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画教案

2023-09-14

流动的画教案 篇1

  一、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把引导学生审美作为重点,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2、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美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3、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教学重点

  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课件显示: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诗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三、教学过程

  1、读出诗歌的形,披文入境发现美(课件显示) “读出形”即让学生通过读,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发现诗歌的美。这个环节通过3步来实施:

  ●“猜谜激趣,读题质疑”;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观画说景,感自然美”。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首优美的关于“画”的谜语诗。(课件演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习、探究。

  接着,让学生通过三次自读(课件显示:一读,自主解决课题质疑;二读,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三读,合作探究新的质疑),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利用课件“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课件演示:车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结合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头脑中唤起诗歌描绘的形象,读出诗歌的“形”。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步读懂诗歌。

  2、读出诗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赏美 “读出情”即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蕴涵的情感,由发现美进而到欣赏美,提高了审美的层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首先,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课件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等方式,(课件出示:品读:对比读、自主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二年级学生的生活感受毕竟有限,我用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略读课文,悟人文美”。通过“三读三说”学习诗歌的第二小节,(出示课件:三读三说——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分角色读,说说没读懂什么;集体读,说自己的感想。)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感悟到诗歌中蕴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此时,学生的理解已经层层深入,能明确地领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了。

  3、读出诗歌的神,导之以行创造美 这个环节里,我再次借助多媒体,通过两个方面和学生一起来感受、学习,引导学生读出语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

  ●“广泛阅读,拓展知识”。(出示课件:模拟网站)我试着让学生自主上网,广泛阅读课外资料,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通过泛读拓展,“读出神”。

  ●“感官阅读,延伸情感”。让学生通过课件“饱览祖国美丽河山”,(课件演示:一张中国地图,图上演示从长沙出发的铁轨图,链接著名风景点的美景)又一次让学生从感官上来“阅读“祖国的画,延伸情感。从课内知识自然地拓展到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来创造美!

  在迷人的风景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戛然而止,“课已尽而意无穷”。

  总之,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主完成对诗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力求在诗歌的教学上有所创新,“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

流动的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内容,自主识字9个。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生字,使自己更加了解祖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树立起努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在火车上看到的景色可美啦!今天我们就和一位小朋友一起登上火车,去看一幅流动的画!(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2.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二)自主识字

  1.一起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1)出示课件,这排字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记住他们的?

  (呜 腰 纱 扔 浮 颊 似 脏)

  学生观察后会发现,这排字都是形声字,有的可以读半边,如“呜 腰”,有的可以做换偏旁小魔术,如“纱扔”,有的可以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认识,如“浮 颊 似”。

  小结:这些都是形声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加减偏旁、换偏旁,或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认识它。

  将汉字归类,使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字的特点,并说出识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这里有两个难字:“梭”“橘”,谁能想出记住他的办法?出示课件。

  (3)出示课件,认识“忽“弄”;学习“弄字底”注意“弄”的读音。

  4巩固识字

  (一)游戏法检测。(课件)

  看!现在开来了一列小火车,满载着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生字朋友,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读对了,小火车就会继续前进。

  (二)随文识字,读准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化感悟

  (一)第一小节:

  1.创设情境读课文。请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开啦,让我们坐上这列火车,一起去看这幅流动的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是怎样的?放课件:

  2.(1)交流:课文读完了,小朋友们谁能来说说看到了什么?

  (2)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看看这幅流动的画,(出示)看过后,你觉得怎么样,有什么要说的?

  3.有感情地读一读书中对这幅流动的画的描写。

  4.出示对比句子,请学生读,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对比句子: 山腰飘着白纱    山腰飘着云

  汽车往来穿梭    汽车来来往往

  水库好似明镜    水库水很清

  从语言因素入手,设计了对比读,让学生在品读中增强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5.指导朗读

  a配乐朗诵。

  b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6.发散思维:火车在不断地前进,它又到了哪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续写课文,激发爱国情感。

  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说话,为写话打基础,拓展升华。

  (二)第二小节:

  1.看图谈感受。面对这样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做,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放课件)

  2.“我”忽然看见了什么?破折号后面会是什么?

  让学生想象,并了解破折号的作用。

  3.思考: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娃娃?为什么?

  读句子:“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要弄脏它!”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知道不弄脏它的原因吗?

  4. 国庆节就要到了,你也可能跟随父母坐上火车去外地旅游,你会怎么做?

  通过发散思维,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使其在内心油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5.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巩固字词

  自己喜欢读哪节就站起来读哪节。

  小结:课文里的小朋友是个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小朋友要向他学习,做个热爱祖国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文中的小作者用诗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喜爱之情,你还可以有什么方式表达你热爱祖国的感情呢?(画画,唱歌跳舞……)

  六、布置作业 (3选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画一画你眼中的祖国 。

  3.用手中的相机摄下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

  4.抄一段能表达出你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