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为明朝的吴承恩。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
教学目标: 划分结构层次,通过自读、复述,理清故事情节。抓住美猴王的动作和语言,分析、把握美猴王形象。理解文章详略的处理。揣摩文章通俗、生动、简洁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性。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构想:本文内容浅显,但属于古代白话文,所以有许多文言词汇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义,读通课文。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在书中的地位怎样?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2、作者写美猴王破仙石而出有何用意?
石猴出世,不比众猴,是破仙石而出,虽不是母体所生,却四肢俱全。起笔就显得它神异出众,也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猴的山间生活?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表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4、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课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它之所以成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它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而石猴从石中出世,只能说明它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二、自主探究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迸裂 ( )瞑目( ) 窍( ) 石碣( ) 镌(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遂 开辟 石崖瀑布 疲倦 逐 怪癖 天涯 曝光 蜷缩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开辟,喜不自胜,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4、理清文章顺序。
破石而生,肢体皆全。
跳入瀑布,发现水源。
带领众猴,进入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