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活动准备:各种相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一) 活动目标:通过比一比(一)活动,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验、理解比的意义。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你知道3.15是一个什么日子吗?今年市消费者协会和质量监督局在3.15活动中对我市家用电器商场a、b两大系列电视机的质量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见表一) 表一 电视机品牌 不合格台数 抽查台数 a 5 10 b 2 10 师: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视机,你们帮我出出主意,应该买哪种系列呢?为什么? 生1:应该买b品牌电视机,这是因为5﹥2,a品牌不合格数﹥b品牌不合格数。 生2: 生3: 师:有些道理,如果抽查的情况是这样的,还买b品牌吗?为什么?(出示表二) 表二 电视机品牌 不合格台数 抽查台数 a 5 150 b 2 50 生1:现在应该买a品牌电视机,这是因为a品牌的不合格率为5÷150=3.3%(或1/30),b品牌的不合格率为2÷50=4%(或1/25),1/25﹥1/30,所以买a品牌电视机。 师:你很有见解,我很赞同。 师:刚才同学运用所学知识从a、b两大系列电视机中各自不合格台数占抽查台数的分率,比较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请问还可以怎样比? 生1:还可以通过先求出两大品牌不合格台数与抽查台数各自间的倍数关系来比:5÷2=2.5,150÷50=3。(板书:) 生2:还可以用150÷5=30,50÷2=25……(板书:) 生3: 生4: 师:请同学们主意观察前面所分析的比较方法,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用除法来比较的。 生2:都是运用除法的意义来分析的。 活动二:比一比(二)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师:(指着板书)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两种品牌的电视机进行了比较。其实,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指5÷150=3.3%(或1/3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a品牌不合格台数是抽查台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比较) 师:a品牌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较。(5和150比) 师:求a品牌不合格台数是抽查台数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的比是5比150。(板书:a品牌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的比是5比150) 师:同学们再看,求a品牌抽查台数是不合格台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抽查台数和不合格台数比)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想,抽查台数是不合格台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呢?(启发学生说出:抽查台数是不合格台数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抽查台数和不合格台数的比是150比5。(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a品牌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5比150,一个比是150比5?(引导学生回答:5比150是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的比,150比5是抽查台数和不合格台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