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动物 篇1
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第二课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 蜗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认真观察,有目的的有序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
能自己设计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与本组成员合作一起进行观察和实验。
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愿意帮助其他的同学。
喜欢观察和研究动物。
3、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知道蚯蚓的身体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及其他相关知识。
能够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蚯蚓若干条、毛巾、沙子、土、水、纸盒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猜蚯蚓”
课前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没有脚,没有手,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数它是能手。这是什么?”
接着检查学生准备材料情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好准备。
二、观察提问“问蚯蚓”
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蚯蚓,大家最想知道关于蚯蚓的哪些知识?”
三、玩中探究“玩蚯蚓”
“这节课,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们喜欢吗?”
让各小组学生开始思考探究办法,制定探究计划,并进行探究活动。
提醒学生每组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议题来探究;巡视各组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教师发下几条蚯蚓,激起其他同学迫不及待地也想要领走蚯蚓:“谁敢自己上来抓一条蚯蚓下去?”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分组探究:蚯蚓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你还有哪些其他的发现?”
比谁的实验设计得好,谁的发现最多。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观察活动的开展。
小结:各组汇报,交流讨论“我们发现……”
教师表扬全体同学,特别是那些细心观察、大胆实验的小组。
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第二课时
四、交流学习“说蚯蚓”
1、谈话,引入新的探究活动——蚯蚓的生活习性。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获得的关于蚯蚓的各方面知识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对蚯蚓的整体认识。完成实验报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观察实验目的,切实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
2、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你认为……?”“你想研究……?”“怎样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找老师领取器材,展开研究“蚯蚓喜欢温暖的还是寒冷的环境?”“蚯蚓喜欢阴暗的还是明亮的环境?”“蚯蚓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蚯蚓喜欢土还是喜欢沙子等等?”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实验活动的开展。
各组填写实验记录。
交流汇报。教师伺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开展观察动物的活动。
五、实践探索“养蚯蚓”
尽管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结论,对蚯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明白,比如:蚯蚓吃什么?怎样繁殖等等。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学会养蚯蚓。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日记,记下蚯蚓的新发现、新感受,培养他们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直接兴趣。
课外活动:饲养蚯蚓,观察蚯蚓能为人类做什么?
总结时渗透环保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二单元 动物 篇2
第二单元 动物
2.1 寻访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什么吗?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2、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世界上最小的鸟?(学生划书26页)
(二)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1、这些世界之最的动物在我们生活中不常见,那在这个季节,我们能在校园里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2、大家来讨论一下,刚才同学们说到的这么多动物,哪些我们是会看到的,哪些是不会看到的。
(三)寻访小动物
1、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2、在寻访小动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阅读书17页)
小结:用观察的方法是获得动物信息最好的方法,这个单元就请大家一起来观察小动物。
作业:课后寻找蜗牛并观察蜗牛的生活环境,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
2.2 蜗牛(一)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颜色、身体构造等方面。蜗牛利用腹足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和推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蜗牛、放大镜、细线、玻璃、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的寻访过程中你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动物?是在哪个位置找到的?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会找到这些动物?
2、我们之前猜哪些动物是会找到的,但结果找不到?为什么会找不到这些动物?
3、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二)观察蜗牛
1、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蜗牛,用什么工具才能把蜗牛观察清楚呢?
2、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3、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4、请大家把你们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
5、各小组交流发现。
6、介绍蜗牛各部分名称、螺线。
7、螺线转向左逆时针的,我们叫做左旋;螺线转向右顺时针的,我们叫做右旋。(学生划书18页)
8、不仅是蜗牛壳上的螺线有左右旋之分,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左右旋,好像男孩子头上的旋就有左右旋之分。
9、你们的蜗牛壳上有多少圈螺线?是左旋还是右旋的?
小结:今天你对蜗牛的哪些方面有了了解?
作业:下节课带蜗牛喜欢的食物回来。
六、板书设计
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蜗牛的身体是波浪状前进。
蜗牛爬行时会分泌粘液。
2.2 蜗牛(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蜗牛对食物有选择,并采取独特的吃食物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获得在发现新的观察内容方面,尝试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方面,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方面的有益经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细节观察是科学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能与同学进行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蜗牛、放大镜、蜗牛相关资料、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蜗牛的哪些方面?蜗牛身体有哪些器官?它是怎样爬行的?
(二)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你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东西给蜗牛吃呢?
2、究竟蜗牛喜欢吃什么呢?它是怎样吃食物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观察。记得把你们有趣的发现记录下来啊。
3、学生观察、记录、汇报、交流。
4、现在你知道蜗牛喜欢在树叶间活动的原因了吧?
5、虽然蜗牛的嘴很小,但是嘴里面却有25600颗牙齿,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三)蜗牛的应激反应
1、蜗牛整天背着一个壳有什么作用呢?
2、在什么情况下蜗牛会缩进壳里?
3、怎样才能使蜗牛重新从壳里伸出来呢?
小结:关于蜗牛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
拓展:蜗牛的相关介绍。
作业:下节课带蚂蚁回来。
2.4 蚂蚁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蚂蚁与蜗牛的身体都不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设计实验的方法研究动物的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蚂蚁、放大镜、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有一种小动物经常在我们身边出现,它就是蚂蚁。你知道蚂蚁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吗?下面请大家把蚂蚁画下来。
(二)观察蚂蚁
1、蚂蚁究竟是什么样的,看来还是要去观察才知道。蚂蚁可不像蜗牛那样乖乖的让你观察,它会爬来爬去,怎样才能观察清楚呢?这就要考考大家的智慧了。观察过程中同样要有记录。
2、学生观察、记录、汇报、交流。
板书: 头: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嘴巴
身体 胸:三对脚
腹部较大
(三)比较蚂蚁和蜗牛的异同
1、下面请大家比较一下蜗牛和蚂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用图表示出来。
2、学生比较、交流。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蚂蚁的哪些方面?
作业:下节课各组把小动物带回来。
六、板书设计
头: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嘴巴
身体 胸:三对脚
腹部较大
2.5 我的观察研究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能够观察和了解周围的小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观察和研究小动物,记录和描述也会用多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继续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观察和研究小动物。
教学难点:记录和描述也会用多种方法。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各种小动物、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动物
1、这个单元我们观察了蜗牛、蚂蚁,我们了解蜗牛和蚂蚁的哪些方面呢?
2、今天大家带来的这些小动物在这些方面又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
3、学生观察、记录。
(二)报告会
1、各小组汇报发现。
2、评出最佳观察发现小组。
(三)研究记录
1、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对动物进行观察研究的。
2、学生阅读书31页。
小结: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关。请大家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第二单元 动物 篇3
《动物》知识点整理
了解: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我们观察动物,要注意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1、在观察动物的活动中,我们要做到:
(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蜗牛的身体分成 头 、 腹 、 尾 ,头上有 两 对触角,触角上有 眼睛 。
3、蜗牛没有脚,蜗牛的足叫(腹足)。蜗牛主要靠(腹足)爬行。
4、蜗牛喜欢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5、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排出粪便。
6、蚯蚓由(口、体节、环带、刚毛、肛门)组成。蚯蚓的身体摸起来总是(湿湿的)。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是蚯蚓怕水,所以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8、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
9、蚂蚁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3对(或6只)脚。
10、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或为什么不要随便干扰蚂蚁?)
蚂蚁是用(信息素)进行信息交流的,蚂蚁在行进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线路。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11、金鱼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身上长着(鳞片)和(鱼鳍)。用 鳍 游泳,用 鳃 呼吸。金鱼是 人工培育 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 家养动物。12、动物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13、比较蚂蚁与金鱼的相同与不同。
14、(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100多万种。
15、生活在海洋中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叫(蜂鸟)。
(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16、池塘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
17、从运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食物、繁殖四方面研究动物的共同特点,填入下表。
蜗牛 蚯蚓 蚂蚁 金鱼
生活环境 陆生(地上) 陆生(地下) 陆生 水生
喜欢的地方 阴凉、潮湿 阴暗、潮湿、
疏松 干燥 水里
食物 新鲜菜叶、黄瓜等 腐殖质 杂食动物
面包屑、甜食 杂食动物
面包屑、小红虫
繁殖 产卵 产卵 产卵 产卵
反应 缩进壳内 身体收缩 逃跑 逃跑
运动 用腹足爬行 身体伸缩爬行 用脚爬行 用鳍游泳
呼吸 呼吸孔 皮肤 腹部的气门 鳃
身体分为 头、腹、尾 头、躯体 头、胸、腹 头、躯干、尾
18、观察蚂蚁的过程中,蚂蚁总是乱跑,怎样解决观察难的问题?说出你的方法。
方法1:把蚂蚁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方法2:在一个浅盆子里装入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瓶盖,让蚂蚁在瓶盖上爬。方法3:把蚂蚁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19、如何知道金鱼是用鳃呼吸的?设计一个试验。
材料:金鱼、红食用色素水、吸管、水。
过程和方法:观察水中的金鱼时,用吸管吸一些红色食用色素水,悄悄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从鳃部流了出来。原来金鱼没有喝水而是在呼吸。
结论:金鱼用鳃呼吸。
20、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资料库:
“朝生暮死”——蜉蝣,是指它的成虫。
寿命以昼夜或小时来计算的动物——草履虫和变形虫(无脊椎动物)
寿命最短的动物——弹涂鱼(脊椎动物)
动物中的老寿星——象龟 最兴旺的家族——昆虫
鱼爸爸——海马 鱼妈妈——丽鱼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非洲象
世界上最小的鸟 ——蜂鸟 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