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023-02-02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 ×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300         104×(     )=22360

  (      )×28=1288       (    )×230=59800

  3.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

  ① ×48=48                     ② ×36=3636

  =48×48                        =3636÷36

  =2304                          =11

  课后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节: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实际问题,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

  ×6=156       61× =488         ×59=118

  ×18=180      468× =468        47× =4747

  ×76=304      70× =350         +893=1786

  2.(1)46同什么数相乘得1610?

  (2)什么数乘58得4292?

  (3)一个数的65倍是5460,求这个数.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道有联系的题,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引导学生找出第(2)、(3)题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个求因数的关系式。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来验算乘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乘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求未知数x。由于有求加法、减法未知数的基础,学生对书写格式比较清楚,因此,采用试算的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学会寻找规律进行解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2×99=198

  3×99=297

  4×99=396

  5×99=?

  6×99=?

  7×99=?

  8×99=?

  9×99=?

  讨论过程

  1.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讨论题目.

  2.学生根据前三个算式找出规律,可自由发言.

  思路分析

  通过观察2×99=198,3×99=297,4×99=396,可以得到一个规律,2×9=18,3×9=27,4×9=36……在18当中加入一个9,它就是2×99的积198,在27当中加入一个9就是3×99的乘积.以此类推所以5×99=495.6×99=594,7×99=69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2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3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 ×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300         104×(     )=22360

  (      )×28=1288       (    )×230=59800

  3.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

  ① ×48=48                     ② ×36=3636

  =48×48                        =3636÷36

  =2304                          =11

  课后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节: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实际问题,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

  ×6=156       61× =488         ×59=118

  ×18=180      468× =468        47× =4747

  ×76=304      70× =350         +893=1786

  2.(1)46同什么数相乘得1610?

  (2)什么数乘58得4292?

  (3)一个数的65倍是5460,求这个数.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道有联系的题,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引导学生找出第(2)、(3)题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个求因数的关系式。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来验算乘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乘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求未知数x。由于有求加法、减法未知数的基础,学生对书写格式比较清楚,因此,采用试算的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学会寻找规律进行解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2×99=198

  3×99=297

  4×99=396

  5×99=?

  6×99=?

  7×99=?

  8×99=?

  9×99=?

  讨论过程

  1.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讨论题目.

  2.学生根据前三个算式找出规律,可自由发言.

  思路分析

  通过观察2×99=198,3×99=297,4×99=396,可以得到一个规律,2×9=18,3×9=27,4×9=36……在18当中加入一个9,它就是2×99的积198,在27当中加入一个9就是3×99的乘积.以此类推所以5×99=495.6×99=594,7×99=69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 ×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300         104×(     )=22360

  (      )×28=1288       (    )×230=59800

  3.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

  ① ×48=48                     ② ×36=3636

  =48×48                        =3636÷36

  =2304                          =11

  课后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节: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实际问题,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 ×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300         104×(     )=22360

  (      )×28=1288       (    )×230=59800

  3.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

  ① ×48=48                     ② ×36=3636

  =48×48                        =3636÷36

  =2304                          =11

  课后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节: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实际问题,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

  ×6=156       61× =488         ×59=118

  ×18=180      468× =468        47× =4747

  ×76=304      70× =350         +893=1786

  2.(1)46同什么数相乘得1610?

  (2)什么数乘58得4292?

  (3)一个数的65倍是5460,求这个数.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道有联系的题,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引导学生找出第(2)、(3)题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个求因数的关系式。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来验算乘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乘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求未知数x。由于有求加法、减法未知数的基础,学生对书写格式比较清楚,因此,采用试算的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学会寻找规律进行解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2×99=198

  3×99=297

  4×99=396

  5×99=?

  6×99=?

  7×99=?

  8×99=?

  9×99=?

  讨论过程

  1.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讨论题目.

  2.学生根据前三个算式找出规律,可自由发言.

  思路分析

  通过观察2×99=198,3×99=297,4×99=396,可以得到一个规律,2×9=18,3×9=27,4×9=36……在18当中加入一个9,它就是2×99的积198,在27当中加入一个9就是3×99的乘积.以此类推所以5×99=495.6×99=594,7×99=69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 ×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300         104×(     )=22360

  (      )×28=1288       (    )×230=59800

  3.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

  ① ×48=48                     ② ×36=3636

  =48×48                        =3636÷36

  =2304                          =11

  课后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节: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实际问题,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

  ×6=156       61× =488         ×59=118

  ×18=180      468× =468        47× =4747

  ×76=304      70× =350         +893=1786

  2.(1)46同什么数相乘得1610?

  (2)什么数乘58得4292?

  (3)一个数的65倍是5460,求这个数.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道有联系的题,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引导学生找出第(2)、(3)题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个求因数的关系式。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来验算乘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乘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求未知数x。由于有求加法、减法未知数的基础,学生对书写格式比较清楚,因此,采用试算的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学会寻找规律进行解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2×99=198

  3×99=297

  4×99=396

  5×99=?

  6×99=?

  7×99=?

  8×99=?

  9×99=?

  讨论过程

  1.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讨论题目.

  2.学生根据前三个算式找出规律,可自由发言.

  思路分析

  通过观察2×99=198,3×99=297,4×99=396,可以得到一个规律,2×9=18,3×9=27,4×9=36……在18当中加入一个9,它就是2×99的积198,在27当中加入一个9就是3×99的乘积.以此类推所以5×99=495.6×99=594,7×99=69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8

  一-[第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  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  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  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  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 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  )②   (  )÷(  )=(  )②

  (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  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怎样验算?

  验算: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   出示:例2  x ×25=300

  2、   提问:怎样求x?根据什么?

  3、   生答师板演:x×25=300

  x=300÷25

  x=12

  4、   师小结: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验算: 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x=414

  15×x=60           x×1=25

  x×25=100          16×x=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  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积

  280

  86

  420

  225

  0

  3、  选择判断:

  如果△×□=〇,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〇=△  (  )    (4)〇÷□=△   (  )     

  (2)〇×△=□   (  )    (5)△=〇÷□   (  )

  (3)〇÷△=□   (  )    (6)〇-□=△   (  )

  4、  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7-3、4、8、9

  六、板书: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0  ×  40  =  800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0           ×  6  =  180  ①      x×25=300

  31                                    x=300÷25

  因数    因数    积             x=12

  课后小结: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9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11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  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  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  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  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 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  )②   (  )÷(  )=(  )②

  (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  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怎样验算?

  验算: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   出示:例2  x ×25=300

  2、   提问:怎样求x?根据什么?

  3、   生答师板演:x×25=300

  x=300÷25

  x=12

  4、   师小结: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验算: 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414

  15=60           x×1=25

  x×25=100          16=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  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积

  280

  86

  420

  225

  0

  3、  选择判断:

  如果△×□=〇,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〇=△  (  )    (4)〇÷□=△   (  )     

  (2)〇×△=□   (  )    (5)△=〇÷□   (  )

  (3)〇÷△=□   (  )    (6)〇-□=△   (  )

  4、  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7-3、4、8、9

  六、板书: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0  ×  40  =  800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0           ×  6  =  180  ①      x×25=300

  31                                    x=300÷25

  因数    因数    积             x=12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