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教案

2023-08-18

期末复习教案 篇1

  1、复习内容:20以内的数

  复习日期:    年    月    日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4=7  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期末复习教案 篇2

  1、复习内容:20以内的数复习日期: 年 月 日 复习要求: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复习重点:20以内数的组成。复习过程设计:

  一location.href=''} 、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location.href=''} 个一location.href=''} 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location.href=''} 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location.href=''} 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location.href=''} 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location.href=''} 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location.href=''} 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location.href=''} 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location.href=''} 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location.href=''} 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location.href=''} 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location.href=''} 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4=7 4+3=7(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五、课堂练习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期末复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并加上标点符号。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3、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并加上标点。(总复习三第1题)

  1、读一读词语,想一想按什么句式把它整理成句子。

  2、抽生说,集体评议。

  3、把句子写下来,注意标点。

  二、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总复习三第2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读句子,再读一读后面的问题,想一想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抽生说,集体评议。

  4、写下来。

  三、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例:秋天的田野里稻谷黄了。

  秋天的田野里棉花白了。

  2、回忆刚才合并句子的步骤。

  3、练习:(总复习三第5题)

  四、判断句子的正误并改正。(补充练习)

  1、自己读一读句子,找出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2、讨论、校对。

  五、给句子加标点。(补充练习)

  1、自由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2、给句子加上标点。

  3、反馈、校对。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补充练习)

  1、读懂例句。说说改写后句子有什么变化,明确改写要求。

  2、照样子改写句子。

  反馈、校对。

期末复习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136页复习第24、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是最后一节复习课。我们要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二、复习复式统计表

  1、出示本年级3个班人数统计表,学生调查后填写。

  _______小学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______年_____月

  人 性别 数 班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总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1)哪个班男生多?哪个班女生多?哪个班总人数多?

  (2)哪个班男女生人数差最大,哪个班男女生人数最接近?

  (3)三个班共有多少人?

  2、师说明编复式统计表时,先要写表的名称及日期。表中表头分哪几项要设计好。

  三、复习求平均数

  1、怎样求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如果题里总数是未知的,就要先求出总数。总份数有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根据条件,找出总份数。

  2、练习:

  (1)在一次射击练习中,小刚投中的环数是9、8、8、9、10、10,小明投中的环数分别是10、7、7、8,两人谁的表现更好?

  (2)学校气象小组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分别是:16℃、24℃、28℃、32℃、35、26℃、21℃、18℃,求今天的平均气温。

  学生练习说一说第一题怎样比较两人谁的表现好?第2题要求平均气温总度数如何求?次数是多少?

  3、练习:做期末复习第24题、第25题。

  第24题。

  (1)学生先填合计数。再计算平均每月下雨多少天?

  (2)讲解:题中已知每个季度下雨的天数,要求的却是平均每月下雨的天数,因此应该除以12而不是除以4。

  第25题。

  (1)这是一个什么统计表?第一组7个同学,第二组8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2)要比较哪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应该算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算第一组、第二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注意算总重量时不要加错。

  比较:哪个组同学平均体重重一些?重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1、 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红旗镇图书馆少儿书籍借阅情况统计表。

  20xx年4月

  人 日 数 期种类 总计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合计

  连环画 8 16 15 6 0 24 32

  童话书 7 20 14 16 9 58 56

  科幻书 10 7 8 4 12 50 60

  (1)哪一天借阅连环画的人最多?

  (2)哪一天接待少儿读者最多,有多少名?

  (3)从18日~24日共接待多少名少儿读者?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的米数分别是60米、49米、46米、44米、51米,4、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先估计一下小明速度的范围,再计算。)

  3、文具店有两种牌子的钢笔,5天内雄鹰牌的销量分别是24支、18支、23支、24支、21支,中华牌6天的销量分别是16支、12支、17支、11支、10支、12支。哪一种牌子的钢笔平均每天的销量大?下一次文具店进货时,应选用什么牌子的钢笔?

期末复习教案 篇5

  一、知识回顾

  1.命题与证明

  2.平行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CD分别与直线AC相交于点A,C,与直线BD相交于点B,D.若∠1=∠2,∠3=75°,求∠4的度数.

  例2.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

  (1)求证:△AOC≌△BOD;

  (2)若AD=1,BD=2,求CD的长。

  例3.如图,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

  (1) 求证:△ACD≌△BCE;

  (2) 延长BE至Q, P为BQ上一点,连结CP、CQ使CP=CQ=5, 若BC=8时,求PQ的长.

  例4.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 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例5.如图,△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和∠BAC和外角的平分线,BE⊥AE.

  (1)求证:DA⊥AE;

  (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随堂练习

  1.如图,直线l1∥l2, ∠1=40°,∠2=75°,则∠3等于 ( )

  A.55° B .60° C.65° D .70°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和6cm,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15cm B.16cm C.17cm D.16cm或17cm

  3.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DE为中位线,则四边形BCED的面积为 ( )

  A. B. C. D.

  4.矩形的一内角平分线把矩形的一条边分成3和5两部分,则该矩形的周长是 ( )

  A. 16 B. 22 C. 26 D. 22或26

  5.平行四边形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的四边形是 ( )

  A.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不是平行四边形

  6.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

  A.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平分对角。

  7.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条件: ,结论: .

  8.写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9.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

  10.在等腰Rt△ABC中,∠C=90°,AC=1,过点C作直线l∥AB,F是l上的一点,且AB=AF,则点F到直线BC的距离为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P(2,2),点Q在y轴上,△PQO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 高为12cm,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 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___cm2.

  13.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处,DB?,EB?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80 ,则∠EGC的度数为 .

  14.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则线段CN的长是 .

  15.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

  ①如果a∥b,a⊥c,那么b⊥c; ②如果b∥a,c∥a,那么b∥c;

  ③如果b⊥a,c⊥a,那么b⊥c; ④如果b⊥a,c⊥a,那么b∥c.

  其中真命题的是 .(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16.在菱形 中,对角线 与 相交于点 , .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求 的周长;

  (2)点 为线段 上的点,连接 并延长交 于点 .

  求证: .

  1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BC、△QCD是两个等边三角形,PB与DQ交于M,BP与CQ交于E,CP与DQ交于F.求证:PM = QM.

  四、课后作业

  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边AD、BC上的点,且AE=CF,连结AF、EC、BE、DF交于M、N,试判断MF与N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 CE∥BF,连接BE、CF.

  (1)求证:△BDF≌△CDE;

  (2)若AB=AC,求证:四边形BFCE是菱形.

  3.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若要使四边形EMFN是正方形,MN与BC需满足怎样的关系?写出这一关系并证明。

  4.如图1,在等腰梯形 中, , 是 的中点,过点 作 交 于点 . , .

  (1)求点 到 的距离;

  (2)点 为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过 作 交 于点 ,过 作 交折线 于点 ,连结 ,设 .

  ①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2),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 ,使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期末复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株、浓”等13个生字,会写“师、伸”等6个字,学习新偏旁“舌”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受到尊师、爱师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师生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实”,例如:读第一节时让学生悄悄地小声地读,恐怕惊动了、惊醒了老师的语气,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情的爱。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第二、三、四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读,通过看课件,把自己假想成送给老师鲜花的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这样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读第三节时,我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让学生先欣赏,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说:“老师,您听见了吗?这歌声音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用歌声来消除您一天的疲劳!”这样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感情非常深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的窗前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课《窗前一株紫丁香》。

  1、揭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2、解题:紫丁香是一种会开花,有淡淡香味的观赏性植物,所以课题中的“一株”就是“一棵”的意思。学生们齐读课题。

  二、自读呈疑。

  师:(欣赏紫丁香的图片)这么美的紫丁香到底是谁栽种的呢?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生:这株紫丁香是老师的学生栽种的。

  师:你读得真认真。对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

  生1:“疲倦”是什么意思?

  生2:“准是”是什么意思?

  生3:“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是什么意思? ……

  师:既然小朋友们的小脑袋瓜里产生了这么多小问号,那还等什么,一起去开启今天的奇妙之旅,攻克这些难题吧!

  三、合作探究。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学生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怕老师发现,所以轻轻地“踮起脚尖儿”走。)

  2、指导朗读: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3、自己练习,指名读。 (给学生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学生不愿惊动老师的情感,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关心。)

  师:读得真好,尤其是“浓绿”这个词语读得特别准确,“浓绿”的“绿”字,我们不仅要认识,而且还要会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绿”字)。

  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书写。

  4、指名朗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A、因为紫丁香有香味,它在夜间时香气就会散发,老师闻到它会很舒服,所以要栽紫丁香。B、因为紫丁香很美,有美丽的花朵,有绿色的枝叶,所以要栽紫丁香。)

  5、这一节该怎么读呢? (要读得亲切;要重读“夜夜”,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6、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节。

  找出写紫丁香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句子,并做上记号,读一读。

  在小组内说一说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

  生:紫丁香绿叶的声响,那是我们在给您唱歌,为老师做伴,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师:“疲倦”说明老师非常疲乏、困倦,很累。想象一下,它会给老师唱什么歌呢?

  生1:《大树妈妈》。

  生2、《嘀哩嘀哩》。

  生3:《小毛驴》。 ……

  生欣赏歌曲配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师解说老师一天的工作。

  生:紫丁香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为老师做伴,感谢您试试把我们挂牵。

  师:“挂牵”就是挂念、牵挂的意思,回顾一下日常生活,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

  生1:我们生病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去医护室。

  生2:有一次,我忘记带铅笔了,老师借给我一支铅笔。

  生3:放学时,下雨了,老师送我回家。 ……

  指导朗读。

  (第三、四小节中的“您听”“您看”反复两次。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解除疲倦”“感谢牵挂”都要重读。第五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尊敬。)

  自由练习,齐读。

  师:夜深了,紫丁香还会怎样陪伴老师呢?

  生:紫丁香飘出的花香为老师做伴。

  引导想象,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呢?

  (A、老师会梦见学生考试又得了100分。B、老师会梦见我又得了一面小红旗。C、老师梦见我们一本本整齐的作业。)

  四、梳理归纳。

  师:是啊,沐浴在紫丁香的浓浓花香里,享受着孩子们纯真无私的爱,老师的梦能不又香又甜吗?请小朋友们再次读课文,去感受学生与老师之间这种真挚的情意吧!

  朗读全诗,体会情感。(情感的体验需要动情的朗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处处留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小朋友们对老师的爱,对老师的感谢。)

  五、拓展内化。

  1、欣赏赞美老师的诗歌——《老师的眼睛》。

  2、为了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关爱,请同学们在自己设计贺卡上,写上自己对老师想说的话。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每个小朋友尝试创作一首诗歌,献给你身边可亲可敬的人。

期末复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认识0~20这些数,能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2、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复习钟表,知道整时和大约几时。

  4、复习立体图形,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整时和大约几。

  教学对策:通过复习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1、计算。

  9+5=3+8=6+6=9+2=

  6+7=7+5=8+8=5+8=

  8+9=9+6=3+9=9=9=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交流答案。

  9+5=143+8=116+6=129+2=11

  6+7=137+5=128+8=165+8=13

  8+9=179+6=153+9=129+9=18

  13、比较大小。

  8+4118+77+8

  7+7137+910+7

  2、指导:8+411

  这道题怎么比较大小?

  先计算,再比较。

  8+77+8

  这道题要先计算,再比较吗?

  不用。

  直接比较:8+7和7+8只是交换了位置。

  答案是相同的。

  学生独立完成其余各题。

  交流答案。

  修改: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和思考的方法。

  3、实际应用。

  光盘出示题目。

  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开来了4辆汽车。

  你从图上还可以知道什么?

  原来停车场停了9辆汽车。

  求什么呢?

  现在有多少辆汽车?

  你是怎么列算式的?

  9+4=13

  学生在书上填写算式。

  修改: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引导他们思考:知道原来停了9辆车,要求现在有多少辆,还缺少什么条件,缺少的条件能从图中找到吗?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进行交流。

  15、照样子折一折,卷一卷。

  看屏幕,这是什么?

  一张长方形的纸。

  现在我把它折一折,折成了什么?

  一个长方体。

  请你照样子折出一个长方体。

  学生折纸,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请你再卷一个圆柱体。

  你还能折或卷什么图形呢?

  请发挥你的想像力,折出或卷出你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

  交流。

  修改:先老师做示范,折出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再让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形体,然后让学生看着教材下面一行的图示,照样子卷一卷,并说说卷出的是什么形体。接着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还可以怎样折、怎样卷?最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折一折、卷一卷,并组织展示和交流。

  板书设计:

  期末复习

  9+4=13

期末复习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整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方案。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教学道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要按级部举行竹竿舞比赛,你能为六年级五个班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吗?学生可能说:

  (1)抓阄。

  (2)包袱剪子锤。

  (3)设计一个圆盘。

  ……

  只要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2.(多媒体出示)六年级五个班的人数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人)

  48、50、48、49、48

  谈话:你能指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是多少吗?如果让你组织这次比赛,你认为每班各出多少人参加比赛比较合理?为什么?

  全班交流,小结。通过此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表示意义的不同。

  二、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1.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灵活的运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册统计单元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每个同学仔细回忆,也可以翻翻课本,然后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都有哪些新的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

  2.师:为了整理得更加全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册学过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比较。

  小组合作整理。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组长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我们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理解的非常透彻,掌握的非常扎实。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开启智慧大门,必须首先破译开启大门的密码,共有三个不同的密码。

  (1)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其中的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1280 1660 1880 20xx 2890 3298

  (2)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另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22 24 25 22 23 22 26 22

  (3)上面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第三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对于出错的学生将给予一次“复活”机会,对“学困生”降低一下难度,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过关。

  第二关:谁先开启智慧大门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确定先用哪一个密码开启智慧大门。看谁设计的更合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结评价。

  第三关:小博士擂台

  智慧谜面:在一个布袋里放入若干张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三种圆形卡片,使得从布袋里摸出一张蓝色卡片的可能性为1/9,应该怎样放?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四、总结反馈,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对同学想说些什么?

期末复习教案 篇9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105页期末复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估算、笔算。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方法的复习

  1.完成期束复习第1题。

  (1)完成第一组:43+25、43+28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笔算过程。

  比较:这两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2)完成第二组:86—54、86—58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笔算过程。

  比较:这两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3)完成第三组:75+6      75 - 6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比较:进位加、遇位减在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通过刚才的计算、比较,你认为笔算加法、减法时要注意些什

  么?

  师小结。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

  (2)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方法。

  (3)分组笔算验证,指名板演。

  (4)师小结。

  2.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1)3分钟内完成,了解按时完成的情况。

  (2)针对错误及时纠正。

  3.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1)学生读题,估计鸭、鹅的只数。

  (2)学生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笔算加、减法应注意的问

  题。

  课堂练习

  1.口算。

  87-30=    14-8=    85-40=     64-60=

  92-8=    87+8=    80-3=     23+70=

  62-4=    65+90=    46+40=    39+2=

  42+8=    56-7=    39+8=     53-8=

  8+56=    7+26=    81- 5=    53+8=

  2.用竖式计算;

  7+28=    77  35=    48十37=

  58+32=    69  27=    73—8=

  拓展训练:

  如果明明给军军3张邮票,那么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原来军军比明明少几张邮票?

期末复习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2、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闵(mǐn)凶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陨(yǔn)首逋(bū)慢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犹蒙矜(jīn)育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盘桓(huán)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陨首东宫伏惟伏渥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告诉区区不行沐浴无主上报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鲜息吊婴逮拜寻除矜听闻

  ⑤通假字

  闵——悯蓐——褥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更(更相为命)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期末复习教案 篇11

  课题:期末练习(一)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5课时

  一、填空。

  1.○○○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   )个。

  2.       量一量,左边这条线长(     )厘米。

  3.把1米长的电线剪去40厘米,还剩(    )厘米。

  4.□×3>25    □÷9<9

  5.青青每天吃两个水果,一星期要吃(   )个水果。

  6.按规律接着填,并统计出每种字母的个数。(一条线上写一个字母)

  (1)a b b a b b a       

  (2)b c c d b c c        

  a (  )个   b (  )个   c (  )个    d (  )个  合计(  )个

  7. 右图第(  )层第(   )个是五边形,第3层第3个是(   )边形,线段在第(  )层第(   )个。

  二、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果果每分钟大约走60(     )。

  ①米    ② 厘米

  2.方方家请的钟点工每天工作2(    )。

  ①秒   ②分   ③小时

  3.钟面上的时刻是(   )。

  ①  9:5   ②9时05分 ③9:05

  4.得数是四十几的算式是(     )

  ①  32+18   ②62-15 ③48÷8

  三、判断题。

  1.每张邮票8角钱,3元最多能买3张这样的邮票。(    )

  2.被减数是八十几,减数是二十几,差一定是六十几。(   )

  3.在装有红、黄两种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次,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   )

  4.手工艺品展。

  瓷器展                 竹编展   

  绣花展                 剪纸展

  石雕展                 景泰蓝展

  (1)石雕展的北面是绣花展。(    )

  (2)竹编展在瓷器展的西面。(    )

  (3)从景泰蓝展到绣花展一定经过石雕展。(   )

  (4)从石雕展到竹编展不一定要经过绣花展。(   )

  四、解决实际问题。

  买1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4件相同的圣诞礼物。

  (1)买5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多少件圣诞礼物。

  (2)如果每棵小圣诞树36元,每件圣诞礼物多少元?

期末复习教案 篇12

  第七课时(句子)

  教学目标:

  1、能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并加上标点符号。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3、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并加上标点。(总复习三第1题)

  1、读一读词语,想一想按什么句式把它整理成句子。

  2、抽生说,集体评议。

  3、把句子写下来,注意标点。

  二、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总复习三第2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读句子,再读一读后面的问题,想一想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抽生说,集体评议。

  4、写下来。

  三、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例:秋天的田野里稻谷黄了。

  秋天的田野里棉花白了。

  2、回忆刚才合并句子的步骤。

  3、练习:(总复习三第5题)

  四、判断句子的`正误并改正。(补充练习)

  1、自己读一读句子,找出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2、讨论、校对。

  五、给句子加标点。(补充练习)

  1、自由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2、给句子加上标点。

  3、反馈、校对。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补充练习)

  1、读懂例句。说说改写后句子有什么变化,明确改写要求。

  2、照样子改写句子。

  反馈、校对。

  第八课时(句子)

  教学目标;

  1、学会理解、分析句子。

  2、能把句子排列成通顺的一段话。

  3、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教学过程:

  一、读句子按要求填词。(总复习三第4题)

  1、读懂句子。

  2、独立完成练习。要求学生看清问题,读一个提示对照句子做一题。

  3、反馈、矫正。

  二、读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总复习三第3题)

  1、默读句子,思考句后的问题。

  2、抽生回答。

  三、排列句子。(总复习四第5题)

  1、读读句子,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试着把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在句前写上序号。

  3、反馈,集体讨论。

  4、错的改正过来,再连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总复习四1、2、3题)

  1、复习背诵有关的课文。

  2、按课文内容填空。

  3、交换校对。

期末复习教案 篇13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生活时代: 戊戌变法时期;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人物姓名:詹天佑;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年代:1905——19xx年;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15页选择题:应选a(《海国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