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案

2022-11-15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 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风筝)风筝,同学们见过的,有的也放过的。(在“风筝”前用彩色粉笔加上“理想的”三字)

  (1)“理想”和“风筝”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干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并说是“理想的风筝”呢?

  (2)请说一说你认为的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2、学生漫谈。

  3、小结:大家刚才说的都是理想的风筝的模样、怎样放飞,而本文的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笔下,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形;说说文中生词的意思。

  2、讨论思考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刘老师辛勤从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段:

  一(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三(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

  4、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

  5、交流学习心得。

  四、作业。

  1、钢笔描红。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反复品读,互动探究。

  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细腻传神,试着找几处读一读,揣摩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细腻。

  2、小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重点探究。

  1、第一段重点探究。

  (1)欣赏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2)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我”对刘老师的回忆:“想起……想起……)

  2、第二段重点探究。

  (1)这一段写了刘老师的哪两个方面的情况?(在课上讲课和在课后放风筝)

  (2)有感情地读刘老师在课上讲课的情景。

  (理解: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板书:身残志坚)

  (理解:“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酸涩”指内心的辛酸苦涩。刘老师遭遇不幸,截去了左腿,还用女娲造人的故事,引起学生的笑声。笑过之后,会想到老师的悲苦和快乐,激发哀悯和同情之心。“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表现了同学们尊敬、难受和激动的心情。

  (3)读刘老师在课余放风筝的有关内容。

  (理解:刘老师课余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4)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体会刘老师课上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都展示了他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生活)

  (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加深感悟。理解:他笑着 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一句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女娲氏造人的传说的一些内容。

  3、第三段重点探究。

  (1)离开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估计有两种可能。(倘若……倘若……)

  (2)他“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

  (3)两处省略号的理解。

  4、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四、总结。

  1、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中的“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不懈追求。)

  2、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恰当的感情。

  3、你对刘老师的印象如何?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

  4、作者是怎样写出刘老师的生活乐观、工作认真地?

  (讨论后,教师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品质)

  五、作业。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欣赏。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教材的内容,文章中学生能读懂的情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揣摩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读懂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质疑问难的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内在含义,体会“我”对刘老师的爱戴和感激,以及“我”内心深处难掩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录音机   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做风筝,放风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22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刘老师的印象。

  3.课文表达方法上的启示。

  五、写字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

  二、精读课文

  (1)笑谈腿疾

  出示:“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读读刘老师说的话?交流感受

  2. 不知你留意没有,在感受到刘老师的幽默风趣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3. 听老师这么说自己腿断的经历,同学们心中会怎么想?

  (2)旋转板书

  出示:“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1.请每位同学小声读读,交流感受。

  2. 你能想象一下,刘老师是怎样旋转的吗?

  3. 教室里的同学们和大家有着同样的感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刘老师的教室里,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放飞风筝

  出示:“他的风筝各式各样:……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1.读读这段话,交流感受

  2. 连转身写个字都很困难,却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风筝,这心灵手巧的背后是什么?(对生活的热爱)

  3.放飞风筝的时候,作者常常看到刘老师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他的笑容是因为——

  4.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注视着风筝,刘老师也许会想——

  出示:“有一次,……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每位同学放开声音读读。

  2、交流感受:“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中体会到了什么?

  3 “得意”一词写出了刘老师——

  4、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描写,你觉得此刻的刘老师像什么?

  出示:“柳枝染上了嫩绿,……在同白云戏耍。”

  四、回顾课题,理解“理想的风筝”

  1.现在,你能回答吗?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五、兴趣练笔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六、作业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和蔼可亲

  22.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  自强不息

  教学后记: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理想的风筝

  预习提示

  “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可是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课题是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为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象征意义。

  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检查生字

  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系统地小结。

  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总结扩展

  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谈谈本文写法上的启示。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检测题

  比一比,再组词

  慨( )  燥( )  拄( )  蜜( )

  概( )  躁( )  驻( )  密( )

  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入句中,体会它们的意思

  染 映 吹 变

  当春风( )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

  擎 举 托 拿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枴,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 )着风筝。

  飞 升 飘 窜

  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 )入云霄。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顽强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培养学生品读词句,触摸人物内心的方法,培养学生词句解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1重点句子的课件。2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谁愿意把课文读一遍?

  2.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板书: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

  3.你能用文中的词语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吗?(板书:生命顽强   热爱生活)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老师的故事中,去感受刘老师的这些独特人格魅力吧。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文中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读一读,画一画,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读完后同位交流交流。

  2.指名交流。

  重点句子(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a“泛”意思是冒出,透出。这里是说同学们心中不由自主产生对老师的同情,感到心酸,难受。学生的表现由笑声——酸涩——尊敬,衬托出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幽默与学生亲密无间。

  b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学生这种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a“年过半百”、“不知道”、体会到老师意志顽强,“激动”说明学生被老师感动,尊敬心疼老师,衬托了老师的高尚人格。

  b指导朗读。老师也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通过动情的朗读记住这平凡而伟大的一幕吧。

  (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漾”在句子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往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富有活力,对生活充满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

  b指导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a从“笑着,叫着,蹦跳着”感受到刘老师不畏困难、乐观自信;忘我、欢快。

  多么感人的画面,身体的残疾则能阻挡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此时,你认为刘老师撒脱手是为了什么?他抓住的仅仅的线绳吗?他放飞的仅仅是普通的风筝吗?

  a现在你就是那挑战命运战胜了困难的刘老师,请你自信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a同学们品读得真切深刻,你们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刘老师。

  文中的刘老师放飞的是心情,送上的是快乐,留给学生的是灿烂的春天是追寻理想的信念。所以在作者心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b让理想的风筝伴着希冀带着我们一起自由飞翔,飞上广阔的天空,领略生活的春光……

  c播放《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 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 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 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    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   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 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   找同学读这件事。

  2   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   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   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   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22、理想的风筝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教学要求: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我们常说,触景会生情,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作家。每年春意盎然的时候,面对放飞的风筝,苏叔阳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老师,他的刘老师。2、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作者所期待的春天里。投影,音乐,师朗读第一段3、你从刚才的文字中听出了什么?(听出了“我”对刘老师的思念,听出了春天的美丽与活力)4、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呼唤吧!投影: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5、说说自己的感受,结合叠词和省略号(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韵味无穷)5、当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眼前往往会浮现与这个人有关的许许多多的镜头。但文章的篇幅是有限的,能写进去的必然是最有分量最为值得纪念的东西。那“我”究竟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从第二段中找出特写镜头。二、特写镜头之一:笑谈腿残(谁为这个镜头来解说一下?)1、谁在笑,笑什么?(1)刘老师的笑:正视现实,坦然,化悲苦为快乐。感受到的是刘老师的乐观—笑对人生。结合省略号(省略女娲造人的传说内容)(2)我们的笑:刘老师说话风趣。没有哪个残疾人会这样说,太新鲜了。2、笑过之后,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在心中升腾呢?投影:“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1)“酸涩”:辛酸、难受——刘老师遭遇不幸令人同情。“泛”:涌,充盈内心(2)“尊敬”:刘老师笑对人生,坚强乐观,怎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3、投影: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残疾老师,但是——,我深深地思念您!(板书——乐观自信)三、特写镜头之二:板书1、第二个镜头你找到了吗?投影,读一读:“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2、随着时间的消逝,刘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在“我”的记忆中也许越来越模糊。惟独这一个镜头,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找一找,哪几个动作让你感触多多?做一做,这一撑一离一转中,你体会到的是什么?旁观者呢?(凭着顽强的毅力,拖着残疾的躯体辛勤上课,对挚爱的事业执著追求)3、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根圆木拐杖,就这样被刘老师撑得——油亮。这样一根油亮的圆木棍,不仅撑起了刘老师残疾的身体,更是撑出了他对学生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4、因此,刘老师的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投影: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残疾老师,但是——,我深深地思念您!(板书——执著追求)四、特写镜头之三:春日放风筝1、过渡:刘老师笑谈腿残也好,刘老师板书也罢,在作者的脑海中,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则是印象最深的。读读6—9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再次感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2、自由朗读,做批注(读到你觉得有话可说的地方,你就停下,把你想说的写下来)3、交流:刘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1)投影:“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翱翔盘旋。”——刘老师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你体会到了吗?(抓动作:总是自己手持线拐、喊声“起”、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抓神态:仰望白云、注视着——也许他在想:)(2)投影“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漾”:和“露”比较。教师可故意读错,让学生品析。抓感受。小结:通过具体的动作、神态和作者的感受,一个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老人呈现在我们眼前。第9自然段中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和感受同样能带领我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呢?(3)投影:“有一次,他故意……得意与满足的神气。”——理解“故意”,对什么感到得意与满足呢?人老心不老,身残志不残,与命运抗争。)(4)投影:“我想,……生命的强壮与力量。”——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与命运抗争;也只有不屈于困难的人,才会感受生活的幸福和充实。4、投影: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残疾老师,但是——,我深深地思念您!(板书——热爱生活)五、学习第三段1、过渡:这样的一位刘老师,尽管已有近三十年不见,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保存心间。2、谁来读读作者心声——配乐朗读10、11自然段3、读读句子,谈谈体会。(三个“永远”)投影: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4、此时此刻,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风筝吗?你的眼里呢?(同桌讨论——结合板书交流)六、总结延伸1、有了理想,生活才不会空虚;有了理想,生活才会有方向。热爱生活的刘老师,用风筝寄托自己的理想,让理想伴随风筝在蓝天翱翔。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著名诗人流沙河关于理想的诗句,咱们一起欣赏一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这个“你”是谁呢?(刘老师、海伦凯勒、霍金……)2、借鉴写法

  (1)拟题要新颖。与《我的老师》作对比(2)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借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3)细节描写更细腻生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及“我”当时的感受。(4)选取典型事例全面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课上和课下,工作和生活,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七、作业1、写出文中省略号的不同含义22、理想的风筝老师——乐观自信执著追求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7

  《理想的风筝》通过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开朗、工作认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理想的风筝》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理想的风筝》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感动,教完这一课,主人公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