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 篇1
【教学内容】p70页复习4—10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各自意义,提高辨析能力,掌握辨析方法。2、能解答稍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一、揭题。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1、做复习第4题。 自由读题,思考成什么比例。 指名口答,说明理由。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⑵正、反比例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⑶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比值一定 正比例乘积一定 反比例3、复习第5题。⑴自由读题,分析关系,找一定量。⑵指名口答,并说明理由。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1、整理思路。⑴复习第6题。①自由读题。②判别应用题的类型。③指名板演,其余座练。④集体订正,讲明列式根据。⑵提问:解答正、反比例要怎样想?板:判断正、反比例 找出对应数值 列出等式解答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板:正比例 列出比值相等的式子。反比例 列出乘积相等的式子。2、综合练习。⑴做复习第8题。①自由读题。②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这两道题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③练习在作业本上。④指名口答算式,教师板书。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⑤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⑵复习第10题。①独立思考:你会做吗?②讨论:有不同的方法吗?③汇报。④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四、课堂小结。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第7、9题。
正、反比例 篇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二、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 ),成反比例关系是( ).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三、思考.
1、如果 , 和 成( )比例,则 ∶ =( )∶( )
2、 、 、 三种量的关系是: =
(1)如果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
(2)如果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
(3)如果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
教后反思:
正、反比例 篇3
第四课时:正反比例的综合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9—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举例说明。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二、练习完成练习十三9~13题1、第9题。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2、第10题。(1)看图填写表格。(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3、第11题。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4、第12题。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5、第13题。三、小结
正、反比例 篇4
正反比例应用题从教参上看主要是分三个层次教学:1、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2、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3、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总结。重点应放在如何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习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应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 练习题中的表述要清,练习的亮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