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2023-09-01

小学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上的一篇课文,虽然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特别是描写乐曲旋律变化的词语,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于是,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再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地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第二次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我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结构方式。

  教学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动人心弦的二胡曲,仅仅是阿炳对自己坎坷经历、痛苦生活的倾诉吗?现在,你对这位盲艺人阿炳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旨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这堂课,我曾在去年的“三市”交流活动中展示过,听课的老师及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诗意的课堂。这次,在我校举行的“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再次上这一课,并保持了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优点,。课前,我进行了试教,并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做了适当的改进,将比较句子的教学删去,使得教学环节更紧凑,同时,加强了对重点词句的指导、朗读、感悟,使课堂教学更真实、朴实、扎实。

  反思这堂课教学,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不够有力。由于我班去年已经上过这课,孩子们没有新鲜感,有的孩子知道但不愿发言,有的孩子听课不够专心,有时答非所问,因而对老师的情绪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潮不够突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对时间把握不够有效,课堂前松后紧,前面铺垫太多。虽然对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较深刻,但对乐曲丰富内涵的理解就显得不够到位,谈得不够深,读得不够透。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最后只好拖堂。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但愿这样的遗憾越来越少。

小学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2

  近日,我们名师工作室在东关小学组织了听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讲的是《二泉映月》一课。《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只有了解阿炳的一生所遭遇的不幸,走进阿炳,走进《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才能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课前我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马雪莲老师进行了研讨,共同设计了这课的教学思路。课后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王英主任的带领下又进行了说课评课。工作室的成员一致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合理,老师能通过自己的激情渲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阿炳的世界。拓展资料恰到好处。同时指出:一、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想阿炳可能会遇到哪些坎坷时,老师如果能先示范一个情境说话,学生就会有章可循,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想象到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二、在引导学生读悟乐曲内涵那段时,能进行配乐朗读就更好了。三、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分层布置。

  在听取了工作室成员建议的基础上我和马老师又进行了二次备课,改进了首次讲课中的不足,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们还设计上了教师范读引领,并分别去周阳和大牟家进行了送课说课,受到了当地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下面是我第二次讲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

  背诵杜甫的一首赞美音乐的高超优美的古诗《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能用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名曲。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 这首名曲是谁创作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简介)

  过渡:这首名曲是怎样诞生的呢?

  三、出示导学提纲:(自主、合作学习)

  1、请你用“△”标出描写二泉映月这一景色的文字。

  2、请用“…”标出写阿炳经历坎坷的语句。

  3、用“——”画出表现琴声变化的句子,用“~~~~”画出表现琴声所抒发的丰富内涵的语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四、集体交流

  (一)欣赏一道风景

  1、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处景色的句子(生读)

  2、同学们,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老师把刚才你们找到的这些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词语都摘录了下来。我们来看(小黑板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生读)范读: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这位同学读,边听边想象在你脑海中呈 现了什么?

  师:你觉得是什么?(像背景上那幅画一样;   我觉得像一首诗;     很美……)(据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泉声)

  师:是啊,很美,这么美丽的地方就是无锡惠山的----- ,然而同学们想,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什么? 生:黑暗

  师:是啊,只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这真是人生的什么?(可用上文中的哪个词?“坎坷”)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就在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请把目光聚集到这个特写镜头,看看阿炳在想些什么?又在听些什么?(生找)

  (二)体验一段人生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坎坷”的经历?(三处)

  2、你见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会遇到哪些坎坷?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指生读,齐读)

小学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3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他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一例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我的设计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世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有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文第二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文章第二自然断,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断,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重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断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以及着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泉映月》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这些不同的情感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吗?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回想,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一下就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司五自然断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既然你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口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配乐了,是乐曲的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真是可悲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

  《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课前的设计是按照课文的顺序一段一段地精读分析,然后再通过找寻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分析课文结构,最后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来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感悟阿炳的情感,理解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阿炳想到了自己哪些坎坷经历?想起了师父说得哪句话?师父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饱经风霜”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再联系上下文内容,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学生已经远离阿柄生活的时代,在品读体验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在教学“他整天戴着墨镜……生活呀!”这一段话,阿炳整天在无锡街头会遇到哪些情况,学生说过后,让学生代词入句子品读体会阿炳的坎坷。这样我想能够达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的效果。

  课文中只是以“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等句子表达出来。如何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呢?我没有对这些语句进行“具体化”。如果在品读“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句时,先让学生联系课文中描写阿柄小时候跟师父一起在惠山二泉赏月听泉的情景,想象师父是怎样呵护阿柄的,由此让学生感悟师父在阿炳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是今天,阿炳再也看不到师父了,再也得不到师父的关心与疼爱了,想到这里,阿炳心里又充满了怎样的情感。这样我想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的设计是按照课文的顺序一段一段地精读分析,然后再通过找寻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分析课文结构,最后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来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感悟阿炳的情感,理解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阿炳想到了自己哪些坎坷经历?想起了师父说得哪句话?师父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饱经风霜”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再联系上下文内容,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学生已经远离阿柄生活的时代,在品读体验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在教学“他整天戴着墨镜……生活呀!”这一段话,阿炳整天在无锡街头会遇到哪些情况,学生说过后,让学生代词入句子品读体会阿炳的坎坷。这样我想能够达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的效果。

  课文中只是以“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等句子表达出来。如何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呢?我没有对这些语句进行“具体化”。如果在品读“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句时,先让学生联系课文中描写阿柄小时候跟师父一起在惠山二泉赏月听泉的情景,想象师父是怎样呵护阿柄的,由此让学生感悟师父在阿炳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是今天,阿炳再也看不到师父了,再也得不到师父的关心与疼爱了,想到这里,阿炳心里又充满了怎样的情感。这样我想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4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 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小平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 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 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 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 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5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春舞曲》《迎宾曲》《二泉映月》(节选)

  3、每听完一段乐曲后让同学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二泉映月》的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你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了吗?(引导学生巩固本课的字词。)

  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小结: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

  四、学习第5段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小学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6

  与生活抗争,他就是阿炳,我们课文的主人公。

  反思:用艺术的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勾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与之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迫切的想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在一节课的开头便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猜猜老师心中的感想,实际上是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想。但是让学生猜,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减轻了,思维也会更活跃。并且即使学生猜不出来也不会遇到冷场的尴尬,可以让其他学生接着猜,这样不漏痕迹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师的肯定的回答,应用文本中的原话,进一步引导学生竟情感投入的文本的解读中,有助于学习的展开。

  片段二: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

  生: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

  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

  生: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

  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板书:师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

  让学生读课文三、四两小节。

  反思: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对于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也便于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

  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到文字背后,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避讳浅尝辄止。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更深入,贴切的解读。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阿炳身世的插入,进一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层层情感的铺垫,让阿炳的创作顺理成章。也让学生与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片段三:

小学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篇7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一段二胡曲——《二泉映月》,将学生带入《二泉映月》那优美的旋律中,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文章所述内容,从而让学生带着对学习这篇的憧憬进入精读课文的学习中。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感受“心”,因为有了心,才能领略内涵,才能听懂音乐。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在读中想象。找句子也要用心,用心读了,才能用心找出相应描写二泉映月这一处景色的句子。所以,学生能用心找到这些,我及时表扬鼓励,肯定这种做法,同时也示意其他学生学习这种做法,才能学好本课。

  找到句子之后让学生通过读了解阿炳遭受了怎样的坎坷,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再进一步体会阿炳,还是通过读表现出阿炳的心声。孩子们充满智慧的体验,闪耀着一颗颗亮晶晶的“童心”。

  最后升华感情,欣赏阿炳从心中流淌出来的世界名曲。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开始,我播放乐曲的柔和的一段,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然后,播放乐曲的高潮部分,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又播放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

  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不仅享受了阿炳的艺术作品,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

  通过学习,学生收获很多,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进入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阿炳二胡曲那优美的旋律中,读出了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同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激起学生对阿炳的同情。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与阅读也加深了学生对阿炳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