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

2023-09-26

《村居》 篇1

  【读故事】

  寒冷的冬天终于被温暖的春风吹走。在浓浓的春意中,有一个人在悠闲地散步,享受着春天的美景,他就是诗人高鼎。

  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晴空万里,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着,仿佛在赞美春天,歌唱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自己细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高鼎被这千姿百态的春天所迷住,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中。

  “噢 ——”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安宁,原来学堂早早地放学了。欢快的孩子们跑着、跳着,露出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快!快!”一个扎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鹰形风筝,跳着、叫着从高鼎面前窜过。高鼎的目光被吸引过去——那孩子拉着风筝线,另一个孩子展着风筝。展着风筝的孩子一松手,那边就一边跑一边放线。只见风筝在孩子的牵引下越飞越高,在蔚蓝的天空中舞动,似乎在与云朵比高。不一会儿,天空中陆续飞起了许多纸风筝。在高高的云层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似乎活了,纷纷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春天的气息里飘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春天的美丽与孩子们的身影融合在一起,使高鼎仿佛回到了儿时,情不自禁地笑了。

  【原文】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①。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②。

  【作者地图】

  高鼎(dǐnɡ),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助你翻译】

  ①拂堤:轻轻擦着堤岸。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薄雾如烟。

  ②纸鸢(yuān):纸鹰,指像鸟一样的风筝。

  【教你赏析】

  江南的早春二月,草木萌发生长,黄莺飞翔歌唱;碧绿柔长的柳条随风摇曳,轻轻地拂着堤岸,就像沉醉在春烟之中。儿童们早早地放学了,他们赶快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高高的蓝天。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江南二月的明丽春光:“草长莺飞”,欣欣向荣;“杨柳醉烟”,葱茏柔媚。可是孩子们早早下学后却没兴趣欣赏这景致,他们关心的是赶快趁着春风放风筝。一个“忙”字,把孩子们的勃勃兴致和跑着、跳着、呼喊着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那晴空飘飞的风筝,把这江南春光点缀得更加活跃欢快,更加生机盎然。

《村居》 篇2

  设计理念: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重点:理解诗意,掌握识字。

  难点:翘舌音、多音字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谈话法、观察法。

  教具:自做卡片。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最近学习的几首古诗都是写自然景物的,谁来背一背其中写春天美景的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

  2解题,引导看图。诗题《村居》,表示诗中写的情景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见的。那么,诗人村居时亲眼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看画面(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二)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作者诗中是怎样描写所看见的景物的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边听边看图。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读生字。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3个字,要求认识4个字。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7个生字的读音。

  烟:要用形声字规律记字形和字音。

  趁: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c”。

  纸: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z”。

  长:多音字,本文读zhǎng。

  莺、拂、堤、醉四个字只识不写,要记住字形,读准字音。

  2写字教学。

  要一个一个指导学生把要求学会的字写好。注意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趁: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脚要写长些,包住里面的“ ”。

  纸:右边是氏字边,不要在下面多加一点。

  (三)词句教学

  村居:在农村居住。诗以《村居》为题,指诗所写的情景是在农村居住看见的。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春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本课难理解的字词不多,大多数词句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诗句的大意可根据词语意思和生活实际了解,以下描述供教师参考:

  早春二月,草儿发了芽儿,黄莺唱起了歌,

  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

  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不要让学生死记如上的句意描述,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四)朗读、背诵指导

  朗读、背诵是小学低年级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指导的重点。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古诗,可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了。这首诗的朗读,可参考如下示例。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结:所谓理解地读,就是读出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要逐句地指导,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通过读加深理解诗的内容,加深体会思想感情。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后记:

  1:本课难理解的字词有“纸鸢”、“莺”。在学习中,竖心旁的笔顺易错。在学习中遵循了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两个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2:这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浓,易背,但理解得不够透彻。

  3: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首古诗,学生知道了在春光明媚的春天,儿童沐浴着春光,吸着新鲜空气,奔跑放着风筝,写出了他们的愉快,但有些学生理解不够好,要在课后多读、多辅导。

《村居》 篇3

  教材分析: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村居》 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二、教材说明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教学挂图。

  课文朗读录音带(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3个字,要求认识4个字。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7个生字的读音。

  烟:要用形声字规律记字形和字音。

  趁: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c”。

  纸: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z”。

  长:多音字,本文读zhǎng。

  莺、拂、堤、醉四个字只识不写,要记住字形,读准字音。

  2写字教学。

  要一个一个指导学生把要求学会的字写好。注意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趁: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脚要写长些,包住里面的。

  纸:右边是氏字边,不要在下面多加一点。

  (三)词句教学

  村居:在农村居住。诗以《村居》为题,指诗所写的情景是在农村居住看见的。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春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本课难理解的字词不多,大多数词句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诗句的大意可根据词语意思和生活实际了解,以下描述供教师参考:

  早春二月,草儿发了芽儿,黄莺唱起了歌,

  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

  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不要让学生死记如上的句意描述,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四)朗读、背诵指导

  朗读、背诵是小学低年级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指导的重点。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古诗,可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了。所谓理解地读,就是读出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要逐句地指导,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通过读加深理解诗的内容,加深体会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朗读,可参考如下示例。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可看图练习背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是教学重点内容,必须在教学过程 中完成。

  课后第3题,是想象能力训练。为了做好此题,教学中应多方面着力渗透:借助课文插图(或投影、课件)引起学生的想象;结合词句意思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教师应适当描述诗中情境;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

  在充分渗透的基础上,做诗情画意的想象和表达练习会变得容易。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  新课。

  1最近学习的几首古诗都是写自然景物的,谁来背一背其中写春天美景的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

  2解题,引导看图。诗题《村居》,表示诗中写的情景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见的。那么,诗人村居时亲眼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看画面(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二)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作者诗中是怎样描写所看见的景物的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边听边看图。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读生字。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六)看图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八)完成课后第3题:进行想象、口述训练。

《村居》 篇5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六、板书设计 

  4 

  草长/鸟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案点评: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教学中,从旧知导入  ,即复习了所学知识,又点明本课又是一篇写春天的诗。结合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意,为有感情朗读做准备。

  加强课堂训练意识,重视读与说的结合,突破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对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讲解,但教学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本教案设计是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进行说话训练,从而突破难点。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会认4个新字。 

  2.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背诵课文是重点。难点是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读背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景象的古诗。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春天,万物复苏,景色优美,许多诗人都曾留下过赞美的诗篇。谁愿意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就是诗人高鼎描写春天农村景致的佳作。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出示挂图(绿草、飞鸟、河堤、杨柳、农房、炊烟、儿童、纸鸢等)或多媒体课件。

  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3个生字和4个要求会认的新字的读音。提示:

  平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进入情境,指导朗读

  1.请同学读古诗,提出你想问的问题。

  2.引导看图,体会诗境、质疑,指导朗读。

  “草长莺飞”——小草吐绿,莺儿飞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指春天。

  “拂”——轻轻地擦过。

  “春烟”——春天里农家的炊烟。

  “醉”——沉迷,陶醉。

  指名说说从这两行诗中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指导朗读:(“——”表示轻读)

  草长莺飞 / 二月天,拂堤杨柳 / 醉春烟。

  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袅袅,春天的农村真美呀!小孩子们可不愿错过这大好春光,他们正忙着干什么呢?(他们放学后早早回家,忙着在春风中放风筝呢)

  “纸鸢”——风筝。

  “东风”——春风。

  “趁”——利用(时间、机会等)。

  指导朗读:(“· ”表示重读)

  儿童散学 / 归来早,忙趁东风 / 放纸鸢。

  五、想象画面,朗读背诵

  1.分组练习朗读。让我们设身处地,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自己反复朗读,再在小组内轮读,相互评议。

  2.自由背诵这首诗。

  3.指名背、齐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忆诗中描写了春天农村什么样的情景,并说一说。

  2.朗读课文。

  二、指导认字形,并写字

  1.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抽卡片读等多种形式)。

  烟   趁   纸

  2.师生共同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烟: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右边是“因为”的“因”。

  趁:与“珍”比较,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纸: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氏”,下面不能多写一点。

  3.鼓励学生用生字组词语,尽量多组几个。

  4.指导写字。

  烟、纸,左窄右宽。趁,“走”字最后一笔捺画要写得平、长一些,“  ”的下面三撇要写正。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教师巡视,及时肯定或纠正学生的书写)

  四、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说完后可以试着写下来)

  六、扩展练习

  春天的农村还有哪些景象?请同学们利用星期天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办一份手抄小报。

  板书参考

  4   村  居

  草长莺飞 / 二月天,

  拂堤杨柳 / 醉春烟。

  儿童散学 / 归来早,

  忙趁东风 / 放纸鸢。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先在小组里比,再在全班里比。

《村居》 篇6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六、板书设计

  4 

  草长/鸟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案点评: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教学中,从旧知导入  ,即复习了所学知识,又点明本课又是一篇写春天的诗。结合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意,为有感情朗读做准备。

  加强课堂训练意识,重视读与说的结合,突破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对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讲解,但教学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本教案设计是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进行说话训练,从而突破难点。

  第 1 2 页  

《村居》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与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讲解词的有关知识。

  2、放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二、明诗题

  1、放音乐,学生区别与前一首的不同。

  2、出示“清平乐.村居”引导读题,并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3、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三、解诗意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5、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写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都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还有怎样的画面?在整个画面中我们忘了重要的一处景物,它把整个画面连为一体,那就是小溪。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呢?放溪流声,小溪在——流着,在——流着,在——流着…..

  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如此勤劳的大儿子,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开心呢!

  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一个正在编鸡笼的二儿子呀,书中怎么写的,谁来读读,你看他编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更高兴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表现中。俗话说的好呀“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小儿。”小儿在哪儿呢?一起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小儿子是怎么剥莲蓬呢?“卧”是怎样的动作,还可以换成什么?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词语,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但夫妇俩最喜,辛弃疾也是最喜呀,这最中可有醉呀。

  五、悟诗情。

  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画面呀,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是呀,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情况。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当他征战沙场,他醉渴望的是什么?醉里挑灯看剑,当身在田园,醉里吴音相媚好,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流淌、流淌…..永远地流淌。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村居》 篇8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借助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翁媪、卧剥、相媚好、无赖”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场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难点:多层次诵读,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一:诗词对比,了解词的特点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诗,从未接触过词。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和词的不同之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村居”两个字,问学生:“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想到了农村生活,有的回答想到了农村人居住的房子。笔者接着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让学生读一读,并用一句话进行过渡:“在清代诗人高鼎的笔下,《村居》是一首诗,而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村居》却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诗与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对诗词异同的梳理,学生较容易发现词的三大特点:每行词的字数都不相等;词除了有题目,还有一个词牌名;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为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此环节通过诗词形式上的对比,使学生对词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味

  学习古诗文,不仅要正确读准字音,更要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分两步进行教学。

  1、正确诵读

  通过自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准一些难读的字音,并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如针对“翁媪”二字的读音,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偏旁部首的方法来理解“翁”是指老年男子,“媪”指老年女子,并用拆字理解的方法明白“翁媪”一词指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还有对比古今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如“无赖”的今义是贬义,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而在古代,“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又如“剥莲蓬”一词,学生很容易读错。笔者出示了“剥”的两个读音和不同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意思是用强制手段夺去,依照法律取消。学生根据意思很容易找出“剥”在这里指的是去掉莲蓬的皮,也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而“莲蓬”这个词中“蓬”一般读轻声,但在词中为了押韵要读它的第二声。

  2、读出韵味

  古诗词平仄有序、简短精炼,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这首词上阕压的是“ao”音:“小、草、好、媪”;下阕压的是后鼻音“ng”:“东、笼、蓬”。一般在朗读诗词中,读平声时,即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而读仄声时,即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诵读,读出了这首词的韵味。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翁”“媪”“无赖”的含义,读准“剥莲蓬”的字音,以及了解词的韵律,让学生能够把词句读顺,然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品悟词的韵味。

  (三)教学环节三:想象画面,感知词的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笔者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来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大意。这首词虽然只有8行46个字,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书本插图及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词句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词中描绘的这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笔者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想象:“

  1、感悟景之美(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来体会);

  2、感悟人之和谐(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溪头卧剥莲蓬’来体会)。”接着描绘出五幅画:乡村美景图、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让学生把这五幅画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说出这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说,一幅乡村美景图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设计摒弃了对古诗词繁琐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诗词特有的意境之美,不仅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了词的意思,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学环节四:紧扣词眼,感悟词的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词也不例外,抓住“词眼”展开教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首词的词眼是“喜”字。课上,笔者问学生:“通过诵读,你发现了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了吗?它就藏在这首词中。请大家用心读一读,找出最能表达词人此刻心情的那一个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喜”这个词眼。教师板书“喜”字后说:“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令他这么欣喜?”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归纳出作者“喜”的四个原因是:环境宁静、夫妻和美、两儿勤劳、小儿无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喜”字理解了作者对这户人家老头老太生活和美的喜爱、对两儿勤劳的喜爱、对小儿天真无邪的喜爱和对这与世无争的宁静村庄的喜爱之情。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的心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真正走进了词所创设的如诗般恬静的优美意境中。

  (五)教学环节五:背景补充,体悟作者的心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接着,笔者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读到这儿,老师的头脑中冒出了一个问号,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爱国词人,此时的他为什么不去赞美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士,而是极力地赞美这安宁平静的乡村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他们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

  如

  生1说:“因为他已经厌倦了战场的厮杀,现在他更向往安宁平静的生活。”

  生2说:“从这可以看出,他热爱和平,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远离战争、远离战场。”生3说:“因为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这家人一样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笔者顺势进行小结:“是啊,辛弃疾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能像这户人家一样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他不愧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中不光渗透出作者的‘喜’,更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在学习这首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词中宁静的乡村生活融入烽火连天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中,使学生了解到词中所描绘的安定祥和的环境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学生还从中感受到了词人对安宁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教学环节六:课外拓展,激发读词热情

  学完了课文《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还没画上句号,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不同风格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学生要理解这首词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诵读,再给他们讲解了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降低学生理解词句的难度。最后,笔者用一段话作为课堂结束语:“辛弃疾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有茅檐低小的宁静美好,也有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在不同的时期,他所写的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其中不变的是他那份浓浓的爱国热情。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读他的词,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爱国词人的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这首词,通过与《清平乐·村居》的相对比,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两首词虽然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为学生将来学习辛弃疾更多的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村居》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3、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6个。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的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描绘的美丽场景进行描述。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进行相关类别古诗的整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课前准备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文本与生活,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生自由说如生1: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生2: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青蛙醒了。)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欢快的歌。多么美好的春光啊!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释题:分别让学生用组词方式解释村和居,知道村居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居住。

  [设计意图]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画面、音乐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不懂得字词勾出来。

  2、用课件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a、我能读:莺、堤、拂、趁、村、童、散、归。

  b、我能找:下面的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字最象

  村、童、堤、散、归。

  c、我能说:用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帮助弱势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理解词句,深入感知。

  1、课文中你哪些词不懂?学生质疑,小组学习,师生共同解决。

  2、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下诗中美丽的画面。同桌互相为一组,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你是通过哪句话知道的。

  汇报自学情况

  预设:1、儿童散学归来早(课件播放:钟声、孩子们的喊叫声)听,听到了什么?(“放学了—”,“放风筝了—”)师:村里的孩子们多高兴啊!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第三句。(指名读,强调“归来早”这三个字要重读,“早”字带拖腔)

  2、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放风筝吗?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把风筝放上天的?(生叙述放风筝的过程)师:谁愿意上来表演放风筝?(学生上台表演)师:看,他的风筝上天啦!这是我们想怎么读“忙趁东风放纸鸢”请试试。(学生试读)师:快看,我们的风筝风得多高啊!快快找找你的风筝在哪?找到了吗?

  3、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学生看课件自由说。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4、草长莺飞二月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设计意图]善于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关键处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信息。

  四、放飞想象,发散思维。

  师:早春二月,鸟语花香,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里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好像看见了,放学的钟声响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生:我仿佛看见了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生:我好像也在那放风筝。

  师:这是春的气息,这是春的脚步。让我们在美美的读一读。

  [设计意图]巧妙运用“入情通文”,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学生入了情,就通了文,于是“情”与“文”就“接触”,就对话了,“人”就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

  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

  师:春天这么美好,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出示课件,展示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拓展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充实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拓展是联系的拓展,延伸是明了基础上的延伸。

  六、注重读写结合

  师:春天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村居》为題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生有的写话,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我们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由说到编再到创,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充分体验的成功。

  七、写字指导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分析字型,指导重点字。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字,能够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牢固,在汉字的比较过程中体会传统的汉字形体美

  八、采蜜集

  1、练习填古诗(课件出示)

  2、把《村居》中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说一说。写在采蜜集中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九、扩展活动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早春 竞放风筝

  学生绘画作品展示

《村居》 篇10

  授课:江苏省盐城市大丰第三小学 陈 飞

  整理:安徽省铜陵市金昌路小学  张鸿儒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出示音乐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生读:“bao”  “bo”

  师:带着这个字音再读一读。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把“剥”读错,老师纠正。)

  教师指导“莲蓬”读音。

  师:“读诗要慢一点”

  师:这首词有上下两段,中间停顿要长一点。同学们读得时候要注意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

  师:这首诗,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生:我能读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不能做,但是也不偷懒,用手轻轻把莲叶放在地上,用手剥着莲子,那样子可爱极了。

  师:“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

  生:我妈妈的单位上有个阿姨的孩子,回来不写作业,那个阿姨就说他的孩子有点“无赖”

  师:有点不听话的意思。

  生:可以体会到小孩的天真快活

  师:就指的是小儿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一会趴着一会躺着,很悠闲。

  生:小儿子腿晃着,说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着节拍,晃来晃去

  师:小儿子真够自在的。要是我的话,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可以从“大儿锄豆溪东”

  生:可以从“中儿正织鸡笼”

  师: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中儿是什么意思?

  生:中儿是二儿子,认认真真缝着鸡笼。

  师(笑):鸡笼不是用针线缝的,而是用竹子编成的。

  师: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

  生:大儿子多么勤劳,二儿子多么认真。

  师:怎么夸他们?

  生:你们很勤劳,你们很懂事。

  师:你们多么勤劳,多么懂事!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

  师:你的意思是说两个老奶奶?

  师:老爷爷和老奶奶。

  生:他们微微有点醉意,两个人在一起聊天。

  师:读懂了“醉”,喝醉了在一起说话。你对醉怎么看?

  生:被景色陶醉了,我从资料上看到的。

  师:这是资料里的,撇开资料,你会怎么看?

  生:从“吴音”可以看出来。

  师:老两口在聊天,说着什么呢?

  生:种地。

  师:如果让你去种地,你去会和谁去种地?

  生:和我老婆(笑)

  师:大儿子在种地,想着谁?

  生:想着年老的父母

  师:哪里看出真的年老了?

  生:从“白发”可以看出来。

  师:谁来读大儿的那句话?

  (生感情朗读)

  师:我听出劳动的快乐。

  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怎么读?

  (生读)

  师:你能体会“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相亲相爱,亲密无间的样子。

  师:就是写他们很融洽,很和谐。

  师:还哪个都没说到的地方?

  生:“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全家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但是关系很好!

  师:哪里没看到?

  生:“溪上青青草”

  师:看出什么? 

  生:风景很好。

  师板书

  生:溪边都是茂盛的小草。

  师: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师:你们还看到什么样的小溪?

  生:潺潺的

  生:清澈的

  师:还看到什么?

  生:荷花清香

  师:你就把自己看作一棵小草,看你能看到什么?

  生读(第一范文网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村居)本文转载

  师:默读这首词,把画面在你的心中理顺。

  (一个学生读)

  师:边听边想象,按顺序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读)(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你们先看到什么画面?

  生:看到“低小的茅檐”……

  (生读)

  师:你还看到什么画面?

  生:两个老人,喝醉了酒,亲热地聊天。

  师:怎么读?

  (生读)

  生:大儿子懂事勤劳,二儿子仔细地编制鸡笼。

  师:不看着书,能把句子给大家说一说吗?

  师:我们用看画面,说画面的方式就能把这首词记住。

  师: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生:茅檐低小,溪上轻轻草……

  师: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师:谁写好了?

  生:我最喜欢,这婀娜的荷叶,有的还是花蕾,含苞开放……看到它,唤起我美好的回忆。

  生:小儿包莲蓬,小儿子扎着小辫,南风吹着他的刘海,他双腿不停的摇晃,把莲叶轻轻放在地上……

  师:如果你在这个环境中,你也可以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可爱。

  生:老两口,亲亲热热用他们的语言说着悄悄话。

  师:人美、景美,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生: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生:快乐的村居生活

  生: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生平资料

  师: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师:大家齐读一遍。

  (放音乐,学生齐读)

  师:配上音乐,谁来给大家读读

  背景出示画面,学生读。

  师: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乡间生活……

  师:你多么希望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

  生: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师:好一个“安居乐业”!

  生:这个农家小院,生活非常丰富,非常美好,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情景想起自己的一生……

  师:那我们试着背一背。

  (师生齐背)

  师: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

  学生拍手相和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剥 bāo         青青草 

  bō              相媚好

  无赖

《村居》 篇11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

《村居》 篇12

  教学内容:《咏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

  教材分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2、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5、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1、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考虑、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朗诵、写作、(画画等)

  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分成四组:诗朗诵组、表演组、图画组。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

  2、学生分组讨论、创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3、分组展示表演。

  (1)诗朗诵组;

  a、学生朗读几首有关柳树的诗歌。

  b、全组一起配乐朗读《咏柳》。

  四、总结写法,网络拓展——延伸美。

  1、小结:诗写得精彩是因为作者观察仔细,能抓住柳树的特点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抒发真情,才使得我们对柳树,对春天的也产生了喜爱之情。希望同学们也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去观察身边的一切,领略身边的美景!

  你还知道哪些歌颂、赞美其它事物的诗?

  2、告诉学生相关古诗的网址拓展学生课外学习,并搜集。

  3、作业:画一幅春景图。

  五、板书设计

《村居》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火”字旁,掌握两个多音字“散”、“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多音字“散”、“长”。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或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画,谈话引入。

  (出示图画)乡村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青草生长,黄莺飞舞。春风的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白天渐渐长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放起了风筝。清朝有一个叫高鼎的诗人,看到这样美好的情景,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村居》(板书课题),请大家来读一读。

  二、熟读背诵古诗。

  1、“村”“居”是我们这课要学的生字,你给它们组个词吗?

  2、跟老师来一起读读这首古诗吧。

  3、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长”在本课读zhang,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chang)咱们来给这两个读音分别组组词吧。在这首小诗里,有很多个“长”,和同桌一起读读,读准“长”的发音。

  4、指读、齐读。

  5、质疑:关于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6、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练习:给意思相同的词语连线

  回来风筝放学

  散学归来纸鸢

  7、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定位联想,识记生字。

  1、读一读黑板上的字,如果忘记了哪个字的读音,就想一想它在古诗中的位置,肯定会帮你读出这个字的。

  2、按顺序读黑板上的字,打乱顺序读黑板上的生字。

  3、现在我们打开书,再读读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3、读一读黑板上的词,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二、识字、写字

  1、认识“火”字旁,指导书写。

  (出示“烟”)在烟字中,有一个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偏旁,它就是火字旁。认真观察,火字做旁有什么变化呢?

  2、指导书写“因”:(出示“因”。)看拼音,读读这个字。组词。注意先里面后封口的笔顺规则;大字的捺变点。

  3、本课中左窄右宽的字还有哪些?(村、堤)自己观察好字。同桌之间说一说怎么记住“散、放”,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写什么?

  4、(出示“散”)请大家读读这个字。拿出字典,看看它的另一个字音是什么。你发现这个多音字的发音规律了吗?

  5、写其它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