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词。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作者简介:伊林,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预兆   青苔……
3.写字指导:重点指导写字“兆”
4.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花岗石。(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布置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品味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特点,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对联“天作棋盘星为子,何人敢下;地作琵琶径为弦,谁人能弹”,这对联的气势的确吓人。然而今天,我们却迎难而上,偏要揭开天地这本厚厚的书籍,去探索——大自然的文字。
2.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知道大自然这本大书分为了上下两册,一本叫——天书;一本叫——地书。今天,我们就打开课文,好好看看这两部书为我们揭开了怎样的奥秘。(板书:天书 地书)
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了解那些事物是大自然的文字?把它勾画下来。(设计理念:“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勾画,让学生常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学法。教师的引导为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