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练习设计 篇1
一、照样子抄写词语
例:水淋淋(abb)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读比喻句,找出打比方的部分,体会它们的好处
例: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1、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把 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课文填空
课文共有__________个自然段,按描写的内容不同,可分成四段:
1、雨悄悄地来了。是第_______自然段。
2、雨中山林里的声音。是第________自然段。
3、雨中山林的颜色。是第___________自然段。
4、雨悄悄地停了。是第__________自然段。
四、阅读答题
雷雨
晌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蝉在枝头拼命地叫着。一阵大风吹过,吹得树枝乱摆。地上,成群结队的蚂蚁正在忙碌地搬家。不一会儿,风卷乌云,滚滚而来,天像是到了傍晚,一阵比一阵暗。刹那间,闪电似金鞭乱挥,这儿一道,那儿一道,煞是怕人。雷声像爆炸似的,“轰隆隆,轰隆隆”响起来。在这电闪雷鸣之中,“哗哗哗”,大雨从天上倒下来了,越下越大,天地间像挂上了无数的大珠链。雷雨中,行人打着伞在泥泞的小路上吃力地走着。白亮亮的雨点打在雨伞上,“啪啪”直响。渐渐地,雷声小了,雨点也小了。云散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高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一股股清新的空气中夹带着泥土香味迎面扑来,天地间变得凉爽极了。
1、短文按下雨的过程,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⑴ 雨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内容,将短文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明。
《山雨》练习设计 篇2
【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略读课文,选编意图一是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三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本文语言清新优雅,描写细腻,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准确地表达了对于山雨的喜欢之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设计意图】:
1、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
2、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赏析语言、体味作者情感。
3、在把握总体的同时,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落实词语教学,并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学习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4、注重积累,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积累描写雨的词语、句子、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文中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4、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重难点: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雨的词语和诗歌以及句子。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情感
雨给过你什么样的感觉?背诵关于雨的诗歌。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感受一下对于雨的感觉。(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识山雨,谈印象
(一)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检查预习
1、生字学习:
水淋淋(lín) 啼啭(zhuàn) 倾吐(tù)神奇、
优雅 轻盈 清新 欢悦 清脆 凝聚 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初步印象: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山?写雨?是写山中的雨、还是写雨中的山?请用用一句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对山雨的感觉。
3、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三、又逢山雨,理脉络
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是直接写雨的?哪些是写雨中的山的?哪些是写下雨后的?讨论后明确:
(一)1---4自然段直接写雨的(雨来了);
(二)5---7自然段写雨中的山(雨中);
(三)8---10自然段写下雨后(雨后)。
四、喜赏山雨,细品味
(一)迎接山雨,倾听雨声——品析“雨来了”部分
1、自由读,感受雨声的美妙。
(1)找出写雨的声音的词语。(沙拉拉,沙拉拉……)
(2)在作者的感觉中,这是怎么样的声音?(无字的歌谣)
品读:
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
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2、你能把这无字的歌谣写出来吗?
3、讨论破折号与省略号的用法。
(二)乐听雨声,喜观雨姿——品析“雨中”部分
1、哪句话让你感觉到作者喜欢雨声?
反复品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
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反复品读:
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
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除了声音,还有颜色。找出写颜色的句子品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3、这颜色留给作者的是怎么样的想象啊?品读: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4、课件播放雨景图,教师旁白: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
5、教师小结。
(三)回味雨韵——品析“雨后”部分
1、自由读,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作者的愉悦与喜欢?
2、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
3、讨论:这里的破折号、省略号与开头的那几个一样吗?
4、与开头对照起来读。、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一)试背赛背课文。
(二)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雨的诗歌、词句。
1、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抄写词语。
《山雨》练习设计 篇3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山雨
课型
精读
第几
课时
1
(三维)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认识本课2个生字。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重点
与
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方法
与
手段
按照阅读提示里提示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
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运用不同方式
进行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可以想象,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
读体验。
使用教材的构想
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欣赏,感悟文章的情景美、语言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恋。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正如阅读提示里说的“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
课 时 教 学流程 补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1、课件播放歌曲:《春雨沙沙》。
2、交流: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听懂了什么?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3、课件展示下雨是示同的画面,教师动情渲染:你听,沙啦啦,沙啦啦,是谁弹奏出一首又一首幽雅的小曲;看,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上,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流动的绿,是谁绘成的?今天让我们随作家赵丽宏走进《山雨》。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
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篇如诗般的散文,用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请大家在各自组长的带领下再次研读课文,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山雨的?
(2)课文重点写什么?
(3)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最喜欢?
并在这些语句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在小组内互读课文,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学习收获。(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描写山雨的,重点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和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
四、品读课文,感情体验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2、美读展示。朗读不强求学生步调一致,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
3、阅读感受交流。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课件的播放(倾听奇妙的雨声,欣赏雨中的美景),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
如:
(1)“沙啦啦,沙啦啦
……”
(感受雨实实在在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
(4)“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过我的眼睛,流过我的心胸。”
(由山林雨中的色彩美感悟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欣赏课文,积累内化
1、开展读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朗读比赛。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或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山雨图”。
六、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让你一饱眼福。
欣赏,观察雨中山林美景
1、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
1、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2、谈感受,质疑,讨论交流。
采用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小声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读中去感受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品味课文优美抒情的语言,欣赏美丽的雨中山林美景。
1、学生练读,配乐读。
2、摘录好词、佳句。
3、画“山雨图”。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山雨
声音 美
颜色 鲜
作 业 设 计
1、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2、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教 学 后 记
《山雨》练习设计 篇4
一、案例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山雨》。(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也有人觉得雨中的景更美。喜爱雨景的同学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时的情景吗?
生:春雨细细密密,像衣针,像牛毛。那细细的雨丝,一根一根的,有趣极了。
生:春雨过后,大地像洗了一个澡,空气新鲜了,树也绿了。
生:春雨滴嗒滴嗒,像唱着一曲优美的歌。
生:春雨来了,万物复苏了,大地的一切更精神了,而且农民伯伯也下地干活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会什么呢?先看看书,想一想。
生:(学生打开书,同桌间小声交流。)
生:我想学会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我想学会这篇课文中的比喻句。
生:我想知道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生:我想学会这篇课文中的描写颜色的词语。
师:好,还有补充吗?
生:我想知道课文的哪些句子是写春雨的?
师:问得好。
生:我想知道哪些句子是写春雨的声音的?
生:我想知道雨停后的情景是怎么样的?
师:好。同学提的问题真全面,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小声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二、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教学,改变了由教师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以相信和尊重学生为前提,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具有认知、思考、构建的能力,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这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教学片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是具有创造能力和自我挖潜能力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也正是教师想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吗?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彻底的改变了。教师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
三、问题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四、策略
“转变学习方式”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良好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人,他们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教师是不能代替的。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经过自己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我认为教师的教是必要的,但代替不了学生的发展。最好的教学内容是由“讲课文”变为“讲方法;最好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学”变为“学教”,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后由教师指导;这才符合现代教学需要。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多是浅显易懂的,大部分学生自己能读懂,所以,教师要从整体入手,由学生自我选定学习内容,因为自我选定是学生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就是废除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学生读课文的方式就有好多种,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有的学生喜欢默读的,有的学生喜欢快速浏览,有的学生喜欢表演读……学习方式的选择不一定是高效的,但毕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教师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比较、分析、完善,逐步积累良好的学习策略。
3、自主合作、探究:
一个国家不会合作是不会有发展的;一个企业不会合作是不会有前途的;一个人不会合作是不会有进步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由教师的单一讲授转变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主合作学习就是由学生“自作主张”,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和他人交流对话。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这都由学生做主。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
《山雨》练习设计 篇5
一、 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要求把课文读通顺。
水淋淋(lín) 啼啭(zhuàn) 倾吐(tù)
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 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
a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b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c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朗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1)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出示):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拓展
写雨诗句集萃
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6.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五.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六、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例:水淋淋(abb)
2、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
一阵阵( ) 一缕缕( ) 一首首( ) 一丛丛( )
一( )歌谣 一( )岩石 一( )树叶 一( )音符
3、读比喻句,找出打比方的部分,体会它们的好处
(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将( )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 )及( )、由( )及 ( )的动态过程。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 ”,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 ”,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 )美。
4、熟读课文后填空
《山雨》这篇散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作者通过合理而新奇的________ 和________ ,并运用________ 、________ 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 ________美和________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____之情。
《山雨》练习设计 篇6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性情。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准备课文插图的彩色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的还可剪辑制作类似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的录像片,录制雨声的磁带和轻音乐磁带。
2.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正如“阅读提示”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4.本课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或抄写下来。积累优美的句、段,也可作为课后的一项拓展练习。
5.有的学生囿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
对此,教学中可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想象,还可利用插图或影视资料为他们提供帮助。
《山雨》练习设计 篇7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
课 时:一课时
授课时间:40分钟
授课对象:小学六年级
授 课 者:雷小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有关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能够品位出文章美的韵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有关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
3对一些优美句子的赏析。让学生从中品位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体味文章句子的美,体会到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从中感受都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能够品位出文章美的韵味。
导入:
(利用多媒体,打开课件,课件中出现了《雨的旋律》的英文版视频歌曲,在歌曲刚开始时视频显示下雨的场面)师:同学们这个场面熟悉吗?(下雨)(歌曲播放了一会后)接着师: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雨的旋律》)
师:恩,对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雨有关的课文。请打开课文《山雨》
教学过程:一、生字词的学习。
(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ǚ)
过渡:(学习完生字词后,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再次打开课件,课件响起了下雨的优美曲调。)师:你们听到什么?在脑海了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发挥)。你们张开眼。(大屏幕上显示了课题)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雨的世界。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文章。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课文思路
(雨前 ,雨中,雨后)
3 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与段落
4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并提出疑难之处。
三、 分析课文(该部分将结合flash来分析)
1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④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③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声: 美
板书设计:山雨
色: 鲜
3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 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小组内朗读比赛。
② 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③ 小结:这是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著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课外扩展
1欣赏杜甫的《春夜喜雨》(利用课件),与本课相比较,他所描写的雨有什么特点。
2欣赏戴望舒的《雨巷》,体会雨的美,诗景的美。
作业:
1抄写生字词各一行。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与段落
3 以自己对雨的感觉,写关于雨的一个小片段。
《山雨》练习设计 篇8
这篇略读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文章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描写细致入微,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感染力。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雨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较强的观察能力。
2.掌握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词句准确而生动的方法。
教学策略:不用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把重点放在 “读”上,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有感情地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喜欢下雨吗?(出示课件、多个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自学课文
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山雨的?
2、 分段学习课文:
⑴读第一部分,想想山雨来时有什么特点,在书上画出。
①来得突然②下雨的范围大③雨声由小变大(课件演示)
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⑵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① 自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美的,最喜欢的句子。
② 学习写雨中的景物时抓住了什么特点?(课件演示)
③小组讨论。
④ 这变化给我的感觉是怎样的?
⑤ 这雨中的绿色到底是什么样的?
⑥ 老师范读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也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⑶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什么?
3、 带着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读课文
五、拓展
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 美
颜色 鲜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由于时间紧,我在教学语言和板书注意“精”讲,要使学生明白,还不能哆嗦,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出现精神分散现象。所以教学此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然后,着重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读懂课文。板书也是突出以上问题设计的。
二、 每上新课之前我都认真备课。设计好课堂提问及板书,在讲课时使用语言就不会重复。由于语言紧扣课文,学生就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散精神,学起语文来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三、注重语感情境的教学。语感情景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 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于永正老师说过: “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跟着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山雨》练习设计 篇9
一、辨字组词。
摇( ) 健( )幻( )洼( )
谣( )键( )幼( )蛙( )
摇( )建( )蚴( )娃 ( )
二、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
一阵阵( ) 一缕缕( ) 一丛丛( ) 一首首( )
一( )音符 一( )歌谣 一( )树叶 一( )岩石
三、照样子写词语。
水淋淋、( )、 ( )、( )、( )
四、读比喻句,找出打比方的部分,体会它们的好处。
1、像一首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将( )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 )及( )、由( )及( )的动态过程。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时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 ),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 ),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 )美。
五、根据课文内容天空。
这篇课文时按( )、( )、( )的顺序写山雨的。作者通过合理而新奇的( )和( ),并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 )美和( )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 )之情。
《山雨》练习设计 篇10
教案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 美
颜色 鲜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形容鸟儿婉转地叫。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五、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在教读本文时,我以指导朗读贯穿全文的教学,先由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然后问他们:“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同学们在配乐朗读声中,闭上眼睛想象。当孩子们睁开眼时,纷纷描述着自己的想象:“我幻想自己是一滴一滴的雨,在树叶上丁当丁当的敲着,实在太好听了。”“我幻想着山雨把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淋湿了。”“我幻想着当山雨落在每一片树叶、每一棵绿草的时候,他一定非常开心。”一个又一个学生富有韵味的朗读声,会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山林雨景图。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更多美的事物,比如——学生的能力。
《山雨》练习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我在设计本课时,把这节课分为七个版块:
一、导入
让学生欣赏一段大自然的音乐,想象画面,让学生在音乐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导入新课。
二、通过谈预习收获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明确阅读要求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提出本课的学习方法:多读、多想、多感受。
四、读课文,感受山雨之美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1、初读课文,浅谈感受: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认为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汇报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2、熟读课文,感受山雨之美:
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感受。小组汇报朗读,谈感受。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山雨?谈对声音、颜色的描写的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选一个最佳词语板书。
4、指名配乐读课文,想象画面。汇报仿佛看见了什么。
五、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1、展开读书竞赛,体会作者情感:
男女同学分段比赛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回顾,小结
七、自主设计作业
学生根据本课朗读的独特感受,自主设计作业。
在这节课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培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朗读和感悟的水平有所提高。为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在朗读技巧上没有作过多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由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所以在指名读课文时,配了一段有雨声和雨后滴水声的音乐,给学生的想象做铺垫。课后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设计出了积累好词佳句、画一幅画、编一首诗等各种形式、有创意的作业。
在教学中还存有一些不足:虽然读的时间很充足,但个别学生的朗读有不到位的现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
《山雨》练习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认识本课2个生字。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重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一、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湿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学生写课题。把自己写的课题读一读。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四、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雨前景象)请看!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学生朗读一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沙啦啦,沙啦啦……
1)(谈感受)当你听到山雨的声音,心情怎样?
2)这么动听的雨声我们一起去听听吧!(点课件)
3)和着山雨的声音,我们一个大组,一个大组接力读读吧!(在雨声中再读一读)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几个学生谈感受),
2)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说到神奇,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3)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听了他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好。再请,不好,示范读)
4)喜欢这无字歌谣的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3)雨声里,山中的没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1)(学生谈感受)
2)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第一个逗号一组读,第一个顿号二组加进来,第二个顿号三组加进来,后面的四组加进来一起读。(配合读。)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学生说)
3)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你会幻想些什么?)
(4)、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1)(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2)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可以吗!学生再读。
3)此时,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你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同桌互相说。请学生说。
4)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让我们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一起读)
5、雨后。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1)、鸟。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读后点课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欢的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2)、雨滴。点课件,一起来演奏。
五、拓展
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读)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