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长度单位

2023-07-13

统一长度单位 篇1

  学科 数学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中,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体会统一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主备内容(占3/4)

  辅备内容(占1/4)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 

  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和宽,可以用手比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实物投影出示:数学课本)

  (1)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2)同学们,别针、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3)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3、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1)分组汇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3)小组讨论汇报

  (4)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5)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4、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二)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三、形成应用,巩固提高

  1、用同种工具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作用。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看图,直观判断出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也可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3、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着量,而是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4、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作标准,让学生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四、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1、在小组内说说:这节课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3、课后实践:

  估一估,再实际量一量,你家的饭桌,你的小床,卧室的窗户各有几支铅笔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交流,比一比谁家的饭桌长一些,谁的小床长一点……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统一长度单位 篇2

  量一量,探究尺的秘密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

  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 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 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

  方法

  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

  学生: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

  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

  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继续研究

  教师: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

  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1:长是90。

  学生2:长是27。

  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

  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

  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学生测量。

  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六、总结: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类发明尺子、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统一长度单位 篇3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三角形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曲别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看书p1右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它们都有5个那么长,那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然后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  估一估。

  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量的结果不同

  用不同的标准去量物品长度不同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统一长度单位 篇4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做一做,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

  四、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统一长度单位 篇5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统一长度单位 篇6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统一长度单位 篇7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更多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统一长度单位 篇8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

  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 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 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

  方法

  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

  学生: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

  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

  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继续研究

  教师: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

  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1:长是90。

  学生2:长是27。

  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

  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

  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学生测量。

  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六、总结: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统一长度单位 篇9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

  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 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 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

  方法

  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

  学生: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

  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

  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继续研究

  教师: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

  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1:长是90。

  学生2:长是27。

  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

  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

  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学生测量。

  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六、总结: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统一长度单位 篇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1角硬币 回形针 小方快 小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 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师:比如,我们要量着本数学书的宽,(出示数学书,老师带着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宽)也就是这条边有多长,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来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0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师: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三、有趣的故事。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四、标准的选择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师: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五、巩固练习

  (1) 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这里的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呢?这到题是我们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请同学门在书上完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六、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