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

2023-01-17

认识厘米 篇1

  《 厘 米 的 认 识 》

  学科:数学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学校实验课本

  年级:一年级

  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

  设计者:陈健丽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发展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产生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需要,并把"厘米"带入生活中。 重难点分析 1) 测量工具的产生需要;2)"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1)学带:直尺 绳子 文具用品2)师备:图片 橡皮擦 积木 火 柴盒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 故事引入。

  1)故事梗概:王奶奶的儿子想给王奶奶买新床,他带了足够的钱,在商场看中了一张价钱合理,质量也好的床,最后却没买成。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引入没量原来床的长度,所以买不成。(板书:量长度)

  二 实践活动,统一测量工具。

  1)学生活动:想办法,量一量课桌面有多长?(4人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结果怎样。

  3)引导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样的工具来量,结果才会一样。

  三 观察活动,认识测量工具--直尺。

  1)引导观察: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四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指出从0到1这一段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还能从尺中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3)找一找 比一比,什么东西的长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长度。

  五 新知巩固练习。

  1)看图说物品的长度(出示铅笔 曲别针 钉子图)

  2)先估计以下物品的长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 积木 火柴盒)

  3)剪绳子活动(1)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

  (2)剪出4厘米长的绳子;

  (3)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

  六 发散练习。

  下面的两条线段,先用眼睛看一看哪条长?再用尺子量一量,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观察得对不对?

  七 课外活动找一找长度为10厘米以内的物品,并比一比它们谁的长度长。  

认识厘米 篇2

  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直尺、布尺、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

  一、用童话故事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问题

  1、    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师:在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用桌上的工具在四人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2、   学生汇报。

  3、  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会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为什么?

  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大声告诉老师。

  4、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尺。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直尺,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在直尺上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5、    根据学生的发现出示课件。自由的读一读数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数字是几?0我们以前学过,那你们现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吗?总结:在尺子上0对准的这条刻度线叫做起点。板书,在尺子上你还发现了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你还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刚才有同学发现尺子上有厘米的标志CM,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板书(数字、CM、长短不同的线)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出示课件,蚂蚁们为了使小桥变得更漂亮,他们给小桥涂上了五彩的颜色,大家猜猜看,绿色这一段可能是多长?到底是多长呢?咱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这段有多长?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吗?行不行?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学们在仔细看看,在尺子上还有哪段是一厘米长的呢?出示课件让学生指出。

  指着课件提问: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啊?原来啊,尺子上的每一个大格啊就是一厘米。每一个小格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  找一找 

  (1)   刚才我们认识了一厘米有多长,那在我们身边或者在我们身上有哪些物体是大约一厘米长呢?找找看。也可以比一比,都行。那大家比一比,你哪根指拇的宽度最接近一厘米呢?那你们是这样比的吗?出示课件。那大家再观察一下,还有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一厘米长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比画一下,一厘米大约是多长啊?比画一下。大家互相看一下。大家记住了吗?

  (2)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长啊?

  (3)好了,同学们,刚才咱们认识了一厘米,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有多长呢?

  (4)出示课件,提问:这一段长几厘米?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出示4厘米的长度),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6厘米的长度吗?找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找的?那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画一下,6厘米是多长呢?

  (5)举起桌子上的兰色纸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根蓝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那么长呢?注意,先估计一下,现在不动尺子。究竟是几厘米那么长呢?大家用尺子验证一下。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量的?请一名量得最快的学生介绍经验。大家说他量的好不好?那好在哪儿呢?大家既然都认可他量的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掌声鼓励鼓励他?

  (6)那课本上是怎么说的呢?请翻开课本,看完之后,把小纸条的长度填在括号里

  ,你们都会量了吗?那咱们赶快帮小蚂蚁量出扶手的长度怎么样?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好呢,同学们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到底有几厘米?

  (7)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的做出一个新扶手来,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呀?咱们出发吧。出示课件

  三、巩固

  1、出示课件,学生判断,对的举对牌,错的举错牌。(看仔细了,请评委亮牌。,请人说为什么正确)

  2、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比赛结束了,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一个测量比赛呀?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量。(板书)同学们的表现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行不行啊?钱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长。那我这样量可以吗?这样量呢?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啊?刚才同学们都大胆的展开了想象,正是有了这种想象啊,人们不仅发明了直尺,还发明了各种卷尺,那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那今天下去后,请同学们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长,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用厘米量

  0刻度线:起点

  厘米:CM

认识厘米 篇3

  科目:数学第  课执教时间:XX年月 日课    题认识厘米编写者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3、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4、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观念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尺(皮尺、卷尺、直尺等)、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二、认识厘米1.认识厘米尺。请大家使出真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刻度线长短不同。。“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了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关注个别学生,如没有从0刻度开始找1厘米的)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的呢?(注意个别指导)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举例说明。3.认识几厘米。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教师利用尺子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2个1厘米是几厘米?6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师生游戏:问答,即5个1厘米是多少?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三、             用厘米量1.估几厘米。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2.量几厘米。纸条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同学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四、             巩固练习1、  判断。新课标第一网(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了尺子的作用,更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请1号选手,请评委亮牌。请2号选手,请评委亮牌。出示瓶子,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有请3号选手,请评委亮牌。2、测量。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真心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3.思考性练习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量五、布置课外练习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用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六、总结全课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修改意见:

  备注

认识厘米 篇4

  《 厘 米 的 认 识 》

  学科:数学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学校实验课本

  年级:一年级

  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

  设计者:陈健丽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发展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产生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需要,并把"厘米"带入生活中。 重难点分析 1) 测量工具的产生需要;2)"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1)学带:直尺 绳子 文具用品2)师备:图片 橡皮擦 积木 火 柴盒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 故事引入。

  1)故事梗概:王奶奶的儿子想给王奶奶买新床,他带了足够的钱,在商场看中了一张价钱合理,质量也好的床,最后却没买成。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引入没量原来床的长度,所以买不成。(板书:量长度)

  二 实践活动,统一测量工具。

  1)学生活动:想办法,量一量课桌面有多长?(4人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结果怎样。

  3)引导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样的工具来量,结果才会一样。

  三 观察活动,认识测量工具--直尺。

  1)引导观察: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四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指出从0到1这一段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还能从尺中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3)找一找 比一比,什么东西的长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长度。

  五 新知巩固练习。

  1)看图说物品的长度(出示铅笔 曲别针 钉子图)

  2)先估计以下物品的长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 积木 火柴盒)

  3)剪绳子活动(1)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

  (2)剪出4厘米长的绳子;

  (3)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

  六 发散练习。

  下面的两条线段,先用眼睛看一看哪条长?再用尺子量一量,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观察得对不对?

  七 课外活动找一找长度为10厘米以内的物品,并比一比它们谁的长度长。  

认识厘米 篇5

  首页

  课题

  认识厘米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10月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能

  力

  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过

  程

  与

  方

  法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具

  多媒体、三角形纸、图钉、长方形纸、长纸条、直尺、橡皮、铅笔。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操作、发现、主动探究。

  板

  书

  设

  计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1、对准“0”刻度线。

  2、把尺放平。

  3、被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学

  法

  指

  导

  看一看

  说一说

  量一量、

  画一画

  估一估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出示课件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

  (1)小朋友,拿出你们手中的尺子,看一看在尺子上你都发现了什么?

  (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2)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3)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

  (4)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

  观察并比划图钉的长、食指的宽、田字格的一条边。

  3、感知几厘米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就是(2大格),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比划一下吗?

  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师比划),2厘米长吗?

  (2)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3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那3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3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3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3厘米就是几大格?

  (3)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三、用厘米量

  1.刚才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也认识了刻度尺。那怎样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想不想学?

  2.指导量的方法:

  我们先来量一量这支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看清楚测量的方法。

  演示同时讲解:先把直尺靠上去(斜),这样量行吗?为什么?然后把铅笔的左边一端对着哪里?(先演示)最后看铅笔的右边一端对着几?是几厘米?如果对着8呢?

  3. 课件演示:判断:(巩固测量方法)

  老师要测量一个长方形纸的长边,出现了3种不同的量法,请你们判断一下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并说说理由。

  ① 没对着零刻度,对着尺的最左边。 ②从零刻度开始正确测量。③放斜了。

  课件出示测量时应注意的三点:

  4、生操作:测量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纸片:

  小组合作,(1)用手中刻度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的长边,看看是几厘米。

  (2)那么三角形的最长边是几厘米?

  (看看哪个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5、估算:大约几厘米

  老师这里也量了有两张纸条,小朋友帮老师看一看是多少呢?

  课件演示:

  a.这张纸条的长边正好是9厘米吗?而是怎么样?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和9厘米非常接近,那可以怎么说?

  b.(出示另一张纸条)这张纸条的长是多少呢?你会说吗?

  小结:这两张纸条都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所以都可以说成是大约9厘米。至于比9厘米长多少、短多少,我们以后再学习。

  它和那个数字比较接近,就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掌大约是几厘米,一拃呢?

  四、画一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指导方法)

  2、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五、估一估:

  请小朋友不用尺子估一估你手中的小正方体有多高?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a.量之前,请小朋友做一件事,做什么事呢?(出示“估计”)

  b .估计你的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填写在书上。

  c.你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要来量一量。同桌一起量一量并填写。

  d.量好的小朋友把你量的结果跟你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

  六、全课总结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学校里、家里面你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比较喜欢的东西,用尺去量一量他们的长度,我们下节课来交流好吗?

认识厘米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走一百步,小明的爸爸却只要六十步,这可能吗?为什么呢?<指名回答>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3.大家说的都对,但是为什么我们得到的数不一样呢,难道我们的桌子不是一样大?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

  二、合作探究

  1.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学习用我们的学生尺来量长度,平常大家都会用到尺子,但是你认真观察过它吗?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的尺子,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些什么。<学生先自己观察,然后跟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3.在你的尺子上0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的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他的1厘米,再找给同桌看看>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集体讨论交流>

  5.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同桌用手指互相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是多长>

  6.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3厘米长?5厘米长?还能找到其他的长度吗?<四人一小组,轮流找一找,再集体交流>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 篇7

  教学设计

  扬中市实验小学 冷月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电脑显示一年级新课桌,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下学期开始时,学校也要为我们买和一年级小朋友相同的新课桌,高兴吗?要买相同的课桌,就要知道课桌有多长,你能解决这个问题,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直接用尺子量出长度)你们可真聪明,知道用尺子就能量出课桌有多长。但是你们知道吗?可不要小看这一把小小的尺子,它上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2.出现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如用几柞长,大约几个文具盒长,大约几支铅笔长等)  

  3.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因为我们量课桌用的东西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课桌的结果一样呢?  

  (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你们的办法可真妙!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通常我们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新课教学,我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感知1厘米。分3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有什么发现。不同的数,长短不同的竖线,以及厘米(cm)。(在学生回答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告之学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叫刻度数,最小的是几?(0)我们又可以叫刻度0。刻度0表示起点。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指出: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你们看一看刻度线之间的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的?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国际上也用cm表示厘米。)这样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并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实际长度,闭眼感受一下,再到尺子上比划一下,加强1厘米的感觉。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引导学生总结出其实一大格就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教师先举出示几样长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这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长度的感知,加深了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自己在直尺上探索2厘米、5厘米有多长,汇报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同时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到2厘米里有2个1厘米,5厘米里有5个1厘米。

  第二阶段:学习测量方法。分4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再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量数学课本的宽度。

  在学习了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不急于让学生测量,先让学生估计课本宽多少厘米,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进行验证。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用电脑显示测量方法。(即要把刻度0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使直尺和物体保持一致的摆放位置,在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从而得到结果。)

  [这一过程我采用“估测——测量——抽象概括”的方法,正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际活动开获得,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矫正测量方法。

  先让学生测量课前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边的长,然后课件显示两种量法,让学生判断并说出错误的理由,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4)画线段。  

  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先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交流,明确方法。提醒学生及时标出线段的端点。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分三个层次来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1,2,6。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完成练习3,4,5  

  第4题要指导学生,在量手掌宽时,要把五指并拢,找到最宽处再量,而量食指的长时,先要把食指伸直,明确测量的起始位置再量。第5题,量完后说说自己估计得怎样。  

  (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比几厘米多一些或者比几厘米少一些我们都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出示断尺量小刀。量课桌的长,教室的长。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进一步明确量一些比较小的、短的物体的长用厘米做单位,而以后还会学习到更大的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篇8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 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  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认识厘米 篇10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 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4、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 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 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 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认识厘米 篇11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个性设计:

  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以身边的例子来教学.让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同样的长度用不同的物体来量,量出的结果却有可能相同。深刻的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后记:

  教学是我过高的估计学生的测量水平,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后,出现很多种错误.

  如:(1),用刻度尺的顶端对准物体的一端,

  (2)一些学生找不到具体的几厘米的位置.

  (3),学生对直尺的认识不够.

认识厘米 篇12

  教学目标 :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认识厘米 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

  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我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样说的。

  (小精灵: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

  生: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生:2厘米。

  师:(出示课件)那4个1厘米是多长?

  生:4厘米。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师:请1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举“对”牌。

  生:因为1号选手把铅笔的左端对准了0刻度,右端对到了刻度7,所以铅笔长7厘米。

  师:请2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错。

  师:为什么举“错”牌?

  生:因为2号选手没把瓶底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帮它纠正过来,(课件演示正确的量法)你们看,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师: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高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请3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生:错!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为了公平,请评委们相互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之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数,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生:小刀刚好有4个1 cm长,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3号选手的量法也可以,关键是你得看清楚 ,小刀占了几个厘米长。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生:想。

  (二)测量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合作开展测量比赛,反馈测量结果。)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有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教学设想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以下处理。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由于厘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所以我创设了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贯穿于整堂课中,不论是用不同工具测量“扶手”的长度,还是担任蚂蚁王国测量大赛的评委,学生个个都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软尺或直尺选择最感兴趣或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杨薇

认识厘米 篇1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3.量一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 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 )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2.发展性练习

  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略)

认识厘米 篇1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3.量一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 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 )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2.发展性练习

  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略)

认识厘米 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  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