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两则》教学反思 篇1
《日记两则》教学反思
《日记两则》一课生字较多,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及记字方法。这样学生从个体自学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人。在小组合作中,我改变以往的做法,实行轮流坐庄,定期轮换小组组长,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过把瘾,都能亮亮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又推出“小组连坐”的管理方式,小组能否得到小标签,取决于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不再是个人的行为。实行后效果不错,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学习合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虽然小组“树”上结出了合作“果”,但我认为合作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外呢,下课铃响之后呢,是不是就没有合作。我想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做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日记,课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写了一篇日记,效果不错。写日记可以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写日记,要写出带有自己思想感情的日记,日记不能说假话,说空话,要说真话,说实话。要通过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久而久之,就能积累许多有趣而生动的写作素材。
<24.日记两则>教学反思
理解日记内容的过程,既是学生体会关爱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教师应以朗读,听读,评价的方式去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写的日记也许有不少问题,或许标点不正确,或许有错别字,或许掉字,或许加字,但肯定有值得赞赏的地方。教师要在学生初学写日记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好学生学写日记的兴趣。结合我们今年开学初就开始练习日记,对日记我没有给以严格要求,而是以激发学生写日记兴趣为主,每次日记进行点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每次评点日记中学生对日记要求和格式也慢慢有了很好的领悟,所以在上这节课时很轻松,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和要点。
《日记两则》教学反思
今天将日记两则结束,课堂伊始,以自己做过的梦来进入这一课。孩子们的兴致还是很高的,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日记两则。学生读全文说说自已的体会及问题。读第一篇日记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梦中的美,同时注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让学生说话练得太多,时间没把握好。如:羡慕、迫不及待等并通过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指导朗读。现实中对妈妈做法的不理解,所以认为妈妈很小气,在这里我先引着学生顺着小作者的思路读,体会小作者从高兴——生气——不高兴的心情。先不以自已的认识去分析,当学生把第一篇日记读得十分符合人物时,我问:小作者对自已妈妈这样做很不理解,那你的认为呢?你认为他的妈妈到底小气吗?再默读课文思考。结果学生就开始了分析,有认为她妈妈舍得买那么多书给她,并也买了裙子给她,只是和她要的不一样罢了,说明她妈妈还是很关心她的等等,学生的意见也还真多。后一则日记,主要解决刚才的问题:阿英是谁?她在哪里?妈妈为什么要给她也买一份礼物?最后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又不要那条白纱裙了呢?经过读思结合学生理解得算是透的了,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反复读,并结合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小作者的心情也高兴了。
至于日记的格式强调的还是不够详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没能把握好,研究教材还不够透彻。板书过于简单,没能突出主题,重点词的板书不够到位,应该注重简洁明了,并且一些重点词应该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其实应该在课尾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联系生活说自已的决心和做法,说自已也要怎样节省来帮助阿英及像阿英一样的小孩。我应该顺之将其引入现实,那就是节省钱,来资助济源山区的一些贫困学生。 可是时间不够了。整堂课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还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教。
《日记两则》的教学反思
教学情节
本篇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第一则日记,几乎每一名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会,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
我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准确地体会和感受课文言语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在第一则日记中的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定”依次是理解全篇的关键,作者对梦中的幸福感和对妈妈给自己买裙子的自信就是通过这个词表达的。后来小作者的失望和对妈妈没有给自己买白纱裙的埋怨也是由这个词铺垫和衬托的。可以说理解了“一定”一词在这里的作用,就理解了第一则日记小作者的心情。我在这一环节用了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作者做了什么样的梦?她醒来后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什么是“一定”。体会出作者非常自信的心情。尤其后来,抓住“就是没有……”这一句式体会他在希望落空时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能准确的体会和感受课文言语的丰富内涵,对于增强语感有很大作用。
教学反思
《日记两则》一课生字较多,于是上课开始,学生藉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同桌互相检查绳子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及记字方法。这样学生从个体自学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人。在小组合作中,我改变以往的做法,实行轮流坐庄,定期轮换小组组长,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过把瘾,都能亮亮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又推出“小组连坐”的管理方式,小组能否得到小标签,取决于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不再是个人的行为。实行后效果不错,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学习合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虽然小组“树”上结出了合作“果”, 但我认为合作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外呢?下课铃响之后呢?是不是就没有合作。我想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做的。
《日记两则》教学反思 篇2
松鼠日记教学反思
《松鼠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向小朋友介绍了松鼠、刺猬如何过冬的知识。读来生动活泼,富有童话色彩。 但学生对日记三则中的时间跳跃性、内容连续性难以领会。所以他们只能理解刺猬要冬眠,对于松鼠基本冬眠、偶尔出来活动的冬眠特点较难发现,特别是他们以为学了三则日记就是学了三篇课文(因为里面所写的内容不一样)。其实三则日记并不能等同于三篇课文,作为教师我们是知道的。因为日记在记载时虽有其独立性,可每则单独成篇,但也有其连续性,可完整记录一件事的前后过程或某一变化的各个阶段,阅读时必须将所有视为一个整体方能理解。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尚欠发达,加上前面的写话训练也主要是基于兴趣,随意性、片段性特点明显,故学生较难理解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内容。也就不大知道松鼠日记其实记载的是一个过冬的过程,只有将整个过程连贯起来才能知道不同动物过冬的不同特点。因此该如何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较有效地弥补前面提及的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联系自身,贴近生活,启动日记写作。
为强化“日记”是自身生活的这一印象,在学生入情入境地当了一回小松鼠,知道了小松鼠是怎么过冬之后,我顺势引导:“小朋友,你们又是怎么度过冬天的,虽然我们人不会冬眠,不必像小松鼠他们那样做窝,准备食物,但我们也要做什么?有什么变化?比如准备厚一点的衣服、鞋子,晚上睡觉要盖大被子,到了很冷很冷的时候还要戴手套……现在就是冬天了,你们怎么做,怎么想,,能不能也写一写,告诉小松鼠呢?名字可以叫“xx日记”,一天写一则,或隔几天再写一则。学生们接受任务后都兴趣盎然。有的写吃的方面的变化,有的写穿的方面的变化,有的写房间里的变化,有的写冬天上学和夏天上学的不同。只要是从他们心里流露出来的,我都给予肯定。
通过上面环节的补充,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更加深入了,同时也隐隐约约领悟了日记的写作,从以前片段式随意的写话上升到较有意识的有潜在目的的连贯的日记记载。既知道了日记的格式,也知道了日记写作的好处,更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松鼠日记》教学反思
创造始于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二年级上册《松鼠日记》教学反思
福建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 邵巧治
《松鼠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向小朋友介绍了松鼠、刺猬、獾如何过冬的知识。读来生动活泼,富有童话色彩。备课时,我以为学生对本篇课文一定会充满兴趣,朗读、理解应不成问题。至于日记的形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写画训练,(即在每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得有意思的画上写几句话,再注明日期。)可以说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要以学习本文之机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写日记,并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但教完本文之后,我发现学生有两个地方显得比较难以接受,也即文本与他们的生活、已知领域出现了距离:
1、学生对松鼠、刺猬、獾这些动物的过冬生活不大了解,尤其是对“獾”很陌生,连音都容易读错。虽然有些学生课外阅读较多,但也只是停留在阅读经验上的“知识”而已。所以学生无法很好地身临其境,以松鼠“我”的角度观察、体会冬天来临时外界变化对松鼠生活的影响及松鼠的内心感受。而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津津有味的读故事。这显然与日记是以第一人称记载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存在距离的。而这一点对低年级小学生刚学习写作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教给他们一种观察生活、世界的视角,是今后继续写作的基础,也符合他们仍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世界的心理逻辑特点。
2、学生对日记三则中的时间跳跃性、内容连续性难以领会。所以他们只能理解刺猬、獾要冬眠,对于松鼠基本冬眠、偶尔出来活动的冬眠特点较难发现,特别是他们以为学了三则日记就是学了三篇课文(因为里面所写的内容不一样)。其实三则日记并不能等同于三篇课文,作为教师我们是知道的。因为日记在记载时虽有其独立性,可每则单独成篇,但也有其连续性,可完整记录一件事的前后过程或某一变化的各个阶段,阅读时必须将所有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方能理解。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尚欠发达,加上前面的写画训练也主要是基于兴趣,随意性、片段性特点明显,故学生较难理解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内容。也就不大知道松鼠日记其实记载的是一个过冬的过程,只有将整个过程连贯起来才能知道不同动物过冬的不同特点。而这种前后的连续性、因果性恰是学生今后写作联系亟待加强的,也是学生思维连贯性获得发展所急需的。
当然对于日记的这些特点,现阶段下我们还无须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安排主要也旨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童话氛围中了解世界的奇妙,间接模仿学习日记的写作。因此该如何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较有效的弥补前面提及的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日记这一写作体式方面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基点呢?我在另外一个班级作了以下尝试,效果还不错,现提出来与同行们交流。
1、表演体验,续补空白,沟通物我世界。
在放手让学生尽情的读文,想象,充分领略了松鼠们过冬的有趣之后,我让学生们做了一个换位游戏,假如“我是一只松鼠”,“我”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学生根据日记所写表演了很有意思的童话剧片段。紧接着我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么长的四个月里,除了这三天,你还做什么,想什么?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描写空白地方去寻找。学生从“明天还得再晒上一点,冬天找食物可难哪!”说松鼠还在准备过冬的食物;从“我睡得正香”、“秋天虽然收藏了不少松果,可记不得藏在哪儿了”说松鼠也一直在睡觉;从“树上的雪开始融化,树下青草已经发芽,我跳到地上找到了去年收藏的松果,吃了几颗,身体感到舒服多了”说春天已经来了,松鼠冬眠结束了,比刺猬、獾早醒……通过这一番的寻找、思考,以松鼠自居,促使学生调动所有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设身处地的替松鼠安排行动和想法,把三个片段的童话剧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把松鼠的日记变成了自己的日记,把松鼠的生活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在沟通物我世界的同时明白“日记”就是记载“我”自己的见闻感受。另外学生也明白这三则日记是松鼠在不同时间段写下来的,因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也不一样,但都与过冬有关,所以事情之间是有联系的,如第一则讲到准备冬天的食物,第二则才会写到吃蘑菇干,第三则写到吃松果。
2、联系自身,贴近生活,启动日记习作。
为强化“日记”是自身生活的这一印象,在学生入情入境地当了一回小松鼠,知道了小松鼠是怎么过冬之后,我顺势引导:“小朋友,你们又是怎么度过冬天的,虽然我们人不会冬眠,不必像小松鼠他们那样做窝,准备食物,但我们也要做什么?有什么变化?比如准备厚一点的衣服、鞋子,晚上睡觉要盖大被子,到了很冷很冷的时候还要戴手套……现在就是冬天了,你们怎么做,怎么想,能不能也写一写,告诉小松鼠呢?名字可以叫“日记”,一天写一则,或隔几天再写一则。学生们接受任务后都兴趣盎然。有的写吃的方面的变化,有的写穿的方面的变化,有的写房间里的变化,有的写冬天上学和夏天上学的不同。只要是从他们心里流露出来的,我都给予肯定。
通过上面这两个环节的补充,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更加深入了,同时也隐隐约约领悟了日记的写作,从以前片段式随意的写画上升到较有意识的有潜在目的的连贯的日记记载。既知道了日记的格式,也知道了日记写作的好处,更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是一个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为着开发学生的心灵。而要开发学生的心灵,我以为需先契合学生的生活。所以当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存在距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设法填补这段空白。另外日记本是一种最生活化、最贴近人心灵、最自由的写作,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最自由、最生活化、最贴近心灵的情境空间,学生才会自觉地走进这一写作领域,并持久地喜欢这种写作方式,使写作成为他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发怵,这也是课改所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