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案例 篇1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用其他立体图形作准备,使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设计理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设想如下:
1、探索新型情感性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要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质疑中发展。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如:探究长方体特征中,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的清晰的表象。
3、巧设开放性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中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巧妙的商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参与研究、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你如何验证相对面大小相等、相对棱长短一致;拆装长方体、正方体,你有几种方法?在这一系列开放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4、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优化教学效果。
本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手优化教学。如: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以及相对的棱完全相同的过程。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静和动结合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第一环节,课始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数学王国城堡图。然后教师请学生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二环节,教师通过观察数学城堡主人——机器人的组成,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师利用电脑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比较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顺势提示课题。
[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课件活泼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认数学城堡和机器人的组成中,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二、组织探究 掌握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棱、顶点。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跟随机器人动手玩(切土豆)的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的演示初步感知、体验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这一环节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充分利用了切土豆这一生活经验,一刀出面,两刀出棱,三道出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操作中发现,建立了面、棱、顶点的概念。]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动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出示温情问题导向: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吗?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短一样吗?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每个顶点有几条棱相交?4老师希望你能用实践作说明以上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在动手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请代表汇报。
[一、二环节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同时教师的温情提示,也体现实现的人文关怀]
第三环节:电脑演示、验证认识。
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有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接着排开、分解;十二条棱也分组排开;八个顶点也进行闪烁;验证了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的两个面也是正方形)。
[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突出了教学难点。]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环节:电脑演示,学生观察: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第二环节:师生归纳。
这部分采用直接演示,学生观察特征,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联系本质,引导辨析
第一环节:让学生分别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二环节: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请学生用学过的知道说明哪些立体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先小组合作学习,在请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
三、实践运用 巩固新知
同学们已经拜访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城堡主任机器人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下,看看今天谁是数学城堡的能手。
活动一:想象冠军。
根据一个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各个面吗?
活动二:操作能手。
1、拆装比赛。(先把长方体、正方体拆开,然后再装好,看看谁的方法最多。)
2、摆好长方体比赛。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中摆法?
[这部分有两组活动,才层次分明。通过电教媒体的优美情景的创设,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中,说一说、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在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中巩固新知,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学习报告,(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表格)整理今天的学习内容,同时合理评价同学、自己在学习中表现和收获,并提出不同见解和值得探究的问题。
[反思总结由“关注结果”走向“关注发展”,“凸现”了过程性、激励性。梳理知识时不仅设计学习报告,总结自己的学习,还开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双向参与、交流互动新评价方法。同时也提倡反思问题和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出处:《小学教学设计》2003.4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案例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平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