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一课。
【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橘子,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构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他们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理解并不清楚。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因为这是本课的重要的知识目标,因此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因为在分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他们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这一环节为后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把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实践与反思】
本课我没有使用教材提供的分橘子的情境,而是对教材做了较大的改动,设计了以调配绿色为主题的配色活动。
一、导入
我以感受家乡的美,描绘大连的绿来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学生进行两次配色活动。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自己调配出的绿色后惊奇地发现同样都是用黄色与蓝色颜料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这一矛盾极大的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结合数据推断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根据学生的经验,知道用黄色和蓝色可以根据需要配成不同的绿色,但并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如果弄清楚原因,比的实用价值就会在他脑海里打下烙印,学生会对比的实用价值有初步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