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学好语文,没有阅读更谈不上积累。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鼓励学生阅读。二、 教学背景分析《鲁滨孙漂流记》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名篇导读课,首次采用了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旨在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通过梗概和精彩片段的引领,使学生从单篇走向长篇,从国内走向国外。本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但目光大多聚焦在国内现当代儿童文学上,对于外国名著虽有涉猎,却仅为皮毛。《鲁滨孙漂流记》课前50%学生已阅读过,仅模糊记个大概,细节早已遗忘,更谈不上积累;20%学生曾尝试阅读,但中途而废;还有30%学生从未读过这本名著。教者在教学时依据课标理念,遵循教材编写意图,将电影《鲁滨孙漂流记》依据依据课文梗概内容,压缩成4分钟的录相,课上展示给学生,目的是吸引学生对这本名著产生兴趣,进而实现课下的深入阅读。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㈠背景导入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世界名著的海洋中,有这样一本书,它倍受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的喜爱,他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你知道这是什么书吗?(板书课题、作者)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课件出示)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岛上,四年后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笔下的鲁滨孙却是个全新的形象,小说同时留给读者一个疑问,“如果没有文明的利器,人类真的能够独自生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的世界。㈡ 浏览梗概1、放录象,了解主要内容,思考:这部小说主要讲了什么?2、默读课文梗概,思考:鲁滨孙独自一人在荒岛上遇到了那些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的?3、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的印象。㈢ 浏览精彩片段师:看来鲁滨孙的形象已经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原著,触摸人物心灵。1、自由读文,思考:这个片段位于小说的哪个部分?理由?2、找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感情朗读⑴多种形式朗读⑵生谈感受⑶在这种情况下能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