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学习朗诵的技巧,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体会中华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意蕴。学习朗诵的技巧,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体会中华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体会中华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突破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情感。课堂中,展示祖国伟大成就的相关图片或资料,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读一读,找出诗中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搜集相关的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这首中人们用自己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歌颂,而一群少年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自学新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列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词、句,老师适时进行纠正、点拨,全班对其评价(是否准确、流利)。
3、重点词语理解。
三、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一)听读感悟
1、听录音,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做相应的记录。
2、模仿录音,各小组分角色朗读,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与队友交流朗诵后的体会,说说自己了解了些什么,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
(二)理清层次
按“总起──分述(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四、细读深究,理解会意
1、齐读课文第1节,思考一下四个少年来自哪里?你从哪些词句知道的?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并指出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意象物化法。)
2.①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养育中华少年?
②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当小老师,跟大家讲讲的诗中提到的景物、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情况,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对小老师进行提问。
(让学生说说“水浒”“三国”的主要内容;说说女娲、大禹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说说冬子、雷锋是什么人;说说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手法。)
3、各小组分角色朗读第2—5节,指名朗读。老师点拨、解析重点句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