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呼唤——《出塞》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揭题,摹“塞”之形。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
  二、诵读,觉“塞”之味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惨。
    1、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点击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在这句诗中,“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呢?
    2、大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斗时和战斗后的画面。
    3、生自由读诗句。(生读时,播放战斗时的音频)
    4、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5、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斗之后的画面吧。(播放战斗之后的画面。)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
     师:万里长征人为还!这是何等的悲惨啊!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样悲惨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_曹操(描绘战乱后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 战后骇人景象,可见战争的残酷。)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 极写沙场寒冷萧条,烽烟遍地,白骨纵横的惨状。)
    9、小结:黄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乱。这就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啊!此时此刻,在你的眼里,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边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悲惨、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宁。
   1、过度:目睹着边塞的悲惨、恐怖、可怕,诗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么?——(点击: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自由读句子2遍。
   3、师问:龙城飞将是谁?(李广)你们了解李广吗?
    补充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广?
   4、是啊,飞将军李广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是闻风丧胆。史记记载:
    (点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