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

2022-11-07

热胀冷缩 篇1

  教学目的:

  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的性质;

  物体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 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经过思考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检查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学习知道了液体有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 ,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起来了。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的性质,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的很好。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这说明空气也有的性质。

  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对的。但是它的装置太小了,而且有漏期的地方,同学们不容易看清楚。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实验,它的构造同这位同学的设计差不多,可效果更明显一些。现在,就让他再给大家做一遍(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只玻璃瓶,瓶口套了一只瘪的气球,实验时请大家注意气球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生:(把玻璃瓶放入热水里)

  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把玻璃瓶放在冷水里)

  生:气球瘪下去了。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空气有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都是有关空气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为大家做一个空气有没有性质的实验(板书:空气)。

  大家看这个实验装置,这根细玻璃管里有一滴红墨水,玻璃瓶里是空气,现在老师用手掌的热来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请大家注意玻璃管里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我看见原来在下面的红墨水滴上升了。

  师:谁能讲一讲,这滴红墨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老师的手捂住了玻璃瓶,瓶里的空气受了热,体积胀大了,推动了红墨水,使红墨水滴的位置上升了。

  师:对的。现在老师再用冷水使瓶里的空气受冷,大家再看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看到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滴下降了。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是什么道理?

  生:老师用冷水使玻璃瓶受冷,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所以玻璃管里的水滴的位置下降了。

  师:对的。我们一起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的结果都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空气受热以后,它的体积胀大了;受冷以后,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体积胀大、体积缩小)。同学们,通过对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空气也有的性质。

  师:除了空气以外,科学家也对其他的气体做了实验,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它们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这些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体有的性质(板书:气体有的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固体有没有性质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的性质。我有一支钢笔,笔套拧不开了,我把它泡在热水里,过了一会儿,把钢笔拿出来,轻轻一拧就拧开了。这证明固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

  生:我有一粒钢珠和一只玩具铁锅(边讲边演示),我在铁锅中间打了一个孔,这粒钢珠刚好能通过这个孔。现在我把钢珠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铁锅的孔里,它通不过去了。把钢珠放进冷水里受冷,再放到铁锅孔里,钢珠有能通过小孔了。

  师:你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我的实验说明了固体也有的性质。

  师:他的实验设计得很好,同学们一定看得很清楚。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做实验汇报。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的性质。我有一个铝环(边讲边实验),我把它放在纸上,再在铝环的边上画上两条线,然后把铝环放在火上烤,等热了以后再放到纸上去比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用画好的两条线来比较受热后的铝环体积是否胀大,坐在下面的同学看不清。老师也有一个用铝环做的实验,但是不用画线比较的方法,而是在木板上钉两只钉子(出示实验装置),钉子间的距离刚好能让铝环通过。用这个方法来检验铝环体积的变化,同学们看起来会很明显。下面就请这位同学把老师设计的实验做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生:现在把铝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讲边演示),再放到铁钉之间,铝环通不过去。把铝环放进冷水里使它受冷,取出来放到两钉之间,铝环又能通过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铝环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铝环受冷以后体积缩小了。

  师:你们做了几个固体性质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做个实验给大家看看(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根铝条(板书:铝条),它也是固体。老师把铝条放在架子上,一端是固定的,另一端是不固定的,铝条可以在这里滑动,并且它顶着一根指针,如果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指针就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被顶起来。

  师:如果铝条体积缩小了,指针又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下降。

  师:同学们,现在指针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

  生:指针停在红标记上。

  师:现在老师给铝条加热,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我看见了,指针在向上升。

  师:指针上升,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了。

  师:对(板书:体积胀大)。现在老师用冷水冷却铝条,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指针下降了。

  师:这是什么原因?

  生:说明铝条受冷体积缩小了。

  师:说得很对(板书:体积缩小)。我们做了铝条的实验,同学们做了铝环和钢珠的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固体也有的性质。

  师:对(板书:固体有的性质)。我们经过两节课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实验;也做了空气的实验;又做了钢珠、铝环、铝条等固体的实验,这些实验,能不能给它下一个总的结论?

  生: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师:谁能把这个结论再简化一下?

  生:物体都有的性质。

  师:这个结论下得好,既简洁,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板书:一般物体具有的性质)。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生:(朗读结论)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物体都有的性质。物体的性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我们平时用的体温计(出示体温计),它就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生活中,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了,我们可以把瓶盖放在热水里泡一下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拧开。这就是利用瓶盖受热以后,体积胀大而做到的。

  这里有两张图(出示挂图),一张是夏天画的,一张是冬天画的。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张是夏天画的,哪一张是冬天画的,并讲讲道理。

  生:这两张画的不同地方在电线杆上,上面一张画的电线是下垂的,下面一张的电线是绷紧的。由此可以确定上面一张是夏天画的,因为夏天气温比较高,电线遇热后伸长,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所以,电线下垂。下面一张是冬天画的,冬天气温比较低,电线受冷体积缩小,结果电线被绷紧。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的知识,还自己设计验证了的实验。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这种现象也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今后要经常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的现象?哪些工作要利用的性质?哪些地方要防止产生而造成危害?不仅要观察,而且要思考。

热胀冷缩 篇2

  一、           教学目标:      继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观察探究气体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知道一些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二、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空气和铜等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 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三、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建议使用250ml以上)、橡胶塞红墨水细玻璃管(或用口径相当的小气球封口代)小水槽 ; 自制固体教具(参阅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灯、火柴。      演示实验:固体线胀仪、酒精灯、火柴、小水槽。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引入新课。出示空平底烧瓶等。上节课我们用它做了什么实验?知道了什么?复习回顾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以旧引新,为知识正向迁移准备,也为学生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方法上奠定基础。现在空瓶里装着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回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方法,尝试改进实验。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做?需要解决几个新问题?空气会向四下里流动,流走怎么了办?无色无味看不见怎么办?二、实验观察空气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1、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滴瓶。(或平底烧瓶和小气球)进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1、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 自主探究掌握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为什么要用小气球封住平底烧瓶的中?1、你准备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2、你现在能独立做实验,来观察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了?3、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2、提供空气热胀冷缩的生活实例与应用。1、夏天,停在太阳下的摩托车轮胎突然爆裂,这是为什么?2、冬天,打足气的篮球,为什么第二天又瘪了?3、乒乓球踩扁了,你有什么办法?认识思考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发展学生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实验观察固体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趣味过度:(有条件可以配图)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 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猜想?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什么热胀冷缩?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你能证明吗?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进行固体实验探究、交流、小结想不想自己也来试一试?演示自制教具,说明要点与酒精灯的用法,分组实验。想一想: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五、总结,说说哪些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你又有什么猜想?  准备怎样去研究?

热胀冷缩 篇3

  教学目的:

  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的性质;

  物体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 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经过思考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检查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学习知道了液体有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 ,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起来了。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的性质,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的很好。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这说明空气也有的性质。

  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对的。但是它的装置太小了,而且有漏期的地方,同学们不容易看清楚。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实验,它的构造同这位同学的设计差不多,可效果更明显一些。现在,就让他再给大家做一遍(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只玻璃瓶,瓶口套了一只瘪的气球,实验时请大家注意气球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生:(把玻璃瓶放入热水里)

  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把玻璃瓶放在冷水里)

  生:气球瘪下去了。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空气有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都是有关空气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为大家做一个空气有没有性质的实验(板书:空气)。

  大家看这个实验装置,这根细玻璃管里有一滴红墨水,玻璃瓶里是空气,现在老师用手掌的热来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请大家注意玻璃管里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我看见原来在下面的红墨水滴上升了。

  师:谁能讲一讲,这滴红墨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老师的手捂住了玻璃瓶,瓶里的空气受了热,体积胀大了,推动了红墨水,使红墨水滴的位置上升了。

  师:对的。现在老师再用冷水使瓶里的空气受冷,大家再看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看到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滴下降了。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是什么道理?

  生:老师用冷水使玻璃瓶受冷,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所以玻璃管里的水滴的位置下降了。

  师:对的。我们一起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的结果都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空气受热以后,它的体积胀大了;受冷以后,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体积胀大、体积缩小)。同学们,通过对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空气也有的性质。

  师:除了空气以外,科学家也对其他的气体做了实验,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它们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这些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体有的性质(板书:气体有的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固体有没有性质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的性质。我有一支钢笔,笔套拧不开了,我把它泡在热水里,过了一会儿,把钢笔拿出来,轻轻一拧就拧开了。这证明固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

  生:我有一粒钢珠和一只玩具铁锅(边讲边演示),我在铁锅中间打了一个孔,这粒钢珠刚好能通过这个孔。现在我把钢珠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铁锅的孔里,它通不过去了。把钢珠放进冷水里受冷,再放到铁锅孔里,钢珠有能通过小孔了。

  师:你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我的实验说明了固体也有的性质。

  师:他的实验设计得很好,同学们一定看得很清楚。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做实验汇报。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的性质。我有一个铝环(边讲边实验),我把它放在纸上,再在铝环的边上画上两条线,然后把铝环放在火上烤,等热了以后再放到纸上去比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用画好的两条线来比较受热后的铝环体积是否胀大,坐在下面的同学看不清。老师也有一个用铝环做的实验,但是不用画线比较的方法,而是在木板上钉两只钉子(出示实验装置),钉子间的距离刚好能让铝环通过。用这个方法来检验铝环体积的变化,同学们看起来会很明显。下面就请这位同学把老师设计的实验做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生:现在把铝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讲边演示),再放到铁钉之间,铝环通不过去。把铝环放进冷水里使它受冷,取出来放到两钉之间,铝环又能通过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铝环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铝环受冷以后体积缩小了。

  师:你们做了几个固体性质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做个实验给大家看看(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根铝条(板书:铝条),它也是固体。老师把铝条放在架子上,一端是固定的,另一端是不固定的,铝条可以在这里滑动,并且它顶着一根指针,如果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指针就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被顶起来。

  师:如果铝条体积缩小了,指针又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下降。

  师:同学们,现在指针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

  生:指针停在红标记上。

  师:现在老师给铝条加热,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我看见了,指针在向上升。

  师:指针上升,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了。

  师:对(板书:体积胀大)。现在老师用冷水冷却铝条,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指针下降了。

  师:这是什么原因?

  生:说明铝条受冷体积缩小了。

  师:说得很对(板书:体积缩小)。我们做了铝条的实验,同学们做了铝环和钢珠的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固体也有的性质。

  师:对(板书:固体有的性质)。我们经过两节课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实验;也做了空气的实验;又做了钢珠、铝环、铝条等固体的实验,这些实验,能不能给它下一个总的结论?

  生: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师:谁能把这个结论再简化一下?

  生:物体都有的性质。

  师:这个结论下得好,既简洁,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板书:一般物体具有的性质)。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生:(朗读结论)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物体都有的性质。物体的性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我们平时用的体温计(出示体温计),它就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生活中,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了,我们可以把瓶盖放在热水里泡一下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拧开。这就是利用瓶盖受热以后,体积胀大而做到的。

  这里有两张图(出示挂图),一张是夏天画的,一张是冬天画的。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张是夏天画的,哪一张是冬天画的,并讲讲道理。

  生:这两张画的不同地方在电线杆上,上面一张画的电线是下垂的,下面一张的电线是绷紧的。由此可以确定上面一张是夏天画的,因为夏天气温比较高,电线遇热后伸长,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所以,电线下垂。下面一张是冬天画的,冬天气温比较低,电线受冷体积缩小,结果电线被绷紧。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的知识,还自己设计验证了的实验。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这种现象也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今后要经常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的现象?哪些工作要利用的性质?哪些地方要防止产生而造成危害?不仅要观察,而且要思考。

热胀冷缩 篇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 培养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并热爱科学。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师:我们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

  同样的两个试管,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你们看到了什么?

  换过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实验研究:

  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材料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步骤:

  1 .试管的水要装满,盖上盖子后不能漏水。

  2.插上细管,黑色的小圈放在细管原水位的位置上,保持不动。

  3.把试管放到热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4.把试管放到冷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师: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说明该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思考: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 篇5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 ① 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 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多空气体积膨胀越大的概念。2、自已动手,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吹泡泡游戏“扶”的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3、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到这里,学生自然会想到固体也会怎样?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4、联系生活,知识运用。“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又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总之,吸引力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热胀冷缩 篇6

  教学过程 :

  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 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

  生:见过!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

  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

  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

  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

  (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

  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

  (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生:将金属球上粘一层东西,它的个儿大了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生:我们可以用热水烫,或者用火烧金属球,这样它可能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生:我们组也同意用加热的方法。

  师:那好,今天,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为物体加热的器具──酒精灯。观察它有几部分组成?

  生:有玻璃瓶子,有灯芯,有酒精。

  (师演示课件酒精灯的构成,火焰的分层)

  师: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我们通常使用外焰给物体加热。因为酒精灯里装有易燃的酒精,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师示范一次,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会儿比一比哪组操作方法最规范。实验前老师提两点要求:一是安全问题,金属球烧了一会儿后就会很热,小心别用手触摸;二是合作问题,组长分好工,使实验有序进行并做好记录。

  (生实验,师巡视……)

  有的学生用摄子夹住金属球,在酒精灯的上方只给金属球的底部加热。(较慢)

  有的学生用摄子夹住金属球,在酒精灯的外焰处不停地转动金属球,使它均匀受热。(快)

  有的学生用热开水。他们把金属球很快地放入烧杯中。(慢,教师要注意开水保温。)

  师:哪组实验成功了?

  生:我们组!

  生:我们组!

  师:如果再想让金属球穿过金属环怎么办?

  (小组讨论并实验)

  汇报:

  生:我们组想让金属球降温,把它放在凉水里,然后再从金属环中通过,结果成功了!

  生:我们组没有让金属球降温 ,而是又把金属环加热,结果也成功了!

  师:金属球能通过和不能通过金属环,分别是为什么?你觉得是什么在发生变化?

  生:我们组让铁环受热以后,金属球就能通过铁环,这说明铁环受热膨胀了。

  生:是因为金属球受热了,个儿就大了,遇到冷,个儿又缩回去了。

  师:你们说的“个儿”,我们叫它“体积”(板书)。那么这个体积是怎么变化的?我们一同来看一看(课件展示金属球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情景)

  ……

  师:金属球受热体积膨胀了,遇冷体积收缩,那么其它物体如我手中的液体是不是跟金属球一样也有这样的现象呢?

  生:可能有。

  生:应该有吧。

  生:也有可能不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材料。(教师为各组准备了或同或异的液体,分别装在小椎形瓶里,用胶塞堵住并插入细玻璃管)能不能想办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小组内合作,充分讨论方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生:我们想把瓶子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看看玻璃管的液柱会不会上升,然后再把它放入冷水中看看液柱会不会下降。

  生:我们想继续使用酒精灯为烧瓶加热,看看液柱会不会升高,再把它放在冷水里降温,看看液柱会不会下降。如果它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就说明液体也和金属球一样热胀冷缩。

  师:你怎么样才能知道玻璃管内的液柱是上升还是下升了呢?

  生:(学生沉默)我们在原来的液柱上系上细线或是画上一道作为标记。

  师:太好了,你们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后汇报实验现象)

  师:说一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瓶内液体受热后,水变多了瓶里的空间盛不下了,于是顺着玻璃管升上来了,当温度一低,瓶里的水少了,玻璃管内的液柱就下降了。

  生:不对!水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是水受热膨胀,遇冷收缩了。

  师:是什么在变?怎么变的?

  生:(沉默不语)

  (课件展示:液体受热遇冷后体积的变化。)

  师: 由以上众多实验,整理“实验记录──我们的发现”,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我们的发现”栏目中。

  (投影学生的记录,进行交流研讨。)

  生:我们发现固体金属球,液体酱油、醋、食油、酒精等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生:我们组发现固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刚把盛醋的烧瓶放在热水中时,它并不上升,好象还要下降,一会儿,液柱马上就升起来了。

  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在这些液体中,有的上升得快,有的上升得慢。

  生:老师,我们还发现,水温可以影响液柱上升、下降的速度。

  ……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液体和固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现象,此外,还有许多同学发现了很多其他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研究其中的奥秘。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解释开始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看的那两个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这回我知道了,是物体有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因此,马路间的缝隙防止了马路受热膨胀变形;水烧开外溢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膨胀引起的。

  师:你还见过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冬天凉玻璃杯倒入热水后,杯子会炸开。

  生:人的血管也会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生:老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零至四摄氏度的水则不然,这是我从书中看到的。

  师:这位同学向我们提出的这一特例很好,以上我们研究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和固体的特点(板书),下面老师让同学们看一些不常见的的现象,同学们想想其中的原因。

  录像:

  (1)工人师傅套轮箍。

  (2)大桥的一端架在滚子上,另一端固定。

  (3)铁轨间留有空隙。

  (4)野外的电线为什么夏天松驰,到了冬天就拉直了。

  (生结合所学一一回答)

  师:(展示实验装置:—根铜线受热后点亮小电珠的电路装置。其中把连接小电珠的一段导线用铜线代替,并把小电珠固定微离铜线,待铜线受热膨胀接通小电珠,使其发光。)

  同学们认真观察,装置里有什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想一想,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生实验后汇报原理)

  生:是因为铜线受热后体积变大,铜线变长后与小灯炮的灯口接触了,连成了一个电路,于是小灯炮被点亮了。

  师:回去后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小创新,小发明制作。还可以留心观察一些与物体热胀冷缩有关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继续研究。

  (一)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

  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 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

  生:见过!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

  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

  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

  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

  (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

  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

  (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生:将金属球上粘一层东西,它的个儿大了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生:我们可以用热水烫,或者用火烧金属球,这样它可能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生:我们组也同意用加热的方法。

  师:那好,今天,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为物体加热的器具──酒精灯。观察它有几部分组成?

  生:有玻璃瓶子,有灯芯,有酒精。

  (师演示课件酒精灯的构成,火焰的分层)

  师: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我们通常使用外焰给物体加热。因为酒精灯里装有易燃的酒精,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师示范一次,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会儿比一比哪组操作方法最规范。实验前老师提两点要求:一是安全问题,金属球烧了一会儿后就会很热,小心别用手触摸;二是合作问题,组长分好工,使实验有序进行并做好记录。

  (生实验,师巡视……)

  有的学生用摄子夹住金属球,在酒精灯的上方只给金属球的底部加热。(较慢)

  有的学生用摄子夹住金属球,在酒精灯的外焰处不停地转动金属球,使它均匀受热。(快)

  有的学生用热开水。他们把金属球很快地放入烧杯中。(慢,教师要注意开水保温。)

  师:哪组实验成功了?

  生:我们组!

  生:我们组!

  师:如果再想让金属球穿过金属环怎么办?

  (小组讨论并实验)

  汇报:

  生:我们组想让金属球降温,把它放在凉水里,然后再从金属环中通过,结果成功了!

  生:我们组没有让金属球降温 ,而是又把金属环加热,结果也成功了!

  师:金属球能通过和不能通过金属环,分别是为什么?你觉得是什么在发生变化?

  生:我们组让铁环受热以后,金属球就能通过铁环,这说明铁环受热膨胀了。

  生:是因为金属球受热了,个儿就大了,遇到冷,个儿又缩回去了。

  师:你们说的“个儿”,我们叫它“体积”(板书)。那么这个体积是怎么变化的?我们一同来看一看(课件展示金属球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情景)

  ……

  师:金属球受热体积膨胀了,遇冷体积收缩,那么其它物体如我手中的液体是不是跟金属球一样也有这样的现象呢?

  生:可能有。

  生:应该有吧。

  生:也有可能不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材料。(教师为各组准备了或同或异的液体,分别装在小椎形瓶里,用胶塞堵住并插入细玻璃管)能不能想办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小组内合作,充分讨论方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生:我们想把瓶子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看看玻璃管的液柱会不会上升,然后再把它放入冷水中看看液柱会不会下降。

  生:我们想继续使用酒精灯为烧瓶加热,看看液柱会不会升高,再把它放在冷水里降温,看看液柱会不会下降。如果它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就说明液体也和金属球一样热胀冷缩。

  师:你怎么样才能知道玻璃管内的液柱是上升还是下升了呢?

  生:(学生沉默)我们在原来的液柱上系上细线或是画上一道作为标记。

  师:太好了,你们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后汇报实验现象)

  师:说一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瓶内液体受热后,水变多了瓶里的空间盛不下了,于是顺着玻璃管升上来了,当温度一低,瓶里的水少了,玻璃管内的液柱就下降了。

  生:不对!水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是水受热膨胀,遇冷收缩了。

  师:是什么在变?怎么变的?

  生:(沉默不语)

  (课件展示:液体受热遇冷后体积的变化。)

  师: 由以上众多实验,整理“实验记录──我们的发现”,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我们的发现”栏目中。

  (投影学生的记录,进行交流研讨。)

  生:我们发现固体金属球,液体酱油、醋、食油、酒精等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生:我们组发现固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刚把盛醋的烧瓶放在热水中时,它并不上升,好象还要下降,一会儿,液柱马上就升起来了。

  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在这些液体中,有的上升得快,有的上升得慢。

  生:老师,我们还发现,水温可以影响液柱上升、下降的速度。

  ……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液体和固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现象,此外,还有许多同学发现了很多其他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研究其中的奥秘。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解释开始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看的那两个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这回我知道了,是物体有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因此,马路间的缝隙防止了马路受热膨胀变形;水烧开外溢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膨胀引起的。

  师:你还见过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冬天凉玻璃杯倒入热水后,杯子会炸开。

  生:人的血管也会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生:老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零至四摄氏度的水则不然,这是我从书中看到的。

  师:这位同学向我们提出的这一特例很好,以上我们研究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和固体的特点(板书),下面老师让同学们看一些不常见的的现象,同学们想想其中的原因。

  录像:

  (1)工人师傅套轮箍。

  (2)大桥的一端架在滚子上,另一端固定。

  (3)铁轨间留有空隙。

  (4)野外的电线为什么夏天松驰,到了冬天就拉直了。

  (生结合所学一一回答)

  师:(展示实验装置:—根铜线受热后点亮小电珠的电路装置。其中把连接小电珠的一段导线用铜线代替,并把小电珠固定微离铜线,待铜线受热膨胀接通小电珠,使其发光。)

  同学们认真观察,装置里有什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想一想,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生实验后汇报原理)

  生:是因为铜线受热后体积变大,铜线变长后与小灯炮的灯口接触了,连成了一个电路,于是小灯炮被点亮了。

  师:回去后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小创新,小发明制作。还可以留心观察一些与物体热胀冷缩有关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继续研究。

热胀冷缩 篇7

  《热胀冷缩》是原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内容。教材共设计了4个活动:1、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2、其它液体也热胀冷缩吗;3、空气是否热胀冷缩;4、观察固体(铜球)的热胀冷缩。4个活动内容安排了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第一、二两个活动,第二课时解决第三、四两个活动。

  新教材把这块内容放到了五年级下册,把《热胀冷缩》课文中的前面两个活动单独区分出来,形成了现在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结构更加清晰。

  第一个活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以及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个活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则通过这个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热胀冷缩,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设计思路

  科学来源于生活,谈话时,我选择了一个生活情境:热牛奶时牛奶溢出现象。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展开铺垫了基础,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去关注平常的生活现象。

  在具体观察水在受热与受冷时体积的变化过程时,利用上节课的实验装置发现现象并不明显,让学生感受到设计一个好的实验装置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讨论,学生就非常愿意参与了。

  在讨论改进好实验装置后,这时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探究水在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也已水到渠成。在这个实验的观察、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发现水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在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水的热胀冷缩。

  水会热胀冷缩,那其他液体呢?这样的问题延伸是体现思维的严谨性的。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后,组织展开其他液体如:牛奶、油、酱油、醋、茶等的探究。了解更多的液体都会热胀冷缩。

  课的最后,考虑到在研究完液体的热胀冷缩后,教材后续的安排是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怎么样实现前后的知识迁移呢?我特意安排了最后一个“喷泉实验”,利用学生的装置,稍加改动,让红水喷出来更明显。学生心里就会思考:怎么刚才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没喷的这么厉害呢?怎么会事?……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下节课,老师还可以就此现象的分析,进入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2、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科学概念:知道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

  科学情感:从水到其他的液体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装有其他液体的杯子一个,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牛奶一盒、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牛奶

  1、天气冷的时候喝牛奶,我们会把牛奶连盒子一块在热水里热一热,你有没有试过?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2、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热。在热的过程中,牛奶会怎样?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问: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师: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2、小组里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情况)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方案三:水温差明显一点。

  ……

  3、当提到改进方案二时,出示锥形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过渡: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来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1、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2、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3、注意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纸在抽屉里)

  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3、实验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

  4、小结:师: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5、师出示两杯冷、热水,把两个装置分别放入,问: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逐一追问:它会热胀冷缩吗?

  3、师单独拿出一种如:醋。问:要知道醋到底会不会热胀冷缩,怎么研究?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述: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但在装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灌满、密封、小心倒出…)请材料员用红水的装置来交换材料。生在装的时候,师添加热水。

  4、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实验结果,师小结板书。

  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延伸探究

  1、师演示喷泉实验。刚才大家做过这个红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老师也来做一次。

  (师的装置,装半瓶红水,这样会因为空气的作用干扰实验)

  在学生惊叫过后,问:你有疑问吗?

  2、留下疑问:为什么老师的这个装置热胀的现象会这么明显呢?我的红水怎么会喷的这么高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空气也会热胀冷缩,而且更加厉害,就把红水挤出来了!)

热胀冷缩 篇8

  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热胀冷缩 篇9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

  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 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

  生:见过!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

  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

  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

  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

  (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

  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

  (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生:将金属球上粘一层东西,它的个儿大了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生:我们可以用热水烫,或者用火烧金属球,这样它可能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生:我们组也同意用加热的方法。

  师:那好,今天,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为物体加热的器具──酒精灯。观察它有几部分组成?

  生:有玻璃瓶子,有灯芯,有酒精。

  (师演示课件酒精灯的构成,火焰的分层)

  师: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我们通常使用外焰给物体加热。因为酒精灯里装有易燃的酒精,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师示范一次,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会儿比一比哪组操作方法最规范。实验前老师提两点要求:一是安全问题,金属球烧了一会儿后就会很热,小心别用手触摸;二是合作问题,组长分好工,使实验有序进行并做好记录。

  (生实验,师巡视……)

  有的学生用摄子夹住金属球,在酒精灯的上方只给金属球的底部加热。(较慢)

  有的学生用摄子夹住金属球,在酒精灯的外焰处不停地转动金属球,使它均匀受热。(快)

  有的学生用热开水。他们把金属球很快地放入烧杯中。(慢,教师要注意开水保温。)

  师:哪组实验成功了?

  生:我们组!

  生:我们组!

  师:如果再想让金属球穿过金属环怎么办?

  (小组讨论并实验)

  汇报:

  生:我们组想让金属球降温,把它放在凉水里,然后再从金属环中通过,结果成功了!

  生:我们组没有让金属球降温 ,而是又把金属环加热,结果也成功了!

  师:金属球能通过和不能通过金属环,分别是为什么?你觉得是什么在发生变化?

  生:我们组让铁环受热以后,金属球就能通过铁环,这说明铁环受热膨胀了。

  生:是因为金属球受热了,个儿就大了,遇到冷,个儿又缩回去了。

  师:你们说的“个儿”,我们叫它“体积”(板书)。那么这个体积是怎么变化的?我们一同来看一看(课件展示金属球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情景)

  ……

  师:金属球受热体积膨胀了,遇冷体积收缩,那么其它物体如我手中的液体是不是跟金属球一样也有这样的现象呢?

  生:可能有。

  生:应该有吧。

  生:也有可能不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材料。(教师为各组准备了或同或异的液体,分别装在小椎形瓶里,用胶塞堵住并插入细玻璃管)能不能想办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小组内合作,充分讨论方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生:我们想把瓶子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看看玻璃管的液柱会不会上升,然后再把它放入冷水中看看液柱会不会下降。

  生:我们想继续使用酒精灯为烧瓶加热,看看液柱会不会升高,再把它放在冷水里降温,看看液柱会不会下降。如果它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就说明液体也和金属球一样热胀冷缩。

  师:你怎么样才能知道玻璃管内的液柱是上升还是下升了呢?

  生:(学生沉默)我们在原来的液柱上系上细线或是画上一道作为标记。

  师:太好了,你们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后汇报实验现象)

  师:说一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瓶内液体受热后,水变多了瓶里的空间盛不下了,于是顺着玻璃管升上来了,当温度一低,瓶里的水少了,玻璃管内的液柱就下降了。

  生:不对!水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是水受热膨胀,遇冷收缩了。

  师:是什么在变?怎么变的?

  生:(沉默不语)

  (课件展示:液体受热遇冷后体积的变化。)

  师: 由以上众多实验,整理“实验记录──我们的发现”,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我们的发现”栏目中。

  (投影学生的记录,进行交流研讨。)

  生:我们发现固体金属球,液体酱油、醋、食油、酒精等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生:我们组发现固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刚把盛醋的烧瓶放在热水中时,它并不上升,好象还要下降,一会儿,液柱马上就升起来了。

  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在这些液体中,有的上升得快,有的上升得慢。

  生:老师,我们还发现,水温可以影响液柱上升、下降的速度。

  ……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液体和固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现象,此外,还有许多同学发现了很多其他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研究其中的奥秘。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解释开始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看的那两个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这回我知道了,是物体有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因此,马路间的缝隙防止了马路受热膨胀变形;水烧开外溢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膨胀引起的。

  师:你还见过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冬天凉玻璃杯倒入热水后,杯子会炸开。

  生:人的血管也会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生:老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零至四摄氏度的水则不然,这是我从书中看到的。

  师:这位同学向我们提出的这一特例很好,以上我们研究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和固体的特点(板书),下面老师让同学们看一些不常见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同学们想想其中的原因。

  录像:

  (1)工人师傅套轮箍。

  (2)大桥的一端架在滚子上,另一端固定。

  (3)铁轨间留有空隙。

  (4)野外的电线为什么夏天松驰,到了冬天就拉直了。

  (生结合所学一一回答)

  师:(展示实验装置:—根铜线受热后点亮小电珠的电路装置。其中把连接小电珠的一段导线用铜线代替,并把小电珠固定微离铜线,待铜线受热膨胀接通小电珠,使其发光。)

  同学们认真观察,装置里有什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想一想,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生实验后汇报原理)

  生:是因为铜线受热后体积变大,铜线变长后与小灯炮的灯口接触了,连成了一个电路,于是小灯炮被点亮了。

  师:回去后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小创新,小发明制作。还可以留心观察一些与物体热胀冷缩有关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继续研究。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

  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 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

  生:见过!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

  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

  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

  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

  (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

  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

  (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生:将金属球上粘一层东西,它的个儿大了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生:我们可以用热水烫,或者用火烧金属球,这样它可能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生:我们组也同意用加热的方法。

  师:那好,今天,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为物体加热的器具──酒精灯。观察它有几部分组成?

  生:有玻璃瓶子,有灯芯,有酒精。

  (师演示课件酒精灯的构成,火焰的分层)

  师: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我们通常使用外焰给物体加热。因为酒精灯里装有易燃的酒精,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师示范一次,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会儿比一比哪组操作方法最规范。实验前老师提两点要求:一是安全问题,金属球烧了一会儿后就会很热,小心别用手触摸;二是合作问题,组长分好工,使实验有序进行并做好记录。

  (生实验,师巡视……)

  有的学生用摄子夹住金属球,在酒精灯的上方只给金属球的底部加热。(较慢)

  有的学生用摄子夹住金属球,在酒精灯的外焰处不停地转动金属球,使它均匀受热。(快)

  有的学生用热开水。他们把金属球很快地放入烧杯中。(慢,教师要注意开水保温。)

  师:哪组实验成功了?

  生:我们组!

  生:我们组!

  师:如果再想让金属球穿过金属环怎么办?

  (小组讨论并实验)

  汇报:

  生:我们组想让金属球降温,把它放在凉水里,然后再从金属环中通过,结果成功了!

  生:我们组没有让金属球降温 ,而是又把金属环加热,结果也成功了!

  师:金属球能通过和不能通过金属环,分别是为什么?你觉得是什么在发生变化?

  生:我们组让铁环受热以后,金属球就能通过铁环,这说明铁环受热膨胀了。

  生:是因为金属球受热了,个儿就大了,遇到冷,个儿又缩回去了。

  师:你们说的“个儿”,我们叫它“体积”(板书)。那么这个体积是怎么变化的?我们一同来看一看(课件展示金属球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情景)

  ……

  师:金属球受热体积膨胀了,遇冷体积收缩,那么其它物体如我手中的液体是不是跟金属球一样也有这样的现象呢?

  生:可能有。

  生:应该有吧。

  生:也有可能不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材料。(教师为各组准备了或同或异的液体,分别装在小椎形瓶里,用胶塞堵住并插入细玻璃管)能不能想办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小组内合作,充分讨论方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生:我们想把瓶子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看看玻璃管的液柱会不会上升,然后再把它放入冷水中看看液柱会不会下降。

  生:我们想继续使用酒精灯为烧瓶加热,看看液柱会不会升高,再把它放在冷水里降温,看看液柱会不会下降。如果它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就说明液体也和金属球一样热胀冷缩。

  师:你怎么样才能知道玻璃管内的液柱是上升还是下升了呢?

  生:(学生沉默)我们在原来的液柱上系上细线或是画上一道作为标记。

  师:太好了,你们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后汇报实验现象)

  师:说一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瓶内液体受热后,水变多了瓶里的空间盛不下了,于是顺着玻璃管升上来了,当温度一低,瓶里的水少了,玻璃管内的液柱就下降了。

  生:不对!水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是水受热膨胀,遇冷收缩了。

  师:是什么在变?怎么变的?

  生:(沉默不语)

  (课件展示:液体受热遇冷后体积的变化。)

  师: 由以上众多实验,整理“实验记录──我们的发现”,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我们的发现”栏目中。

  (投影学生的记录,进行交流研讨。)

  生:我们发现固体金属球,液体酱油、醋、食油、酒精等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生:我们组发现固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刚把盛醋的烧瓶放在热水中时,它并不上升,好象还要下降,一会儿,液柱马上就升起来了。

  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在这些液体中,有的上升得快,有的上升得慢。

  生:老师,我们还发现,水温可以影响液柱上升、下降的速度。

  ……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液体和固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现象,此外,还有许多同学发现了很多其他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研究其中的奥秘。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解释开始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看的那两个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这回我知道了,是物体有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因此,马路间的缝隙防止了马路受热膨胀变形;水烧开外溢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膨胀引起的。

  师:你还见过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冬天凉玻璃杯倒入热水后,杯子会炸开。

  生:人的血管也会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生:老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零至四摄氏度的水则不然,这是我从书中看到的。

  师:这位同学向我们提出的这一特例很好,以上我们研究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和固体的特点(板书),下面老师让同学们看一些不常见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同学们想想其中的原因。

  录像:

  (1)工人师傅套轮箍。

  (2)大桥的一端架在滚子上,另一端固定。

  (3)铁轨间留有空隙。

  (4)野外的电线为什么夏天松驰,到了冬天就拉直了。

  (生结合所学一一回答)

  师:(展示实验装置:—根铜线受热后点亮小电珠的电路装置。其中把连接小电珠的一段导线用铜线代替,并把小电珠固定微离铜线,待铜线受热膨胀接通小电珠,使其发光。)

  同学们认真观察,装置里有什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想一想,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生实验后汇报原理)

  生:是因为铜线受热后体积变大,铜线变长后与小灯炮的灯口接触了,连成了一个电路,于是小灯炮被点亮了。

  师:回去后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小创新,小发明制作。还可以留心观察一些与物体热胀冷缩有关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继续研究。

热胀冷缩 篇10

  胡建德

  本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研究金属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前面学生认识了水、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此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是否会象液体的水、气体的空气那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这课选择让学生开展这一观察研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第二个活动是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本单元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认识,我修改了教参教学设计要求,在前面两个演示试验后进行一个分组试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由于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比较明显,试验的效果会更好些。课程时间调整后一节科学课的时间只有30分钟,要在30分钟完成教学,需要把握好试验的过程和时间要求。因此,上这课前,我首先在实验室进行这两个试验的验证操作,通过自己的试验,发现让铜球加热穿过铜环这个试验至少需要给铜球加热4分钟才能打到试验效果,给钢条加热至少需要5分钟才有明显的试验效果。因此我把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为两部分,前两个演示试验控制在15分钟内,后面12分钟时间保证学生的分组试验,最后三分钟确定为小组交流汇报及总结时间。这样确立了时间的分配,在教学中本课比较紧凑,试验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既有得观察、思考,还能满腔热情的参与到分组试验中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室的实际来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起到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当然更希望的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配置,让每一个试验都能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这样的试验教学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

  本节课中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们分组进行探索、实验和研究。把科学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细致记录。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做、玩结合,在玩中学,降低了学生学生的压力,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热胀冷缩 篇11

  课 题

  3、物体的热胀冷缩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226 日

  教学目标 

  1、在学生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一步通过对固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归纳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

  准备

  1、酒精灯、火柴、固体膨胀实验器;瘪乒乓球一个;烧瓶、气球、水槽2个、冷热水。

  2、热胀冷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指导学生认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提问:什么叫液体的热胀冷缩?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问题。(板书课题)

  (1)提问: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讲述:(出示固体膨胀实验器)金属球是一个固体,现在它刚好可以通过铁环的孔。你能不能用这个装置来证明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3)学生讨论汇报。

  (4)讲述:为了使金属球受热,我们要用酒精灯给它加热。

  (5)学生分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金属球在什么条件下通过或不通过圆环。

  (6)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并汇报。

  (7)师生小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问:谁又能证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空的烧瓶、气球、橡皮筋、热水、冷水及水槽等,你会设计实验证明吗?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提问:通过上节课和本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准能归纳一下得出一个结论?

  (5)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感受

  学生认识到了不只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 篇12

  第六单元 冷和热

  2 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水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水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难点:换个角度,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小烧瓶、细玻璃管、胶塞、小水槽、滴瓶或小药瓶(中间插细塑料管)、水、酒精、饮料、食油、醋等容易嗅到气味的液体、暖瓶(内装热水)。

  乒乓球2个(瘪破)、烧杯、热水、液体热胀冷缩装置、气球、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固体热胀冷缩装置。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液体在冷热变化时体积有什么变化?空气能热胀冷缩吗?固体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能热胀冷缩。

  2.讨论。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空气是会流动的,必须把它装在一个容器里,用什么容器呢?怎样保证容器里的空气多少不变?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把容器密封?

  •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了变化?

  3.分组做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固体热胀冷缩的观察。

  •强调观察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归纳。

  •小结:我们通过两节课的活动,发现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许多物体都是哪些物体呢?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