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2023-02-02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

  一、启情导入:

  孩子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那篇《与象共舞》吗?(板书:象)说一说大象都能为人们干些什么呢?(1、说到象:是啊,这样的大象就是战象;2、没说象:那你听说过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象被称为战象)(板书:战)关于战象课前你都收集了哪些资料?和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23课,一起去认识这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板书:最后一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①参考同:孩子,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②自己的话同:说得不错,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吗?③罗嗦:能精炼一些吗?④不会精炼:来看看这篇文章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谁?在自知生命大限已至时怎么做的?最后怎么样?就像老师这样试着用精炼的话自己练说主要内容。

  3、结合刚才的初读,结合你的课前预习,谁来说一说这头战象初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板书:忠诚、善良,汇报不出善良不写)

  三、研读,情感升华:

  1、文章的哪些重点语句让你对嘎羧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边体会,同桌两个人都批画好了可以小声地交流。(5分钟)

  2、谁先来交流?

  3、汇报:没想到:(板书p)(①词全抓:你能结合课文来具体说一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吗?②先汇报“一下子”:就是这样一个破旧的象鞍却让嘎羧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它先前是怎样表现的?③汇报一个词:就这段,你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板书:一下子、久久)嘎羧见到象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④只回答一个半句:还有呢?还因为什么?)正是因为这象鞍与它一同经历了战斗的洗礼,所以在它见到象鞍之后它才一下子安静下来,它才久久地摩挲着,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表达的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谁来说?是啊,我们从这些重点词当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嘎羧对象鞍的怀念,这是一头战象积淀在心中深沉的情感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这种体会练读这段话,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变颜色的词和加点的词。

  4、我们接着来汇报:(板书p)久久凝望(板书):站在这它曾经浴血奋战过的战场,嘎羧仿佛能看到什么?它一定是看到了当年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又一幕。就这一段还从哪里感受得到?亲了又亲(板书):它为什么会对这块礁石亲了又亲?这块礁石一定是深深印在它脑海之中的。吼叫(板书):文章不止一处写了嘎羧的吼叫,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写了吼叫?(出示大屏幕)想想这三次嘎羧都在叫什么?(学生答:第一次。。。第二次。。。)两次感情一样吗?那此时此刻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又会吼叫什么呢?(学生答)孩子们,它仅仅是一头战象吗?是的,它是一位让人饮汨赞颂的英雄,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一段!“它站在。。。。。。”

  5、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板书p)自埋过渡:它就这样一直挖着挖着,一直到东方吐白,我和波农丁才走到坑边查看,我们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此时嘎羧再次凝望着天空它会想些什么呢?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就让我们再看嘎羧一眼:土坑约。。。

  6、(板书p)引读:它死了。它没有。。。孩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它忘不了那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忘不了那些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我们也似乎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那就让我们用朗读的形式祝福它吧:它死了。。。是的,这便是一头战象的忠诚与善良,孩子们让我们最后送嘎羧:它死了。。。

  四、积累拓展:

  正是这头战象感动了作者,此时也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假如你现在就站在“百象冢”前你会对它说上一句什么呢?

  五、总结

  我想如果嘎羧听到你们的赞扬和祝福一定会安息的!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我前段时间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教完后感受颇深。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结合平时的学习,谈一点浅薄的看法。这节课的设计,每天都在冥思苦想,求变求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语文功夫是慢活,是要耐得住寂寞,来不及半点急躁和武断。在备课时,同事们也出主意。是啊,我深深的知道,当你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时,怎能不“为伊消得人憔悴。”

  2、要有己:

  宁可不完美,也要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鲜明的风格,语文教师的魅力来源于个人的独特风格。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剑,包括自己的学生,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没有和学生铺垫过,只在徐老师第一课讲过之后,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复习。我想:假的真不了,即便一时过关,终将对自己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想要真发展,真得有胆量。一次真实的洗礼,胜过千次万次的虚荣。

  3、要关注:

  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如果你教的学生没有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教学水平是徘徊不前的。设计一节课要把它当成设计学生的人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将无限精彩!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3、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教具准备:一支粉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请部分同学上台板书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语句通顺,根据同学的问题,边读边想,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从哪里知道了这是最后一头战象?第三自然段)

  3.课文主要写了战象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是哪部份?(第5自然段到最后)

  小结:同学们,这头最后的战象,有过辉煌的战斗的经历,有过生死的考验,又有失去战友的哀伤。它的最后时光,是怎么走过的?

  4、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到最后,想想,它分别做了哪几件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披战甲──告别村民──重回战场──自掘坟墓。(板书)

  三、研读第一部分语句,细感悟

  1.自己阅读感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再合作研读:学生之间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交流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3.交流句子:

  (1)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教师:战斗不再,可是它的雄心还在啊!指导朗读。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2)“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教师:作为战象,战衣就是自己的身份的象征。自己就是死,也要像个战士那样倒下!指导朗读。

  (3)“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教师:仅仅是老朋友吗?还是怎样的老朋友?(并肩作战。出生入死。)

  教师:还能从那里看出他们是老朋友?(“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

  指导朗读:课文中说,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课时内心能安静吗?是老朋友重逢,它完全沉静在自己的思念中,能这么快读吗?(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总结

  同学们,它虽然老去了,却永远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多么感人啊!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体会,我们留待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

  五、作业:本课有11个生字,以及相对应的词语,课后请大家自己读读,画画、写写,准备下节课听写。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战甲 告别村民 重回战场 自掘坟墓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3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怎么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到您!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学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相关语句,走进战象内心世界,感受嘎羧对战友的忠诚和博大的胸怀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挂图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2、划出令人感动的句子,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3、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记忆力等相关资料,收集有关大象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你对大象的了解或讲讲有关大象的故事?(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 二 课 时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如: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找、读相应句子:

  ①“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②“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③“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④“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①“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②“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①“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②“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对爸爸妈妈或亲戚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2、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为一位特殊的英雄而作的小诗,大家齐读。

  英雄垂暮近黄泉,

  重披战甲忆当年。

  打洛江边念战友,

  自掘坟墓共长眠。

  读着诗中这一幕幕感人的壮举,一个响亮的名字涌上心头,这位特殊的英雄就是——嘎羧。(板书齐读)《最后一头战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这最后一头战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谁能说说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课件出示:这是一头           的战象。)

  二、复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2.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披挂象鞍

  重回战场

  挖掘墓坑

  3.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三、感悟文本:

  (一)嘎羧总体印象,读书方法指导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走进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悉心感受战象嘎羧的重情重意。请同学们们默读课文,思考哪些句段最能体现嘎羧的重情重意,又有哪些句段让你感动,就把它们都勾画下来,可以一旁写上你的感受。在读书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这篇课文很长,我们要用一定的方法去读书,那就是快速浏览和用心品读相结合,谁来说一说什么地方应快速浏览呢?什么地方要用心品读呢?

  (二)感悟文体,互动交流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同桌间进行交流。

  (三)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相机指导,重点放在如下重点句段:

  重点句: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1.从嘎羧见到象鞍时的动作表情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战象来说象鞍就是战甲)

  2.从“泪光闪闪”体验嘎羧的表面的安静,内心却波澜壮阔,多么深沉的的嘎羧,引导学生读文

  重点句: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1.师:孩子们,人们是如此舍不得嘎羧,在这庞大的送行队伍中,(课件交互)有?有?有?(老人、小孩、妇女。)人们泣不成声。(村寨的每一个人都爱嘎羧)

  村长来了,他在------(引读)嘎羧的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村长强忍泪水,对嘎羧说——

  .   老人和孩子来了,他们捧着-----(引读)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说——

  可是嘎羧什么也没有吃,只——(学生接读)

  嘎羧绕着寨子走了第一圈,它是在——

  嘎羧绕着寨子走了第二圈,它是在——

  嘎羧绕着寨子走了第三圈,它是在——

  重点句: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1.它久久凝望凝望着江面,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他为什么要对石头亲了又亲?

  师:是啊!在他的心中这不是一块冷冰冰的石头,而是有情感的亲人呀,分别了二十六年,再见面时怎能不亲了又亲!请带着你的体会去读。

  3.想象一下他在吼叫些什么呢?(呼唤灵魂,诉说思念,表达忠于战友之心)

  4.学生同桌交流填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又看到了(   ),看到了(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    ),也许是(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     欧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    ),也许是在(    ),也许是在(    )。

  5.师读生填

  6.生读师填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看到了(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地);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的灵魂),也许是在(诉说对战友的思念),也许是在(告诉战友,它将来陪伴它们)。

  重点段: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

  师小结:我们想说的太多太多。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关键词“挖”,从嘎羧的“一直挖”、“继续挖”、到“埋头挖”,通过一个“挖”字写出了嘎羧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自掘坟墓,庄严地把自己掩埋。这些描写更加体现了这位垂暮的战象对战友的忠诚和重情重义。

  师:文中提到了几次怎样的“挖”?你从这些“挖”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对战友的思念和忠诚支撑着它在挖)它这是在自掘坟墓啊!

  重点句“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1.凝望着天空,它又想对苍天说些什么呢?

  2.在学生发言后师引导:二十六年前的那场战争,我一下子失去了八十多位亲人,让我成了(最后一头战象),而今战争不再,战象不再是战象。但二十六年来我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虽然是(最后一头战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要穿上我的(战甲)去我的(战场)去和我的(战友)会合。可我满腔的情义又能向谁来诉说,因为我是(最后一头战象)于是我只能凝望着天空,把这一切付诸于青天。

  四、深情独白:

  课件《悲伤小夜曲》响起

  师深情:嘎羧走了,村寨恢复了往日的静,但是村民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老师相信大家的心的心也久久的不能平静,多么重情重意的一头战象啊!它忘不了保护自己杀敌的战甲,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二十六个春秋的村民,它忘不了曾经洒过鲜血的打洛江,它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我们还能说它只是一头战象吗?不,它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大英雄,让我们永远铭记着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永远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再见了,嘎羧。我们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

  板书:              最后一头战象

  披挂象鞍

  嘎羧   重回战场    有情有意

  挖掘墓坑

  战甲   战场   战友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5

  预设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11个生字。

  2、快速阅读课文,有感情朗读。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细腻描写方式,以及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技巧,体会战象嘎羧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任务

  完成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的目标。

  第二课时任务

  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震撼力,学习朗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你对大象的了解来引入课文,导入到对战象的印象。出示文章开头部分,了解战象。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2、分析文字中战象的英勇:“劈”“踩”“排山倒海”“扑”。

  3、尝试朗读,并指导朗读技巧。体会“战象”的称呼。

  二、初读感知

  1、正是这样的一群象兵,曾经和日寇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只剩下唯一的一头战象,它的名字叫——嘎羧。那么,在最后一头战象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出声读一遍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有生字和疑问标示出来。

  3、解决生字。出示屏幕:

  唏嘘   激越   膨胀   日寇   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泣不成声   震耳欲聋   炯炯有神    浴血搏杀

  (1)、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标出来,准确读出来这些词。

  (2)、有感情读出来一些词。注意形象性理解。

  4、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填写词语。领会文章中心。

  读了课文,嘎羧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填写在括号中。填空:这是一头         的战象。将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并且在文中找出来相应的文段。

  学生回答。大家的总体印象是:忠诚,善良,坚强,怀旧,英勇。

  对这里的几个词语要加以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开头的铺垫作用。

  三、课文分析

  1、再出声读课文,战象嘎羧在临死前做了哪些事情?以嘎羧的行为为线索划分几个层次,概括小标题。

  “英雄垂暮”1~4

  “重披战甲”5~11

  “凭吊战场”12~16

  “庄严归去”17~23

  2、按照顺序复述课文,再次感受开头部分:战象的战场杀敌的英勇。朗读出来战象的浴血搏杀。

  3、体会课文标题:最后一头战象的含义。

  最后一头:说明了以后不再有了,没有了战争,就没有了战象;最后的,又是英雄的最后日子,让人心灵感到震撼;战象,一定有过应用的经历,最后一头战象的离去,一定具有动人心魄的举动。

  四、布置作业:

  练习对课文中其他行为动作和神态描写的部分进行朗读。体会嘎羧的高尚情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概括文章内容,用一段话、几句话、一句话的方式,逐步增加难度,凝练语言。

  二、词语复习、朗读指导

  出示:摩挲   泪光闪闪   久别重逢

  (1)用检查词语的方式,指导朗读和形象理解。

  (2)把词语放入语境理解,指导朗读。出示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是的举动和神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句子理解:一件象鞍竟然让急躁的嘎羧顿时安静下来,真是没有想到。对嘎羧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如“呼呼吹去”“久久的”“摩挲”“泪光闪闪”,细腻生动,清晰的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几点在心中的深沉感情。

  指导朗读:读的深沉,读出感动。

  (设置目的:通过一段话来理解战象的某种精神,总结朗读技巧,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嘎羧的内心,有感情朗读。)

  三、速读一遍课文,找出来文中其他地方对嘎羧的行为、神态细节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1、读了这段话,那个词语让你感动?你怎么理解的?

  (1)、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句子理解: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的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和气概。破旧的象鞍却依然凝重华贵,虽然年迈,嘎羧却依然英武豪迈。二十六年,多么漫长,却又是弹指一挥间,历史的记忆都在象鞍上写着。嘎羧披挂上象鞍,实际是对垂暮时期的英雄的赞叹。

  朗读指导:读出敬佩和赞扬之情。对称并列的句式增强了语势,朗读时应该深沉而高昂。

  (2)、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ou——ou——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句子理解:“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的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的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他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么?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想象,“久久凝望”里,嘎羧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嘎羧为什么会对那块礁石“亲了又亲”?它的叫声里,在呼唤什么?

  (3)、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句子理解: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么?它在期盼和平么?

  指导朗读:读出来内心的感动与敬佩。

  (4)、其他令你感动的句子:选择其他段落,用这种方法来练习朗读。

  老师指导:检查学生自己的学习,朗读——解析(抓关键词理解)——朗读指导,用这样的过程,给学生点拨,加深文本理解,指导朗读技巧。

  2、展示成果

  挑选几个学生,师生配乐连续诵读刚才指导的段落,用朗读来震撼观众,达到高潮。

  四、拓展延伸

  1、过渡语:正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一个英勇的、坚强的、忠诚的、善良的英雄,用它独特的方式离开了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人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此时此刻,假如你站在百象冢前,面对着嘎羧和他的战友,你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

  3、总结:作者正是通过对嘎羧生命最后一程的细腻描述,赞颂了它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作者沈石溪是非常著名的动物小说家,它的许多作品,比如《斑羚飞渡》《狼王梦》等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动物的高尚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3.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嘎羧是这场战斗中唯一幸存的战象,也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的课题,齐读。p121

  二、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很长,有2000来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2.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披挂象鞍

  重回战场

  挖掘墓坑

  3.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

  三、引导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同时在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引导学生研读第十四自然段,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

  4.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句段,然后划记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它真挚的情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分组自学“披挂象鞍”和“挖掘墓坑”部分。

  1.分组,交待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三)讨论交流“披挂象鞍”部分的读书感受。

  1.引导学生重点品读: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语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2)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引导学生感受嘎羧“英武豪迈”的形象,理解嘎羧临死之前披挂象鞍的原因。

  2.深入探究: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走进了嘎羧的心,它临死前要披挂上象鞍是因为什么?

  3.小结:同学们,文中的嘎羧不会说话,作者通过描写它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它内心的情感。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事例,品味当中的细节描写,并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在书中写一写,就能体会到它内心的情感,读懂它的心。

  (四)讨论交流“挖掘墓坑”部分读书感受,理解嘎羧为什么要在百象冢挖掘墓坑,埋葬自己。

  1.学生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品读:

  (1)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

  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引导学生感受嘎羧挖坑的艰难。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2)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沉”字的深层含义,体会嘎羧奋力挖掘墓坑的内心,感悟它的英雄形象。

  2.想象说话,走进嘎羧。

  26年前,它曾经和战友们在这里,26年后,它仍旧要和战友们。

  3.引导学生探究嘎羧的内心: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啊?你们读懂了吗?

  4.读描写嘎羧死后形象的句子。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进行写话训练。

  5.交流写话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五、总结延伸

  1.总结全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嘎羧是一头战象,我们却从这些感人的事例当中,从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当中,体会到它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感受到它英雄的形象。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也就是本文作者在他的创作体会里写道: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丰富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那么嘎羧还具有怎样丰富的情感?作者又想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课外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抓事例品细节悟情感

  披挂象鞍神态壮士

  重回战场动作英雄

  挖掘墓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11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村民与嘎羧之间的真挚情感。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练笔。

  4.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作品,了解沈石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二、指导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地讲述。

  三、品读相关句段,感受嘎羧和村民之间的真挚情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学习抓住神态动作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语。

  附课文

  23最后一头战象

  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ē)睡。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ōu)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lā)圾(jī)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miè)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波农丁皱着眉头,伤感地说:“它要离开我们去象冢(zhǒng)了。”

  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除了横遭不幸暴毙(bì)荒野的,它们都能准确地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在死神降临前的半个月左右,会独自走到遥远而又神秘的象冢里去。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zhè)和糯(nuò)米粑(bā)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xī)嘘(xū)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个究竟。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波农丁说。

  原来嘎羧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

  太阳升到了槟(bīng)榔(láng)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

  “哦,这里就是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我记得很清楚,喏(nuò),那儿还有一块碑。”波农丁悄悄地说。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tuǒ)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鸡叫头遍时,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走到坑边查看。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7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最后一头战象

  课时

  1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3.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

  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先抓课文主要事件,接着抓重点句段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学生的内心受到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由对大象的了解来引入课文,导入到对战象的印象。出示文章开头部分,了解战象。

  2、分析文字中战象的英勇:“劈”“踩”“排山倒海”“扑”。

  3、尝试朗读,并指导朗读技巧。体会“战象”的称呼。

  组块二: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出声读一遍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有生字和疑问标示出来。

  2、解决生字。出示屏幕:

  唏嘘   激越   膨胀   日寇  

  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泣不成声  

  震耳欲聋   炯炯有神    浴血搏杀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填写词语。领会文章中心。

  这是一头----的战象。将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并且在文中找出来相应的文段。组块三:抓重点句段,品读感悟。  

  1、再出声读课文,战象嘎羧在临死前做了哪些事情?以嘎羧的行为为线索划分几个层次,概括小标题。1、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嘎唆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是难点,训练学生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内容是重点,教学时,采用限时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说梗概的方法,理清文章的顺序,感知课文。2、处理本课难点时让学生研读课文,抓住最能说明自己见解的语段,细细品读,深深感悟,可以独自学习,可以小组交流。重点抓住以下语段:“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1、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2、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3、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4、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5、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2、按照顺序复述课文,再次感受开头部分:战象的战场杀敌的英勇。3、体会课文标题:最后一头战象的含义。(1)、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2)、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ou——ou——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3)、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组块四、拓展延伸,推荐作品。    1、正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一个英勇的、坚强的、忠诚的、善良的英雄,用它独特的方式离开了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人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此时此刻,假如你站在百象冢前,面对着嘎羧和他的战友,你想说些什么呢?2、作者沈石溪是非常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斑羚飞渡》《狼王梦》等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动物的高尚情怀。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排山倒海(dǎo dào)  中弹(zhònɡ zhōnɡ)浴血搏杀(xiě xuè)  扑喇喇(lǎ lā)2、辨字组词    寇( ) 躁( ) 遭( ) 欲( )    冠( ) 燥( ) 糟( ) 浴( )    博( ) 碑( ) 僻( ) 筒( )    搏( ) 脾( ) 劈( ) 桶( )3、课文中有许多成语,请你摘抄下来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   )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  ),像是见到(   )。从作者对嘎羧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   )在坑底,(    )着脸,鼻子(    )在腿弯,一只眼睛(   )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似乎在说________

  板书设计最后一头战象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课后反思从教学实际来看,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篇幅较长的课文的教学,既能让学生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较开阔,大多数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入情入境的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8

  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       

  以思促悟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默读课文)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教学反思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学生读文)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回答,评议)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但在教学时我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在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不一定只是谈感悟再朗读,可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9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最后一头战象》家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最后一头战象》家学反思一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00字。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一、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抓了嘎羧在临死之前做了哪几件重要的事而展开的,减少了一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重点也就突出了。

  二、如何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如何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重返战场”段落时,在总结“披挂象鞍”这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庄严归去”内容时,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教师的引导太多,束缚了学生。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准确。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头战象》家学反思二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这篇长文应该如何教,提高效率呢?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我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读文,通过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没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确定以文章当中的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比较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品读感悟,习得方法,加以运用,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品细节,如何品?需要方法的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品细节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学习“重披象鞍”这部分时,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体会学习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嘎羧与象鞍有深厚情感的句子,画画,读读,体会嘎羧此时的心情。接着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品读,谈自己的体会感悟,从中总结出“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是品细节,悟情感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方法到运用方法的过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的示范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想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对他们以后的长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1.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2、 按字数归类学习生字。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生字的学习。由于这篇文章的生字新词比较多,所以就是从字数上给生字划分为两类,这也是一种归类的方式。

  3、 用小标题概括事件。通过提问嘎羧作为一头战象做了哪几件事,并将这几件事概括成小标题,这样的形式不仅使学生理清楚了层次,而且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 最经典的莫过于用沈石溪自己的名言学习他写的课文。Ppt”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精度课文阶段,就紧紧围绕这个猪问题贯穿全文。在学完之后,又用这句话总结。

  5、 注重方法的指导。在5——9段的教学中,老师先带着同学并介绍圈点勾画,联系上下文,编读变相等方法,等到14自然段,老师就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让学生在能力上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升。

  6、 关注了作者的语言表达,结合课文进行小练笔训练。这节课上,学完第一个情节,很自然地,我向学生渗透了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对嘎羧的动作、神态的细微观察和描写来写出嘎羧的内心情感。而在第三个情节“重回战场”中通过让学生练笔想象嘎羧的内心情感,一则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二则是明白有了准确的细节描写足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可见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课标学得不够扎实。这是篇长文,虽然知道长文短教的方法,但却忽略了六年级同学在默读上应达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这个阶段的学生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老师就应当在平时就要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了。只有这样,才能更适合六年级的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合格的六年级学生。

  2、第一个情节教得多了,问题难了。第一个情节主要花时在象鞍样子这段了,设计这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象鞍对嘎羧的重要,为体会嘎羧见到象鞍时的情感服务。可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预期效果,在老师引出“凝重华贵”这个词,并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象鞍是凝重的,为什么又是华贵的?能回答的学生只有一个。是不是这问题设计难了?如果让学生找到象鞍样子的段落后让学生边读边想为什么嘎羧要披挂象鞍?是不是学生就容易理解呢?

  3.环节设计不够巧妙,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4、学生的交流还可以放开些,全班交流时,还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盛况。这也和平时的训练不到位有关,今后应鼓励同学们有一点不同的想法应该争取表达出来,奖励机制要调整一下。

  5、评价语言不够精彩。上课时我注意了有针对性地评价,但到了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可能我的评价语言渐渐地少了。这堂课的引导性评价语的确少了些,比如学习第一个情节,学生汇报说从“泪光闪闪”中感受到嘎羧很重情义,对象鞍充满感情。我是这样评价的:“你从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了它的真切的感情,嘎羧从象鞍上回忆起了它出生入死的经历,所以它流泪了。真聪明!”仅就这样引导,学生的感受不深刻,说得也不够具体。老师只要补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可能会说,嘎羧想起曾经披挂上阵的象鞍,看着象鞍,它想到了曾经上战场的往事,泪水不知不觉出来了,多么有感情的战象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善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还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0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就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文字)

  生:(读)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这些战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这些战象非常勇猛。

  生:这些战象八面威风。

  师:同学们,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冠,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埋藏它们的尸体的时候,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战象。它叫嘎羧,它就是——

  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它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121页,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主要做了哪件事。

  (学生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词语)

  师:有很多同学已经向我示意读完了。这一课中有一些词语,要特别注意它们的读音。谁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日冠、扑喇喇、摩挲、斑斑血迹、浴血搏杀、

  师:这个“日寇”的“寇”字不但难读,还很难写。大家看陈老师写一遍。上面一个宝盖头宽点写,左下一个“元”字,竖弯钩拉过来,要托住上面的竖、横、横撇、点。看清楚了吗?请在书上写一遍,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学生写字)

  师: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嘎羧临死之前主要做了哪些事?

  生:嘎羧临死之前把自己的象鞍披挂在身上。

  师: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

  生:嘎羧在临死之前披挂象鞍。

  师:非常准确,谢谢你。(师板书:披挂象鞍)第一件事是披挂象鞍。请继续发言。

  生:之后他来到了百象冢。

  师:来到象冢干什么?

  生:它在百象冢挖了一个坑,把自己埋在了曾经和自己并肩战斗的朋友们一起。

  师:这样说就非常准确了。那你能不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庄严归去。

  师:好,就写你这个。(师板书:庄严归去)继续交流。

  生:在嘎羧临死前还做了一件事,它回到了自己曾经搏杀的战场。

  师:能简单概括吗?

  生:返回战场。

  师:第二次回战场,我们能否叫“重回战场”?

  生:可以。(师板书:重回战场)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临死之前——

  生:(齐)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

  师:写了这些事情。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时,可以这样,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同学们,这是一篇动物小说,它的作者沈石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

  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

  ——沈石溪

  师:那么,文中的嘎羧又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么表现它的情感的呢?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披挂象鞍”这部分课文。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的5-9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体会它的想法。

  (学生默读、标画)

  师:画好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先读句子,再说体会。

  生:(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这个同学真是好眼力,找到了这部分课文中最感人的一句。其他找到这句话的同学请举手。(很多学生举起手来)这么多呀!看来大家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请把它圈下来。

  (学生在书上标画。)

  师:你觉得是哪个词?

  生:泪光闪闪,从这个词我看出嘎羧对象鞍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师:都流泪了,是不是?还有哪个词?

  生:我觉得是“久别重逢”这个词,我觉得嘎羧和象鞍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它对象鞍有着深厚的感情。

  师:它们是多久没见的老朋友了?

  生:20多年。

  师:对了,很久分别,再次见面,这就叫——

  生:(齐)久别重逢。

  师:好,继续发言。

  生:我觉得是“摩挲”这个词,嘎羧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象鞍,感情很真切地……

  师:你感觉到嘎羧对象鞍很有感情,它非常的激动,对不对?这位同学关注了嘎羧的动作(师板书:动作),还有人关注它的神态吗?(师板书:神态)

  生:我是从“呼呼”这个词感受到嘎羧对象鞍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师: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对象鞍的留恋。

  师:好。

  生:我觉得应该有四个词: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

  师:你概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那为什么嘎羧见到象鞍会如此激动?

  生:因为象鞍上面有弹洞和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

  师:她能联系着后面的课文来理解,非常好。那夏羧看着象鞍上的弹洞和斑斑血迹,闻着上面的血液和硝烟的气味,它会想起什么?

  生:它会想起,当年我就是挂着它,保护我们的家园,与日冠打仗。

  师:说得真好。

  生:它会想起当年浴血搏杀的情景。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它会想起当年和它一起并肩作战的大象朋友们。

  生:它还会想起当年它在战场上浴血搏杀的英勇。

  师:是的,这头战象有它辉煌的过去,有它出生入死的经历,所以,它看到象鞍,会如此的激动。同学们,你们看,我们联系上下文(板书),边读边想象(板书),就读懂了嘎羧的心,体会到了它美丽的情感,你们能读出嘎羧这激动的心情吗?请你们自己先练习练习。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读得非常流利,还有谁想读?

  (再指名学生读文。)

  师:你非常激动。刘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我读,一边想象嘎羧见到象鞍时的动作、神情。

  (师范读。)

  师:睁开眼睛,拿起书,像刘老师这样,带着你们的体会,带着你们激动的心情,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还有谁找到了别的句子,也请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ōu)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我感到嘎羧已经过了20多年,还记得象鞍在阁楼上,而且非常急切地想得到它。

  师:对了,就请你来读出这份急切,好不好?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

  (生齐读上面的语段。)

  师:26 年过去了,嘎羧就快要死了,但是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英勇的战象,它没有忘记自己辉煌的过去。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嘎羧内心的情感,我们如果能圈划出这些重点词句(板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就能读出嘎羧的心,读出它的情感,这就是品细节的读书方法(板书)。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自己试着来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课文的细节描写。

  请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 圈出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批注在旁边。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细心的批注和热烈的讨论,我想你们一定找到品细节的感觉了。现在就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读)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从这里我体会到嘎羧把见到战友的那种心情通过吼声发泄了出来。

  师:他的吼叫就像是在说话,你觉得它可能在说什么?

  生:“我终于回到了从前这个杀敌的战场!”

  师:你把自己都当成嘎羧了,真好。

  生:我对他的话有补充,我是这样想的:嘎羧终于回到了他当年和战象并肩战斗的地方,它可能会想:我终于回到了这里,这里曾经留下我的英勇。

  师:非常好。

  生:我从“久久凝望”这个词看出嘎羧想起了他当年浴血拚杀的情景和它的战友倒在血泊里的情景。

  师:你抓住上下文来理解,那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久久凝望”的感觉?

  生:(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

  师:谁能比他体会更好?

  (指名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才是久久凝望的感觉。一起读。

  (全班齐读。)

  师:你还想读哪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

  生:“……惊得江里的鱼儿……跳出”虽然当初那……不在,那……不在,但那……还在。

  师:真好,齐读这段。

  生齐读。

  师:是的,26年前的那场战斗,让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让嘎羧成了——

  生:

  师:因为他是——

  生:最后一头战象。

  师:所以,他怎能不

  生:(读)“它站在……许久……跳出水面。”

  师:风霄霄兮……嘎羧……在战友长眠的地方,为自己挖掘一口墓坑。让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哪一个细节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许多战象死了都会到……而嘎羧却没有,而是和同伴们在一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是这一句:“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从这一句我体会到了,虽然当年的雄风不在,但嘎羧这位英雄的博博雄心还在。

  师:体会得真好,拿起书来,读出你们的深情。

  生:(读)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是的,26年前的那场战斗,让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让它成为——

  生:最后一头战象。

  师:2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过去,思念着它的战友。这样的深情,它能向谁诉说吗?

  生:不能。

  师:因为它是——

  生:最后一头战象。

  师:所以,重回战场,缅怀往事,睹物思人,它怎能不激动啊!同学们,拿起书,我们齐声读这一段。

  齐读: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 ──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嘎羧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之情,跋山涉水,赶往百象冢,在战友们长眠的地方,它耗尽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为自己挖掘一个墓坑。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齐声读一读。

  生:(读)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走到坑边查看。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师:哪一个细节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这里特别感动我,一般的大象都是到祖宗留下的象冢那里死去,而嘎羧却和它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生:(读)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从它“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我感到嘎羧好像还想着它从前的历史。

  师:它一定有话要说,他想说什么呢?你看到静静躺在墓坑里的嘎羧,你又想说什么呢?请你从这两个句子中任选一个,写一两句话。(课件出示)

  嘎羧想说:

  我想对嘎羧说:

  生:嘎羧想说:历史不能忘怀,我多么希望世界是和平的。

  师:希望他自己永远都是最后一头战象。

  生:嘎羧想说:26年来,我天天都在想念你们,我终于可以和你们永远在一起了。

  师:我们感受到了你的深情。

  生:我想对嘎羧说:嘎羧,你不用伤心,也不用难过,能和你共同作战的伙伴们躺在一起,你死而无憾。

  生:嘎羧想说:虽然我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去,但我能和并肩作战的同伴们死在一起,我死而无憾。

  生:我想对嘎羧说:你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你为祖国做出的牺牲,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师:那此时此刻,嘎羧在你眼里,还仅仅只是一头战象吗?他是一位——

  生:英雄。

  师:同学们,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这节课,我们抓住了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品味了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到嘎羧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一头战象》一定能带给你们更多的思考。

  另外,课后请大家阅读沈石溪的其他的动物小说,(课件出示)《再被狐狸骗一次》、《斑羚飞渡》……我想一定会带给你们更多的震撼。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了解,导入新课。

  1.大象是人类的好朋友,可以为人类做好多事情,你能简要地说一说吗?

  2.揭题。

  3.故事发生在1969年,到云南西双版纳插队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亲眼目睹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于是他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它虽然只是一头象,被人类称之为兽类,却具有很多人所没有的高尚情怀……

  4.据题提问。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

  (2)理解下列生字词,通过品读加深理解:威风凛凛、排山倒海、势不可当、优哉游哉、焦躁不安、久别重逢、英武豪迈、泣不成声、震耳欲聋、炯炯有神、激越悲壮、浴血搏杀

  (3)思考刚才的问题

  2.检查交流;

  板书: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品读课文,感受嘎羧。

  (一)认识英雄,告别村民。

  1.默读课文,找到关于象兵的介绍。

  2.了解象兵抗击日寇前的那段历史

  出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东亚地图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包围的弹丸之地。日本军国主义者野心勃勃,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9 年3 月,侵占南海群岛;1941年12月,日寇占领香港;1942年,日军侵占菲律宾、缅甸……日军一次又一次挥舞战刀,铁蹄所到之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日军的暴行也激起了民众的怒火,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燃遍整个东亚。

  1943年,当日寇的魔掌伸向云南,伸向西双版纳时,象兵们英勇地扛起了抗日的旗帜。现在,让我们回到那刀光剑影的战争年代,感受那英勇惨烈的战斗场面吧。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

  3.阅读这段文字,想象当时情景。

  八十多头战象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地冲向敌人;枪炮声、喊杀声、大象的悲壮的吼叫声回荡在打洛江畔;在鬼子的枪炮中,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倒地。日寇们鬼哭狼嚎,丢盔弃甲。

  4.经过这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嘎羧成了幸存下来的战象。村民们怎样对待这头战象?除了故事中的描述,你还能想象到什么?

  (正是战象们打跑了日本鬼子,这个小村庄才免遭战火的洗劫。村民们对嘎羧特别好,把自己平常舍不得吃的水果送到嘎羧嘴边;村民们为嘎羧搭起了高大的象房;村民们让波农丁来专门照顾它;夏天,村民为嘎羧洗澡;冬天,村民给嘎羧生起了火炉……)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村民对这位英雄的敬仰之情。 板书:英雄 敬仰

  5.指导朗读相关段落语句

  6.村民无微不至的照顾,嘎羧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六年过去了。曾经英武豪迈的英雄老了。嘎羧就要走到生命尽头了,它舍得离开村民吗?

  7.你能根据这段话设计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吗?(为什么要绕村走三圈?)

  8.解疑。

  (二)重披战甲,回想过去

  1.嘎羧在离开村子前,它最先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找当年自己曾经披挂过的象鞍。)古人说:读书贵有疑。现在,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重披象鞍这一部分,在这段话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读书,勾画句子,写问题与体会,教师巡视)

  2.交流;

  (1)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在这二十六年间,嘎羧为什么不去看望这位老朋友,而在临死前才找到象鞍并披挂上象鞍?

  (2)哪句话最能体会到嘎羧对象鞍的深深情感的?

  ① 指名读读这句话。

  ② 哪些词语打动了你的心?

  ③ 你能读出嘎羧心中的那份伤感,那份珍惜、那份感动吗?

  (3)嘎羧看到了象鞍,一下子安静下来,可它的内心安静吗?(沉浸在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里)

  (4)齐读体会。

  3.小结:嘎羧在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时,首先想到的是重新披挂上它的象鞍,它想起了它作为一头战象的辉煌与荣耀,想起了二十六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战斗,想起了和它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然后,嘎羧踏上了它的不归路。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嘎羧还做了哪些事情?它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些问题。

  五、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齐读)《最后一头战象》。

  2.这篇课文描写了这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的哪些事?(小标题——主要内容)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重披象鞍和告别村民这两部分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来的两个部分。

  二、品读课文。

  (三)打洛江畔 缅怀往事

  1.自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想,有什么地方读不懂,在书上做个记号,等会儿提出来。

  2.交流,可能有;

  为什么嘎羧“久久凝望”江面?或嘎羧“久久凝望”凝望的是什么?

  为什么嘎羧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

  嘎羧为什么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互相交流,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① 嘎羧为什么要“久久凝望”? “凝望”什么意思?说话练习:嘎羧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仿佛看到了 。

  ② 为什么嘎羧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 这块礁石对嘎羧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也许 ;也许 ;也许 。)

  ③嘎羧为什么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嘎羧在大声地说什么?战友?乡亲?土地?)

  4.此时此刻,相信嘎羧给你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再把整段话连起来读读。

  5.创造性复述,加深理解。(自说——指名)

  假如你就是嘎羧,来到打洛江畔,怎么说这段话?说的时候,不但要把自己当成嘎羧,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可以调整句子的顺序。

  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

  (四)百象冢旁,庄严归去

  1.离开了打洛江,最后嘎羧来到了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百象冢。

  2.它要在百象冢干什么?对一头老象来说,祖先留下来的象冢,不是它的归宿吗?

  3.轻声读嘎羧挖坑的部分,看看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动,让你震惊,感到不可思议?拿起笔来,给这些句子划上线,做上披注,写写你的体会。

  4.交流,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想象:此时的嘎羧是怎样的嘎羧?(濒临死亡、体力不济、疲惫……)所挖的坑的大小?

  补充材料:据我所知,嘎羧被村民救回来后,虽然治好了伤,却留下了严重的身残:腿瘸了,头歪了,可就这样一头战象,长途跋涉,几天没吃,还坚持不懈地挖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5.小结:生不能在一起,死也一定在一起,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哪是一头战象呀?这分明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呀!嘎羧走了,带着他的忠诚,带着他的情义走了,这一路我们陪他走来,走得艰难却坚定。把黑板上小诗送给他;

  重披铠甲赴归途

  凭吊战场情义重

  英雄相依共长眠

  一片忠诚付青天

  6.现在,我们就要离开“百象冢”了,你想对战象嘎羧说些什么呢?

  三、课外延伸

  1.作家沈石溪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讲一个故事给我们听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自己说的话。

  做至情至性的人,发感人肺腑的文字,在强者面前不示弱,在弱者面前不逞强。淡泊名利,多做实事,这就是我作文和做人追求的境界。

  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因此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

  2.齐声朗读

  3.沈石溪还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当你去阅读他的作品是,你会发现动物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着爱情,亲情,友情。像我们一样竭尽全力地生活着,奋斗着,直到走完自己的一生。今天这堂课希望只是一个引子,引导你们去读更多他的作品,去学习,去思考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进《最后一头战象》的时候,你是否还记得: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战象嘎羧的哪几个场景呢?

  师板书: 

  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二、品读感悟

  1、指导品读嘎羧告别场景:

  上节课,我们已经用心品读了嘎羧寻找战象的场景,并为之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首先走进那告别的场景。请仔细读读相关段落,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联系插图,神态、动作等。)

  出示: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

  师:是呀,人们是如此舍不得,在这庞大的送行队伍中,有?有?有?(老人、小孩、妇女。)

  师:老人会对战象说些什么?小孩会对战象说些什么?妇女会对战象说些什么?

  师:而人们的一举一动中更是饱含着依依不舍。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还可能会怎么做? 

  生答。

  师小结:泪眼蒙胧中,26年前的那场战斗仿佛又浮现在人们眼前,透过嘎羧,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战象,更多的已经失去的亲人!人们伤心欲绝,泣不成声。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师:此时,它想干什么?想看什么?为什么一圈又一圈地走?

  生答。

  师引读: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如此不舍(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心潮澎湃,(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百感交集,(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师: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2、合作研读“凭吊战场”:

  过渡:当他走了整整一夜,来到打洛江畔,又在做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来研读“凭吊战场”一段。

  自读“凭吊战场”,边读边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

  嘎羧久久凝望可能会想到什么?它对着礁石亲了又亲时会想什么?嘎羧震耳欲聋的吼叫想说什么?

  生交流研读。

  师: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在底下讨论,说得多好啊。让我们来进行交流。

  出示,交流: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又看到了___,看到了___。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___,也许是___;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___,也许是在___,也许是在___。

  师: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这一段,你们读课文,老师读补充部分。

  出示: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看到了(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地);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的灵魂),也许是在(诉说对战友的思念),也许是在(告诉战友,它将来陪伴它们)。

  3、诵读“庄严归去”:

  过渡:嘎羧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它走啊走,终于找到了战友们安息的地方。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嘎羧挖掘坟墓的场景。

  请同学们深情地朗读20~23段。

  出示: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

  师:文中提到了几次怎样的“挖”?普通人会是什么反应?你从这些“挖”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答。

  师小结:我们想说的太多太多。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关键词“挖”,从嘎羧的“一直挖”、“继续挖”、到“埋头挖”,通过一个“挖”字写出了嘎羧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自掘坟墓,庄严地把自己掩埋。这些描写更加体现了这位垂暮的战象对战友的忠诚和重情重义。

  出示: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师: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而你看,(师引读出示部分。)

  师:你们读得也很让老师感动。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做到了。请同学们齐读这一句。

  师:战象嘎羧有情有义,带着对英雄的崇敬,再次深情朗读20~23自然段。

  三、感受形象

  过渡:最后一头战象怀着深深的爱,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自己生命的归宿。可以说,它是一个英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将是。

  在它的生命轨迹中,它忘不了与人们依依惜别的深情──引读片断1。

  而战场上一幕幕更让它难以忘怀──引读片断2。

  终于,它如愿以偿地和战友们长眠在一起──引读片断3。

  师:课文学到这里,嘎羧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印象?

  生答,师板书:

  善良、忠诚、坚强、怀旧。

  师:面对这样一头善良、忠诚、坚强、怀旧的战象,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四、课文总结

  嘎羧走了,从垂暮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它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英雄,让我们永远铭记着嘎羧,永远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

  五、布置作业

  如果说,最后一头战象呈现给我们的是深沉的爱和对于生命价值的深深思考的话,那么,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又将给予我们怎样的震撼呢?回去仔细读一读,可以将你的点滴感受纪录下来。

  【板书设计】

  英雄垂暮    善良

  重披战甲    忠诚 

  最后一头战象

  凭吊战场    坚强

  庄严归去    怀旧

  【课后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了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本课课文比较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分别让学生体会嘎羧的怀旧、英勇、善良育忠诚等,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师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3

  听了刘建英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头叫嘎羧的战象的故事,介绍了它和人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描写了它在临死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目的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由于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们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刘老师在执教本课时采用了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生字新词;对关键词句和语段,特别重视言外之意的理解和表达效果的感悟,这种教授方法可以使孩子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刘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指名读、教师示范读、全班齐读、自由读、默读、大声朗读、教师引导读等各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此外,刘老师很善于开动学生脑筋,很多地方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真正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老师的提问也非常简练,更多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刘老师能很好的总结,这些都是我应该向刘老师学习的地方。

  当然,这节课也不是非常完美,我个人认为刘老师在课文最后的时候最好应该给学生一个课下练笔的机会,这样能更加加深学生对这头战象的好感,从而能体会到人和动物之间的确是该有着深厚感情的。

  厚积方能薄发

  ──评刘剑英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

  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彭廷美 

  一句句简短的话,渗透着一股股浓浓的情,学生,就这样,一步步走进了战象的情感世界;一行行精炼的诗,描绘出一副副活活的画,战象,就这样,一点点定格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这就是刘剑英老师课前的期待!这也是刘剑英老师课堂的精彩!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刘老师的课,简洁明快,激情飞扬,诗意盎然,自成一统。她的教学设计是粗线条的。没有细小的教学步骤,没有繁琐的过渡语,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小结语和需要记得滚瓜烂熟的总结语。一切都是自然生成,顺学而导。所以,备课环节的她,没有忙碌着去上网寻求现成的教案,没有期盼着让年级组给她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磋课,她所做的,就是自己先去深入地领悟课标,自己先去深入地钻研教材,自己先去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然后自行设计,通过试上验证效果,继而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试讲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悟战象的英武豪迈,刘老师事先选择了播放影音的课件,然而在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战象仍然只是战士们象鞍下的配角;为了渲染战象庄严归去的悲壮,刘老师配以音乐让学生朗读,而那音乐,破坏了学生已有的深情,引出来的只是一种言不由衷的悲伤。怎么办?不用这些课件,如何让战象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活起来?以读代讲,以读传情?那也得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呀!以问促解,以问激情?那怎么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战象形象!怎么办?想象?补白?学生如果只能在原地踏步,怎么办?对!刘老师再也不谦虚了,她加入了这个想象、补白的行列,在学生认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文笔优势,对学生的想象、补白加以补充、完善、提升,形成优美动情的独特描绘。就这样,师生一描绘一朗读,“一唱一和”,撩人心扉,激情涌动。最后,刘老师出示自己亲手所作的诗──《战象魂》,师生们的吟诵再次将情感推向高潮,为《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浓浓的情意,充溢着满满一堂课,将老师和学生的心系得欲罢不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呀!刘老师她完全忘记了,只顾动情地一个劲儿地与那仅有的几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学生沟通、交流。其余的学生,便渐渐在老师的不知不觉中默默地接受了这种被动。而且,那喷涌而出的情感一发而不可收,使得语文的工具性就此被忽略淡化了,这成了刘老师这堂课最大的遗憾。这是一篇长课文,刘老师抓住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地拓展学习剩余部分,学生定能学以致用。在教学的最后,如果能及时布置学生从外貌、动作、神态、叫声等方面去观察其他动物的感人场景,这将使第三课时的小练笔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值得学习的课。因为博览群书,刘老师方能厚积薄发;因为心有目标,刘老师才会箭无虚发。以后的课堂,希望刘老师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能将语文的工具性适当地开发。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4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前一个月,我们学校把故事大王沈石溪请来给我们讲他以前和动物的故事,然而也推荐了他写的几本书目,我买的是《最后一头战象》。

  我读到了《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时,我目瞪口呆,因为在一九四三年,我国象兵和日寇打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战争,大象的吼声惊天动地,日寇们的刺刀杀了无数只战象,真是残忍极了。

  同学们,大象现在是二级保护动物,如果大象以前是保护动物,就不会死去那么多无辜的战象。

  这些可爱的大象还有很多功能,它们把很重的东西卷起来,在海边更是有趣了,它可以给你当喷泉。

  大象是很温柔的、善良的,保护动物就象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呼吁所有的人都来保护动物,尊重它们,了解他们,和动物成为真正的朋友。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最后一头战象》的作者是沈石溪,他写的都是最能吸引读者的动物小说。

  主要讲了一九四三年日寇侵占缅甸,象兵迎战,结果只有一头幸存,其它八十多头象全部战亡。人们都很尊敬它,给予它很好的照顾。战象每天吃香蕉,喝泉水,过得无忧无虑。后来它老了,没力气了,它开始绝食,大家都说它快死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战象披上象鞍,告别寨子,又回到了当年战斗过并埋战象的地方。它和同伴们一起,平静地去了……

  那头战象没有在临死前回自己的象冢,而是回到了牺牲的同胞坑里。它也是有感情的,死了也要和伙伴们在一起。

  这只是本书中其中的一个故事,另外作者还讲了几篇关于象、野猪和熊的故事。野猪懂感情通人性,熊憨厚又凶猛......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告诉我动物活在世界上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习性。 让我学习尊重每一个生命。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5

  【教学方法】

  1.关于大象,学生熟悉的可能只是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习性,而对大象作为兵士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关于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对战象的情况有所了解,以便理解课文,理解战象嘎羧的情怀。

  2.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讲述的顺序,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讨论研究一两个问题,再全班进行交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受。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大象是一种聪明而具有灵性的动物,但是经过人类驯服后的公象,便可成为战象奔向战场去投入战斗。(展示战象图片)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共同走进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不同颜色词语,你们会发现这两块词语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对嘎羧动

  作和神态的描写。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同学们在课下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

  的故事?战象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又给我们留下了哪几个感人的片段呢?

  3、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师板书:(英雄垂暮 披挂

  象鞍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三、深入文本,感受嘎羧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读在对战象嘎羧的描写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勾画出来,并在一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师:嘎羧离开打洛江,最后来到了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用它那一对铁镐似的象牙,挖了一天一夜,刨了一个大坑把自己掩埋起来,(齐读第22自然段)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嘎羧还仅仅是一头普通的战象吗?不,它是一位(学生说:忠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大英雄!

  五、伴随音乐,深情总结

  师:同学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就这样,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走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26年的村民,忘不了饲养员波农丁,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沈石溪这样说过,“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样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首为英雄嘎羧作的小诗,我们就齐读一下送给英雄嘎羧吧!(课件出示小诗)

  六、布置作业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6

  一、初读课文,说印象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你对嘎羧的印象用简洁的语言写在黑板上。

  2、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读读大家的印象。

  (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英勇”“忠诚”等。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在大家的眼里,嘎羧是善良的,是坚强的,是英勇的,是忠诚的。课文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加深感悟。在交流中,可以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以下几处关于嘎羧行为的描写进行朗读感悟:

  ⑴ 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

  ① 见“对句子的理解①”。此句对嘎羧的动作、神情的描写,“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细腻生动,寥寥几笔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指导学生读得深沉,读出感动。

  ② 见“对句子的理解②”。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指导学生读出敬佩,读出赞咏。

  ⑵ 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

  见“对句子的理解③”。此句可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想象:“久久凝望”里,嘎羧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嘎羧为什么会对那块礁石“亲了又亲”?“──”的吼叫里,嘎羧在呼唤什么呢?

  ⑶ 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

  见“对句子的理解④”指导学生读出内心的感动与敬佩。

  3、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

  (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

  3、交流读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对嘎羧生命最后一程的细腻描述,赞颂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字里行间,也有更深刻的含义──它虽然只是一头象,却具有高尚情怀,这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深深思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7

  各位评委:

  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说课稿:《最后一头战象》。

  教材简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神秘的动物世界,感人的一段故事!

  嘎羧,抗日战役后唯一幸存的战象,26载的光阴催它年老,知道本身大限已近,它重披当年的战鞍,握别村寨,来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宅兆,尊严地将本身安葬。课文以嘎羧举动为线索,语言精致逼真,局面生动动人,语言普通易懂,布局条理清楚,是沈石溪动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篇课文近2000字,学生阅读时,对团体掌握文章内容,领会动物心田天下,感悟动物情绪有肯定的难度。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落实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要求。

  2.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3.抓重点情节开展学习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长文短教。

  4.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写话,拓展阅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

  2.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易错词纠正,易错字教学。

  3.提炼主要情节,教师板书。

  4.依据主要情节,总结: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点评: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书写各段小标题,在公开课上很少见到,这是基于教者的独特思考。六年级学生应该学会整理笔记,与初中教学顺利接轨。概括小标题梳理出主要情节,便于讲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板块二)

  1.交代任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自己读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读出情感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小结: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体会写法,体现对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

  第二部分:学习“再回战场”

  (1)聚焦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第一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指导读出情感。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

  老师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激发情感配乐朗读7、14、23自然段。

  (4)嘎羧的死与其他大象的死有何不同?读课文11自然段。生汇报,体现嘎羧的忠诚,重情重义。

  (5)嘎羧的样子。读22自然段。“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写话练习。嘎羧凝望着天空说:“-----------------------。”

  我想对嘎羧说:“---------------------------。”

  (三)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板块三)

  (1)发现写作方法

  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2)拓展课外阅读,体会表达特点,布置作业(板块四)

  1.教师出示作者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

  2.回环课题,生读课题。

  3.布置作业:

  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段落阅读”(板块二)、“整体回顾”(板块三)的基础上,课内外结合,层层深入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点评:语言创设情景,配乐渲染情景,感悟深化理解,引用揭示主旨,总结关照写作。整个教学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情感丰富。]

  五、板书设计

  重披象鞍

  最后一头战象再回战场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忠诚光荣归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基础知识较扎实。二课时及时落实巩固了易错词,易错字。例如“横遭不幸”中“横”的读音,“日寇”的“寇”。从多音字,会意字两个角度去落实。还有教给学生长文短教的方法。抓主要事件,抓重点段落去品读感悟课文。课上给学生读文思考的机会。课上我还及时的抓写作方法,了解动物小说的特点,是通过神态,动作及动物的声音来学习课文。本节课我让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抓重点词体会嘎羧的情感,了解嘎羧的内心的感受。这节课结尾我落实学生写话的能力,并且尽量当堂完成汇报。

  虽然,教学没有完美无缺的,遗憾之处有:对时间的掌握不敷适当。开课8分钟才进入读文学习,字词教学的时间有点长,导致讲堂气氛不敷融洽。其次,对嘎羧好汉形象的阐发回不到位,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多去咀嚼它英勇无敌,忠诚,怀旧,善良等特点。

  盼望列位同仁们能提出名贵意见,配合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8

  执教者:萧山区河庄小学 胡海峰

  时间:2009年10月28日下午

  地点:杭州市学军小学

  学生来自:杭州市学军小学六年级

  课题:人教版六上教材《23.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 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品读课文重点语段,从嘎羧的举止细节中体会到最后一头战象的“悲壮”情怀。

  3. 能结合故事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说写。

  [学生就座,课前谈话。]

  师:这堂课是杭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展示活动的最后一堂课,同学们,你来猜猜,咱们这堂课、咱们这个班,为什么会被安排在最后一堂课?

  生1:我们班可能是因为压轴吧!

  师:说得很好,谢谢你的鼓励。我们一起在努力。

  生2:我们今天上的这节课题目是《最后一头战象》,所以我们也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

  师:真好,你真会联系想象。《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堂课。还有同学想猜吗?

  生3:也许我们班表现好吧,所以留在最后!

  师:说得真好,精彩的课留在最后。谢谢你的鼓励。同学们,现在是下午的1:20,通常这个时候也是人最容易犯困、打瞌睡,让我们用精彩的课堂和师生之间智慧的对话来吸引我们全场的听课老师,让他们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上课!(上课哨声响。)

  师:同学们好!

  生:胡老师您好!

  师:(课件出示课题:23.最后一头战象)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由动物小说改编的课文。来,咱们一起响亮地读课题,齐——

  生接:最后一头战象。

  师:这是一篇很长的课文,有两千多个字,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了吗?

  生:有。

  师:那好,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愿意接受老师考验的请举手。非常好,知识总是青睐勇敢的人。来,你先。你跟大家先说一说,这篇课文前前后后你共读过几遍?

  生1:我共读过三遍。

  师:三遍,好。对于这么长的课文来说,至少要花三十分钟。老师先请你来读一读课文当中一些比较重要又难读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日寇、摩挲、唏嘘、镌刻、扑喇喇、威风凛凛、势不可当、悠哉游哉、焦躁不安、浴血搏杀、震耳欲聋、炯炯有神)

  生1读了一遍。

  师:哪个同学能响亮地读一读这些词语?来,这位男同学。

  生2响亮地读了一遍。

  师:读得字正腔圆,非常不错。

  师:同学们,我们都能读这些词语吗?好,一起朗读这些词语。读词语要讲究节奏,不能拖沓,好吗?日寇、摩挲、象冢,齐——(声音短促)。

  生齐读,很有节奏。

  师:非常好,声音洪亮整齐。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师:同学们,还愿意接受老师考验的请举手。

  师:你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最为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所感动?

  生1:我对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非常地感动。这头大象嘎羧并没有到祖宗的象冢里去,它非常忠诚。

  师:你说得非常好,你能不能对这个场面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或者用小标题。

  生1:嘎羧没有去它祖宗的墓,而是它自己挖了坑。

  师:对于这样的场面,你能概括出怎样的小标题?

  生2:庄严归去。

  师:庄严归去,与众不同的小标题,非常好。

  生3:我概括为“挖坑自葬,和自己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师:有点长,不过确实它挖了坑,然后埋葬了自己。不过,老师觉得“庄严归去”,就把你所有的内容全包括进去了。大家说可以吗?(板书:庄严归去)

  师:同学们继续来说,你还为课文中哪个场面所感动?

  生4:我为大象嘎羧久久摩挲着自己的象鞍,然后对原先的事情非常怀念所感动。这件事情非常让我感动。

  师:请别坐下,你能对这个场面用这种方式——小标题来概括概括吗?

  生4无语。

  师:给你提示一下,它要象鞍干吗?

  生4无语。

  师:它再一次想干吗?它想干吗?

  生5:重回战场。

  师:重回战场前,它要披挂象鞍。请坐。(板书:披挂象鞍)还有哪个场面让你感动?

  生6:嘎羧仰天长啸,叫得很响,我很感动。它很怀念它死去的战友。

  师:你很会读课文。对于这个场面,你打算用怎样的小标题概括?

  生6:悼念战友。

  师:老师觉得有个小标题比这更恰当。此刻它正在什么地方?战场上,对吧。我们可以用“重回战场”。(板书:重回战场)

  师:还有哪个场面让你感动?

  生7:正当嘎羧要走的时候,村子里所有的人都来送嘎羧。这么多人来送嘎羧,泣不成声。这个场面让我感动。

  师:你也用小标题形式说说。

  生7:泪别嘎羧。

  师:“泪别嘎羧”?现在嘎羧是主人公。应该是嘎羧和谁?

  生7:泪别村民。

  师:其实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场面很多,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场面。现在你能不能结合刚才同学说的几个场面,综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准备一分钟。

  生准备。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借助板书来说。

  生8:课文主要写了在战斗以后,大家发现有一只大象并没有死亡,就把它抬到寨子里养伤,然后大家都非常尊重这头大象。二十多年以后,这头大象要庄严归去了,大家非常难过,然后大象也非常难过。但是大象并没有到它祖宗的象冢里去,而是跟它的战友葬在了一起。

  师:说课文主要内容一定要简洁、扼要。你要利用课堂上的资源,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最令人感动的场面。我们要善于利用学习的发现,课文主要写了嘎羧临死前怎样?

  生9:课文主要写了嘎羧临死前还对和它并肩作战的战友念念不忘,并且想披挂象鞍,重新和这些战友在一起。我觉得这些使我特别感动。

  师:同学们,不着急。老师提的问题是,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10:嘎羧在想起当年战场上的时候,它重新披上象鞍,和村民们告别,然后重新来到了战场上,庄严地归去。

  师:对,你说得很好。确实,嘎羧临死前做了许多事,披挂象鞍,和村民们依依告别,重回战场,最后孤独地自挖墓坑,庄严地归去。

  [三、品读语段,体会本色]

  师:同学们,1943年一大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寇、保家卫园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下。人们在埋葬它们的尸体的时候,救活了一头负伤的战象,它就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板书:嘎羧)让我们一起叫叫它的名字,齐——。

  生齐读“嘎羧”。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默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使你体会到嘎羧就是一头战象,而不是普通的大象。边默读边发现,发现了及时做上记号。

  生默读。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阅读发现。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嘎羧就是一头战象?

  生1:我从课文的第6小节体会到了。“见到波农丁,……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我觉得嘎羧的很有灵性,知道怎样表达饲养员才听得懂,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

  师:它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呢?请你从课文当中找出来。

  生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它想要以前披挂的象鞍。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发言鼓鼓掌。

  生鼓掌。

  师:也找到这一句的请举手。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大家把这句话度准确,齐——。

  生齐读句子。

  师:嘎羧见到什么一下安静了?

  生2:嘎羧见到象鞍一下安静了。

  师:象鞍你觉得是做什么用的?

  生2:我觉得是人坐在上面,骑着象用的。

  师:象鞍是士兵乘坐用的,是嘎羧身份的象征。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对象鞍的怀念、深情。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对象鞍的深情?

  生3:“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

  师:“摩挲”(板书)是什么意思?

  生4:摩擦。

  师:换一个更恰当的词语,可以用什么?

  生5:抚摸。

  师:一个“摩挲”让你感受到,象鞍和嘎羧是什么?

  生5:关系非常深厚,是战友。

  师:你想,谁会去和一个陌生人抚摸呢?请你带着你的这份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5读句子。

  师:给你提个醒,“灰尘”,不是“尘土”。“泪光闪闪”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6:不管过了多少年,嘎羧对象鞍的感情是很深的。

  师:嘎羧见到象鞍眼泪汪汪。

  生6读句子。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嘎羧对象鞍的深情?

  生7:我从“久别重逢”、“老朋友”感受到嘎羧和象鞍并肩作战,想起战场。

  师:久别重逢,多少年?

  生7:26年。

  师:26年了,我们经常说酒越陈越香,朋友是越老越好。让我们带着这份体会,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应该高兴啊?嘎羧怎么反而流泪了呢?

  生8:因为嘎羧见到象鞍,就想起了在战场上拼搏的那段岁月,也就让它想起了跟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已经死去了。它也想回到战场上去。

  师:嘎羧是怎样的心情?

  生8:惋惜、悲伤、哀痛。

  师:你觉得嘎羧流的是什么泪?

  生9:有一个成语叫“喜极而泣”,我觉得嘎羧是太高兴了。

  师:你很会说话。嘎羧流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课文中有一段话。你发现还是什么泪?

  生10:看到了象鞍它想起了战友,它跟战友感情很深,所以他留下了眼泪。

  师:因为象鞍上记载着嘎羧辉煌的过去,记载着它辛酸的往事。(课件出示句子:“象鞍上留着弹洞,……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

  生齐读句子。

  师:象鞍上这斑斑的血迹,累累的弹洞,记载着嘎羧辉煌的过去,勾起了它辛酸的回忆。

  生回读句子“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接读“象鞍上留着弹洞,……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

  师:26年过去了,嘎所已经老了,但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英勇的战象,一直牢记着它身份的象征——象鞍。预感生命走到了尽头,它要在最后一刻,重新披挂象鞍,重温昔日辉煌,体验当年的豪迈。让我们继续交流阅读发现,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嘎羧是一头战象?

  生11:我从课文的第22自然段看出。“嘎羧卧在坑底,……凝望着天空。”嘎羧在这时候平静地死去,感受到它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发生,不再让更多的动物和人死去。

  师:你从这里看出了嘎羧是一头战象,真会读书。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嘎羧是一头战象?

  生12:还从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到。嘎羧不像其他大象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和战友躺在了一起。我感受到它是一头高尚的大象。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可见出示句子:“它死了。……躺在了一起。”)

  生齐读句子。

  师:它为什么也能证明嘎羧是一头战象?

  生13:因为一般的大象会回到祖宗的象冢里去,而嘎羧和它的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师: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不仅能与感到自己的死期,而且会悄悄地来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嘎羧没有这样做,战场才是战士生命的归宿,战友才是一起并肩的伙伴。嘎羧老了,它自己选择庄严地归去。

  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读一读这段话。(范读句子。)

  生再齐读句子。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嘎羧是一头战象?

  生14:我从第9自然段感受到了。“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雄豪迈的气概。”我从“英雄豪迈”这个词感受到嘎羧是一头战象。因为战象是很威武的。

  师:我们来继续交流。

  生15:我是从14自然段体会到的。“这时,它身体膨胀……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这句话体现它是一头战象,它很有气势。

  师:它在哪里?

  生15:它被救上来的地方。

  师:哪里?

  生15:战场。

  师:你找出这一段话非常不容易。(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把这段话放出声音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重回昔日的战场,嘎羧表现得怎样?

  生16:嘎羧表现得非常激动。

  师:你从哪里看出嘎羧很激动?

  生16:我从“许久又昂起头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师:你从它的吼叫声中感受到了它的激动。还感受到什么?

  生17:应该是非常悲伤的。因为这里是战场,它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但是它的同伴的生命也在这里结束了。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它的悲伤?

  生17:课文中“久久凝望着轻波荡漾的江面”,这个“久久凝望”写出了嘎羧望着江面,仿佛回到了过去。

  师:“久久凝望”把嘎羧所有的心事都包含在里面了,回到昔日的战场,嘎羧异常激动和兴奋,所以——(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重回战场,嘎羧激动不已,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它想起了                                                            ;

  想起了                                                               ;

  ……

  生18:它想起了,当年和同伴们背着士兵奋勇杀敌。

  师:说得真好。

  生19:它想起了当年多少同伴为了保家卫国,而死在了这片战场上。

  师:它想起了死去的战友。

  生20:它想起了26年前那罪恶的枪战和那些可恶的敌人。

  师:它想起了敌人。

  生21:它想起了26年前,它和同伴们排山倒海扑向了敌人。

  师: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22:它想起了它看到同伴身受刀伤、枪伤非常激动,所以它踩死了很多敌人。

  师:它想起了自己踩死敌人的一幕。嘎羧想了很多很多,它想起了夕阳下那被殷红的鲜血染红的江水,它想起了一个个倒下去的同伴。但它一定首先想到的是它浴血搏杀的场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浴血搏杀的英勇豪迈。(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二句:“士兵骑象杀敌……势不可当。”)

  生齐读句子。

  师:想到这些,嘎羧一下子变得异常激动,它禁不住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声,它的热血沸腾起来。(课件出示句子“这时,它身体膨胀……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生齐读句子。

  师:尽管已经老迈,尽管26年过去了,一回到昔日的战场,嘎羧又回到了当年,想起了那份英勇豪迈,当然也想起了那份悲伤往事。老师请个同学读一读这一段。(课件出示句子“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跳出水面。”)

  生23读句子。

  [四、朗读小结,升华情感]

  师:真好。同学们,怪不得连饲养员波农丁都说——(课件出示句子:“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生齐读句子。

  师:它还牢记着什么?

  生1:它还牢记着26年前与它浴血奋战的队友和自己战象身份的象征——象鞍。

  师:它还牢记着什么?

  生2:它还牢记着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生3:它还牢记着自己的同伴被日寇杀死。

  师:它记得,什么都记得,它始终记着自己是一头战象的本色。(板书:本色)所有的这些难道还不足以体现嘎羧是一头战象吗?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它保留着战象的本色吗?够了。同学们,“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课件出示几组句子。配乐)二十六年过去了,嘎羧显得很老迈,可他一直牢记着它身份的象征,牢记着它出生入死经历的那个东西——象鞍。读——

  生齐读句子:“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整整26年了,嘎羧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头英勇的战象,记得自己浴血搏杀的地方,——

  生齐读句子:“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跳出水面。”

  师:战场才是归宿,战友才是最亲密的伙伴。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终于和伙伴们躺在了一起。

  生齐读句子:“它死了。……躺在了一起。”

  师:读着读着着感人肺腑的文字,想着想着这令人心酸的画面,你还觉得嘎羧仅仅是一头战象吗?是什么?

  生1:它是一个重情义的朋友。

  生2:它是一位英雄。

  生3:它是威武的化身。

  生4:我觉得嘎羧拥有人的品质,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它。曹植在他的《白马诗》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师:说得真好。(听课老师鼓掌。)老师也想加上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以,本文的作者沈石溪先生说(课件出示句子):“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是人类的情感。其目的是乡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下节课,我们将去阅读发现,嘎羧身上一直保留的本色到底是什么?它还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