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5
《蚕姑娘》教学随感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m.diyifanwen.com】
这一篇课文十分有意思,童话的形式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蚕宝宝”(大部分孩子总是这样称呼它)实在是惹孩子喜爱的小昆虫。
在第一课时里,完成了初读,孩子们就对蚕姑娘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蚕为什么会脱衣服?”“蚕为什么到后来变成了亮的了?”“蚕只睡觉它不饿吗?”“蚕在茧子里面,会不会没有空气,被闷死了?”......一大堆的问题。看得出他们很关心蚕姑娘的,而且关心得超乎我预期的程度。那节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一块上网查阅关于蚕姑娘的资料。观看了蚕在各个时期的照片:黑瘦的,瘦黄的,白白的,白胖的,还有白亮的;找到了蚕的生长环境及周期;蚕退下的衣服;蚕的种类;蚕丝的用途及制成的丝绸......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惊喜写在脸上。下课了,他们似乎意犹未尽,几乎不愿离开电脑室。
第二天,教学第二课时。
开课复习,学生汇报上节课的收获。
胡子豪说:“我知道了蚕有四眠,每眠一次都会脱衣服。”
张月蓝说:“我知道了蚕是吃桑叶的”
另一个孩子赶紧反驳到:“她说得不准确。应该是家蚕吃桑叶,还有一种野蚕,是吃柞叶的。”
向智成高高地举起手,告诉我们:“昨天回家了,我又在网上查到了,蚕是软体动物,还是冷血动物,所以我们养蚕的时候不能用手摸它,它会觉得很烫的。”
......
这样一来,课文里的知识孩子们已经知道得差不多了,可是这毕竟是节语文课孩子要在学习语言上有所收获才行啊!
我问:“大家还记得蚕姑娘刚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样子吗?”
生1:“记得,她黑黑的。”
生2:“她从蚕卵里钻出来时,很象只超级大蚂蚁!”(众生笑了)
“是呀,她那时黑黑的小小的,书上是怎么说的呢?”
生:“书上说它“又黑又瘦”。”
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谈收获。
很快孩子们知道了蚕要先“吃”桑叶,再“睡”在蚕床上,再脱衣裳,最后就变了样子。结合昨天了解的知识,“蚕床”这个词很快地理解了。
现在我把重点就放在了语言的品读上,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几个小朋友就在观察蚕,还在记录着。我说:“如果你在观察蚕姑娘的时候,它不吃也不动,你会怎样呢?”
生1:“我会很着急。”
生2:“我觉得很奇怪。”
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在下面小声说:“我就用小棍把它弄醒。”
我笑着对那个男孩说:“你干吗要那样呢?”
他有些不好意思:“我想看看怎么回事。”
我说:“你很好奇对吗?能带着你的好奇心读读“不吃也不动吗”?”
他读得果然不错,我表扬了他,又对他说:“要是你用小棍对付蚕姑娘,它可再也动不了了。”
正当孩子睁着好奇而焦急的大眼睛读着“不吃也不动”时,用课件出示了蚕姑娘醒来了画面。孩子的眉头舒展开来了。有的高兴地拍起了,随着屏幕上“醒了,醒了,”的出现,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嚷了起来“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孩子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我走在他们中间,看到他们时而皱眉,时而欢笑的样子,很是有趣。
指名读时,孩子们读得很有感情。忽然,有个孩子把“就睡在蚕床上”读成“又睡在蚕床上”,另一个孩子马上发现了。
我抓住时机问:“这里用“又”可以吗?反正是睡在蚕床上。”
;“不行、不行。”孩子着急得说:“这是第一次睡觉,不能用“又”只能用“就”。”
另一个补充到:“如果是下一次就可以用“又”了。”
“是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另外几次吧。”接下来是三---五自然段的学习。
引导孩子,找找后面三个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之间的秘密。
生1:“我发现了蚕每次睡觉后都会有 变化。”
生2:“我发现蚕每次都是吃了睡,再脱衣服,就变样了。”
生3:“我觉得蚕在不同的时候,都很有特点。”
“是呀,你们能给各个时期的蚕姑娘起个名字吗?”
于是便有了“黑姑娘、黄姑娘、白姑娘、胖姑娘和亮姑娘。”
接下来的朗读,几乎不用老师去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得很不错。
一节课没有上完,学生已经能对着板书,把课文的二----五自然段背下来了。
上完这一节课,我想到的是学科整合。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用半节课的时间和孩子们到网络中去了解蚕,因为我很怕把这课上成了自然课,或者是信息技术。好在是常规课没人听,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说第一课时仍然不象是纯粹的语文课。回头看看,孩子的收获不小,情景中品读短语,到品读句子,到自读体验,最后还有语言的积累;另外也增长了不少自然知识和网络运用知识。想来教育就应该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其实,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孩子能在家里上网,课堂的效率会更高。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m.diyifanwen.com】
转载自教育学习网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小学语文教案网 点击数:59
教学片断(主题:自主探究式学习)
师: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自然段的内容差不多。
生: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除了几个词语不同外,其它都一样。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用“——”画出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谁来给大家汇报,你画了哪些词?
(老师根据学生的随意汇报板书于黑板:又黄又瘦又白又胖又黑又小又白又嫩脱下旧衣脱下黄衣脱下黑衣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一天天发亮一天天发胖)
师:请你给它排个顺序,并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根据学生的叙述,重新板书如下:
又黑又小脱下黑衣变成黄姑娘
又黄又瘦脱下黄衣变成白姑娘
又白又嫩脱下旧衣一天天发胖
又白又胖脱下旧衣一天天发亮)
生:我是按课文的顺序来排的。
生:蚕姑娘是按这个顺序慢慢长大的。
师:蚕姑娘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发生了四次变化,这四次变化叫做蜕皮。
生:我知道了,蚕每蜕皮一次就长大一点。
师:对!请你根据老师的板书,试着把这四次蜕皮的过程背一背。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m.diyifanwen.com】
评析:
《蚕姑娘》这篇课文行文较长,若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等于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案例正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探索的舞台。学生们在自读、勾画、感悟之后,每一个人对蚕姑娘的四次蜕皮都有了自己的独特印象。因此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辨析、背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蚕姑娘》片断赏析由提供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高密教育资讯网 点击数:1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多数学生对蚕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m.diyifanwen.com】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蚕的图片)这是什么?板书:蚕(强调平舌音)
2、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
3、从字形看,蚕是“天下一条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4、(出示文中蚕姑娘)你们喜欢这些可爱又有用的蚕宝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练习检查,读通课文
1、按要求练读课文,(1)第一遍自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2)第二遍与同桌按自然段轮读,同时指出对方读得错误或不流利的地方,并练习改正。(3)第三遍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一遍,互评:读得正确、流利的打*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3) 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4) 指名一桌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评价。
(5) 男小朋友齐读第六、七自然段,女小朋友评价。
三、媒体辅助,读懂课文
1、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 播放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识“蚕卵”,直接感受“蚕卵里钻出蚕姑娘”的情景。
(3) 读后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蚕是在奏从蚕卵里钻出来的。
2、 第二~五自然段。
(1) 课件出示各阶段照片,生动形象地演示蚕生长的过程及形态变化。
(2) 讨论蚕的形态变化及生长过程。
(3) 自由谳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4) 比较四、五自然段的异同,并仔细观察蚕姑娘“发胖—发亮”的变化 。
(5) 谁能不看书,把四、五自然段蚕姑娘的变化说一说?
(6) 连读二~五自然段,把蚕姑娘的四次变化在脑子里想一想。
3、 第六~七自然段
(1) 指名读六~七自然段,播放录象。
(2) 把看到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 各自边读边在脑中重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四表演体验,读好课文
1、文中一次次变化的蚕姑娘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你们能用朗读向大家展示那么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吗?
五、运用语言扮演角色
你还能用好课文中的知识创造性地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
六、自学记忆,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
2、共享记字好方法。
3、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
4、习字册上描红、临写生字。
七、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1、上网搜索,了解更多的有关蚕的知识。
2、养蚕开始后,到农户家里去观察蚕的变化或自己养一些蚕,记下观察日记。
教后感:
1、教学伊始,孩子们掌握“蚕”的音、形的同时,蚕那可爱的样子占据了他们的视线,蚕的巨大作用深入他们的心灵。怀着对蚕的喜爱进入课文的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开端。
2、自主、互助、合作地练读课文,既然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
3、信息时代给孩子们带来了崭新的广阔天地。去网上资料库游一游,风光无限好,让人感觉如跳出了井底的青蛙,眼前豁亮。实践出真知,当回小蚕农,记上一些见闻感受,书本上学不来和知识又会带来惊喜连连。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4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挂图、生字卡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习生字词"蚕"、"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
"cdn"。注意"蚕"字是平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g0 niong"。提示注意:"娘"是鼻音,不能读成帕ng。分析字形:"姑娘"两个宇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右部不同:"姑"字右部是"古","娘"字右部是"良"。分别书空记字。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特别注意区
分、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
蚕卵 蚕床 蚕山 吐丝 茧子 盖新房 蛾 从此
(3)读顺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蚕 桑叶 从此瘦
钻出 换上 卵 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
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
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看图)蚕的成虫。
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止"第一笔是长"竖"而不是短"竖",第四笔是"提"而不是"横";右部"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笔连而不交叉,不能写成"七",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平。
:开头两"竖"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日"框内部一
"横"连左"竖"不连右"折",底部一"横"既连左"竖"又连右"折"。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横"为"提",右连第三笔"撇"而不交叉;右部"古"首"横"宜收紧些,下面"口"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平稳。
蚕:上部首笔是"横"而不是"撇",第四笔"捺"起笔处连 "横"而不连"撇"。"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虫"。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
"奂",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平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竖"挺直,"横"画宜短,左连"竖"画,下面"口"形写法同"姑"而略大,保持下部平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姑"字;右部"良"首"点"宜高,第
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提"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撇"连于"捺",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下部"木"的"横"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平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点"一撇"点",三"横"间隔均匀,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体形宽扁,框里两
短"竖",分别同左右两"竖"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平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横"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衣"的"横"画宜短,"撇"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撇"连于长"捺",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2.学生练习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变成 吐丝 蚕姑娘 吃桑叶
换上 从此 暖洋洋 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
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
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
(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教师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
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
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
出示:{:{登::
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
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L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衣裳。醒了,醒了,变成--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习背诵第l-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 ,
1.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
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
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
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 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
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
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夺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 *徂会括
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
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
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4)看31页上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
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
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
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它吐
--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习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
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
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习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押韵的字写在小黑板上:娘、上、
由主.*白¨向宙*白、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4.书面作业。
(1)扩词。
蚕( )( )( )( )
换( )( )( )
丝( )( )(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 红通通 黑 白 绿 亮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5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蚕、床、脱、旧、胖、吐、茧、卵、桑、裳、嫩、渐、蛾"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1、正确书写"卵、桑、裳、嫩、蛾、渐"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过程 :
一、揭题、教学生字。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
3、蚕姑娘非常可爱,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很多同学都了解蚕,有的同学可能还养过蚕,对蚕感到很亲切,相信读了课文,你会更喜欢蚕。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1〉出示词语(带拼音)
蚕卵桑叶蚕床脱下蛾姑娘又白又嫩
茧子渐渐长胖吐出旧衣裳又黄又瘦
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了,请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有读错的,请你帮他纠正一下。重点朗读词语蚕卵又白又嫩旧衣裳蚕床
〈2〉、请你再看看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哪个难写而你又用好办法记住了,请你介绍一下。重点指导"卵"的笔顺(指名说教师板书书空学生在作业 本上写一个)
四、读准了生字词语,现在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挑选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3、反馈、评议。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评的重点就是上面两方面。
可作如下点评:
〈1〉你一个字都没读错,真行啊!
〈2〉这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你再读一遍。
〈3〉你读得太心急了,把字给丢了,慢慢来再读一遍。
〈4〉你这一小节没读好,没关系,你可以请同学帮你读。
当学生读第六小节时,教师板书"茧"。读第七小节时板书"蛾"
五、刚才小朋友经过认真地读课文,了解了从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蚕姑娘又变成了茧子,茧子变成了蛾姑娘,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读。
(1)自由准备
(2)抽四人小组赛读。(2组)
(3)你们看,这就是蚕的一生。(课件出示图画)你记住了吗?
(4)拿出课堂作业 本,填一填。反馈、校对
六、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七、板书设计
蚕
卵 茧
蛾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6
师:(板书“蚕”),领读。小朋友们见过蚕吗?请见过蚕的小朋友说说蚕的样子。(大部分学生都说见过,并有不少小朋友还亲自养过。)
生:蚕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是黑黑的。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
生:蚕喜欢吃桑叶。
生:蚕慢慢长大,会变颜色,先是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
生:刚从蚕卵里出来的蚕很瘦,吃了桑叶以后,会变得胖胖的。
生:蚕会吐丝结茧,过一段时间后从茧子中飞出蚕蛾,然后再产卵。
师:小朋友们对蚕的认识可真多!老师还没教,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板书:“姑娘”,领读课题)你们知道“蚕”和“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吗?
生:“蚕姑娘”比“蚕”多了“姑娘”二字。
师: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蚕姑娘”,而不用“蚕”呢?
生:姑娘是长的比较漂亮,而蚕在吃了桑叶后变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来写“蚕姑娘”的?
……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题目用“蚕”好,还是用“蚕姑娘”好?
生:用“蚕姑娘”好。
师:为什么?
生:这篇课文是把蚕当成人来写的,所以要用“蚕姑娘”。
生:蚕儿会吐丝结茧,丝能织成漂亮的丝绸,并用来做美丽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别漂亮。人们都喜欢蚕。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生:我一看到“蚕姑娘”这一课题,我就会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蚕儿,真是惹人爱。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爱蚕,这蚕儿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姑娘。
评析: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来表现。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都生活在江南的农村,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教师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7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蚕的图片)这是什么?
板书:蚕(强调平舌音)
2、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
3、从字形看,蚕是“天下一条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4、(出示文中蚕姑娘)你们喜欢这些可爱又有用的蚕宝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媒体辅助,读懂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播放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识“蚕卵”,直接感受“蚕卵里钻出蚕姑娘”的情景。
(3)读后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蚕是在奏从蚕卵里钻出来的。
2、第二~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各阶段照片,生动形象地演示蚕生长的过程及形态变化。
(2)讨论蚕的形态变化及生长过程。
(3)自由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4)比较四、五自然段的异同,并仔细观察蚕姑娘“发胖—发亮”的变化 。
(5)谁能不看书,把四、五自然段蚕姑娘的变化说一说?
(6)连读二~五自然段,把蚕姑娘的四次变化在脑子里想一想。
3、第六~七自然段
(1)指名读六~七自然段,播放录象。
(2)把看到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各自边读边在脑中重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三、表演体验,读好课文
1、文中一次次变化的蚕姑娘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你们能用朗读向大家展示那么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吗?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朗读有关写蚕的诗句。
2、上网搜索,了解更多的有关蚕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8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ū niɑnɡ sānɡ yè jiāo huàn ɡài fánɡ xiǎnɡ shēnɡ
( ) ( ) ( ) ( ) ( )
二、在正确的音节下面画“——”。
蚕(cán chán) 衣裳(sāng shāng) 眠(mián mán)
卵(luǎn nuǎn) 旧(jiù iòu) 漂(piāo piào)
三、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部首,再组词。
古_____( ) 良_____( ) 半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四、我会照样子写。
例:暖洋洋 绿________ 白________ 黄________ 红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________里钻出来的又________又___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___又___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___又___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___又___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比一天________。
六、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通顺,在括号内标明序号。
( )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蚯蚓。
( )突然从泥土里钻出一条又细又长的虫。
( )爸爸说蚯蚓能松土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
( )我和爸爸正在菜园里拔草。
( )我问爸爸蚯蚓是益虫还是害虫。
七、阅读直通车。一粒种子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1.读了短文,我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 )、( )和( )等条件。
“暖和”的近义词( ),反义词( )
3.你能换过说法吗?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春风在轻轻地吹,泉水在_____________,小鸟在____________,小朋友也在
。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9
执教内容 蚕姑娘 课时: 2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教学生字。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
3、蚕姑娘非常可爱,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很多同学都了解蚕,有的同学可能还养过蚕,对蚕感到很亲切,相信读了课文,你会更喜欢蚕。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1〉出示词语(带拼音)
蚕卵桑叶蚕床脱下蛾姑娘又白又嫩
茧子渐渐长胖吐出旧衣裳又黄又瘦
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了,请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有读错的,请你帮他纠正一下。重点朗读词语蚕卵又白又嫩旧衣裳蚕床
〈2〉、请你再看看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哪个难写而你又用好办法记住了,请你介绍一下。重点指导"卵"的笔顺(指名说教师板书书空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一个)
四、读准了生字词语,现在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挑选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3、反馈、评议。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评的重点就是上面两方面。
可作如下点评:
〈1〉你一个字都没读错,真行啊!
〈2〉这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你再读一遍。
〈3〉你读得太心急了,把字给丢了,慢慢来再读一遍。
〈4〉你这一小节没读好,没关系,你可以请同学帮你读。
当学生读第六小节时,教师板书"茧"。读第七小节时板书"蛾"
五、刚才小朋友经过认真地读课文,了解了从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蚕姑娘又变成了茧子,茧子变成了蛾姑娘,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读。 (1)自由准备
(2)抽四人小组赛读。(2组)
(3)你们看,这就是蚕的一生。(课件出示图画)你记住了吗?
(4)拿出课堂作业本,填一填。反馈、校对
六、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蚕
卵 茧
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蚕姑娘》。(画面显示:2蚕姑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的生长过程。
二、学习课文
第一节
1.(画面显示:蚕卵图)大家看,这是什么?
2.(画面显示: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图)蚕姑娘就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那么什么时候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呢?打开书,指读第一节,讨论。
师插:蚕卵里孵化出蚕宝宝,需要一定的温度。
3.齐读。
第二节
1.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画面显示:又黑又小的蚕图)说说你所看到的蚕姑娘的样子。(黑、小)
课文第二节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画面显示第二节,根据讨论,点击“又黑又小”变红)一下这个词语。
2.又黑又小的蚕姑娘是怎样逐渐生长的呢?请大家在第二节中找出写蚕姑娘动作的词,把它圈出来。
讨论,板书:吃、睡、脱
师:这里讲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科学上叫作“蚕眠”(板书,读一下这个词)。蚕眠一次就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黄色点击:吃、睡、脱)
练读句1。
蚕眠后有什么变化?(根据讨论,黄色点击“变”,红色点击“黄”)
练读句2。(喜爱、喜悦)
3.指读第二节、评价、再指读、齐读。
4.练背[显示填空: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
自背、指背、齐背。 第三~五节
1.过渡:第一次蚕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画面显示:又黄又瘦的蚕图)黄姑娘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蚕的一生到底要眠几次呢?轻读三~五节。这三节在句式结构上与第二节基本相同,但有个别的词、句改变了,请把改变的地方划出来,多读读。
2.交流:
(1)蚕姑娘一生要眠几次?(四次)[板书]
(2)它的外行、颜色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第一次蚕眠后,变得又黄又瘦?第二次眠后,变得又白又嫩?第三次眠后,变得又白又胖?第四次蚕眠后呢?书上并没有“又白又亮”这个词,你是怎么知道的?(边问边显示图与词)
3.下面我们来细看每一小节。
(画面显示:第三节)(“又黄又瘦”、“又”、“黄”、“白”变色)练读。
第二次蚕眠后,黄姑娘变成了白姑娘。(画面显示:又白又嫩的蚕图)
(画面显示:第四节)(与第二节不同之处变色)练读。
我们来看一下发胖的蚕姑娘。(画面显示:又白又胖的蚕图) (画面显示:第五节)(与第二节不同之处变色)练读。
看一下发亮的蚕图。(画面显示:又白又亮的蚕图)
4.练背第三~五节。
5.小节:(画面显示:四次蚕眠的变化过程图)蚕的一声要经过四眠,吃吃睡睡,逐长大。由最初的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亮,发生着许多有趣的变化。
第六~七节
1.蚕姑娘四眠以后,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自读第六~七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如果你读懂了,想考考大家什么问题,也可作个记号。
2.交流
(1)(画面显示:第六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两个要点:“蚕山”。师:有的把稻草截成一段段,用格子绞在一起,做成一条柴龙。有的用纸板做成格子状。(显示相关图) “要盖新的房”。师:“要盖新的房”指什么?(板书:结茧)
(2)蚕姑娘怎样结茧的?(板书:吐丝)(画面显示:茧图)你们看,漂亮吗?蚕宝宝用一根细细的丝要做成这么大的茧子,对它来说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需要它付出艰辛的劳动,是很不容易的。练读第六节的句2→练读第六节。
(3)(画面显示:第七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点击“一声也不响”)它在干什么呢?(显示:蛹图)它变成了蛹。练读句1。
(4)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画面显示:蛾图)这是多神奇啊!练读句2、3。
(5)蚕吐丝结茧后,变成了蛹,又变成了蛾(板书:吐丝结茧、蛾)。练读第七节。
三. 总结:
1.师小结:到这里为止,我们了解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画面显示:整个生长过程图)指生上台看着图介绍。
2.学了课文,不知道大家现在有什么感受? 3.师:大千世界,有着许多可爱的昆虫,它们各自有着神奇有趣的生长过程。
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生长的秘密,得到很多的知识,也得到无穷的乐趣。
板书设计:
四次蚕眠
蚕姑娘 吐丝结茧 蛾
吃、睡、脱 教后记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9
《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m.diyifanwen.com】
1. 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身体变化。
2. 会正确朗读25小节。
3. 会仿照句子用“渐渐”写一句话。
教具:课件、纸条、蚕的图片、磁带、表示蚕的一生变化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二人一组,认读生字
2. 会读了,认识了,那你会不会写这些字呢?(事先在黑板上贴上四个拼音)齐读拼音,让四个小朋友上台写生字。
3. 校对
4. 上堂课,我们还知道蚕姑娘(贴画)是从卵(边说边贴画)里钻出来的。
二、教学新知
引导:刚从卵了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板书:又黑又小)课文哪一小节告诉我们刚从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又黑由小的?(第二小节)
(一)
1. 让我们自由读第二小节(出示纸条:读课文),读好了请举手。再请一位小朋友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蚕床”是什么意思?“黑衣裳”什么意思?
2. 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什么?(生答:……)你能动一动自己的小手吗?把这一小节中表示蚕姑娘动作的词用圆圈圈出来吗?(出示纸条:圈动词)(校对)睡前与睡后的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出示板书:又黄又瘦)
3. 你已经知道蚕姑娘的变化了,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出示课件)来说说蚕姑娘第一次睡觉的变化吗?(出示纸条:说变化)(出示已写好的课件)请生个别读,再齐读。
(二)睡了一次的蚕姑娘还想睡觉吗?
1. 哪一小节写了蚕姑娘第二次睡觉?(第三小节)请一位同学读第三小节
2. 圈出表示蚕姑娘动作的词
3. (出示课件)用先吃桑叶,接着睡觉,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它的变化?
(三)
1. 学完二,三小节,你发现我们学习这两小节的方法一样吗?(一样)都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先读课文,然后圈动词,最后说变化)我请一位小朋友做一下小老师,用刚才的方法来教同学们学习第四小节.
2. 师补充:这里“渐渐”什么意思?用渐渐说话(出示课件)
把句子补充完整。
蚕姑娘的身体渐渐_________
__________发黄了__________。
(四)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己学习第五小节(出示课件)
提示:1. 读第五小节,读准字音
2. 圈出表示蚕姑娘动作的词3. 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蚕的变化
小结2——5节:
1. 学完2——5小节,我们知道蚕共睡了四次觉,你能看着课件,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蚕四次睡觉的变化吗?
2. 张老师把2——5小节归为一个小节,请同学读,再请你找一找这一段中的反义词(胖-瘦,黑-白,旧-新,穿上-脱下)
师说一个,生答一个,组成一对反义词,加强巩固。
(五)
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有那些变化?(变茧,变蛾)边说边贴画这就是蚕的一生。
三、巩固知识:
1. 接下来我要请同学来表演蚕的一生,(边听录音边表演)
2. 出示课件:蚕的一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3. 齐读2——5小节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3.4.5
板书设计: 12 蚕姑娘
jiǎn
茧(茧的图)又黑又小
é cán
蛾(蛾的图)蚕(蚕的图)又黄又瘦
luǎn 又白又嫩
卵(卵的图)又白又胖
读课文圈动词说变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蚕卵、桑叶、衣裳、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
4、能通过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难点: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理解“姑娘、桑叶、茧子”等词的意思。
2、步理解课文。理清层次,了解茧生长的整个过程。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蚕”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2、揭题:教学“蚕”,想一想,为什么叫它蚕姑娘呢?
1)、出示一块丝巾,这块丝巾漂亮吗?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块又软又滑的丝巾是用什么织成的?
2)、出示课题:12、蚕姑娘
教学生字“蚕”,读准字音。
3、你知道关于蚕姑娘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2、听后交流。
三、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学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自学情况。
音:卵、床、裳、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课堂作业:抄写生字,特别是注意“嫩”右边与“赖”字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1—5自然段,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变化。理解“蚕床、渐渐”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
3、会仿照句子用“渐渐”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4、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指导朗读。
5、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⑴、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交流。
6、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齐读4、5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2、用“渐渐”写一句话。(完成课后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
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穿--( ) 新--( ) 嫩--( )
瘦--( ) 黑--( ) 晴--( )
2、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二、学习第6段。
1、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三、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3、完成课后作业题。
板书: 12、蚕姑娘 abac
卵 又黑又小
又白又胖
蚕 蛾 又黄又瘦
茧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12
[案例描述]
在学习浙江义务教育版第四册《蚕姑娘》一文将近结束时,当我指着板书告诉学生:“当蛾姑娘把卵产出来后,它就完成了生命的整个过程,死去了,所以,唐朝有一位叫李商隐的大诗人就写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没等我把这句话讲完,有几只小手就高高地举了起来,其中有一个等不及我叫他,就自觉地站起来说“我觉得蚕活着一辈子一点意思也没有”。小小年纪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当时心中一怔,直觉告诉我:这将是我和学生心灵与心灵对话的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处理得好,说不定还能成为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于是我追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没想到,他一口气竟然说出了好几个理由“蚕产出了孩子后,又不能照看孩子,它好不容易吐出的丝,自己又享受不到……”多么富有人文特色的话语呀,我正想肯定他的独特见解时,另有同学却有与他截然不同的看法,他立刻站起来反驳道“是啊,蚕活着的意义就在这儿,因为它为人们带来了幸福”。于是,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同桌讨论“你觉得蚕活着有没有意义”,再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其实,我知道辩论的结果并不见得就有答案,辩论也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想通过“辩论”这种语文实践来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还有一个羞于开口的目的,那就是我对于这种课堂生成的即兴火花,一时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正可以借学生讨论和辩论之时,从脑海里搜寻一下已有的积累。当我听到不同观点的学生如下辩论时:
a、 蚕活着当然有意义了,你瞧,我们平时脖子上围着的五颜六色的丝巾还不是用蚕吐出来的丝做成的,要不是它,我们能围上丝巾吗?
b、就是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好处,我们才觉得它很伟大,大家都用诗来赞美它,这句诗还可以唱的呢,多有意义啊!
c、 什么有意义啊,小宝宝生下来不能跟它在一起,丝吐出来自己又用不着,最普通的东西都没有,我们赞美它对它来说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啊!
我就对学生说:“如果能使别人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即使自己什么也没有,什么也得不到,这样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可转念一想,另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也并没有错,他们持的并不是所谓的“享乐主义观”,而只是最起码的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与自己的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这种朴实的生活态度也无可指责。如果我对学生的引导到此为止,孩子们就会认为,既然老师都说蚕活着是有意义的,那认为蚕活着没有意义的同学的想法就是错的,是不应该有的。那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美好人性中朴实无华的一面吗?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失衡。想到这里,我又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其实,像蚕一样牺牲自己,让别人过得更好,这当然是很伟大,很有意义的;可自己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平凡,但也是很有意义的。这就看你如何选择,如果你想做一个伟大的人,你可能会像蚕一样,什么都没有,可别人会赞美你歌唱你,你会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如果你想做一个平凡的人,你可能会得到很多,可别人却记不住你。”这时,教室里又林立起一双双胖乎乎的小手,他们各抒己见,有的孩子想成为伟人,有的孩子想做凡人,还有的孩子更有意思,他既想让别人像伟人一样记住它,也想像凡人一样得到生活中很多的甜美……。最后,我就请学生找好朋友互相倾诉自己的心声,即“想成为一个伟人还是想做个凡人”。本课也就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交流中结束了。
《蚕姑娘》教学随感 篇13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蚕姑娘》。(画面显示:2蚕姑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的生长过程。
二、学习课文
第一节
1.(画面显示:蚕卵图)大家看,这是什么?
2.(画面显示: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图)蚕姑娘就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那么什么时候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呢?打开书,指读第一节,讨论。
师插:蚕卵里孵化出蚕宝宝,需要一定的温度。
3.齐读。
第二节
1.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画面显示:又黑又小的蚕图)说说你所看到的蚕姑娘的样子。(黑、小)
课文第二节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画面显示第二节,根据讨论,点击“又黑又小”变红)一下这个词语。
2.又黑又小的蚕姑娘是怎样逐渐生长的呢?请大家在第二节中找出写蚕姑娘动作的词,把它圈出来。
讨论,板书:吃、睡、脱
师:这里讲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科学上叫作“蚕眠”(板书,读一下这个词)。蚕眠一次就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黄色点击:吃、睡、脱)
练读句1。
蚕眠后有什么变化?(根据讨论,黄色点击“变”,红色点击“黄”)
练读句2。(喜爱、喜悦)
3.指读第二节、评价、再指读、齐读。
4.练背[显示填空: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
自背、指背、齐背。
第三~五节
1.过渡:第一次蚕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画面显示:又黄又瘦的蚕图)黄姑娘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蚕的一生到底要眠几次呢?轻读三~五节。这三节在句式结构上与第二节基本相同,但有个别的词、句改变了,请把改变的地方划出来,多读读。
2.交流:
(1)蚕姑娘一生要眠几次?(四次)[板书]
(2)它的外行、颜色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第一次蚕眠后,变得又黄又瘦?第二次眠后,变得又白又嫩?第三次眠后,变得又白又胖?第四次蚕眠后呢?书上并没有“又白又亮”这个词,你是怎么知道的?(边问边显示图与词)
3.下面我们来细看每一小节。
(画面显示:第三节)(“又黄又瘦”、“又”、“黄”、“白”变色)练读。
第二次蚕眠后,黄姑娘变成了白姑娘。(画面显示:又白又嫩的蚕图)
(画面显示:第四节)(与第二节不同之处变色)练读。
我们来看一下发胖的蚕姑娘。(画面显示:又白又胖的蚕图)
(画面显示:第五节)(与第二节不同之处变色)练读。
看一下发亮的蚕图。(画面显示:又白又亮的蚕图)
4.练背第三~五节。
5.小节:(画面显示:四次蚕眠的变化过程图)蚕的一声要经过四眠,吃吃睡睡,逐长大。由最初的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亮,发生着许多有趣的变化。
第六~七节
1.蚕姑娘四眠以后,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自读第六~七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如果你读懂了,想考考大家什么问题,也可作个记号。
2.交流
(1)(画面显示:第六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两个要点:“蚕山”。师:有的把稻草截成一段段,用格子绞在一起,做成一条柴龙。有的用纸板做成格子状。(显示相关图)
“要盖新的房”。师:“要盖新的房”指什么?(板书:结茧)
(2)蚕姑娘怎样结茧的?(板书:吐丝)(画面显示:茧图)你们看,漂亮吗?蚕宝宝用一根细细的丝要做成这么大的茧子,对它来说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需要它付出艰辛的劳动,是很不容易的。练读第六节的句2→练读第六节。
(3)(画面显示:第七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点击“一声也不响”)它在干什么呢?(显示:蛹图)它变成了蛹。练读句1。
(4)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画面显示:蛾图)这是多神奇啊!练读句2、3。
(5)蚕吐丝结茧后,变成了蛹,又变成了蛾(板书:吐丝结茧、蛾)。练读第七节。
三. 总结:
1.师小结:到这里为止,我们了解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画面显示:整个生长过程图)指生上台看着图介绍。
2.学了课文,不知道大家现在有什么感受?
3.师:大千世界,有着许多可爱的昆虫,它们各自有着神奇有趣的生长过程。
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生长的秘密,得到很多的知识,也得到无穷的乐趣。
附板书:
四次蚕眠
2 蚕姑娘 吐丝结茧 蛾
吃、睡、脱◆[2003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