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13课 第一课时
简介:
1、指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经线、纬线及其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学生分析:
1、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2、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许并不陌生,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设计思想: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科学直观地认识地球形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概貌,学习认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 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⑵ 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⑶ 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和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其大小。
2、过程与方法:⑴ 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⑵ 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 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⑵ 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意义。
教学难点:
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要补充适当的材料。
教具准备:
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课件
学生:地球仪、收集的相关资料等1套/小组
教学环节 教学
内容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3’ 1、提问:
⑴太阳是什么形状?你怎样知道?
⑵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人不知道呀?你们怎么知道?
过渡: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由学生通过感觉”看”感知太阳的形状,引入对地球形状目前自己还不能直接通过看来感知,而是通过看资料得出:地球形状,再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新课 一、认识地球形状 15’ 一、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先请学生发表看法,适当板书学生的意见。
选取四个代表性事件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认识)
1.直觉:“天圆地方”说
问:如果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还是弯曲的呢?
2.推测:“天似鸡蛋,地似蛋黄”的猜想。
3.确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4.科学技术:卫星照片、太空人看地球
讨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有哪些帮助?
请学生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问学生:到目前为止,结合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的?
(适时多媒体演示:远航船只从远到近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