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创境唱诗,引入新课
1、上课我们学习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吗?(复习导入,以道理引入朱熹哲理诗的学习)
2、“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无以数计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有一类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缓缓出示此段话,配上背景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另外一位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哲理诗。
3、出示课件,唱《观书有感》。(板书课题)
(感悟诗的音韵之美,激发学生情趣)
二、诵读古诗,领悟哲理
朱熹,南宋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1、反复读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大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1)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如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诗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2、抓“诗眼”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
(找出题眼,以便下一步紧扣“清”字展开教学)
3、细体会
(1)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3)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4)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徘徊”是什么意思?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6)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配乐读)
(7)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句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