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你骄傲教学案例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真正建立起发主、平等的师生的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平时教学中散发课改的气息,以学定教,教为学用,是我们这些一线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和往常一样,我带着精心准备好的教学方案,笑容满面,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可能是学生受我的影响,个个精神饱满坐得端端正正,看到学生上课兴致这么高昂,我决定再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合作解答问题。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课题“我为你骄傲”让学生多读几遍后问:“看到课题,你们肯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提出疑问:谁为谁骄傲?我为什么为你骄傲?什么事让我为作骄傲?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骄傲”是个不好的词语,我妈妈说,我太骄傲了,老是考不到满分。我听后马上就有解释的冲动,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可学生能听懂吗?对,我把这个主动权交给学生。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爱动脑筋,善于从生活中挖掘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包括开始提出的),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答案。接着,我又说,其实课文中还有许多问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我们只有读熟课文,才能发现、才能解决。现在我们采取比赛的形式,以组为单位,十个小组轮流提问,看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以☆作为奖励,如提得特别好的将加双倍的☆(我每节课都给小组加星)来评出最佳问题小组。宣布完比赛的规则后,给出小组充裕的读书、讨论的时间后,可以说全班同学的小手都有举起来了。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甚至于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我也毫不吝啬地为其加星,这毕竟也是一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生有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为什么老奶奶和我打招呼时,我很不自在?7美元是多少钱?什么是便条?便条上写了什么?我把信投到老奶奶家的信箱时后,为什么会感到轻松?……。
提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我马上又提出,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只有读懂课文。现在带上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书中去寻宝吧。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答1、因为我做错了事能承认错误,所以老奶奶为我骄傲。
2、老师说过,一些词语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也不一样。我读了课文以后,觉得“骄傲”在课文中是好的词语,是老奶奶为我能改正错误而感到自豪。“自豪”这个词语是我刚才查字典知道的。
(我随机给予表扬)
3、我姑父是美国人,他告诉我1美元可以换8块多钱。
4、“便条”我说不出什么意思。只知道有一天,妈妈在桌子上留了张条子,告诉我,她今天上夜班,叫我自己照顾自己。我想,可能就是写条子吧。“我”不好意思向老奶奶说,只好写张条子。
(举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词语多好呀)
“那我知道便条里可能会这样写:‘奶奶,对不起,我把您家的玻璃打破了,这些钱给您修理窗户吧。’”我们班的班长张宇晗说道。
“你能写下来吗?”我随机问道。
“能”
我便请上了这位充满自信的学生上台演板,我望着大家:“你们也能向张宇晗那样写下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5、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喜欢课文中的‘我’,因为他有错就改。”
“这么小就会送报纸,很了不起。”
“他有责任心。”
“我也喜欢,他用行动来改正错误。”
“我不但喜欢那个小男孩,也喜欢里面的老奶奶,她明知道是小男孩打碎的玻璃,不但不骂他,还给他饼干呢。”
“我也喜欢老奶奶,可以用我们刚学过的词语──“和蔼可亲”……。
听到同学们这些回答,我满意地点点头。这时,平时最调皮的徐楚浩站起来说:“我不喜欢他!”我愣住了,这明摆着捣乱吗。但我还是忍住气问: “为什么?”“我觉得做错了事,应马上赔礼道歉,为什么要等三个星期呢?老师不是常说,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一个小孩子和逆向提问非常有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开来,这时我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小辩论,训练了语言交际能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我觉得这个突发问题我处理得很好,幸亏没有发火,这样展开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入,是一堂成功的课。
我为你骄傲教学案例 篇2
前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偶然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生成”。我们因该要利用好这些“生成”去生成更多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东西。
背景: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在理念、要求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它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运用语言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阅读是师生、生生、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使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相互促进,能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许多教师为之努力探索。实践证明,抓住语言转换枢纽,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转换语言,是促进创造性阅读,提高语言培养能力的一条好途径。
一个偶然的教学情景,使我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转换语言,进行创造性阅读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
情境描述:
这天的语文课,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四册22课《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伴随着“我”。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在慈爱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
当讲到“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地向她道歉。”时,一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小男孩为什么要写便条,不当面向老奶奶道歉呢?”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不失时机地称赞“对呀,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他不当面认错?”学生纷纷议论开了。下面是当时的教学过程实录:
生:因为他害怕老奶奶不肯原谅,当面骂,所以他用便条向老奶奶认错,这样就不用看老奶奶的脸色了。
生:因为他觉得这样老奶奶就算生气了,也骂不到他。
师:有这种可能,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因为他觉得老奶奶天天微笑着跟他打招呼,而他却一直没有认错,到现在才向她说明事情的经过,很难为情的,所以他只好用便条来认错了……(师微笑着鼓励继续说)他没有勇气面对老奶奶。
师:是呀,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位小男孩,你会在这张便条里写些什么呢?思考一下。
生1:老奶奶,对不起,您家的玻璃是我打碎的,我一直没敢承认,今天我已经攒了7美元了,给您修窗子用,请原谅我。
生2:亲爱的老奶奶,真的很对不起,那天我不是故意打破您家的窗子的,这些天来我一直很内疚,不敢跟您说,每当看到您,我都觉得很不自在,今天我鼓起了勇气,向您认错了,而且我把7美元钱也准备好给您了,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错。
师:这真是一个——
生1接:这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孩呀!
生2:这真是一个诚实的小男孩呀!
生3:这真是一个能承担责任的小男孩呀!
……
师:那么老奶奶收到信后,是不是很生气,想骂人呢?
生齐说:不是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她微笑着接过报纸,说:“我有点儿东西给你。”说明她当时没有生气。
生:我打开开信封一看,里面是7美元和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
师:那她当时怎么想的?
生:这孩子真不错,我还是原谅他,我把钱还给他吧。
生:他能主动来认错,并给我钱,真是一个能承担责任的好孩子。
师:因此老奶奶没有收下钱,但是她收下了什么?
生:她收下了便条。
生:她收下了孩子的道歉。
生:她收下了小男孩的一片心意。
……
反思:
本教学片段紧紧的抓住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性阅读和表达的兴趣,使学生在与教师、同伴、文本的对话中,进行创造性阅读,灵活自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是因为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抓住了语言转换的枢纽。
本课例给我的启示是:
1.注意联系课文,语言的转换要有整合性
在语言转换训练时,既要注意训练内容与课文内容、学生生活的整合,也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整合,力求达到一举多得的理想效果。在本课例中,我以文本为范例,以《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情与境的交融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通过语言完成对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并激发了情感,提高了活用语言的能力。
2.注意联系生活,语言的转换要有情境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的表面的、抽象的,缺乏思考和创造价值的问题,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情境性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呈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情感,激励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
当然,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语言转换,不但要创设情境,还要铺设思维的坡度,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搭好“脚手架”,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获得体会,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语言表达得到拓展。
我为你骄傲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片段:
句子一: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师:你喜欢这句话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你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句,真不简单,能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吗?
生:把石头比作子弹,还比作流星。
师:你见过子弹是怎么射出去的吗?
生:没有,不过我知道那是很快的。
师:真的是子弹射出去吗?
生:不是,是石头。
师:那么说明这块石头也扔得——
生:很快。
师:石头除了像子弹一样扔得快,还像什么?
生:还像流星一样。
师:你们见过流星吗,怎么样的?
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师:像流星一样从天上掉下来,那说明这石头还扔得——
生:扔得很快,很高。
师: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心情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
板书:开心
师:谁能用朗读把这个有趣好玩的场面带给大家呢?
生齐读。
句子二: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
师:你见过兔子逃跑吗?速度怎么样?谁能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评价:你真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兔子,跑得真快,说说你们为什么要逃呢?
生:因为害怕
师:害怕什么?
生:我们害怕被老奶奶发现。
生:害怕被老奶奶责骂。
生:我们还害怕她去告诉爸爸妈妈,要叫我们赔钱。
师:是呀,所以我们逃走了,逃得像兔子一样飞快。
小组比赛读出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板书:害怕
反思: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生活习惯,课文的主人公就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典型形象。所以孩子在学这篇文章时,如果能把自己当作那个男孩,自己的心紧紧随着男孩的心或开心,或担心,或轻松,那么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当成课文的主人公——小男孩,我必须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情境,与文本对话。
教学中,我抓住了小男孩的心理:开心——害怕,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比喻句:1、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2、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可在教学两个比喻句时,我发现学生总是游离在角色之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那个小男孩,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感觉自己是被学生牵着走。怎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如果给学生创设一个“玻璃碎了”的情境,当那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突然出现,并充斥着学生的耳朵后,我紧接问:怎么办呢?这一问,学生必定就会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或呆若木鸡、或马上逃走,这时老师再追问:“你为什逃?” “你害怕什么?”这样或许学生的思维便打开了,他们马上就会想到生活中自己也遇到过的情况,做错事是因为怕受到责骂,怕惩罚,怕告诉家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