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确定位置 4、实际测量 篇1
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师: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师: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板书设计:
实际测量
测量的常用工具:卷尺、测绳、标杆
用标杆测定比较远的距离的方法:
第四单元 确定位置 4、实际测量 篇2
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师: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师: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板书设计:
实际测量
测量的常用工具:卷尺、测绳、标杆
用标杆测定比较远的距离的方法:
课前思考:
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或自动,让学生学习在地面上测量距离的方法,并安排实际测量活动。教材安排了三部分活动内容:一是教学用工具测量,重点介绍在测量相距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如何利用标杆在底面上测定直线,再量出两点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实际测量操场上两点间的距离;二是教学步测,安排学生测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长,再步测操场的宽;三是教学目测,安排学生练习定距离目测,提供了目测较远距离的图前让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积累目测经验,然后组织目测活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如此丰富,作为教师我们到底该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呢?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对于如何测量自己的平均步长应该不存在什么太大的问题,我想这一实际测量活动需要安排在课前让学生在家完成,测量后将原始数据填入教科书上。课上只要进行一下测量过程和结果的交流,如发现学生测量过程中有操作上的错误及时指出和纠正。
关于测量两点间的距离,以前在三年级时也学习过,本课中可以先在教室内组织学生讨论测量方法,形成共识后再组织学生分小组在操场上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清注意事项,然后分组活动。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活动课,课前准备也很容易完成,只需要问体育老师借相关器材,对于活动课学生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所以我算利用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或者午自休时让学生完成。这里需要教师有效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先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需要做哪些事情,然后分为8小组进行测量。考虑到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平均步长,所以我也放在课上在操场上完成,操作起来也很容易,只需要和学生讲清楚基本的思路,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而言会很高,测量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误差,对于目测这一内容,我打算不利用标杆,“学生”应该也是不错的“标杆”。
课后反思:
总得来说,这节课进行的很顺利,正如我所想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由于是在操场上活动,秩序没有课堂上那么好控制,但是学生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先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对于书上给出的表格和学生讲明要填的事项,然后分组进行操作。我把距离定为20米,也和学生一起测了自己的平均步长,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相对而言会更起劲。让学生掌握求均步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基本都会算。组织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发现,人高的一些男生,相对而言平均步长比较长,要接近0.8米,一些身高矮小的女生相对而言步伐就比较小了,而一般的学生都在0.7米左右,为了更好的区分每个人的平均步长的不同,我让学生保留两位小数,也让学生计算我的平均步长是0.67米。
在让学生步测学校操场的宽时,有一定的误差,我让学生总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误差,有的学生说自己走的时候没有沿一直线,有的学生说测平均步长的时候走的是20米的距离,是均匀的,而操场的宽要60几米,速度也就是平均步长和之前的也会有出入等等。虽然有的学生测出来有很大的误差,有也几个学生测出来的数据和我用卷尺测出来的数据非常接近。
这节活动课,让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原来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不会说,在让他们说为什么有误差的时候,各个都那么起劲,为什么在课堂上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呢?值得深思!
课前思考: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课前准备与课中的组织很重要。在教学方法上,我准备参照潘老师设计的方法,但为了说明方便,可能要在教室里先组织学生理解到位后再到操场上进行测量活动。这样学生测量时,可能会对测量的操作与要求理解到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节课上得到的数据是否精确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与估计能力。
课后反思:
当天实际测量的效果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学生都参与到实际测量活动中。我们先在教室里明白实际测量的要求,理解今天要进行的实际测量的方法可分三种:1、用工具测量;2、目测;3、步测。其中用工具测量的结果比较精确,而目测和步测有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当距离比较长的情况下,目测可能误差更大。
实际测量时,分以下活动操作:(1)先分三次行走60米所用的步数,计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长。从总体情况看,是身高高的学生的平均步长也长一些,最高的学生的平均步长在0.75米,我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测量,我平时走路步伐比较小,我的平均步长只有0.68米。(2)目测学校操场从西到东水泥路的长度,再用步测核实。通过活动,学生得出的结果大都是130~140米左右。(3)目测学校3号楼教学楼,三1班到体育办公室这4个教室和一个楼梯的总长,再用卷尺测量,看谁的目测与实际情况最接近,发现学校教学楼4个教室与一个楼梯的总长是20米。
通过今天的实际测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距离感。并要求步行回家的学生用步测的方式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大概是多少米。
课后反思:
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学习在地面上测量距离的方法,并安排实际测量。教材中安排了三部分活动内容。第一部分是教学用工具测量,重点介绍在测定相距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如何利用标杆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再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实际测量操场上两点间的距离。第二部分教学步测,安排学生测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长,再步测操场的宽。第三部分教学目测,安排学生练习定距离目测,提供了目测较远距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积累目测经验,然后组织目测活动。实际教学时,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来不及完成如此丰富的教学任务,所以我适当进行了调整,如第一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了解方法即可。第二部分做重点介绍,并课前就布置学生测算了自己的平均步长,然后课中直接来步测操场的宽。关于目测,学生目测的经验并非这一节课就能积累,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会逐渐有这方面的意识。
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但一离开教室跑到操场上,他们立刻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活动的组织是最让我们头疼的事。
课后反思:
“实际测量”按照教材的思路组织学生在操场进行活动的,在第一个环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点之间绝对直线式测量,在长距离的中间中正确添加标杆的方法,我特意让学生测量篮球场的斜对角,以免学生测量直跑道时,直接贴着跑道的路沿进行测量,感受不到教材提及的方法,又由于没有找到正宗的标杆,只得利用四个棍子代替了标杆,进行测量时,大家都感到棍子比标杆更好用,因为操场都是水泥地的,用标杆是插不下去的,下面的步测和目测效果都很好,只是目测学生不能有很好的感受,感觉作用不大,实际应用起来比较困难,只得提示学生今后有机会多练就会有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