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2022-12-15

《风筝》 篇1

  黑龙江  赵文玉 宁铁霞    青岛  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O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

  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

  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

  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

  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r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

  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 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

  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r教师小结]

  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

  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

  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

  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

  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

  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

  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

  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

  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

  得到发展。

《风筝》 篇2

  陈家勋  

  (一)、导入   :(3:30)

  ⑴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1:30)

  (关闭视窗)放风筝好玩吗?(好玩)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⑵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灯:鲁迅先生简介)

  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⑷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00)

  ①首先,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你们的左边起,两个竖排的同学为一组,一共四个小组,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最踊跃。(在黑板上写1组、2组、3组、4组)

  ②(放幻灯)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对照组数画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对照组数画勾)

  嫌恶:(wè ;厌恶)(对照组数画勾)

  惊惶:(huáng ;惊慌)(对照组数画勾)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对照组数画勾)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对照组数画勾)

  ④X小组的同学很踊跃,X小组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正课

  ●整体感知: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3:00)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具体研讨:

  ⑵ (过渡) 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⑶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放幻灯)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鼓掌)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师提问: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⑸①请同学们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②时间:3分钟。

  ③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④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⑤第二问: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管教? 

  ⑥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不许放 毁风筝 )   

  ⑦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⑧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2、请看大屏幕:“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3、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教师引导,生齐答。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放幻灯)

  4、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对照组数画勾)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⑹、①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②(师讲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练习:(放幻灯)

  练笔:(4:00+3:00)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2、下面,布置作业 :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邮箱: 

《风筝》 篇3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吗?那是什么样的感受?

  引入正课: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的故事。

  二、局部感知

  1、略说人物

  朗读集中写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味悲哀  表演故事                                                               请两位同学表演“精神虐杀”这一幕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及时点评。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解决。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思维延展

  1、讨论  感悟警句

  ①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

  ②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3、联系生活,感受亲情                                                                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                                                                  4、创新连缀  自由写作                                     

  以为话题,进行写作。

  可采用的形式: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散文小片段、小诗歌……

  五、结束授课

  结束语:一出事件,牵动千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以一曲《飞吧》来结束这篇课文吧。

《风筝》 篇4

  10  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1—3自然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课题:10 风筝。

  ——交流童年最快乐的事情。

  ——齐读课题。

  亲身经历的事情最能唤起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按要求读课文。

  ——同桌赛读。

  ——课文写了几个小伙伴童年时在一起作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a·学生说到怎样做风筝,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b·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①    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②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憧憬”的意思。“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依”字。

  (3)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出示句子,指导朗读: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引导理解“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其他同学听、评。

  ——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

  ——学生可能读懂了:

  a·怎样做风筝。

  b·做风筝时的快乐。

  (——多种形式读这两句,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学生可能读不懂:

  a·“憧憬”的意思。

  b·“依然”的意思。

  ——多种方式读全段。

  ——放风筝。

  ——欣赏课件,感受画面。

  ——交流刚才所见画面内容。

  ——快乐、自由、舒畅、激动……

  ——精读这两句话,读出感情。

  ——感情朗读1——3自然段。

  分abc三层指名读。

  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作批注、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习兴趣。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组词。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

  3、练习书写生字。

  ——认读生字。(歇、丧、磨、坊四个字主要是在预习中学会,此时进行检查巩固,加强记忆)

  ——观察分析字形。

  ——练习书写。

  让生字教学成为学生的常规学习,自主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2、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部分。

  ——快活。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做风筝(快活)--放风筝(快活、激动)--风筝断线了(大惊失色、难受)

  ——指名几人用朗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

  ——评价朗读。

  ——“去寻找”或“让它飞走算了”,学生表达不同的想法。

  ——自由读读5、6、7、8自然段。理解孩子们找风筝时的心情(哭了,垂头丧气)。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情感引导。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帮助梳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拓展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片段练写。

  ——交流表示心情的词语。

  小练笔,为写作打基础。

  作业:1、完成练习册作业;2、预习《11秋天的雨》。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    憧憬 希望快活

  放风筝    快活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找风筝    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反思

《风筝》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  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6.拓展。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4)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4.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5.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略)

《风筝》 篇6

  风筝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作家作品知识。

  2、掌握重点字词(音形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能在合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5、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并从小事中透视出重大主题的精神和境界。

  6、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策略:

  要求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知课文,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并请同学们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风筝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欢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家作品知识及写作的背景。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坟》等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丫杈   伶仃   嫌恶    可鄙   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憔  悴    模样    蜈蚣   惩罚

  (2)注意几组多音字词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三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这篇散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找出文中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就这两个问题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以“我对--------------------感受深刻,是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巩固基础知识:

  听写字词,提问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

  二、赏析人物:我和弟弟(学生就问题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学习)

  1、赏析文段(3),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点拨:弟弟---- 喜欢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

  “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笑柄  可鄙

  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2、赏析文段(4):讨论回答:

  找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思考: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点拨:弟弟:很惊惶地站  失了色瑟缩  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  -----------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

  “我”:愤怒   即刻伸手   抓断、掷、塌扁   傲然走出  专制、盛怒----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

  3、赏析文段(5-11):讨论回答:

  找出文中叙述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点拨:“我”:不幸偶尔看到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弟弟:惊讶  什么也不记得   毫不抗争,麻木   幼稚纯真,健忘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

  三、走进主题

  资料1:当年,小兄弟以风筝迎接春天,自己却演了一场精神虐杀的恶作剧。至今难以追悔!那么,现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里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谁在制造黑暗呢?当年百花凋零,生灵涂炭的精神虐杀者又是谁呢?春光时节竟无春,这又怎能不使作者产生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人民的悲哀,时代的悲哀!——《鲁迅名作鉴赏词典》

  资料2:封建思想有形无形地摧残着我们一辈一辈的人。类似 《风筝 》中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在旧社会里时时发生,处处存在着。可是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觉悟之前的“我”那样。作品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摘自《〈野草〉赏析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讨论、合作、探究)

  1.鲁迅的兄弟之情。

  2.揭示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3.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

  情境对话:

  假如十年过去了哥哥的身体越来越差,不久将离开人世,所以哥哥对弟弟说:

  弟弟知道哥哥多年来一直为此事自责悲哀后,所以弟弟想对哥哥说:

  (发挥自己的想象合理的补叙一段文字。)

  六:歌曲欣赏(三月三)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写了同胞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怀。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下面再请欣赏歌曲《三月三》,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来共同放风筝,共同放飞我们的心灵吧!

《风筝》 篇7

  鲁迅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风筝》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

  2、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

  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2)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能否读懂?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3、今天学习的(风筝)到底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

  (1)你是从哪儿找到这个答案的?

  (2)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3)练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

  (4)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成几部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期了《风筝》,知道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齐读第一节。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三、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三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风筝》 篇9

  教学设计 (新课标)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r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 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r教师小结]

  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

《风筝》 篇10

  一、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二、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风筝》 篇11

  一、听写词语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寻找、磨坊、继续、充满、农村、停歇、潍坊、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翩翩起舞

  二、多音字

  磨mó(        )  mò(         )      坊fáng(       )   fāng(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精心——    希望——     依然——    倏地——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垂头丧气——          继续——

  五、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说一句话

  垂头丧气:

  憧憬:

  大惊失色:

  六、“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从我句话中了解到小作者的心情是——————————,我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其它描写心情的句子————————————————————

  七、写出描写心情的四字词五个。

《风筝》 篇12

  鲁 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批判性。

  2.探讨疑难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批判性。

  2.难点: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课文提示】

  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药》等。

  2.本文选自《野草》。

  【正音正字】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诀jué 漾yàng 嫌恶xiánwù 蟹xiè 诣yì 堕duò

  【词语积累】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不许弟弟放风筝,一天弟弟偷偷躲着做风筝而被“我”发现,“我”粗暴地将弟弟做的风筝踏毁了。多年后,“我”认识到这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想补救,可是一直没有实现。

  3.为什么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因为风筝记录了“我”和弟弟童年时代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4.当年“我”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踏毁弟弟做的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所以作为兄长的“我”有责任管教乐此不疲的弟弟,甚至将弟弟偷偷做的风筝“折断”、“踏扁”。

  5.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因为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粗暴地毁灭弟弟做的风筝,这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弟弟身上,剥夺了弟弟精神上的快乐,毁灭了弟弟的天性。

  【课文分析】

  文章写“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而将弟弟偷偷做的风筝踏毁,多年后认识到这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可是已经无法补救,作者以此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虐杀。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进一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

  3.根据自己的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但”字,表示转折,说明新的生命在发展着,它们并不因为有一种压抑的气候而停止成长,它们的生长和出现必定带来春天和希望。

  ②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这里是指弟弟煞费苦心地选择“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一个人躲在里面全神贯注地做风筝。

  ③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

  “惩罚”原本是指“我”毁坏风筝来惩罚弟弟。可是这个“惩罚”长期以来让“我”感到内疚和追悔,变成了对“我的惩罚”。

  ④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当“我”明白游戏和玩具对儿童的重要性后,觉得当初毁掉弟弟的风筝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因此自责、愧疚、懊悔,心情非常沉重。而这种沉重的心情始终无法排解,只得“堕着,堕着”,一直承受着煎熬。

  ⑤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这一节”指“我”折踏弟弟的风筝。

  “胡涂”指不懂“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道理。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具体是指什么?

  这句话具体是指“地上还有积雪的北京的冬季”。

  ②“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的故乡的美好生活充满怀恋的情感。

  ③句中的“春天”有什么特殊含义?

  这里的“春天”,是小时侯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它总结了现实的天气,而春天的迹象又引出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3.简要分析童年“小兄弟”的形象。

  童年的“小兄弟”是一个具有一般儿童的天性,天真活泼,但是又瘦弱多病,胆小怕事,受压抑、受委屈的形象。

  4.“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句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使“我”沉重的心情具体形象。

  5.“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指的是什么?这样表述有什么作用?

  这是指脸上的皱纹。  作用是:表明生活的艰辛。

  6. 为什么最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本想得到弟弟的宽恕,可是弟弟却忘了此事,因此“我”的心情不能宽松,依然沉重。

  弟弟没有因为“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我”为弟弟的愚昧麻木而心情沉重。

  “精神的虐杀”可能还会重演,“我”为虐杀和被虐杀的现实无能为力而心情沉重。

  7.如何理解“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意识到当初错误地扼杀了弟弟的天性,但是弟弟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仍有许多儿童的天性会被无情地扼杀,或许也会有人意识到天真的可贵。对此虽然没有把握,但是有些许希望,如同故乡春天肃杀的气候虽然悲哀,总还带来一些希望。

  8. 结合自己的经历,解释“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含义。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故乡》,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风筝》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好词佳句。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提出学习目标

  (1)识记生词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词、句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3)感知文意: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会记这些字。

  依、歇、丧、磨、坊

  2、我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依然、憧憬、精心、希望、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

  我会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造句。

  3、我会流利读课文。

  4、我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知识拓展延伸

  1、复习生字词,练读课文。

  2、把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讲给同学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四、作业

  1、收集有关风筝的文章和故事。

  2、学文章的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或用诗歌简要概括文章。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导入,讲述大意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我会有感情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表达课文。

  (二)走进文本,感悟内容展示

  1、我会读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生: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生: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

  2、我会悟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我体会到孩子心情兴奋、激动、自豪。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我体会到他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生: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

  …………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2、收集有关风筝的文章和故事。

  3、学文章的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或用诗歌简要概括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

  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2、简介古代风筝的五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

  教学反思: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1)  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2)  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3)  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4)  解字再解词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风筝》 篇14

  鲁迅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棗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研讨与练习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二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三下面几段文字,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满天的风筝

  周粲

  我在草地上坐着。我的头上,是傍晚六时的天空。天空中,这里也是风筝,那里也是风筝。

  我从没见过这样多的风筝,在这样的一个天空中飘荡着。

  儿时,如同隔世般遥远的儿时,我自己也放过风筝的。多半是跟二哥一起放。更多的时候,我手里只紧抓住那捆缠在香烟罐上的丝线。我眯着双眼,仰面凝视天空中自己所放的那一个风筝。当然,也东看看西看看别人的风筝,如果天空中还有别人的风筝的话。记忆中,天空中是一定有别人的风筝的;因为放风筝,似乎也有固定的季节。季节一到,任何一家的孩子,都会纷纷放起风筝来。至于放的地点,或者是广场上,或者是马路上,或者是屋顶上。广场不是到处都有的,从我家到广场去,相隔一小段路程,我们有时也懒得去。马路上可以放风筝,确是一点也不假。那时的马路和今天的马路比起来,可差得远了。那时的马路,任何时候都是只有几辆车,至于横街,车子的数目更少得可怜;所以孩子们在设法叫风筝起飞时,可以手里拉着一根线,在大街上跑;而且频频回顾,看看背后的风筝,是不是已经顺风飞起了。但是我和二哥都不敢在马路上放风筝,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兄弟两个人缺少冒险精神,而是因为怕父亲知道了会骂会打。父亲管我们,管得很严。但我们也有很理想的放风筝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家的屋顶上。我们家的三楼,开了一个小小的天窗,只要用一根木棒向上一撑,把天窗打开,我们立刻就可以爬到屋顶上去。屋顶上,有一个狭长的小阳台,我们就在阳台上放风筝。屋顶上的风很大,风筝拿在手里,只要抖几抖,就会摇头摆脑地飞起来了。这时候,二哥就喊:“放线!放线!快!……”于是我就马上用右手,把缠在香烟罐上的线拉出来。但是风大的时候,笨手笨脚,还是来不及拉出线来,二哥不耐烦了,会从我手里把香烟罐抢了过去,一手紧抓罐的一端,让另一端对着风筝飞升的方向,于是一刹那间,罐上的线,便咿咿呀呀一圈又一圈地飞了出去。定睛看时,风筝已经飞到离我们很多丈远的高空中,而罐上的线,忽然都不见了。我还记得,我们当时放的风筝,都是二哥自己糊的。二哥不会念书,但是有糊风筝的手艺。他糊的都是蝴蝶风筝,比一般的风筝都要大很多,而且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当这样一个美丽特殊的风筝升到天空中时,二哥有一份满足,也有一份骄傲。

  读一读,写一写

  筝 秃 蟹 蕾 堕 丫杈 寂寞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春衣称体近清明,

  风急鹞鞭处处鸣。

  忽听儿童齐拍手,

  松梢吹落美人筝。

  (清朝·杨韫华《山塘棹歌》)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朝·高鼎《风筝》)

《风筝》 篇15

  黑龙江 赵文玉 宁铁霞 青岛 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O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

  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

  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

  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

  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r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

  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 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

  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

  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

  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

  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

  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

  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

  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

  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

  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

  得到发展。

《风筝》 篇16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生

  教师

  第一课时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