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案例

2023-01-03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1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渭城曲》,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的古诗《别董大》,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渭城曲》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直接点题,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

  二、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一)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课件自读古诗,把诗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范读。

  3.简评“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第一句写了什么?其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天、雁、雪)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出示课件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4.出示课件说说这几幅图中,哪一幅图和诗里所描写的景象一致,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修改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5.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再读第1、2句,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6.作者与好友的心情都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写下后面的诗句,是带着这样的悲情吗?

  7.出示课件: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这里指谁?董大。)

  说说高适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豪情满怀的鼓励友人的。为什么让董大“莫愁”。

  (引领学生敢于对文本质疑,寻求更好的版面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诗词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古诗,知诗人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出示课件。你也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安慰一下董大吗?

  如果你是董大,听到朋友的劝勉会怎么想?

  (三)多诵读,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2.教师出示课件,总结诗歌的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

  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

  你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

  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3.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教师点拨朗读技巧,再请学生朗诵诗歌。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朗读古诗中劝慰的话,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比较学习,朗读提升

  1.分别读一读已经学习过的这两首送别诗,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出示课件

  (1)这两首诗前两句都写了分别时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这两首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的整体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小结: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但是《渭城曲》用一个清新明丽的景色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浓浓情意,《别董大》却用反衬的手法,一扫愁苦低沉的景致,鲜明地释放出积极向上的重重豪情;一个清新深情,一个慷慨豪放。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展示孩子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借景抒情,但不能被景所控,渗透了写作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内化。)

  四、小练笔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写得很感人,请大家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2

  二、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一)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课件自读古诗,把诗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范读。

  3.简评“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第一句写了什么?其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天、雁、雪)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出示课件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4.出示课件说说这几幅图中,哪一幅图和诗里所描写的景象一致,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修改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5.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再读第1、2句,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6.作者与好友的心情都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写下后面的诗句,是带着这样的悲情吗?

  7.出示课件: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这里指谁?董大。)

  说说高适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豪情满怀的鼓励友人的。为什么让董大“莫愁”。

  教学分析: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朗读古诗中劝慰的话,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古诗的内涵。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展示孩子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这样不仅有利于诗词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借景抒情,但不能被景所控,渗透了写作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内化。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的:

  1.借助多媒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送别的歌曲.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唱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吗?(是一首送别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在学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否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二.朗读指导.

  幻灯片出示《别董大》这首诗.指导读诗,要求读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背景.(出示幻灯) 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50岁后又数任地方大员和朝廷官员。他的诗风格雄浑,粗犷,悲壮

  四.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背景,幻灯出示.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五.理解诗句,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1.当同学们看到第一行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一幅图的景象。

  2.当同学们看到第二行诗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呢? 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二幅图的景象。

  师引导:在这样的景色里好友要天各一方,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说说。(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

  3.作者与好友的心情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但诗人为了好友的未来,力劝董大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来. 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指导: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格调正好相反.前面是(低沉的),后面是(高昂、豪迈向上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一句诗意的幻灯:黄云千里,太阳昏黄昏.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远方飞去.

  再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二句诗意的幻灯:和作者分别后,在今后再也遇不到像你这样知心的朋友.但作者劝董大不用发愁.因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名气。

  5.佳句欣赏.

  同学们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一句诗是哪句,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 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人不识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里面所包含的情感.

  师相机引导: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美与衷心的祝愿,写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写出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6.那我们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出示中心思想这一张幻灯片. 这首赠别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情厚谊,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丈夫气概.

  7.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我们今天学的《别董大》,一边背诵一边回忆当时的景象,然后出示幻灯片:默写此诗..同学们一边默写一边听音乐.

  六.情境表演.

  同学们,通过读、背、说、写,理解这首诗了吗?那好,同学们想想,他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会说此什么呢?请看96班两位著名演员表演: (出示幻灯)现代版——话别.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怎样?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谢谢,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

  七.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天气 ,最重要的却是高适送别时对友人说的这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啊,前路茫茫,一路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远去.这便是诗的魅力,它写自然恶劣,写人情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这样的好诗.

  八.作业.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出的作业题.好好看看,自己最适合做哪道?下课后好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出示幻灯:

  1.喜欢表演的同学下课后把这首诗表演给大家看.

  2.喜欢朗读的同学开个诗歌朗诵会.

  3.喜欢写字的同学开展一次诗歌写字比赛.

  4.喜欢电脑的同学给此诗设计一个封面.

  5.爱唱歌的同学唱一唱有关送别的歌.

  九.下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到此结束,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中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4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 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 高适是谁 (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 多奇怪的名字啊 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板书:( )的环境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 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 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 ——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 (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 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 (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 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 (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5

  选用文章:《别董大》、《一只蚂蚁》、《鸟的故事》、《扭转困境》。

  设计理念: 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阅读三篇围绕主题的现代短文,促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对话中,拉近时空距离,从而辅助学生对古诗的感知,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充分体现古诗的德育功能。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设计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朱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朱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朱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初中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

  。(学生说)

  (在学生的发言中结束本课。)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 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3.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 b、解字义讲句意 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 :认识 赏识

  (五)拓展积累

  1.《送别》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老师和大家共同找了几首,同学们三人一组,共同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总结得方法自己学一学,一会儿共同给大家读一读。

  2.介绍读其他送别诗

  对照读《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

  3、作业: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的诗境用语言描绘下来,写成现代白话的小短文。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5、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别董大

  白日熏,天色昏黄

  莫愁,不要发愁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9

  一、引入:

  1、同学们,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先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学诗的步骤是怎样的?

  2、好,我们就按这样的步骤来学习这首诗。来,读读题目。透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3、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董大是谁吗?

  4、下面请你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一会儿告诉我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预习课文:

  1、下面请你翻开语文书,好好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全班一起读。

  3、下面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特别注意老师标红的词语。

  4、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

  5、谁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初步弄懂了诗句的意思,真了不起!冯老师要送你们一首曲子,请你仔细听——

  这首古琴曲名叫《高山流水》,千百年来,人们总用它比喻朋友间深厚的友情。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大很擅长用七弦琴弹奏这悠扬的旋律,可那时人们都不欣赏这种音乐。就在董大苦闷孤独的时候,他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才华横溢,却同样得不到朝廷的赏识,穷困潦倒。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穷困的生活也丝毫不能影响两人真挚的友谊。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一天,董大决定离开京都了,于是高适赶来送行……

  2、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读。这两行诗里讲到了哪些景物?自己读读,用笔勾出来。

  谁来说?谁来读读第一行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天气,你的心情会怎样?

  我们尚且如此,诗人在这样凄凉的天气来送别最好的朋友,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谁来读读这一行诗?

  3、此时此刻,你又听到了什么呢?谁读第二行?

  4、离愁别绪更让眼前的景物变得分外悲凉。谁再来读读第二行?

  诗句中那只孤单的大雁让你想起了谁?

  他告别了最要好的朋友,准备独自一人上路了,让我们回到那个悲凉的地方,一起去送送他吧。

  同学们,此时昏暗不明的仅仅是天气吗?还有董大前途未卜的命运啊!谁再来读?

  5、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看到刚才那一幕幕,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些诗句,来表达你此刻的离愁别绪?

  6、难怪人们说“生离死别”——把分别同生死放在一起,可见分别是何等的痛苦!更何况此刻北风劲吹,哀雁悲鸣,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啊,读——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品读第三、四行。

  1、此刻高适对董大说了什么?读——

  2、高适为什么会劝董大“莫愁”,那是因为他此时看见了什么?

  3、看到好朋友如此神情,高适会怎么想?

  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温暖的话语一定能驱散朋友心头的乌云,来,我们一起把它送给董大。

  5、莫愁啊莫愁我的朋友。董大,你听到好友的心声了吗?你听明白了什么?

  6.虽然诗人和董大身处困境,但他们能够互相扶持、彼此鼓励,这样的友情真是令我们敬佩!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读。(齐读)

  7.来,我们再来读读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三)回顾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透过漫天风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还是凄凉的吗?

  董大带着珍贵的友情上路了,他在民间刻苦学习,后来终于成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而这首诗也因为友情流芳百世。看得出,你们每一个人都被高适和董大真挚的友情深深打动了,请把你这样的感受放进诗里,试着背背全诗。

  2.指名个别背。全班同学,让我们一起来歌颂这珍贵的友情吧!

  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时候,用读诗句想画面、情景再现等方法,设身处地的体会诗人的情感,融入了诗的意境。和《别董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读懂这首诗,并从中选择一句最能代表友情的诗句送给董大吗?

  四、自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请把题单拿出来,自学这首诗。

  2、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你的学习收获。

  3、你想把哪句诗送给董大?为什么?

  4、董大凄凉地独自一人上路,面对的是前途未卜的命运。你觉得送哪句诗最能表达友情?

  5、你真是悟出了这首诗最感人的地方,这一句正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把温暖的友情传递给即将远行的董大吧。读——

  五、总结全文,点明单元主题。

  1、孩子们,有人说友情是诗,有人说友情歌、是画……冯老师也想把这些蕴含着真挚友情的诗句送给你们,愿你们永远能珍惜友情。

  2、这些情真意切、辞藻优美的诗词,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沧桑的岁月,温暖了每一个中国的心。孩子们,让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吧。读——

  3、你可以把这些千古传颂的诗句摘录下来,牢牢地记在心里。

  4、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主题是“珍惜”,人世间值得真心的东西很多,而友情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温暖的友情故事。你愿意把自己的友情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吗?

  5、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你和朋友间除了快乐的片段外,也有过摩擦吧?

  你们这对好朋友共同牵手越过矛盾,让友情变得更加深厚了。

  孩子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将送走你们。前面等着你们的会是什么呢?可能有鲜花,可能有荆棘;可能有掌声,也可能有挫折……现在的你有些忐忑不安吧?不要怕,上路之前请带上你的好朋友和冯老师的友情,珍惜这段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我相信,今天你一定能完成好这样一份作业:

  (1)、把《别董大》改写成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

  (2)、预习第八单元的《我们上路了》。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教学理念】设计古诗主题教学,运用诗意语文的构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师诵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李叔同先生的一首送别之词,从这个旋律之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现在有汽车、飞机等发达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讯方式,但是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的人并不多。董大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便决定离开。也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碰到好朋友高适。)

  过渡:高适又是如何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教师抓住以下重点词点拨:第一句的“曛” ,第三句的“知己”,第四句的“君”。)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顺势点到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这昏黄一片的天地,这寒冷凄清的境地,就好像是董大遭遇的困难挫折。)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4)是啊,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5、品读后两句。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学生自由表达,充实后两句诗的内涵。)

  (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很难体会到他的苦衷阿!(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的境地之中。《别董大》共有两首,他在第一首中写道:“丈夫贫*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他在鼓励好友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渐渐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生试背,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 ,带着这份情来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你最喜欢哪一首,就把这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生配乐深情诵读)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我想,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我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今后还要借助教材,尝试望月诗、登高诗、伤春诗、临水诗、悲秋诗等主题诗歌的教学。

  古诗教学尤其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同是送别之诗,《赠汪伦》是一曲李白汪伦友谊的赞歌,诗风激情浪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多了一些绵长与悠远,比起李汪的情意,更显深情;《渭城曲》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美;《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引领学生欣赏其中蕴含的别具一格的美,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置身于民族灿烂文化的熔炉之中,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11

  一、 激情导语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离别的歌词听来让人心伤,所以有人说离别是歌,离别是画,也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更有人说离别是诗。你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句送别的佳句,一缕缕离别的愁绪,一丝丝浓浓的深情,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滴落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也一起走入古诗二首中,去品味离别的伤感吧!

  请看第一首《别董大》

  (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

  二、 学习第一首诗《别董大》

  1、指生读诗 (2名)

  2、从哪个字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别)

  师:谁送谁呢?(高适送董大)

  3、介绍两个人物

  师:谁能间单介绍两个人物? (生介绍)

  4、品读前两句的诗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是高适送自己的好友董大,那么当时的景色如何呢?诗中是怎样描绘的? (板书 景)

  生读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生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3名学生读)

  师:诗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景物?(板书景 黄云 白云 北风 雁 雪 )(师在诗中用彩笔画出来)

  师: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说前两句的解释

  师: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的眼前似乎也真的看到了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太阳西落,到处是昏昏暗暗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唯有燕阵凌空,出没在寒云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 凄凉)  (凄凉 寒冷)

  指导朗读,读出凄凉的味道,语气应低沉。

  5、品读后两句诗

  师:在这凄凉而雄壮的景象中此时的董大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师:对愁,这是怎样的愁呢?仅仅是眼前的分别吗?再读读,你又从哪句诗中发现了什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解释:①前路——即将去的地方。

  ②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志同道合的人。

  师:董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发愁自己在人生路难找知己呢?

  生:(介绍董大,师补充)

  (资料介绍:董大名为董庭兰,是著名的琴师,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居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在这凄凉的景中,面对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高适呢,看着这位身怀绝技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看着好友满腹的愁绪,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劝慰着: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此去你不要担心你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不知道你董庭兰呀!

  师:这是诗人对董大的 (劝慰,激励 )(板书)

  师:如果此刻你面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说 其他生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顺势指导朗读)

  师:别董大,别去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满腹的愁绪,是愁)留下的是什么?(自信与友情)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朗读《别董大》)

  师:试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好友的愁绪,以激励的语言帮好友去掉阴霾,拨云见日,一扫眼前的凄凉景象,让我们真的感到了友情的力量。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1.指名读诗(2名)

  2.有了上首诗的基础,你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3.品读诗意,比较不同之处

  4.师:这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景物与前一首诗有什么不同?(季节)(强调在景物上)是从哪些景物中看出来的?

  生:有(轻尘、朝雨、客舍、柳色)

  师:浥轻尘什么意思?(雨后尘土被沾湿)

  师:这些景物又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春天的早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的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师:此时的景色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生机盎然、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师板书(生机盎然)

  △     指导读前两句、读出春天的生机希望、(轻松、愉悦的语气)

  师:在这样盎然生机的早晨,诗人的心中早以装着一个“别”字、你知道吗?

  (提示“柳”)古人看到柳既生离别之情,还有折柳送情,还《折杨柳》曲调、在《凉州词》中早已学过了、所以诗人描写“柳”这也是描写离别的。

  师:在着生机盎然的春日中、王维是从什么方式来送别好友的呢?

  生:从(饮酒)来送行的。

  师:可是诗中并没有对两人如何频频举杯、殷情话别进行详细描写、但我们却能从诗中的一个字中看到了诗人频频举杯相让的情景 ,那一个字?

  生:“更”。

  师:怎么个“更”法?(一杯有一杯,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

  生:(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着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1、 不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担忧(解释阳关和玉门关相对,处于大漠地,荒凉)。

  (板书担忧)此一别,不知前途如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指导读后两句,(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顾虑)

  师:是啊,此去不知前途如何,元二的心中也同样充满着忧虑与迷茫。(让我们去祝福元二吧。一路走好)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

  (要有感情齐读)

  师: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借景抒情)

  在表达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情劝慰,激励     情是不舍与担忧)

  师:不论所处的情景如何,表达方式怎样。但朋友的请是真诚的,是无价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分两组,每组一首。)

  三、总结:(你们的年轻再次感染了我)

  师:同学们,你们即将面临毕业,也要面临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离别,像诗人那样

  把老朋友的真情珍藏于心。用你的热情去接待新的朋友,用你的激情去拥抱生活,展望明天,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课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5、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1.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13

  今日教学《古诗三首》,因《枫桥夜泊》已于学习《积累.运用》时配合《夜书所见》一诗学完,故剩余《别董大》和《暮江吟》未完成。《暮江吟》一诗在突破“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之后,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不过,《别董大》一诗相对要难一点,此诗前两行为置景,后两行则摹言,为劝慰之语。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本诗是高适漫游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为其二。诗人送别之人为董大,是唐玄宗时著名琴手,曾得宰相房琯的赏识和宠信。因董大所擅为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唐时也有诗行音乐?),于是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时,可能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的时候,故惺惺相惜。前两行诗描摹了一个“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之凄凉悲苦的环境。既隐喻了董大的失意境遇,也暗示了董大即将分手远行。后两行的劝慰可让体会到作者的豁达与大度,豪壮的气慨一洗前两行的悲苦,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委婉多一分豪壮,不过也暗含着一层意思:起码你比我还好!读起来让人觉得有些酸楚。

  问题在于关于对第一、二行诗的理解。前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千里”虚指,指范围大,“黄云”即“黄沙漫天”形成的,“曛”指曛黄,形容太阳西下时天色昏暗。《教学用书》解为: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暗。进而说“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黄云,在此情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意。”凄凉悲苦之意于诗句中流露是显然的,姑且不论。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一、黄昏时客人应想着投宿,而本诗却是离开诗人上路,不合情理。因此,就“曛”是作为表示时间“黄昏”,还是作为用于形容“黄沙满天、遮天蔽日”,白日之时也像是“黄昏”?应该做个选择,以免误导。经过认真思考,笔者认为还是择其二为妥,不知其他老师以为然否?

《别董大》教学案例 篇14

  依依惜别的深情——《别董大》教学反思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此更可见二人情谊之真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本课的教学就先将孩子们引入了“愤”“悱”之境,对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激情与兴趣,故而教学顺畅自然,收益很大。

  《别董大》教学反思

  开课讲到《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有哪些?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此更可见二人情谊之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