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 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锥的认识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锥.
教学活动2 动手实践 探索特征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锥,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特点.
(2)用笔画一画圆锥,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底面1个 ( 圆)
侧面1个 ( 曲面)
4.学习圆锥的高.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顶点1个 高1条)
(4)师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测量圆锥的高.使学生明确:圆锥顶点至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教学活动3 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活动4 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布置:
用硬纸做一个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
七、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底面1个 ( 圆)
侧面1个 ( 曲面)
顶点:1个
顶点至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只有1条
概述《圆锥的认识》这部分选自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能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锥的特征。
2.知道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共55人,其中直升生50人,插班生5人,本人已跟班4年,和学生配合教为默契。因此本节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