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认识

2023-08-15

克的认识 篇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教材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然后认识大小不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认识,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接着通过用秤称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教学内容:p 33——35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教后小记:

克的认识 篇2

  一、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了解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化聚。

  3.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渗透实践第一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重量单位的化聚。

  2.难点: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3.关键:让学生亲自感知1克的重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苹果、梨、天平、洗衣粉(1千克)、幻灯片、硬币、鸡蛋、台秤。

  2.学具:洗衣粉、学生每人带10个2分硬币、一支粉笔、数粒黄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趣

  1.师:今天小兔和小象要到小猫家做客,看看它们都带了些什么呢?    (出示:苹果、梨)

  小兔:我的苹果又大又圆,一定比你的梨重。

  小象:我的梨比你的苹果高,一定比你的苹果重。

  师:小朋友,你们说,苹果和梨哪个重呢?(议论)

  怎么办?(用手掂一掂,学生意见不一)

  2.到底谁重谁轻?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叫“天平”。

  (二)指导探索

  1.认识天平。

  (1)师:它很像一个“机器人”,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叫秤盘,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就指向哪儿?(中间的刻度线)

  (2)下面我们就来称一称,(把苹果和梨同时放到天平的两个盘子里),观察指针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指针向左偏,说明左边苹果的重量比右边的梨重)这跟小朋友玩过的什么差不多?(跷跷板)通过天平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2.认识重量单位“克”。

  (1)天平除了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物体的重量。这时就要用到重量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是什么?(千克)老师这里有1袋洗衣粉,大家看看它的重量是多少呢?(1千克)请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板书:1千克)

  (2)再请一些小朋友掂一掂苹果或梨的重量,有没有1千克那么重?    师:不到1千克的物体重量,我们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生: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克”。(板书:)

  (3)那1克到底有多重呢?(出示)这是砝码,它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它们大小不一,标的刻度也是不一样的。有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再看横在这儿的叫游标,也可以帮助我们称物品的重量。老师把它移到1,就是(1克)。(板书)(克的单位符号g)(齐读)这是一个2分硬币,(轻轻地放到左边),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重,一个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1个2分硬币)

  3.体会“1克”的实际重量。

  (1)掂一掂: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很轻,有一丁点儿重,几乎没有感觉)

  (2)称一称:在我们的桌上还有许多黄豆。大家拿出一个2分硬币和一粒黄豆,掂一掂,一粒黄豆有1克吗?(不到1克)那几粒黄豆的重量大约是1克呢?(小组合作试着称一称)

  (巡视)师:大概几粒?(3粒、4粒、5粒)这样吧!老师请1位同学上来,轻轻地往里面放黄豆,看看放几粒的时候差不多1克重,好吗?(学生尝试放黄豆)指针在中间,看来,大概几粒黄豆是1克?(板书:5粒黄豆)把5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记住它的重量是多少?

  4.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还想称一下物体。把游标拨回“0”(出示鸡蛋)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称一称。一般把物品放到这一边,(放好)砝码放到那一边。各小组商量一下,先放哪个砝码比较合适。这个砝码是多少呢?(50g)也就是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物品的重量介绍给大家。

  (4)刚才我们知道了很多物体的重量。现在我们用手去掂一掂,按次序轮过来,每人把每件物品都掂一遍。感觉到了吗?

  (5)应用: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

  梨          盐        啤酒        排球

  150(  )   1(  )   300(  )   250(  )

  5.克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两件500克重的物品)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两件物品的重量都是500克,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呢?怎么算?500克+500克=1000克。我们用台秤来称一称,看看一共有多重呢?(1千克)所以1千克和1000克,怎么样?(板书:1千克=1000克)(注意读法)

  (2)那2千克等于多少克呢?(出示)为什么?

  (生: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2千克就等于2000克。)(师:2千克里面有几个1000克?2个1000克就是2000克。)

  (3)巩固:那么3千克=(    )克,1千克200克=(    )克呢?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再来看看这瓶油,重3500克,相当于几千克几克?

  A.想一想:3500克=(    )千克(    )克

  B.你是怎样想的?

  1000克=1千克,3500克里面有3个1000克还多500克,所以3500克=3千克500克。

  (5)试一试:8000克=(    )千克(读准确),4208克=(   )千克(   )克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内化

  1.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并用线连起来。(口答)

  2.练一练书中91页4、5题。

  (1)生独立完成。

  (2)交流校对说思考过程。(2千克500克,8060克=(  )千克(  )克说想法)

  3.拓展延伸。(思考题)

克的认识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学具准备: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 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 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 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 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 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 )g,

  一袋饼干的质量是( )g,

  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 )g,

  一袋牛奶的质量是( )g,

  ……

  2. 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 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 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 )袋方便面1千克,

  ( )几袋牛奶1千克,

  ……

  c. 克和千克的辨析

  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答案

  2 300 150 450

  (三)练习

  1. 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200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

  200kg的馒头( )

  将近1g的米饭( )

  2. 1千克=( )克 1kg =( )g

  3. 填空:

克的认识 篇4

  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 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 :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克的认识 篇5

  教学内容 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观念.

  3.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各称:

  李小明身高1( ) 48( ),体重45( )

  问:在米,厘米,千克三个单位中,哪一个是计量物体重量的 除千克之外,你还知道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是什么吗

  揭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另外两个重量:克和吨.首先,我们来认识克.

  (板书:克的认识)

  1克到底有多重 它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克的认识

  (1)克用符号"g"表示,指导书写.

  (2)介绍天平.

  ①教师用实物逐一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及使用方法.

  ②天平可以比较出物品的轻重.教师演示;(天平两个托盘中分别放入两个重量不等的砝码,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倾斜情况,得出天平的指针向哪边倾斜,哪边物品就重).

  (3)建立1克的实际观念.

  师导入:天平除可比较物品轻重外,最主要的作用是称量物品的重量.怎样用天平称量物品 我们称几种物品来看.(事先选定的)

  ①师演示(天平左边放一枚2分硬币,右边放入1克的砝码.)

  指导观察: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 说明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多少 (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

  ②师把天平的右边托盘中2分硬币取下,换一粒花生米,使指针又指在标尺中央.指导观察天平后提问:一粒花生米的重量是多少 (一粒花生米的重量大约是1克.)

  ③请你猜一猜.

  老师手拿一张32开白纸:谁知道,这张纸的重量大约是几克 (指生猜出不同的重量).用天平验证:这张纸的重量大约是1克.

  老师手托一把黄豆:谁再猜一猜,这样的黄豆,几粒大约重1克 (生说答案不一)用天平验证:4粒黄豆的重量大约是1克.

  ④我们用天平称量了几种物品 谁的重量是1克 让生亲自感知1克的重量:用手亲自掂一掂2分硬币,一粒花生米,一张32开纸,四粒黄豆.

  指导比较:请同学们按老师说的掂一掂.

  左手掂一枚2分硬币,右手掂一张纸.问:这两种物品什么一样 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了解两者重量一样,大小不一样.)

  左手掂4粒黄豆.右手掂一粒花生米.问:你发现什么了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物品重量相等,数量不相等.)

  判断题:①大的物品比小的物品重.( )

  ②个数少的物品一定比个数多的轻.( )

  师小结:我们通过用天平称量,知道了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又亲手掂出了1克到底是多重.下面我们再认识几种称量工具.

  2.介绍盘秤

  (1)(拿实物)你认识这是什么秤 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秤

  (2)介绍盘秤使用方法.

  3.用弹簧秤感知操作:

  (1)(投影)这是什么秤 指名分别指出100克,300克,500克的位置.

  (指导读数)看弹簧秤上0—100克之间分成几个小格 每一格表示多少克 师抽拉片,指导学生读出60克,270克,430克的重量.

  (2)操作实践(看谁称得快)

  ①让每人称一称自己的文具盒,数学书,钢笔的重量,再掂一掂它们的重量.

  ②每两人一组,用老师发的塑料袋,称出100克的沙子.老师巡视,指导.

  ③100克,100克地称出10袋沙子.

  ④推理: 1袋沙子重100克,这样的 2袋重多少克 3袋重多少克 5袋呢 10袋呢

  用弹簧秤验证:3个100克是300克,5个100克是500克.

  4.克和千克的关系

  问:①10袋100克的沙子是多重 (板书:1000克)

  引导1000克是几千克呢 用盘秤称10袋沙子,指名读数,(1千克)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

  1000克是几千克 (板:1千克)

  1千克是多少克 (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谁大谁小 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合适

  小结: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平时,我们称量较轻的物品就用克作单位,称量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投影)

  舒肤佳香皂 400( )

  钢笔 20( )

  小鸟 2( )

  2.填空:(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 )克.

  (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

  3.判断:(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

  (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

  (3)1千克棉花比 1000克铁轻.( )

  4.小游戏:(请你称一称)

  王明要用500克的弹簧秤,称出1千克的瓜子,他要怎样称 称几次 请你帮帮他.(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称后)问:怎样称的最快.(称2个500克.)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克的认识(二稿)

  教学目标:体验一克很轻,所占的体积一般很少,不过不同密度的物质,体积也是不一样的.学会看秤,并了解生活中克的一些应用.

  教学过程:

  师:星期天老师去超市称了一些巧克力,你们想吃吗 不过,我想请你猜一猜,这里一共有多重

  (秤称一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不到一千克)那我们还能说是几千克吗 那该用什么单位呢 这么多巧克力又到底是多少克呢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克有多重.有谁已经知道1克了吗 你觉得一克怎么样 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1体验一克

  (1) 师:一个两分的硬币,大约正好是1克.

  (2)老师用天平称出了1克黄豆,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粒 然后就把那五六粒黄豆放在手心掂一掂.

  (3)这一块巧克力一共是5克,你能掰下一克吗 想一想你是怎么分的 尝一尝,这一克的巧克力有什么感觉 (你觉得一克的东西怎么样 (很少,很轻,感觉不到)把剩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谁多咬了 请你再咬几口,让手上只剩下一克,会吗

  (4)这是一个喝药的量杯,上面有一些克度,一般写着几就是几克.找到5那条刻度线,装上水就是5克,所以一克水怎么样

  (5)这是一个我们平时喝的可乐瓶,里头好像什么也没有,但是却有什么 (空气)这瓶里的空气就正好是一克.你们觉得一克空气怎么样 (克虽然很轻,但一克空气却有很多.)

  (6)生活中你还能找到比一克经的东西吗

  3会看秤

  (1)比一克轻的东西很少,我们所看到的大都比一克重,有的是几十克,有的是几百克,还有的是几千克.

  瞧一瞧,你们带来的好吃的,给大家猜一猜它是多少克

  (2)这些包装袋上的多少克是怎么称出来的呢 我们还是要来学习一下看秤.

  (3)瞧这个桔子是多少克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秤的一圈是勤 克,每一大格是100克,指针指着几就是几百克.)

  (4)我们再来看这些饼干,这包是 克,这包是 克,它们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克 你算一算呢 我们再来称一称,是不是一样.

  4进率

  我们来看一包盐是多少克 500克.两包盐就是多少克 谁能来写一写

  (1000)克.

  我们称一下,你发现指针指着多少 这个一千克,你会写下来吗 1千克

  所以我们得到克和千克的关系是1000克=1千克

  (2)下面把书打开,你会解答书上练习吗 (2千克= 克)

  5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使用克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好吗

  (1)一个成人每天吃盐的总质量不能超过6克.

  (2)1只蜜蜂采200万朵花才500克蜜

  (3)中国刑法规定,贩卖毒品50克以上即被叛除死刑.

  (4)上个星期六陈老师去味千拉面吃面,非常生气,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5)除了称一些食品会用到克,一些日用品中也会用到克.大家看一下这个三星手机广告纸.你能找到里头说明手机重量的数据吗

  (6)还有一种情况不知道在家有没有发现.请看下面一张超市的广告纸.

  你能看的懂上面的介绍吗 为什么它们都是写的500克 我想问一下,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过菜 他们一般问卖菜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这东西是多少钱一斤 这一斤就是我们这里说的500克.但是斤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质量单位,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很不方便,所以大概二十几年前在一些超市或商场中取消了斤的用法.一般只在菜场上使用.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用"一斤"作单位,所以我们在超市里总是看到一些菜的价格还是使用了"一斤"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500克".

  (7)那么现在买大粟,都说买一斤送半斤.也就是你买一斤的话,电子秤上要显示多少克 0.750千克

  (8)老师也有一个不太明白的地方,一直都没有时间去了解,就是有一些不同型号的a4纸,如果你不是在超市里买,而是去一些小店里买的话,老板会问你,你是要70克的,还是要80克 这里的70克,80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兴趣的同学能帮老师去了解一下吗

克的认识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么样?师生动手整理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

  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介绍一下里面的商品吧!

  (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

  (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板书设计:

  1kg=1000g

  1t=1000kg

克的认识 篇7

  导与学目标:

  1、在同学们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会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超市内的问题、船的载重量等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导与学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导与学难点: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若干、一袋盐、一粒豆子等。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资料、各种面值的硬币等。

  导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进行赛跑比赛?假如老师在咱班进行以此赛跑比赛,你们愿不愿意参加?可是这次老师要给比赛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在咱班的和中(一胖一瘦两个同学)选一个,背着他跑,如果要你选的话你会选谁?为什么?(同学们都选择体重比较轻的同学)

  师:大家都一致同意选了,因为体重比较轻,而体重比较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阅读课本,检查预习。

  出示预习提纲:

  ★观察课本第二页情境图,请画出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请根据你画出的信息,提出有关克、千克、吨的问题,如果你所提问题与课本问题不同,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表示较轻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 )大约重1克;

  ★表示较重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千克;1000克=( )千克。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吨;1吨=( )千克。

  ★你用的什么方法知道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尝试解决自主练习第1、2两题。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疑惑以及发现,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1、请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再次精读课本。检查预习提纲的填写情况。

  2、按照预习提纲的顺序,集体订正,请把错误圈起来。

  第一是读出你画出的数学信息。

  第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1克、1千克、1吨各有多重?2千克、3吨有多重?等,对于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老师重点板书,一会解决。第三、四、五因为都是填空的形式,所以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应该填对。

  第三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预设:掂一掂 称一称、估一估等。

  第四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预设: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3克、5克有多重呢?

  ★2袋食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4千克有多重?

  ★1吨到底有多重?10吨有多重?……

  (二)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这个环节大胆放给孩子,通过预习有部分孩子一定知道怎么解决。老师适当进行引导理解)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2袋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

  1、称一称。学生用天平称来进行验证。(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及使用方法)

  2、掂一掂。1克、1千克的轻重。请你把1枚2分硬币(1克)和两袋食盐(1千克)分别放在两只手中掂一掂,感受轻重。

克的认识 篇8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克的认识 篇9

  一、看一看,比较物体的质量

  1.老师和同学谁重。

  (学生张齐和老师站在一起)

  师:我们俩站在一起,比一比,你能想到什么?

  生:钱老师高,张齐矮。

  师:也就是钱老师比张齐——

  生:高。

  师:张齐比钱老师——

  生:矮。

  师:这是在比高矮。还有谁想比什么啊?

  生:钱老师比张齐重。

  师:好,轻重比出来了。我比张齐重,张齐比我——

  生: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你的个子大,张齐的个子小。

  生:大人食量比小孩大,大人比小孩吃得多,所以大人比小孩重。

  2.什么物体比较重。

  师:刚才几位小朋友说张齐比我轻,我比张齐重,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要比较两样东西或两个人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请你接着看一看周围,还有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重,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轻?

  生:桌子比椅子重,椅子比桌子轻。

  生:房子比电灯重,电灯比房子轻。

  生:柱子比凳子重,凳子比柱子轻。

  ……

  师:这是一本语文书,我拿一把尺子出来。

  生:书重,尺子轻。

  师:“看一看”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3.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接着老师再请你看一看,老师拿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球(球用不透明的纸包着),一个是铁做的铅球,一个是用皮草做的垒球,那肯定是——

  生:用铁做的重,用皮草做的轻。

  师:但是这两个球是一模一样的,你能看出哪个是铅球,哪个是垒球吗?

  生:(摇摇头)看不出来。

  师:看来用眼睛看一看的办法比较物体的质量有时是不行的。

  二、掂一掂,比较物体的质量

  1.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这两个球究竟哪个重,哪个轻呢?

  生:用手掂一掂。

  师:请你来试试看。

  生:左边重的是铅球,右边轻的是垒球。

  师:对了,有时候我们看一看就能看出来了,但有时候看不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去掂一掂谁重谁轻。

  师:请你掂一掂桌上的东西,哪样重哪样轻?

  (生尝试)

  师:这说明“掂一掂”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可以!

  2.掂一掂质量非常接近的两个物体。

  师:看来“掂一掂”也是个好办法。请你左手拿着语文作业本,右手拿着数学作业本,掂一掂,掂出什么来了吗?

  生:数学作业本比语文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语文作业本比数学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两个作业本一样重。

  师:啊呀!两个作业本比较,用手掂一掂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这怎么办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两个东西差不多的时候,“掂一掂”也不行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称一称。

  ……

克的认识 篇10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笔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评析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笔θ醚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评析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被惚ń涣骺吻笆占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比鲜冻印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评析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

  生: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评析使用课件适时,恰当。)

  盘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奔虻ソ樯芴炱胶团坛拥挠梅ā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盘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同学们把1克的砝码放在盘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生:指针稍微动了一点点。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学生分组结合砝码,熟悉盘秤的使用方法。

  4比鲜犊恕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盘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

  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

  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是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是15克……

  生:一枝铅笔大约是9克,一本书大约是65克,另一本书大约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约是35克,一个苹果大约是89克,10个回形针大约是23克……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评析通过“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生:很轻。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评析注重估测,同时发展1克的质量概念。)

  生:我称的一粒花生米大约是1克。

  生:我咬的一口苹果大约是1克。

  生:5张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评析加强估测,并验证估测,培养学生自我修正、反思的习惯。)

克的认识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

  教学准备:台秤、红枣、膨化食品、大米、鸡蛋、水果、课件,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红枣和膨化食品争论的情境。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为特殊的朋友,他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是谁重呢?红枣和膨化食品都在你们桌上,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活动后,交流解决办法。

  教师相机板书:掂一掂 称一称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重,红枣究竟有多重呢?那就试着把红枣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秤面上,指针都指着这个“1”,到底是什么呢?看来我们还要对秤研究一下。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吗?

  知道的学生进行解释,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说明和提问。(如: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表示什么意思?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等。)

  3、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谈话:认识了秤,也知道用千克作重量的单位,再次称一称红枣的重量,然后交流称的结果。再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再掂一掂一袋膨化食品有没有1千克重,用秤称一称,看一看膨化食品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大米。

  (2)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想一想:同样是1千克鸡蛋,每次数出的个数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大米或鸡蛋吗?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除了刚才的那些物品,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作单位表示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题。

  生观察后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把这一袋大米放在秤上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超载的危害。

  3、播放“你知道吗”的内容。

  4、认识形形色色的秤。(课件出示)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5、做“想想做做”第3、4题。

  观察并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根据信息你问题。

  读出水果大约有几千克?

  比较3和4,有什么不同?(突出“大约”,主要是指针的指向)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各自列式,全班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完成“想想做做”第6、7题。

  将课前收集的包装袋拿出来,找出1千克的物品。

  回忆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重量 千克 kg 又叫公斤

  □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课前思考:

  课前准备好一些实物,本课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可以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让学生比较,并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知道体重的轻重。第二步,可以学生在此前提到的“用秤称一称”的想法出发,追问:“你见过哪些秤?”第三步,学生用盘秤称物体的轻重,初步认识1千克和几千克。

  课后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在练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大小,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使知识更丰富、形象,深化对千克的认识。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这种活动型的课形,学生比较兴奋,因此,学生的活动有点失控。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认识“千克”,“千克”本身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堂课中,教师力求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课后反思:

  课前我们准备了很多教学用具和实物。课堂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学生对1千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基本学会看台称。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学生好奇心较强,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课后反思:

  本节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备学生不但能够认知千克,而且能感知千克。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乐趣。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称一称、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体,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对1千克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比较兴奋,东西又比较多,都想 来称一称,课堂上就显得比较乱,而且称的刻度比较小,看不清楚,所以好多同学都跑上前来看了,所以更显得课堂有些失控了。今后在上类似课的时候应该课前先跟同学们规范一下课堂纪律。

克的认识 篇1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质量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教学难点 】

  理解并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揭示课题

  大家好!我是皮皮,我是余老师,这节课我们俩要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千克与克的认识”

  2.直观感受相同物体的重量与质量间的关系

  天气真热,我们先喝杯橙汁吧。(倒入一多一少)

  皮皮:你要哪杯?

  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你认为两个杯中的橙汁一样重吗?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同时掂)橙汁多——感觉比较重——它的质量就多;

  橙汁少——感觉比较轻——它的质量就少。

  3.引进质量单位的意义

  要想知道这杯橙汁(多)比这杯的质量“多多少?”或这杯橙汁(少)比这杯的质量“少多少?”靠“掂”的办法就不行了,怎么办呢?需要有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借助秤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就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多少了。

  二、整理

  (一)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千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k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Kilogram的缩写;“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Gram的缩写。

  1.了解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

  (1)出示1袋盐和2分硬币。

  1袋盐的质量是多少?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多少?

  方法1:观察物体包装上的标注。

  设问:净含量1kg表示谁的质量呢?

  明确:净含量1kg表示包装袋里盐的质量是1kg。

  方法2:用秤称一称

  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秤称一称。

  问题:要知道盐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要知道硬币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

  2.指导使用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

  (1)指导使用盘秤。

  这是盘秤,使用时先要观察:

  第一:这台秤的质量单位是什么?

  第二:这台秤最多能称量质量是多少的物体?

  观察:这台秤的质量单位——千克。

  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针指向2时,表示2千克……(10)千克就是这台秤所能称量的最多质量。

  称盐——验证质量

  (2)指导使用天平

  这是天平,小朋友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左托盘中放被称量的物体,右托盘用镊子加减砝码;

  第二:天平平衡,表明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我们根据砝码来确定物体的质量,因为砝码的质量是1克,所以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1克。

  称硬币——验证质量

  (3)对比感受1千克和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这是玲玲,她把盐和硬币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们猜猜,她有什么感觉?

  小结:1千克质量的盐比较重,1克质量的硬币比较轻。

  (二)认识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1.  再次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1)玲玲又称出1克云豆,1千克云豆。

  (2)请小朋友们也像玲玲这样,把1克和1千克的物体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快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

  感觉:1克质量的大米比较轻,1千克质量的大米比较重。

  2.提出问题

  “千克”与“克”都是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小朋友都知道:1千克=1000克                                  

  3.检验关系

  (1)怎样验证这个关系呢?

  备选物体:500克淀粉,250克火腿肠,200克鲮鱼,100克方便面

  方法1:用2个500克凑出1000克,放在盘秤上称,质量为1千克。

  方法2:将两袋淀粉放在盘秤中,再将其放入电子秤中,找到相等关系;

  方法3:不同的凑出1000克的方案;

  通过检验,证实了:1千克=1000克 (或写成) 1kg=1000g

  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1个(1)千克和1000个(1)克表示的质量相等;另一个式子又表示什么呢?

  两个式子可以合写在一起,有:1千克(kg)=1000克(g)

  (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

  1.体会1千克同种物体的质量与数量间的关系

  菜站的货架上摆着三种大小不同的西红柿。

  每个小动物买西红柿的个数是这样的

  兰兔宝宝

  红兔宝宝

  粉兔宝宝

  西红柿(个)

  5

  8

  138

  想一想:哪个兔宝宝买的西红柿质量最多?你是怎样想的?

  细心的小朋友都知道,每个兔宝宝都买回1千克西红柿,所以质量是相等的。

  为什么质量都是1千克的西红柿个数不同?

  感受:都是西红柿,个大的,每个西红柿的质量多,1千克质量的个数就少;

  个小的,每个西红柿的质量少,1千克质量的个数就多;

  2.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

  (1)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常用的、喜欢的质量是1千克、1克的物体。

  (2)比较物体的质量

  请小朋友们比一比:

  第一层:比较不同质量单位的物体。

  1克邮票比1千克画报质量少,1千克画报比1克邮票质量多;

  1千克螺母比1克云豆质量多,1克云豆比1千克螺母质量少;

  引导概括: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1千克比1克质量多,1克比1千克质量少。

  第二层:比较相同质量单位的物体。

  比较两个体积有较大差别的物体:

  1千克螺母和1千克面包哪个质量多?

  提示:用处不同,颜色不同,螺母一小堆,占地方小;面包占地方大;可它们的质量相看来:要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不能仅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观察,而要实际称一称。

  (3)拓展思考

  皮皮:我从电视中看到宇宙飞船里的物体还会飞呢?我有个问题:就说这两袋面包吧,它们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一样么?

  小朋友:你也有同样的问题吗?建议小朋友们去问爸爸、妈妈,去问老师,去查一查书上是怎样说的。

  (四)引导学生学会估计实际物品的质量

  玲玲是个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

  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报亭旁看到晨报——报纸特写,泡:多重?

  小区门口看到一学生的卡通水壶——水壶的特写,泡:多重?

  上语文课查小学生字典——字典特写——泡:多重?

  程序:(1)选择质量单位;(2)实物联想;(3)估测质量;(3)实际质量

  小结:小朋友们要锻炼自己的估测能力,它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一项能力。当估测物体质量时,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质量是1千克、1克的实际物体作参考,帮助你进行估测。

  2.描述物体的质量

  (1)整体呈现上述物体的质量

  这是玲玲感兴趣的物体的质量。

  (2)请你把这些质量分类;

  (3)描述物体的质量。

  方法:以某种1千克(或1克)质量的物体为依据描述物体的质量。

  怎样解释500克质量是多少呢?如:水壶相当于500个2分硬币的质量。

  (五)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  )里填上“>”、“<”或“=”)

  (1)2克(  )2千克    

  (2)1909克(  )2000克 

  (3)3千克(  )3000克  

  2.在(  )里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1)雪饼1(  )  (2)橡皮13(  )  (3)方便面100(  ) 

  (4)白糖500(  )  (5)火腿肠250(  )  (6)大米5(  )

  怎样思考?

  指导学生利用熟悉的1千克或1克质量的物体做参考,正确选择质量单位。

  3.怎样能使左右平衡?

  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1)1只鹅比1只鸡质量多

  想一想:怎样能使左右平衡?

  ……

  观察天平,天平平衡,你想到什么?解释质量相等。

  (3)筐中1只羊与8只鹅

  由不平衡可知:1只羊比8只鹅质量少

  想一想:怎样能使左右平衡?

  (4)筐中1只羊与7只鹅。天平平衡

  (5)一只鸡重2千克,一只羊重多少千克?

  (6)3只鸡重2×3=6(千克)(7)1只鹅重6千克(8)6×7=42(千克)7只鹅重42千克,因为1只羊=7只鹅  1只羊重42千克。

  4.怎样买最便宜?

  (1)250g4元(2)100g2元(3)要买700克瓜子,可以怎样买?比一比,怎么买最便宜?

  第一种买法:(1)100g(2)出齐7包(3)2×7=14(元)

  第二种买法:(1)250g(2)出齐3包(3)4×3=12(元)

  第三种买法:(1)250g的2包,100g的2包(2)4×2=8(元)2×2=4(元)8+4=12(元)

  比一比:(1)三种买法的图;(2)每种的钱数;(3)两种12元买法的图,注出12元。

  过渡: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强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三、实际应用

  1.小强的早餐

  1杯牛奶,2片面包,1个鸡蛋;

  问题:小强早餐要吃的这些食品的质量一共有多少克?

  2.小强的体重

  芳芳(卡通头像)

  小强

  小华

  体重

  (22)kg

  25kg

  (40)kg

  身高

  128cm

  133cm

  135cm

  胸围

  56cm

  60cm

  73cm

  (1)认识表格;(2)理解25kg的意义

  (3)推测小芳与小华的身体质量,说明思考过程。

  (4)提出数学问题;(5)与标准体重相比,有什么建议。

  3.小强的登山计划

  出示香山图片,介绍香山:主峰海拔557米,路可陡了人称“鬼见愁”。

  暑假中,小强打算在暑假中跟他最要好的小伙伴芳芳和小华举行一个三人的爬山比赛,看谁最先登上“鬼见愁”。

  (1)要是在山上吃午餐,你会建议他们带哪些食品?

  (2)在没有秤的情况下,你能估计出每个人要背的食品的质量有多少吗?

  小朋友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和物体的质量有关的问题,相信你们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人人成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小小数学家。

  作业 :

  1.  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

  2.  统计你一天要喝掉多少质量的水。

  3.课改教材P64—P66页上的练习。

克的认识 篇13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的认识 篇14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

  5、解决问题: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