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尤其是叙事。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叙来记叙,那么记叙的内容就不会清晰明了,突出重点。

  课文在记叙“卢沟桥事变”时,通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接上下文,让人清楚的了解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全过程,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结构文章的。

  像下面的几段话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那次跳橡皮筋,曾连波同学一马当先,谁知刚跳了两下就摔倒在地上。“哈哈哈。哈哈哈……”女同学笑得前俯后仰。 “男同学跳橡皮筋,真是新鲜事!”男同学的脸一个个都胀得通红,曾连波不服气地说:“笑什么?哼,要不咱们比一比。”“好!比就比,鬼才相信我们女同学会输给你们!”男同学大声对女同学说: “好,星期六等着瞧!”

  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女同学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教室外面有人在说话,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他们在偷练跳橡皮筋,难怪男生这几天神神秘秘的。“让他们去学吧,他们准没咱们行!”“那当然了,他们哪能跟咱们比!”我们这么议论着。

  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我对曾连波说:“你们不是说要比赛吗?今天就见个输赢!”“当然要比啦,我们不会输给你们的!”他胸有成竹地说。

  比赛开始了,先是我们女同学跳。瞧,张吉跳了起来。她先……

  这里的“第二天放学后”、“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比赛开始了”就清楚地点明了时间,文章就是按照这些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事情的经过的。

  当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件事时,要注意清楚地点明重要的时间,以使文章的层次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可以是事件的记录,可以是图片材料;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叫《历史一幕》、《难忘“七·七”》、《走近卢沟桥》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一篇读后感了!

  (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

  附:

  课后练习3提示:

  逐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万籁俱寂——夜幕降临,山中万籁俱寂,只有那丁冬的泉水声传送到我的枕边,伴我走进梦乡。

  课后练习4提示:

  讲述之前,先记住几个重要的时间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这样时间顺序就不会错了,然后再想想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就能讲清楚,讲好了。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