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教案

2023-01-23

灯光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就请你们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听课的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都预习了哪些内容,谁愿意来和大家共享?

  生:(可以交流作者、写作背景、清明节等资料)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和《灯光》。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师:这位同学介绍的非常全面,介绍的很全面,看来大家都认真预习了。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连接语。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

  (出示)

  连接语:

  革命先辈心怀崇高的理想,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下面这篇课文也讲述了一位革命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指生朗读。

  师:连接语的内容主要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回顾了上一篇课文的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辈心怀崇高的理想,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们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领会;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

  师:这就是我们上节课运用的学习方法。齐读一遍

  (出示    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   理解领会

  反复诵读   体验感悟)

  师:(指板书)

  今天,我们还用这种方法,来学习19课《灯光》。

  (出示连接语)

  《灯光》这篇课文,也讲述了一位革命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读读后面几句话,看看连接语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学生自己读)

  生:(字体变色,说问题。)自己读,然后找一个学生读。

  1、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2、“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愿意来读课文

  (可以依次找学生读课文,或者我们开火车读课文,一人一个自然段。)

  二、理清条理:

  师:(随机评价学生的朗读)

  谁能概括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生:《灯光》主要写了作者回忆了1947年,在一次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点燃了书,为后继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牺牲了自己的事情。

  师:总结《灯光》主要写了作者回忆了1947年,在一次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点燃了书,为后继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牺牲了自己的事情。

  (可以结合连接语——课文主要讲了1947年,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板书 郝副营长 战斗)

  师:课文哪些部分是作者回忆的这件事

  生:是课文3——11自然段。

  师:看看1、2自然段是写什么?(学生可以默读)

  生:课文1、2自然段写作者在天安门广场散步时,听到一句赞叹——多好啊!从而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板书:灯光)

  师:课文最后还有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生: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事情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作者在璀璨的灯光下,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

  (板书:灯光)

  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这种写作方法叫做——首尾照应

  三、精读感悟——三次“多好啊”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条理已经很清楚了。

  接下来,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指屏幕)看看“多好啊”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读课文划句子。

  师:多好啊,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三次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生说,师出示。)

  (第二自然段)清明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又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这是谁说的)

  (第五自然段)“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这是谁说的)

  (第七自然段)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这是谁说的)

  师:第一次是散步的人说的,后面两次是郝副营长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第一次“多好啊!”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多好啊!”(语气),朗读课文1、2自然段,散步的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散步的人看到美丽的夜景时发出的一声赞叹。

  师:(评价: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读懂了文章……)

  他在说“多好啊!”这句话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出示语句)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师:老师课前搜集了一组天安门广场灯光的图片,一起欣赏一下?(点出图片)

  生:(看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宏伟的建筑、明亮的灯光。

  师: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感觉?

  生:说感受——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

  师:你能用赞美的语气读一下这句话吗?(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生读: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赞美的语气

  生:齐读

  师:正当作者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了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这只是一声赞叹,并没有把心中的感受完全表达出来,想一想,是“什么多好啊?”

  生:看到广场上这么多明亮的灯光,多好啊!

  看到天安门广场这么美丽的夜景,多好啊!

  天安门广场上宏伟的建筑在灯光的照耀下太美了,多好啊!

  看着广场上人们悠闲的散步,一切都显得这样平静、祥和,生活在和平年代多好啊!……

  师: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悠闲地欣赏美丽的夜景,多好啊!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多好啊!

  第二次“多好啊!”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次——“多好啊!”     郝副营长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郝副营长在战斗前休息时,看到书中的孩子在灯下看书,默默沉思之后说的 。

  师:学生说不到沉思后说的,就提示他是看到书之后就说的吗?

  师:(出示插图)文中这幅插图画的是郝副营长在看书。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这幅图的句子。

  生读:(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他注视着那副图,默默地沉思着。)

  师:他看到了什么?(谁能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文中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在插图上一点,出来小孩读书的图——需要画出来)

  师:大家看郝副营长是借着火柴微弱的光在看书,孩子在电灯下看书,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孩子能在这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多好啊!

  孩子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安静地学习,多好啊!

  电灯这么亮,多好啊!……

  师:郝副营长多么向往这灯光啊。灯光——我们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可是对于战争年代的郝副营长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第三次“多好啊!”

  师:再看第三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郝副营长,和记者对话的时候说的。

  (如果学生说不上来,师引——郝副营长在说第一次多好啊时,是在自言自语,这一次在和谁说?生:作者。

  郝副营长是在和作者的对话时说的。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生:(分角色朗读)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书上的那副图

  师:郝副营长第一次说“多好啊”,没把心中的想法说清楚,我们进行了补充;这一次他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谁来读?

  师(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多好啊!)

  生:(读郝副营长深情说的那一部分)

  师:郝副营长说这句话时是怎么说的?

  生:(深情地说——充满深深的感情)

  师:你能深情的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  读深情的说的这段话。

  (评读,也可以让学生评,评完再读,最后齐读。)

  师:从郝副营长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很向往孩子们在灯下学习

  他很向往美好的生活……

  (学生说不到美好的生活   师:提问他只是对灯光充满了向往吗?)

  生:他很向往美好的生活……

  师:(承接学生的回答,进行朗读感悟。)

  他向往怎样的生活?赶明儿胜利了,读   (回答的学生读或齐读)

  师:这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胜利了,他的愿望是什么?赶明儿胜利了。读(齐读)

  师:老师也被你们感染了,我也想读。让我们一起充满深情的读一下这段话,我读前面,大家读后面。。???????????????

  (评读:多么深情的朗读啊,看来大家也被他深深的感动了。)

  师:其实这也是在战斗前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板书:前    憧憬)

  师:在战斗即将开始的短暂的时间,郝副营长用火柴微弱的光在看书,可以看书他是怎样的人?

  生:热爱学习。

  师:他看到书中的一幅插图,编队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他又是怎样一个人?

  生:热爱生活。

  四、感悟——战斗中的做法   (这部分不做深究)

  师:年轻的郝副营长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

  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朗读8-11自然段

  生:(读文找答案)

  师:谁能概括地说说?

  生:(概括他的做法)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在这时郝副营长点燃了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牺牲了。

  师:郝副营长是在什么时刻点燃的那本书?

  生:千钧一发。

  师:“千钧一发”什么意思?

  生:“千钧一发”就是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师:为什么说是千钧一发?

  生:突击连好不容易把围墙炸出一个缺口,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这时,如果后续部队找不到这个缺口,就不能及时上来,会造成大量伤亡,战斗可能就会失败,所以说事情十分的危急。

  师:(出示语句)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战斗胜利了,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

  生: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牺牲了。     (板书:牺牲)

  师: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郝副营长牺牲了自己,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后来才知道……)

  师:(满怀深情)这位年轻的战友,22岁的郝副营长就这么走了,带着他美好的愿望,带着他深深的遗憾走了。读(这位年轻的……)。   

  师:如今我们在电灯下学习生活,享受着和平美好的生活,此时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

  生:郝副营长你太伟大了,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他牺牲了自己,我很敬佩你!

  生:我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因为这都是你和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师:郝副营长牺牲了,他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离开了我们,而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迎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年轻的战友,永远记住那些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课后大家写写读后感,写出你的感受,也可以搜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出示作业),

  作业:

  必做题:写写读后感,写出你的感受

  选做题:搜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或者:

  师:今天,我们运用上节课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领会;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学习了《灯光》。(指板书)感受到郝副营长在战斗前对灯光下学习的渴望;战斗中,他高举点燃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年轻的战友,永远记住那些英勇献身的先烈们……下课

灯光教案 篇2

  a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 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镇二小 贺培瑕)

  b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灯光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做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 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灯光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教材分析

  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态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难点 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

  学生学法 自学 讨论

  教具、 学具

  板书设计 3*灯光

  看(灯 光明 温暖)

  事物  

  听(“多好啊!”)         

  联想 →  忆往事 憧憬灯 

  事物 →  想战友 惜今天

  课后反思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

  2、  教师提问:(1)你见过灯光吗?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2)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力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二、理清课文脉络。

  1、  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借着————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是――――他充满了对未来的――――。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突击连马上――――,后续部队在黑暗里――――,在这――――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在――――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an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天an门广场“灯光”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读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友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课文。

  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

  名师导学: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把课文分三部分,把课文缩写成一段话。

  2、梯度训练:

  1“多好啊!”在文中出现多少次?何情况下说的?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清明节到了,同学们去扫墓,面对郝副营长的墓碑,你想说什么?

  3、科学探究:

  一、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课文后的感想

灯光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谈话导入

  老师:播放天an门广场夜晚的灯火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你喜欢吗?你想到了什么?

  抽生介绍

  那文中的人物看到这样的灯光又会想到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资料和工具书;边读还要边想,你明白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可以在不明白的地方,提一个小问题。

  2、交流

  a、 抽生读生字,词

  b、 抽生读难读的段落,正音

  c、 抽生交流读懂的内容,以及自己的问题,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a文中介绍了谁看到了这样的灯光?

  b看到这样的灯光,他有什么感受?

  (感到光明、温暖。这是我和全中国人民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c他不仅有这样的感受,还让他想起了一件往事

  3 理清文章的层次

  请你按照回忆文的体例给课文分段

  (1—2为第一段;3---11为第二段;12为第三段)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抽生读第一部分,交流你知道的内容。

  2、引导体会:这个部分描写了我在天an门广场上漫步,一声赞叹让我沉入回忆。

  (一个“震”字,让我感受到了对我触动很大)

  三、练习

  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复习导入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整体感知: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主要讲我回忆往事,回忆起了郝副营长。

  3、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思考勾画。

  4、交流:

  a一个爱学习的人

  4自然段里做了详细的介绍。

  先让学生找能看出他爱学习的句子,再找出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学习的词语。(倚、夹、拿、划、看摆、注视、沉思)

  b一个英勇善战的人

  从他是一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年轻但是已经打过不少胜仗。

  从他在战斗中的表现,在危急的时刻能够想出办法。

  c一个不怕牺牲的人

  明知道会牺牲,还是点燃了书,暴露的自己,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5、他牺牲了仅仅是因为使战斗取得胜利吗?为什么

  不仅是为了战斗,还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为了更多的人的幸福。

  6导读: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从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我对这位战友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的惋惜,同时还饱含着我对革命先烈为人民谋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的铭记)

  三、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读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an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问:从这句话,你还知道了什么?

  交流:我知道了,我从来不曾忘记这位战友。

  四、拓展:那我们呢?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幸福里,我们不应该忘记什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的革命先烈,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有感情地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