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

2019-06-20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