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2023-01-24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塞 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车)

  还 hái(还是) huán(归还)

  将 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

  教 jiāo(教书) jiào(请教)

  度 dù(度过) duó(猜度)

  2.区别字:

  秦( ) 奏( )泰(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范读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通过预习,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大家帮助的?

  2.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1.写生字和古诗。

  2.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3

  案例名称

  《出塞》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六年级

  提供者

  李清华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出塞》这首诗由秦汉时的明月、关塞入笔,跨越千年时空,描述了历年来从未间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歌颂了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及对人民的同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技能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诗意

  2、诵读、品味、感悟重点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过程方法:

  4、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的情境,激活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5、通过研读品悟、动手勾画,体味出诗句的精妙之处——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

  6、通过阅读拓展资源、写作、展示等活动,加深对这首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7、从品读诗句子中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8、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较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创设情境法

  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让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走近文本,走进诗人内心。

  · 拓展阅读法

  为了突破难点,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将这首诗的学习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阅读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4.1-1

  了解

  课件

  播放“茫茫荒漠、寂寥边关”的凄凉画面

  b

  f

  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

  1

  自制

  4.1-1

  理解

  课件

  “但使”的三种解释

  g

  b.

  扫清字词障碍,基本理解诗意

  1

  自制

  4.1-2、5

  理解掌握

  课件

  幻灯片:秦时/明月/汉时关

  d

  g

  b

  体会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2

  自制

  4.1-6

  理解想象

  表达

  课件

  “冷月照边关”的画面

  b.

  f

  想象将士、家人两地相思的画面

  2

  4.1-4

  理解

  课件

  李广图片、古诗《塞下曲》

  e

  g

  e.

  体会到诗人、将士们共同的心愿

  1

  自制

  4.1-3、8

  掌握

  课件

  同一主题古诗

  h

  i

  g

  丰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3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自制ppt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到相关的古诗词。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播放录象,导入新课

  1、 播放茫茫荒漠,寂寥边关的视频录象,

  2、 提问:看了古战场,又读了这些诗句,边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观看视频,

  2结合已有的经验谈对边塞的印象。

  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通过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开边塞之门,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

  二、自由读诗,质疑问难

  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梳。

  1、 学生自由读诗,并质疑问难

  2、 全班交流

  交流课前预习情况,通过合作学习初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学习第一句诗,体会战事之久(10分钟)

  1、提问:第一句诗的精妙之处在哪?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点,指导朗读

  3、教给学生画延长号和节奏线体会诗歌感情的方法

  1、学生品读第一句诗,并勾画出它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情诵读、标上批注等方法批文入境,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四、学习第二句诗,体会人心之悲

  1、提问:第二句诗该怎么读?

  2、指名读,相机指导

  3、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录象”

  4、对学生的写作片段进行评点

  1、学生研读第二句诗,

  2、学生朗读第二句诗

  3、学生观看视频,

  4、想象边关、家乡两地相思的画面,并用一段话描写下来。

  5、 交流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研读第二句诗,并将想象到的两地相思的画面描写下来。播放的“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这个环节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不同的身份(老父、老母、妻子、儿女、将士)去想象,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五、学习三、四两句诗,体会人心之盼

  1、提问:写下了这两句诗,诗人头脑中浮现出无数个为什么。你们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2、王昌龄不仅在思考这一连串问题,同时也在思索怎样才能结束这场战争。他找到答案了吗?齐读第三句

  3、出示《塞下曲》,了解李将军的生平事迹

  4、提问:王昌龄生于唐朝,为什么却去思念一个600多年前的汉朝将军?

  5、出示将士凯旋图,体会人心之盼。

  1、 学生回答

  2、 展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交流对李广将军的认识

  3、 观看凯旋图,描述图意

  4、 激qing诵读三、四句诗。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在这样一环节中,补充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出示凯旋图,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进而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深刻的领悟。

  六、背诵《出塞》

  检查背诵情况

  学生有感情背诵古诗

  古诗教学最终要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七、拓展阅读,学生展示课外搜集到的相关古诗。

  同学们课外一定也查找到不少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相关主题的古诗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丰富他们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

  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qing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出 塞

  秦  人  但  不

  汉  未  使  教 

  还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5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着眼大——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我从前段时间学习的边塞诗《塞下曲》入手,引出边塞诗的兴起,边塞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也扩展了知识面。

  2、意境深——本节课教学,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的久远,创设明月这个意象,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再联系“万里”这个表示空间的词语,让学生在这种空旷苍凉的背景下理解“人未还” 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3、情感浓——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的愿望是“回家”后,教师引读——是啊,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的盼回家啊,可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过程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你是白发苍苍的老父母,你在盼什么?可是结果如何——读——从秦汉到大唐,一千多年盼儿归啊——柔弱无助的妻子在盼什么?可是结果如何—— 从中原到塞北,关山万里盼夫归啊——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学生的理解不牵强,且水到渠成。

  4、延伸远——《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了王昌龄的一首同题诗和另外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来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加入边塞诗艺术特点的赏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好在教学过程中有边教边赏析,只是没有归纳出来而已。

  《出塞》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强化感受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qing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2、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四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高适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的了解,认识它的荒凉寂寥、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只做到语气语调语速上的模仿,内心内的情感并没有与诗人达到共鸣。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战争”单元。因为我们班一直在坚持“经典诵读”,所以早在一年级时学生就会背诵,去年我就已要求默写,所以孩子们对它都很“熟”。

  虽然如此,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诗意、品味其作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的妙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么几点:

  首先,本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幻灯片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qing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其次,采用以诗解诗的方式,促进感悟。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本诗之前,教师出示了四首 “战争”主题系列诗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诵中朗读、背诵):《国殇》、《诗经*秦风*无衣》、《汉乐府*战城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战争残酷性的了解,认识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同时,对“互文”和“用典”这一知识难点的处理比较巧妙,运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中国古诗文中这两种特殊的写作技巧。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口语表达方面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容量大,补充的诗歌比较多,有“走马观花”、“喧宾夺主”之嫌。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自古以来,边疆 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 (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

  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

  (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

  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 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

  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1,2句诗:

  (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 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 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 样一幅画面 (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

  探讨:

  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

  (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

  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

  (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

  学习第3,4句诗:

  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答:恨敌人入侵,

  很想早日打败敌人,与家人团圆,

  怨朝廷腐败……)

  师:是啊,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出示幻灯片9)(齐读3,4句);

  探讨:为何诗人和将士们会有这样的渴望

  小结:因为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在,才能使(让学生答:

  ——边关的敌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战争,早日与家人团圆

  ——边关就会安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

  3,师:只所以会特别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是因为什么

  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当时的将帅不爱护士兵,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 表达了怎样一种愿望

  小结: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战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

  指导有感情朗读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结:全诗通过眼前看到的实景,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了心中的愿望,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真不愧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再次来美美地朗读一下这首佳作.

  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得有声有色.(出示幻灯片10)

  (指名读——欣赏课件范读(点击幻灯片11)——自由练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谈话引入: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写过不少的边塞诗.他写的《从军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出示幻灯片12,13);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 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一句诗

  (最后两句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坚定,豪迈地)

  五,总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你在课外还搜集到哪些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出示幻灯片14)

  六,补充练习:

  1,填写边塞诗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5)

  1,羌笛何须怨杨柳, .

  (选自王之涣 的《凉州词》)

  2, 醉卧沙场君莫笑,

  (选自王翰的《凉州词》)

  3, 欲将轻骑逐, .

  2,填写王昌龄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6)

  (1),秦时明月汉时关, .

  选自王昌龄《出塞》

  (2),黄沙百战穿甲金, .

  选自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 .

  选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多音字组词练习.(出示幻灯片17)

  塞 sài ( )

  sāi ( )

  sè ( )

  教 jiào ( )

  jiāo ( )

  将 jiàng ( )

  jiāng ( )

  结束语:

  读诗能知史悟情,让我们今后多读古诗,一起了解我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关,人 (同情将士)

  但使,不教 (渴望国家安定)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出塞》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叹息边战不停、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墨客以平常的语言,唱出雄浑豪迈的主旨,魄力流通。全诗反应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怜悯,也表达了墨客盼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停顿边塞战事,使国度安定的伤时感事之情,是一首头脑性与艺术性完善联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课标明白指出,语文课程应器重语文的熏陶熏染作用,在生长语言本领的同时,生长头脑本领、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凭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本领的近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的: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边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末端,请学生思索本身对战役的见解,将课延伸到实际中,延展到课外,表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实际性。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引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计划:

  出塞明月关人未还

  怜悯征人,渴望宁静,热爱故国

  这样的板书既表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表现了墨客的情绪天下,为学生明白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传承古文化。

  2、 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内容。

  3、 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讲坛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

  4、 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作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程设计

  一、 古诗引路,揭示课题

  1、 引导背诵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并指名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师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介绍诗的大意。

  3、 出示王昌龄又一诗篇《出塞》,并简要交代诗的历史背景。(秦→汉→唐)

  二、 诵读诗句,了解内容

  1、 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标出节奏。

  2、 指导学生按节奏自由读诗。

  3、 师生齐读,男生女生轮流读,指名读,指名式背诵。

  4、 同桌合作,诗句、注释,插图三合一体会诗意。

  5、 请学生说说读书收获,交流诗之大意。

  三、 品读诗句,体验感情

  1、 教师领导填补式读诗句。

  2、 学生有感情地边齐诵诗篇,边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 引导学生品味“未还”、“在”与“度”的用词之精妙。

  4、 引导学生总结诗人抒发的感情。

  四、 赏读想象,依诗作画

  1、 学生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 交流所画景物词:明月、关塞、飞将、胡马、阻山

  3、 激发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画,或用图文说明。

  明月

  胡马

  阴山

  三唐 关塞 飞将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2、反复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读悟结合,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古诗)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有的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题目叫做《出塞》。(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谁知道“塞”是什么意思?(军事要地,边塞、边关)

  2、介绍写作背景和边塞诗:

  我们在边塞和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常常由此入侵中原,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边塞征战生活就成为许多诗人的写作题材。到了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出塞”作为吟诗的题目。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今天学的这首诗作者就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你对王昌龄了解多少?(生介绍王昌龄资料)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资料)

  王昌龄:(?—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开元进士,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其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那么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 设计意图: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三、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3、指名读,生评议。

  4、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5、师:好!味道读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6、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

  [ 设计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在这一环节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的诵读,从而读出古诗的独特美感。]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我们已经读通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再读诗句,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一、二行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我们来看看诗的前两行,谁来读一读?你理解了哪些词?

  关:关隘、边关。     万里长征:到遥远的边塞作战。

  人:戍边征战的士兵。

  未还:没有回来。

  (2) 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3)诗的第一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明月和关)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明月的诗句?(教师随机引读)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相关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可见许多诗人都喜欢借用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读《出塞》的前两行诗,看看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引导:从“万里长征”你体会到什么?(征战时间长)

  “人未还”(板书)(体会到战士思念亲人)(板书:思念亲人)

  (5)指导朗读:你现在就是一位出征在外多年没有回家的战士,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你都会遥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我听出了你多么渴望回家呀!

  (6)还有谁对谁的思念?(母亲思念儿子、妻子思念丈夫、孩子思念父亲……)

  (7)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感情朗读。

  你现在就是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遥望着村口,思念自己的儿子;

  你就是那年幼的孩子,可能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清了,多么希望父亲能带着你嬉戏玩耍呀;

  你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明月下思念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你就是那年过花甲的老父亲,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见上儿子一面;

  妻子多么希望家人团聚呀……

  (8)是呀,这明月寄托着多少人的思念呀!可又有多少战士能回家呢?

  课件出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9)回归故土遥遥无期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10)是呀,边关的战士、家中的亲人多么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早日结束战争,早日团聚呀!此时此刻他们都想到了汉代大将军(李广),关于李广你了解多少?(生先交流,课件出示资料,学生齐读)

  (11)卢纶的《塞下曲》就是赞颂李广将军的:

  课件出示: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2)这寥寥几个字就把汉代“飞将军”李广的英雄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眼前,边关太需要这样的将领了,所以诗人王昌龄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诗句中的这些词你理解了吗?

  但使:只要。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14)一起读一读,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句意: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15)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读一读?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希望唐王朝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御侵扰,保障边关的和平与安宁。)(板书:渴望贤才)

  你体会得真深刻,现在,你就是王昌龄,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听出了你的渴望,但还不够迫切,你听老师读(范读),你再读读。

  (16)这仅仅是王昌龄的愿望吗?谁还有这样的愿望?(家中的亲人,戍边的战士)指名再读。

  (17)我们两组两组地开火车读,看谁读出大家的心声。

  (18)是啊,这是多少戍边战士们的心声,也写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愿望,他们都在呼唤——(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理解意思,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同学们自己先练一下?要注意前两行要读得慢一些,语气凝重些,读出对亲人的思念,后两行要读出对贤才的渴望。

  (20)我也来读读好吗?(配乐范读)

  (21)谁愿意来试一试,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链接相关诗词,创设情景,营造意境,感情诵读自然水到渠成。]

  五、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1、这首《出塞》短小精悍,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它堪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王昌龄写的边塞诗(课件出示),我一起来读一读。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请同学们看着注解用我们刚才学古诗的方法理解一下诗的意思。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师:这首诗写出了边塞的荒凉艰苦,战争的持久惨烈,也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的决心,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5、(出示两首诗,“人未还”和“终不还”加点)同学们,这两首诗都是王昌龄写的,请同学们看看这加点的六个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一个“还”字)是的,都表示回家的意思,但“人未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战士们的同情,而“终不还”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的决心。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来吗?跟我再读读这两句诗。(师领读)

  6、(课件出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除了王昌龄还有高适和岑参,课后搜集一些他们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人 未 还    思 念 亲 人

  飞 将 在    渴 望 贤 才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

  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

  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相关资料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释较合理。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揭题,摹“塞”之形。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

  二、诵读,觉“塞”之味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惨。

  1、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点击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在这句诗中,“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呢?

  2、大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斗时和战斗后的画面。

  3、生自由读诗句。(生读时,播放战斗时的音频)

  4、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5、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斗之后的画面吧。(播放战斗之后的画面。)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

  师:万里长征人为还!这是何等的悲惨啊!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样悲惨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_曹操(描绘战乱后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 战后骇人景象,可见战争的残酷。)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 极写沙场寒冷萧条,烽烟遍地,白骨纵横的惨状。)

  9、小结:黄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乱。这就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啊!此时此刻,在你的眼里,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边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悲惨、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宁。

  1、过度:目睹着边塞的悲惨、恐怖、可怕,诗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么?——(点击: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自由读句子2遍。

  3、师问:龙城飞将是谁?(李广)你们了解李广吗?

  补充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广?

  4、是啊,飞将军李广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是闻风丧胆。史记记载:

  (点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

  译文: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5、师:当飞将军李广在边塞的时候,匈奴数年不侵。还有“白骨乱蓬篙”的惨剧吗?(不会)还有“人为还”的悲剧吗?(不会)

  边塞还会有悲惨、恐怖、可怕吗?(不会)

  6、小结:龙城飞将在,数岁不敢侵。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龙城飞将在的边塞是怎样的边塞啊?(安宁、祥和、和平……)

  7、引读:一边是悲惨、可怕、恐怖,一边是安宁、祥和、和平,哪一种才是人们心中的边塞呢?(安宁、祥和、和平……)

  师:所以,当悲惨一次又一次弥漫在边塞时,人们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死亡一次又一次盘旋在边塞时,人们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恐怖一次又一次笼罩在边塞时,人们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过度。师: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至今已是二千多年,这两千多年,边塞是战乱得多,还是安宁的多?你能说说自秦朝到现在,在边塞发生过哪些战乱吗?(指名说)

  2、出示历代边塞战乱简史。

  秦汉时期,匈奴入侵;魏晋时期,五胡乱华;

  隋唐时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辽、夏、金入侵;

  清朝数百年,西方列强入侵;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

  (配低沉的音乐,学生默读。)

  3、学生谈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结:看看,这就是几千年的边塞,这就是多灾多难的边塞,这就是充满苦难、死亡、与可怕的边塞。

  当匈奴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今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八国联军、日本帝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边塞二千多年,则战乱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们心中总有一种企盼,一种呼唤。你们说说,人们心中呼唤的是什么?(和平、安宁)

  5、师:企盼安定,呼唤和平。尽在这首出塞28个字。一起来读读这首出塞。

  6、总结: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就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企盼和呼唤啊!

  板书:

  出塞

  唐 王昌龄

  悲惨      安宁

  恐怖  边塞  祥和

  可怕      和平

  …………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

  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

  学习过程:

  一、赏“月”

  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看以下这几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著名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

  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

  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引导学生想象王昌龄在月下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说一说。

  ③带着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4.走近李广

  ①谈话:由于千百年来的边疆战乱给人民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痛苦,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能止息边乱的人来,他就是汉代名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将军。

  ②简介李广生平,学习和朗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引出蔡琴演唱的《出塞曲》中的歌词——“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引导学生欣赏、朗读。

  5.再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因为它写出了历史的普遍悲剧,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人们从他的这首诗获得了感情共鸣——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带着新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三、总结

  同学们,李广将军连同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王昌龄的时代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几千年的风霜,如今终于步上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的边关不再烽火连连,我们的战士也不再万里不归,但是大家要看到,在我们繁荣、稳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非常巨大的战争危机的,只要我们稍作松懈,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夺关占土,将我们重新推入战争的海洋。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是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李广了,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祖国以后的天空就要靠你们来支撑了。李宇春凭着一首歌获得了湖南卫视百度娱乐沸点2008年度盘点的最人气偶像奖,这首歌的名字叫《少年中国》,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你们就是祖国将来千千万万的李广啊!

  同学们,我们今天破天荒在大白天赏了一回月。这些月有张九龄笔下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笔下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王安石笔下的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杜甫笔下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李白笔下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然还有王昌龄笔下的月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同学们,这些描写月亮的著名诗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留给我们的文化!希望大家可以将这些经典好好诵读,可以将这些文化好好传承、好好地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悲剧

  │   │    │

  _________________

  时空交织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共同愿望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 “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5)一边是思归心切的将士,一边是翘首盼归的亲人,读到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能带着自己的心情读一读吗?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参读《塞上曲》,了解李广。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三)、学习《凉洲曲》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五、拓展文本外延,展示课外积累的边塞诗作。

  板书设计:

  出塞       凉洲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未还——几人回        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盼望和平     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企盼良将

北师大六上语文《出塞》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