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出塞》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六年级
提供者
李清华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出塞》这首诗由秦汉时的明月、关塞入笔,跨越千年时空,描述了历年来从未间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歌颂了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及对人民的同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技能: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诗意
2、诵读、品味、感悟重点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过程方法:
4、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的情境,激活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5、通过研读品悟、动手勾画,体味出诗句的精妙之处——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
6、通过阅读拓展资源、写作、展示等活动,加深对这首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7、从品读诗句子中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8、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较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创设情境法
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让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走近文本,走进诗人内心。
· 拓展阅读法
为了突破难点,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将这首诗的学习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阅读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
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
4.1-1
了解
播放“茫茫荒漠、寂寥边关”的凄凉画面
b
f
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
1
自制
4.1-1
理解
课件
“但使”的三种解释g
b.
扫清字词障碍,基本理解诗意
1
自制
4.1-2、5
理解掌握
课件
幻灯片:秦时/明月/汉时关
d
g
b
体会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2
自制
4.1-6
理解想象
表达
课件
“冷月照边关”的画面
b.
f
想象将士、家人两地相思的画面
2
4.1-4
理解
课件
李广图片、古诗《塞下曲》
e
g
e.
体会到诗人、将士们共同的心愿
1
自制
4.1-3、8
掌握
课件
同一主题古诗
h
i
g
丰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3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自制ppt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到相关的古诗词。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