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与体育》第二课--------起跑线
教材分析:
《起跑线》一课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领域,重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起跑线》是一节新增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我在反复阅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又对比了现行的其他版本教材。感觉北师大版教材虽然以《起跑线》为题,但教学的重点并不是研究体育比赛中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因此也就不必强调进行过于繁杂或精确的计算。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或查阅:起跑线之间的距离相差多少?等问题,也可以算一算,但这些都不作为基本要求。
教材通过“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线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一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现实背景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因此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全班开展交流并加以适当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教材可以看作是两个部分,一是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二是计算淘气和笑笑走的路程。这两部分分别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使课堂融会贯通,使学生自觉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是把握本节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依据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合理猜测----验证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科学解决问题的历程。
学生分析:
田径比赛受时间、地点以及器材的限制较少,因此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六年级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已逐步趋于理性。他们不仅仅会关注比赛的结果,对比赛的过程以及比赛的规则等等都会予以关注,但是对一些规则还只是以遵守为主,对其原因缺乏必要的思考,更很少尝试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
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线位置是不一样的。这一情境对有过参加运动会经历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参加过运动会的学生也会有外圈距离比内圈距离长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的这一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可以作为课堂的生长点。为了丰富学生的这一经验,组织学生课前进行一些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这节课主要涉及到的计算就是求半圆的周长,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计算方法应该不会感到困难。因为圆周长的计算需要用到圆周率,为了避免因过于繁杂的计算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中将尊重教材中提供的数据:圆周率取3.14,圆的半径以10米为基础,每两个半圆之间的距离为1米。除此之外,淘气和笑笑所走半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对个别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