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3及相应的 “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简析:
例3是在例2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初步运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但与例2不同的是例3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要用到两条线段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要在画线段图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这个条件的含义。要引导学生弄清这里的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去年班级数的是哪个数量。可以结合画图让学生分别理解上述问题,并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学生列形如a×(1+m分之n)的算式解决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但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会做,而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算法,这样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过程:
1. 复习
1. 王芳看12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2. 全校的三好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2. 教学例3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默读。
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根据题意在黑板上画出一部分线段图。
引导学生分析“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今年的班级数和去年的班级数进行比)比的结果怎样?(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的班级数多)
提问: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谁的呢?(多去年班级数的,是把去年的班级数看作单位“1”的)
提问: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今年的班级数吗?(学生在书上接着画,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接着画。)
24个
去年:
今年:
(画不出图,附线段图的说明:一条稍短点的线段表示去年的班级数,一条比它长的线段表示今年的班级数,在多出来的这一段写上“去年班级数的”,并且把要解决的问题也标示出来。)
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一下题意。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看着线段图想一想,要求今年有多少个班级,可以先算什么?(先算今年增加了几个班级)请你试着把这道题做一下。
指名学生在板演:
24+24×
=24+6
=30(人)
根据学生做的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算出来的是什么,第二步呢?
有学生可能会这样做:
24×(1+)
=24×
=30(人)
学生出现这种做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1+就表示今年的班级数是去年的,然后用去年的班级数乘就可得到今年的班级数。
[设计意图:这道例题的教学教师“扶”的比较多,目的是指导所有的学生理解类似问题的思考方法,知道去找单位“1”,而且能正确找到相比的结果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的,这样才能正确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另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
3. 完成“练一练”
第1题,学生默读题目
1.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运来的萝卜比白菜少”是少谁的,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要求“运来萝卜多少千克”要先求什么?(先求萝卜比白菜少多少千克?)
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 让学生算式中的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4. 帮做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订正。
第2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帮做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订正。
[设计意图:这两题是和例题同阶梯的,对好学生来说,独立解决不是问题,重点要放在查缺补漏上,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上,因此每题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少的。对第1小题的稍作指导一是强化类似问题的解题思路,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题意。]
四、指板书,讲述: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也是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和昨天的内容相比(例2的题目及线段图)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线段图的画法和解题方法的不同。
五、巩固提高
完成练习十六的第5~9题
第8题
1. 学生读题后分别用线段图表示出两小题的数量关系。
2. 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提问:这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
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3.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第9题
1. 学生看图,读题。
2. 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独立解决问题,指名板演。
3. 提问:求爸爸的体重为什么只需一步计算,而求小明的体重为什么需要两步计算呢?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爸爸的体重是妈妈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只要求54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就可以了;小明的体重比妈妈轻,先要求出小明的体重比妈妈轻多少,再从妈妈的体重里去掉小明比她轻的才能求出小明的体重,需要两步计算。
第5、6、7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题-第4题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其他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解答一些稍复杂的、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意识,并从中体验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线段图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1、谈话:这一段时间,我校进行了美文诵读比赛,我们可是获得了第一名,哪些同学参加了这个比赛,举举手。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就从这件高兴的事说起。刘老师从比赛中发现了这两个数学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
2、出示信息:
我们六年级有63个同学参加美文诵读比赛,其中男生占5/9。
3、提问: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解决“女生有多少人?”这个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中提炼出相关的数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很好的找准教学的起点。)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
要知道女生有多少人,一步就能直接解答吗?为什么?
2、提出要求:
那先想一想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果觉得有困难,老师建议你可以根据题意先画一画线段图,这可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好帮手,然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分层要求,是缘于不同的学生对于新的问题所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不同,顺应了学生学习数学经验的不同,同时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课标思想,更很好的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多元化的思想。)
3、小组合作
4、大堂讨论:
(1)我看好多同学都画了线段图,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追问:怎样表示男生和女生所占的部分)
(2)要求女生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你会列式解答吗?试试看
5、学生列式解答:63-63×5/9,追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还有谁能说一说?自己说一说。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追问,有效地激发学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
根据男生占5/9,找到了单位“1”是参加比赛的总人数,只要用总人数乘5/9就求出了男生人数,要求女生人数,只要用总人数减去男生人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小结,是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题意,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
7、追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63×(1-5/9)追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还有谁能说一说
说明:知道了男生占5/9,就可以用1- 5/9求出女生占总人数的4/9,然后用总人数乘4/9同样求出女生人数。
8、比较:我们用两种方法都求出了女生人数,其实这两种方法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9、说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其实只要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第二板块是整堂课的重点,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给予学生应有的思维的空间。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解决简单分数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答方法,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与前面有一定的相似,学生已具备相关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尝试解决,交流思路,在互动中明确思路,掌握方法,体会成功,从而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1)出示题目:李林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2/3,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2)读题,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同桌互说),再解答。
(3)交流算式,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150-150×2/3或150×(1-2/3)
2、根据算式提问题:
我班一共有39人,其中近视人数占了4/13。
(1)39×4/13表示:
(2)1-4/13表示:
(3)39-39×4/13表示:
(4)39×(1-4/13)表示:
3、变式练习:
出示问题:我校乐器组有120人,其中低年级的学生占1/6,中年级的学生占1/3,其余的是高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占1/6,可以求出低年级的人数,根据中年级的学生占1/3可以求出高年级的人数,只要用总人数减去低年级和中年级的人数就求出高年级的人数。看来同学们理清了思路,问题复杂一些也能轻松解答。
4、那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能编出一道这样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向学生提供“看书”、“近视”“兴趣活动”等生活实际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探索相关问题,不仅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重点,更拉进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小结
数学无处不在,如果你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我们的数学,你一定还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希望你们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发现的问题。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1题-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