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2023-11-06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1

  【知识塔】

  写字接力赛开始了,咱们快参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夺到红旗。

  【聪明屋】

  一、看看我是谁

  二、填上表现颜色的词,并涂上相应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园】

  我知道:

  《望庐山瀑布》诗中写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的《绝句》中,写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虽然诗中写了雪,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首写__________天的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2

  20 古诗两首

  学什么

  背诵默写两首古诗,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怎样学

  一、读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m mi m hn qin  kun qīnɡ bi   

  二、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等闲:               

  诗句意思: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满乾坤:               

  诗句意思:                                 

  三、形近字组词

  焚(      ) 砚(      ) 墨(      ) 乾(      ) 坤(     )

  楚(      ) 现(      ) 默(      ) 朝(      ) 伸(     )

  测一测

  一、写出带有花的诗句,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1.                

  2.                

  3.                

  二、收集写梅花的诗,读一读,写一写

  三、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方法

  ①比喻  ②拟人  ③夸张  ④反问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3.游览了长城,我怎能不受到教育呢?(  )

  4.小鹿悲伤地离开了树林。(  )

  5.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6.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  )

  再提高

  把小学部分学过的古诗收集整理,填好下表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题 作者 重点诗句 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3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4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5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两首诗的意思。

  3、能说出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和 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名句。

  学习过程:

  一 、 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己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己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  不值: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     怜: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篱落:

  疏疏:        一径:      深:        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现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现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四、做一做,看看哪个小组正确率最高!(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             怜:                        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4、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3到5句)

  五、快乐积累:(8分钟)

  描写春天的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描写田园风光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6

  作者:周玉妹

  课题 4《古诗二首》教时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俺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同学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知生字“庐、瀑”,并引导同学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知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俺会认”,同学自愿认读自身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同学,激发同学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调动同学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同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同学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同学一笔一笔地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同学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只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俺让同学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俺故意让同学教俺画画,帮俺选颜色。同学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身感受最深的是当俺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俺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俺们的课堂上多让小朋友主动多让小朋友感悟多让小朋友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9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二、赠汪伦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10

  【浙江省杭州市益农镇第二分校 张月琴】

  〖画一画,再现古诗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广东省湛江市第八小学 黄土娣】

  〖读诵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其独有的节奏美、韵律美使古诗更是琅琅上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地朗诵,学生可以揣摩出诗句中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情境,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如教《春晓》时,教师先让学生正确地、流利地读上几遍,然后由教师范读,此时教师的语气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都务必做到标准化,再由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反复吟读,最后达到处我吟味的境界。在自觉与不自觉的反复诵背之中,学生就会进一步领悟诗的内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和盛小学校 陈 蓉】

  〖通过音乐感受诗歌意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可放一段《森林狂想曲》,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联想春天和风、细雨、繁花,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龙虬中心小学 李小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

  由于诗歌有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是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对仗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显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读出古诗的音乐美来,也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qing的语言,贯穿其间的一般是“情感”这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线索。

  教学《春晓》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画,耳中听到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和充满激qing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与感染,也使学生有了一种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愿望,每位学生都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广东省新会师范附属小学 黎长齐】

  〖低年级古诗教学谈·以图导读,启发想象〗

  新大纲对古诗教学要求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我体会到读固然重要,但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读熟了诗歌,也不一定读懂了诗意。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助学生感悟诗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们赞一个地方景色美,常会用上如诗如画。一首诗是一幅画,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教材的编者给每首古诗都配上了一幅幅生动、精美的画,这更好地配合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高鼎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乐春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诗里有几个词语较难理解。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流利后,我展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描述景物的特点。学生能这样描述:山坡上小草发芽了,嫩绿嫩绿的,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河堤旁的柳条发芽了。我启发学生想象:小鸟一边飞一边干什么?有一学生答:“小鸟在唱歌。”另一位学生答:“小鸟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再启发:春风微微地吹来,柳条怎样呢?学生连忙加上手势抢着说:“柳条轻轻地摇摇摆摆,好像陶醉在这美丽的春色里。”我引导学生把图意连贯地说一说,理解的难点不攻而破。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韵味,体会诗意,便事半功倍。

  【辽宁省沈阳市杏坛小学 李 萍】

  〖话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在教学中强调文本的意义来识记〗

  心理学家曾研究证明:孩子对有意义的记忆效果要比机械记忆要好。当出示要求背诵的文本时。我先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内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到篇,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再反复熟读成诵。

  在教学一年级的高鼎的古诗《村居》中,对于一年级学生最难以弄懂诗中的:“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意思,在背诵中也背不到这半句。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春光明媚的乡村二月美景,当画面至杨柳 随风飘荡在拂堤上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些,这时令人觉得怎么样?”“是呀,杨柳也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有了此入情入境的感悟,学生对这句也就不难记忆了。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附小 曾秀兰】

  〖语文教学情趣化·用激疑性语言设置情景〗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根据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从而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最常见的方式是提问。提问是启动思维的主要形式。提问的设计应以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动起来,从而进入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

  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激趣问,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比如,我在教古诗的《村居》时正值春天,课刚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背完后我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今天这首古诗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吧!”学生带着激qing和热望进入了对古诗《村居》的学习,教学效果十分好。

  提问的方式各种各样,要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在学生思路阻塞不畅时,可以随机设计疏导问,旨在疏通同学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再比如探究问、比较问、选择问等。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掌握并自然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加强提问的艺术性,不但会激起学生的情趣和兴趣,而且对促进学生思维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王 莉】

  〖利用多媒体,点拨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诗言志”,古诗感情深沉而内涵,古诗教学只要抓住情感这条无形的纽带,就能缩短时空的界限,缩短学生和诗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多媒体教学具有充分的优势,能渲染点拨,造就一种特定的氛围,使内涵之情外露为可以感知的内容。学生不仅被审美对象吸引,引起联想和想象,而且与审美对象发生强烈的感情交流,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冲动和共鸣。

  如:《春晓》描写了诗人孟浩然昨夜听到的各种声音,表达了对春天风光的喜爱和对春天在不知不觉中逝去的惋惜之情,读了之后感觉如同一幅生活小景。如何让学生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陶冶呢?我采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听声教学,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眠欲晓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处处闻啼鸟”是听觉形象,播放一段春天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学生顿时浮想联翩,感觉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天,欢快的春天里,到处是百鸟欢腾的景象,由心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爱春之情。一段“嘀嗒、嘀嗒”的春雨声正如永不停歇的钟声,不仅回响在学生的耳边,也敲打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很容易就能产生时间不等人的感受。“花落知多少”,虽然未闻花落之声,但借声示形,滋生视觉形象,学生由风雨联想到落花纷纷的场景,体会到了诗人惜春之情。这种如梦如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浙江省台州玉环县陈屿中心小学 卢君秋】

  〖画一画,激发兴趣〗

  研究表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不仅能够构成生活的绚丽画面,而且能够影响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绪。如果巧妙地利用,不仅能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古诗《春晓》的教学,为了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领略到春天的无限美好。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在头脑中勾勒出古诗所描绘的图画,然后再动手把它画下来。通过画画使本来抽象的语言文字一下子变得那么具体,使学生与古诗反映的生活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仿佛自己也融进那春光之中。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去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税钢小学 孙兴华】

  〖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生多读古今优秀诗文名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歌,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又如天马行空,富有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比如高鼎的《村居》描写的是在明媚的春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放风筝的欢乐情景。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可以开拓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他们边背边想象诗的意境,并且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诗中描写的自然美。画出在春光明媚的一天,一条小河的两边杨柳随风飘扬,绿草茵茵,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草地上放起了“大蝴蝶”,“小金鱼”,“小燕子”,“小蝌蚪”等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手画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形象,开创他们的创新想象能力。

  【广东省深圳市沙井教研室 邹武林】

  要写的生字共6个,其中5个是在第一首《春晓》中的。因为此诗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上面。

  课题教学之后即先教课题出现的3个生字“古 诗 首”。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小学 汤恒宝】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关注的是满足学生知识、技能、品德、情感体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需要,教师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时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个种启迪,如同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如同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如在教学《古诗两首》时,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不是每一首都从头到尾分别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春晓》的方法,利用学到的方法再去学习第二首《村居》,这样很容易地掌握了这首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11

  【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

  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

  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

  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二、学诗

  (一)初读全诗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

  ②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设计说明: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初步读懂诗意,这是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效的读。】

  2.指名读诗

  (二)品读第一个诗句

  1.交流: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2.指名读第一句诗

  3.生自由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着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想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走进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想想他们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深入体悟诗情,同时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4.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指导诵读。

  5.学习生字“霄”

  6.说一说这个诗句的意思;齐读这个诗句。

  (三)品读第二句诗

  1.出示图片(乞巧场面),引导学习“资料袋”,了解古代“乞巧的风俗”

  【设计说明:由于不能事先布置预习,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课后的“资料袋”帮助学习,初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交流:哪个句诗写的是人们七夕乞巧的风俗呢? 指名读。

  3.想像:七夕节里,姑娘们会许下什么样的心愿呢?

  4.回扣诗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诗句中的哪些词体会到姑娘们的心愿是那么多,那么美好?(板书:穿尽    几万条)

  5.指导诵读。

  三、小结

  1.有感情地吟诵《乞巧》。

  2.回顾学法:

  ①了解诗里的故事;

  ②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

  ③展开想象,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便有效迁移,高效学习第二首诗。】

  3.背诵《乞巧》。

  嫦  娥

  过渡语:在这七夕的夜晚,当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家人幸福地团聚,其乐融融的时候,同样是在这片夜空之中,月亮上的广寒宫里,却是一片冷冷清清,幽暗的烛光照出了一个孤独的影子。

  【设计说明:在同样的场景中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一、初读

  1.师范读全诗

  【设计说明:这首诗的语言相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

  2.导入,板书课题。

  3.视频播放《嫦娥奔月》

  二、品读

  1.迁移学法,自读《嫦娥》,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像: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交流: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一个诗句体会到的?

  ⑴读诗句,谈体会。

  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体验,引导想像。

  ⑶指导朗读。

  3.引导想像,练习说话(选择一句,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①七夕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人聚在         ,而嫦娥却         。

  ②中秋节的夜晚,家家户户聚在一起         ,而嫦娥却         。

  【设计说明:在此处设计说话练习,目的有二:其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领悟诗意。】

  4.回读诗文:人间的生活多么快乐,多么自由啊!而嫦娥为什么会失去这些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生活呢?再读读诗句,诗中的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嫦娥此时的心情?(板书:悔   夜夜心)

  ①理解“悔”:“悔”什么意思?嫦娥“悔”什么?

  ②想像: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后羿又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灵药,嫦娥会怎么做呢?

  ③理解“夜夜心”:可是时光是不会倒流的,所以,每一个夜晚,嫦娥都有着怎样的心情?

  【设计说明:理解“悔”和“夜夜心”是读懂这首诗的关键,也是难点,而引导想像,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有效手段。】

  5.指导诵读。

  三、总结拓展

  1.总结语:同学们,你们瞧,咱们中国人民多有智慧啊!同样的一片星空,却能想像出《牛郎织女》和《嫦娥》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来!许多诗人也像林杰和李商隐一样,被这些美丽的传说深深打动,他们也把这些故事写进了诗句里。

  2.推荐古诗《秋夕》、《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鼓励课外积累

  四、布置作业

  1.把《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收集关于神话故事的诗歌,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穿尽   几万条

  嫦娥——悔     夜夜心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12

  佚名

  一、多音字组词。

  二、写出古诗的作者及年代。

  ①王安石 ②孟郊 ③于谦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石灰吟》 ( ) ( )

  《泊船瓜洲》( ) ( )

  《游子吟》 ( ) ( )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钟山只隔数重山。

  2.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请你在花瓣里写一个字,与在芯里的字组成词。

  五、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儿子外出远行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答案:

  一、

  二、《石灰吟》A、③;《泊船瓜洲》B、①;《游子吟》C、②

  三、1.隔:相距;数:几;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2.何:什么;还:回来;这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照着我又归还故乡。

  四、

  五、夜已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老人已上了岁数,眼也有些花,她借着微弱的光线,努力地穿针引线。她边缝边嘱咐着孩子,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注意身体,早日回家。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试题((《望庐山瀑布》、《绝句》)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

  (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醒──醉

  睡──眠屋──居亲──童外──处

  对──树──村闪──问──间──闻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