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教《野草》一文,感触颇深。以前也读过、教过这篇文章,但没有深刻地去思考,更没有仔细地去想怎样教给学生。而这次,我的眼前一亮,内心也被深深震撼了:我想,语文课,就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学习课文,体味情感。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一、立足文本,感悟学法
开始上课了,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立刻答道: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种子的力量很大。
教师通过出示课件:
种子的力 ,
种子的力 ,
种子的力 ,
因此说,种子的力量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
反思:我在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所讲的故事,透过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叙述使更感受到了种子的力量是可以超越一切,这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汇报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二、换字对比,感悟用词
在感悟野草生命力顽强时,引导学生抓住“钻、挺、透”三个动词,体会小草掀翻石块的事例。学生刚开始体会的不深,但我丝毫不着急,话锋一转,问学生:“如果把‘钻、挺、透’三个字换成‘长’可以吗?”学生立刻说不行:“三个‘长’字重复。没有这三个动词更能表达小草的顽强。”……“我想,这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看不见的——”孩子们异口同声:“生命力!”“就让我们读出对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的感悟吧!”这时孩子们的朗读投入极了。
反思:“钻、挺、透”都带有长的意思,但比起“长”来就更显得艰难,直接能让学生想象到小草面临重重困难不屈不挠,最后冲破一切重围生长不止。仅仅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个换字对比练习,就轻而易举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小草的顽强不屈,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在作文中应该认真斟酌用词,提高自己作文水平。
三、设置情境,感悟朗读
夏衍又是怎样解读生命力的?当学生找出答案,我又给学生补充了一段抗日战争的资料,孩子们听后义愤填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她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读环节: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爱国志士,看到大片国土沦陷,你一定会这样说:——
生: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勇士,看到卖国者向日本帝国主义者卑躬屈膝、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一定会这样说:——
生: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