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
2、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内容。
4、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5、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矛和盾的实物
德育渗透:明白说话做事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板书:25寓言故事——矛与盾)
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韩非、矛、盾、寓言)
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投影出示读法)
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巡视,表扬读的好的同学)
3、谁愿意读课文。
(找两人读,一个差一点,一个好一点)(自发鼓掌)
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象他一样,有感情的齐读课文。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翻译古文
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同学习课文。本课内容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请看自主学习纲要。
(投影)
自主学习纲要:
1、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2、汇报:小组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话,汇报交流。
3、质疑:在合作学习中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设计成问题,大家来共同探究。
(分小组学习)
(汇报)(按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的表情)
(第一句:
1、理解“鬻”和“誉”含义。2请翻译第一句
3读的语气4读 (评议)(生自发站起来范读)
(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生提问:“鬻”字能推荐好的识记方法?)
第二句:
1、解释“利”
2、请翻译第二句
(教师:你们能用不同方法翻译这一句么?)
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第三句:
1、翻译第三句
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
3、读时注意什么(“如何”读时应用什么语气?声调怎样?)
4、看图,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第四句:
(师:第四句内容很少,我们改变下形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理解这一句)
1、“其人弗能应也。”中“应”什么意思?
2、翻译第四句
3、看图想象一下楚人此时什么表情?这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4、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四、理解巩固文章内容
1、通过同学们的汇报,看的出同学们学的都非常认真。现在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