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热胀冷缩教案 篇1
热胀冷缩(第一教时)一、 教学目标: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知道一些水的热胀冷缩生活中相关应用。二、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 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三、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红墨水(或用插细塑料管的青霉素瓶代)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 另备水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气球皮,橡皮筋、插管饮料纸盒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引入热胀冷缩的现象。1、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2、举证:试管装水用橡皮蒙紧,放入冷水或热水中。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吗?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讨论思考如何改进实验。给学生空间,尝试进行探究思考、学习。二、实验观察水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1、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1、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 自主探究掌握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为什么要加红水?想一想:用一根细玻璃管有什么好处?2、提供热水,进行水的热胀实验1、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热水。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2、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3、提供冷水,进行水的冷缩实验1、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冷水。2、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3、说说装水的平底烧瓶放进冷热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填空:水有____的性质。什么条件下水体积膨胀?什么条件下水体积缩小?进行实验总结。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三、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趣味问答:(有条件可以配图)1、由于太忙,老师做好实验,平底烧瓶放在实验室讲台上好几天没动.有位同学天天来看,发现细玻璃管中的红色水柱早晨下降,中午又上升了,天天如此。这位同学想了好久才明白。你知道吗?2、二个好朋友相约一起放风筝,各带了满满的一瓶开水,口渴时打开一看,一瓶是满满的,一瓶少了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3、小明家来了很多客人,可高兴了,忙放了满满一壶自来水,准备烧水给客人泡茶,可妈妈要小明倒掉一些水,小明纳闷了,这又是为什么?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四、其它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提供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利用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验证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水能热胀冷缩,酒精、食油、醋、等液体,也能热胀冷缩吗?其它液体呢?2、小组讨论,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液体进行验证?3、分领材料,分组实验。学生讨论、猜想、实验验证。尽量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五、总结。说说你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固体、气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三年级科学下册热胀冷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