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1
课题名称:《画家和牧童》(2011年4月获郑州市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组21课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3个生字,读准字音。会写“抹、拱、挤”3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1至4自然段,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学习重点:认识1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学习1至4自然段,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学习活动:
(一)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唐朝有一位大画家,他叫?还有一位主人公是?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发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1课《画家和牧童》看看吧!教师板书(爱学习的小朋友可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学习 共同识字
1.正音
师:同学们精神面貌很好,我想把这些鲜花送给同学们,谁能通过读让鲜花开放呢?(指名读,检查字音。)
生:购、抹。
生:批。
……
师:哪些字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齐读后鼻音生字。)
2.检查预习情况。
师:通过预习,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记住这些生字?
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吧。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好办法?
生:墨水很黑“墨”。
生:渐渐的“渐”换成“竖心旁”变成“惭”。
师:你用熟字换偏旁记住了新字,很好。
生:把“哄”换成了“提手旁”变成了“拱”。
师:注意它的读音是第三声。请再读一遍。
生:拱。
师:你很善于动脑,很会学习。
……
3.学习、检查生字词。
师:你会运用它们吗?谁来组词?
生:价钱、购买、墨水。
生:和蔼、批评。
生:苍蝇、惭愧。
……
师:这些字在文中找到了新朋友,你认识它们吗?
(同桌读后,再开火车进行检查。)
4.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师:同学们词语读得准确,我相信课文你也能读好,一人一段谁来试试?读的同学争取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看着书认真听。(遇到问题停下来全班解决。)
师评价:同学们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表扬。
(三)指导朗读 读中感悟
1.提出“著名”。
师:通过你的预习,谁能说说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这个句子说得真完整,请坐。(板书:著名)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著名?
生:出名、有名。
师:看我们帮助它找了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就帮助我们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二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受到戴嵩是一位著名画家的句子。
生:自由读一、二段。
师:哪句话让你感受到戴嵩很著名?
3.学习感受戴嵩著名的句子。
(1)学习戴嵩作画的句子。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②学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这个句子中,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啊? 生:“浓墨涂抹”什么意思?
生:“轻笔细描”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帮他们?
生:“浓墨涂抹”就是用很多墨水来画画,“轻笔细描”就是轻轻地画画。
师: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谢谢请坐。这两个词语是我国国画中的的绘画技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画法,我们来欣赏一幅图,谁来指一指,这幅画中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
生:(上台指一指)。
师:让我们边画边读吧!
师:有时我们借助生动的画面和动作就能体会出词语的意思。
③再读句子。
师: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戴嵩的画技高超?
学生展示。
④教师范读
师: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画得很用心。
生:他画得很专心。
师:他“一会儿……一会儿……”这说明他画得快而熟练。
⑤学生展示
师: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戴嵩的画技高超?戴嵩画画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熟练。戴嵩真不愧是一位的著名画家呀!还有哪句话能体现出戴嵩的著名?
(2)感受“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找找有什么不一样?
生:少了“一”和“就”。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齐读)
②通过比较感受戴嵩的画很受欢迎。
师: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两个句子的不同?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点不同的感觉了,老师再来读读,你能听出点什么?
生:如果没有“一”和“就”,就表现不出他的画一下子把人们吸引住了的意味了。
生:没有“一”和“就”,可能就变成挂出来好长时间,人们才来观赏。
生:有了“一”和“就”大家很喜欢他画的画。
师: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戴嵩的画非常受欢迎。
师:女生试试。男生试试。
③练习说话。
师:谁能用“一……就……”说一句话。
生:明星一出来就被记者盯上了。
生:妈妈一回家就马上做饭。
生:我一放学就回家写作业。
……
④小结、齐读
师:戴嵩的画如此受欢迎,他真不愧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还有哪句话让你感受到戴嵩的著名。
(3)感受“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生: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从哪可以看出他很著名?
生:大家都争着买画。
生:大家都花大价钱买画。
师:只有一副《斗牛图》大家都想买,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这样的情景。
生:(读句子。)
师:大家争着买戴嵩的画。看来他真不愧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4.指导3-4节,体会夸赞的句子
师:这么著名的画家,这么栩栩如生的一幅画,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文中大家都是怎么夸赞戴嵩的?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戴嵩的画大家争抢着花大价钱购买,这么一副惟妙惟肖的画。谁能通过夸赞,让大家感受到戴嵩的画技高超吧。
生:(指名读)
师:这牛从画上出来了,谁再来读?
生:(指名读)
师:。我听出了你一边欣赏一边慢慢夸赞。
生:(指名读)
师:你这是发自内心由衷地夸赞。
(3)学习“夸赞、称赞、赞扬”
师:这里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找找看!
生:夸赞、称赞、赞扬。
师: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呀!同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吧。生齐读。
(4)学生夸。
师: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来夸赞他呢?
生:你画得太棒了。
生:我要向你学习,努力学习画画,因为我也喜欢画画。
(5)理解“纷纷”。
师:就是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七嘴八舌都在夸,这就叫做“纷纷夸赞”,这足以证明戴嵩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
(五)书写指导
1.学习“抹”。
师:词语中的“抹”这个字是要求会写的。谁来说说写好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1)总结方法,指导书写。
生: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生:字在横中线、竖中线的位置。
师:写字时,应先观察结构,再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板书范写,强调字型注意事项,生书空。)
(2)学生书写。
师:请在书中田字格中描一遍写一遍。
(3)同桌互评。
2.学习“挤、拱”。
师:还有两个带提手旁的字。(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结合刚才的方法,谁来所说怎么写好这两个字?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
生: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
(2)学生书写。
师:相信你一定能在刚才的基础上将这两个字写的又正确又美观。(强调写字姿势)
(3)展示、点评。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著名的画家(戴嵩),文中的牧童会怎样评价戴嵩的画?又会有什么故事发生?下课后读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课后反思:
字词教学在低段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整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发现,教会学生运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并练习运用词语是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如果学生真的能很好地在生活中主动运用课上学过的知识,那么我们的课就是有效的,就是对学生有益的。如,教学难理解的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我借助水墨画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时适时地出现这幅画,让学生在画中找到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部分,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再比如在引导学生练习夸赞的时候,我出示了三个课外的词语,先读一读,认识它们,再练一练,试着用上它们,最后说一说,说出生动的句子。学生由一开始接触词语到最后运用词语,这个过程,就是积累运用的过程,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课后点评:
《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一课时,结合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教师能通过读书帮助学生理解“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通过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感受围观的人对他的夸赞来体会“著名”的含义;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寻找近义词、结合上下文、结合画面等方法来落实;识字方面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在课上交流识字感受或注意的字音、字形。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鼓励学生质疑、自读自悟、读悟结合。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2
师:同学们,我们初次见面,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生:张丹。
师:诶,我想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你来说说?
生:张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是你们的老师告诉你们的,是吗?好,很好,请坐。再来叫叫我的名字。
生:张丹
师:如果后面能加上老师两个字就更好了。再来一下。
生:张丹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真好!
师:你还知道我的什么信息呀?说一说。你来。
生1:我还知道你是来自内蒙古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我也是老师告诉我。
师:也是老师告诉你的,很好,请坐。你也想说,来。
生2:你也是来自内蒙古的,也是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好的。老师的家乡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我的学校,在我的班级,也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孩子们,通过交流,同学们对我有一定的认识,我也想认识认识你们,谁想告诉我你叫什么?哎呀,举手的同学真不少!特别想告诉我你的名字的,请你把手举得高高的,哎呀,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了,那请你赶紧站起来,大声地喊出你的名字吧!来,谁来?站起来?大声地喊出你的名字!快!来!站起来!你来。
生1:我叫胡欣阳。
师:声音很洪亮。你呢?
生2:我叫杨浩坤。
师:你呢?
生3:我叫胡斌雨。
师:试一试直接站起来向我喊出你的名字。来,试一试。站起来。哎呀,同学们的胆子有点儿小。
生4:我叫马金童。(有一个学生轻声说了)
师:哎呀,你的。再来一遍。
生4:我叫马金童。
师:多勇敢的孩子呀!谁能?
生纷纷站起来说自己的名字。
师:孩子们,你们真热情,真勇敢。谢谢大家。除了名字,老师还想了解你的其他信息,谁能来说一说。请你来。
生1:我是实验小学二年级六班的李启文。
师:我知道你除了是二年级六班的,你们班的名字还叫做春晖班,是吗?很高兴认识你。还有吗?请你来。
生2:我叫马金童,我,额……
师:没想好,是吗?可以再想一想,还有想说的同学吗?来,这边的同学,请你来。
生3:我来自银川市实验小学二六班的,我的名字叫马壮。
师:说话很完整,而且这位同学说话的时候小腰板儿挺得直直的,站得多精神呀!请你来。
生4:我在实验小学,我在实验小学上学,我的名字叫韩书征,我学号是2号。
师:我还知道了你的学号,下次说话的时候语速再放慢一点,让所有的人都挺清楚,好吗?你来说说。
生5:我是实验小学春晖班的王子恒,我的学号是3号。
师:哦,你们俩的学号是挨着的,是吧?除了你是哪里的,你是哪个班的,你还可以告诉我?
生6:我的家乡是陕西。
师:哦,你家乡是陕西的,在银川上学,是吗?诶,好的。还可以告诉我?
生7:我的家乡在福建永安。
师:哎呀,你的可是挺远的。好,除了这些你还可以告诉我你的爱好、你最喜欢做些什么,你的好朋友是谁?说一说。
生8:我的爱好是美术,我最喜欢画画。
师:我也喜欢画画。我们握握手吧!你喜欢画什么呀?
生8:我最喜欢画景物,相信你画的景物一定很美,请坐。你呢?
生9:我的爱好是体育。
师:运动健将,是吧?请坐。你也想说,来。
生10:我的爱好是小提琴,我喜欢音乐。
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拉出非常优美的曲子。请坐,这个同学特别好,他敢看着我的眼睛和我来说话,他非常善于和人交流。孩子们,通过我们短暂的交流,我认识了你,你认识了我,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了,已经成了好朋友了,请你再看一看你的课文纸摆放好了吗?
生集体:摆放好了。
师:请你从文具盒中拿出一支铅笔,放在课文纸的旁边。(学生放铅笔)
师:孩子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上)。
师:上课。
生集体:(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唐朝有一位大画家,谁能来读读他的名字。请你来。
生1:戴嵩。
师:声音很宏亮。你也来读读。
生2:戴嵩。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戴嵩。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认真看我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21画家和牧童)
齐读课题,21起。
生:21
画家和牧童。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朗读课文,注意结合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了难读的字词可以用一个小三角标记在它的下面,并且多读几遍,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读课文的姿势坐得真端正、真精神。刚才在你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难读的字词?说一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请你来说。
生1:这个“戴嵩”的“嵩”第二个字时后鼻音不是前鼻音。
师:你说的真好。那你领着同学们把这个字读一遍,来。
生1:sōng,嵩。
生齐读:sōng,嵩。
师:很好,请坐。还有吗?还有难读的吗?来。
生2:就是我觉得最后一句第六自然段那个“拱手”我老读错,我希望大家别读错那个“拱手”。
师:好,请坐。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词语。谁来领着大家读读这个词,请你来。
生3:拱手。
生齐读:拱手。
师:请坐。这是一个动作,我们来做做这个动作,怎么做?
生做动作。
师:哦,做的不太对。看我,古人在对别人表示尊敬的时候都会两手相抱于胸前做拱手的动作。
师:做一做,诶,都做做。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拱手。
师:看来课文中不好读的地方还不少呢!同学们,赶快借着拼音自己读一读课后需要认识的生字吧,争取读准字音,开始吧!
生自由读生字。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我想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哪个组愿意啊?注意读的时候啊读的同学声音宏亮,并且读完之后把话筒传给后面的同学,听的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对了,请你大声地跟着他来读;如果他读错了,举起小手,我会请你来帮他纠正。来,请你吧。欸。
生1:购买,购买。
生齐读:购买,购买。
生2:跳起,跳起。
生齐读:跳起,跳起。
生3:牛蝇,牛蝇。
生齐读:牛蝇,牛蝇。
生4:价钱,价钱。
生齐读:价钱,价钱。
生5:惭愧,惭愧。
生齐读:惭愧,惭愧。
师:后边的同学稍等,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生6:都是竖心旁。
师:那你们猜一猜都带有竖心旁这个词语的意思和什么有关系?
生:跟心情。(个别学生说的)
师:和什么有关系?
生:心。
师:和我们的心情有关系。再来读这个词语。
生:惭愧 惭愧。
师:该谁了?
生7:和蔼,和蔼。
生齐读:和蔼,和蔼。
生8:驱赶,驱赶。
生齐读:驱赶,驱赶。
生9:戴嵩,戴嵩。
生齐读:戴嵩,戴嵩。
生10 :拱手,拱手。
生齐读:拱手,拱手。
师:有点儿小问题,来。请你来帮他纠正。
生11:拱手,拱手。
师:你再来读一遍。
生10:拱手,拱手。
师:很有进步。一起再来读读。
生:拱手,拱手。
生12:浓墨涂抹,浓墨涂抹。
生齐读:浓墨涂抹,浓墨涂抹。
生13:购买,购买。
生齐读:购买,购买。
生14:跳起,跳起。
生齐读:跳起,跳起。
生15:牛蝇,牛蝇。
生齐读:牛蝇,牛蝇。
生16:价钱,价钱。
生齐读:价钱,价钱。
师:好的,谢谢。这位同学再来把这个词读一遍,来。
生11:拱手,拱手。
师: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生:拱手,拱手。
师:生词大家读准确了,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有一个句子读得不太准。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请你来吧!
生1: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师:请坐,请注意红色的字。这个字在这里读一声“jiā”,请你跟我来读,jiā。
生:jiā。
师:夹在。
生:夹在。
师: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生: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师:请你学着我的样子把拼音标在它的上面,这样再读课文的时候就不会读错了。第五自然段。(生标拼音)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看着大屏幕。两牛相斗的时候,读。
生: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师:难读的句子我们也读好了,相信课文也一定难不倒同学们,请这组同学开火车,一人读一段。请哪组同学来,这组吧!来,其他同学认真听。我帮你拿着,来读吧。来。
生1:唐朝……。
师:请你把课题也读上。
生1::21画家和牧童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好请坐。
生2: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画什么呢?戴嵩默思片刻,决定画一副(第四声)《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看了纷纷称赞。
师:请你注意这个词语,跟我来读,“沉思片刻”。
生2:沉思片刻。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沉思片刻。
生:沉思片刻。
师:一幅(第二声)《斗牛图》。
生:一幅《斗牛图》。
师:会了吗?好请坐。第三段。
生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生4:“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jiào)书先生赞扬道。
师:请你跟我读,教(jiāo)书先生,来。
生4:教(jiāo)书先生。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教(jiāo)书先生。
生:教(jiāo)书先生。
师:第五段。
生5:“画错啦,画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 “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您没有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师:真棒!最后一段。
生6: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导。”
师:请坐。同学们把课文读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了不起。相信对文中的主人公戴嵩也有一定的了解,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读吧,先读。
生自己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请你来说。
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哎呀,这个句子真完整,请坐。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著名呢?请你来说。
生:就是特别有名的人。
师:非常好。
师:看,我们帮助它找了一个意思非常相近的词语,就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了。说戴嵩著名,那戴嵩的话也一定非常高超,文中有一个描写他作画的句子,自己快来读一读吧。
生自己读“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这个句子中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啊?有吗?请你来。
生:我不知道“浓墨涂抹”是什么意思?
师:浓墨涂抹,还有吗?
生:我不知道轻笔细描。
师:哦,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语谁知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呀?
生1:“浓墨涂抹”是很浓的墨水涂上去,“轻笔细描”就是比较轻一点,在上头描。
师:好,请坐,这两个词语呀是我国国画中的绘画技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画法。我们来欣赏一幅画,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呢?请这位男同学。
师:这里是“浓墨涂抹”,哦,上面的,很好,请回。
师:现在你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
生:知道。
师:有时候啊,借助生动的画面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语,把它他们积累下来。“浓墨涂抹”,读。
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理解了词语,相信读课文的时候呀就有更深的体会了。自己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戴嵩的画技高超,自己读吧。
生自己读“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谁想来读一读呀?请这位同学来读吧。
生1: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能说说你这次读得感受,你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画得很好看。
师:画得非常好。他(老师停顿了一下)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通过我的朗读,你有感觉到了什么,他画得怎么样?
生2:他画得很用心。
师:是呀,他画的很用心,很熟练。他画的又快又好,真不愧是一位?
生:著名的画家。
师:所以课文的第一段才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来观赏。同学们拿起课文纸,再来读读第一段。唐朝,起。
生: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人们都称赞了些什么,自己来读一读。
生自己读人们称赞的话。
师:谁来读一读,你找到了哪里?请你来。
生1: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好,请坐。还有吗?请你来。
生2:“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师:好,请坐。谁能看着大屏幕,再来读一读两个句子。请你来吧。
生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欣赏这幅绝妙之作呀?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看,画上的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相信你看到了这幅画一定有更深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再来好好读读这两个句子吧。自己读,读吧。
生自己读。
师:看着这生动的画面,我们不禁想起了刚刚戴嵩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一幅绝妙之作,难怪围观的人看了都要情不自禁地夸赞他,谁来,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4:“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请你听我来读。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你能再读一遍吗?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来。
生4:“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多有进步啊!请坐。谁还想来读一读?谁还敢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5:“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我听出了你由衷地赞赏,还有想读的同学吗?谁来,请你来。
生6:“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哎呀,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称赞了。孩子们,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3个句子吧。围观的人看了……,开始。
生: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读得句子当中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呢,发现了吗?看!你发现了,说一说。
生:夸赞,称赞,赞扬。
师:真棒!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请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吧,夸赞,读。
生:夸赞夸赞,称赞称赞,赞扬赞扬。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呀!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夸赞夸赞,读。
生:夸赞夸赞,称赞称赞,赞扬赞扬。
师: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惟妙惟肖的画作,你也情不自禁地想来夸赞夸赞,你会说些什么呢?先想一想。请你来说。
生1:我会说你画得太棒了。
师:如果我就是戴嵩,你对着我要怎么来说呀?来。
生1:我就说你……。
师:把“我就说”三个字去掉,直接说你要夸赞的内容,来。
生1:你画得太棒了。
师:说出了你由衷的感受,还有吗?还有想夸的同学,来。
生2: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可真丰富。(学生都笑了)
师:有点儿小问题,你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小孩子,先起立,您画的这两头牛不是说两头斗牛图,明白了吗?再说一遍。
生2:您画的这两头牛可真丰富。
师:如果把“丰富”换成另外的词就更好了。能换成什么词?帮帮他。
生3:美妙。
师:可以。能换成什么词?
生4:漂亮。
师:漂亮。孩子们,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这样形容画作精美的词语,如果我们在夸的时候呀,也能用上累死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了。我来给大家推荐几个词语。先跟我来读一读。活灵活现。
生:活灵活现。
师:栩栩如生。
生:栩栩如生。
师:惟妙惟肖。
生:惟妙惟肖。
师:这三个课外词语能帮助我们把句子说得生动呢!你想来试一试吗?这样吧,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座位上练一练,和同桌同学的互相说一说,一会儿我们找同学来说。开始吧。
生练习说。
师:谁想来说一说?请你来吧!
生1:您画的两头牛真是活灵活现!
师:不仅说出了你的感受,还让我们感到了那种感受,真了不起!来。
生2:您画的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
师:是啊,说出了你的心声。还有想夸赞的同学吗?请你来。
生3:您画的这幅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呀!
师:一位小姑娘赞叹道。还有吗?请你来。
生4:您画的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师:多了不起,用上了两个积累的词语呢!来。
生5:您画的斗牛图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yǔ yǔ)如生(台下学生一片笑声)栩栩(xǔ xǔ)如生,您画的斗牛图活灵活怪(笑声),惟妙惟肖……
师:看清楚孩子,来,跟着我一起说。
生5:您画的斗牛图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看把积累的词语用在我们的表达中,我们的语言就更生动了,多好呀,再来。
生6:您画的斗牛图真是惟妙惟肖。
师:真好,孩子们,如果能在你刚才说的句子的基础上呀把我们刚才积累的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再用上就更好了。我夸赞道……我赞扬道……。谁再来试试。谁再来试试。来。
生7:我想……。您画的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师:我……
生7:我夸赞道。
师:好,请坐。还有想说的同学吗?请你来。
生8:“您画的斗牛图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我称赞道。
师:真棒。了不起。孩子们,看,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七嘴八舌地都在夸赞,这样夸就叫做“纷纷夸赞”,这足以证明戴嵩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你还能把他们读准确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一个词读,你们平时读几遍?
生:2遍。
师:行,咱们一个词读2遍。来。
生:夸赞夸赞,称赞称赞,赞扬赞扬,(这个词听不清)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浓墨涂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轻笔细描。
师:后面的几个词语读得不太整齐,再来一遍,咱们速度统一,来。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来。
生: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浓墨涂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轻笔细描。
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积累并且运用这些词语。再来把这个词读一遍儿。
生:浓墨涂抹。
师:这个词中的“抹”字时我们今天要学习写的一个字。请你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站位,说一说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请你来。
生1:这个提手旁的一横不能再横中线上,那个末一的末的一横要在横中线上,第一横不能在横中线上。
师:他说出了这个字三横的位置。观察得很仔细。来。
生2:“抹”的旁边的“末”这竖不能在横中线上。
师:他要写在竖中线的?
生2:旁边。
师:右边。还有吗?
生3:旁边的这个“末”那个竖不能顶天立地。
师:对了,虽然很长,但是不能顶天立地,上下都要留有空余。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写写这个字。这是一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提手旁请同学们注意,第一笔横摇写在左半格横中线的上边,二笔竖钩要写得长而直,但不要顶天立地,三笔提请同学们注意,它起笔的地方呀要比横靠左一些,写在横中线的下面,右边期末的“末”上横长下横短,和提手旁横的位置一样高,第二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稍稍向右倾斜一点,竖要和提手旁的竖钩一样长,注意写在竖中线的右边,左边撇右边捺。好了,同学们,请你打开你的课文纸认真地在你的课文纸上把这个“抹”就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拿起铅笔就写一遍。
学生书写“抹”字。
师巡视时的话。
师:写到后边的格里,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写完了吗?不错。
师:写在课文纸第二页,第二页不是有课后的生字吗?很好。
师:写完了吗?写完的同学请你抬起头来,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字写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举手说一说。请你帮着我拿着话筒,递给那边的同学,好吗?来,递给那边的同学,举手的同学,继续举着手,刚才看见你。对,这个字有什么问题吗?
生1:他那个字就是那个睡倒了,往右边睡倒了一点。
师:哦,往右边倒了一点,整体的字形稍稍有点歪,是吧?还有吗?那我们应该把这个竖写得再直一些。还有吗?来。
生2:我觉得他那个撇小一半。
师:撇对吧,要注意撇捺对称是吧?
生3:他两个竖要一样长,但他右边的竖有点长了。
师:吸取了刚才的经验,相信同学们这一次再写这个字一定能把这个字比刚才……好了,孩子,回来吧。一定能够比刚才呀写得更加得正确和美观,好了,在这个字的旁边再写一遍。
学生再次书写“抹”,师巡视。
师:写完的同学,我们再来看这个字。这回是不是比刚才有进步多了?但是还是要注意右边竖再长一点和左边的竖钩一样长就更好了,但是很有进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抹”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读。
生:浓墨涂抹。
师:课文中还有2个带有提手旁的字需要我们来写呢!第一个是(拱)第二个是(挤),如果你能用上刚才写字的方法,认真地来书写,你的字一定能够工整和美观,写一写。把“挤”和“拱”各写一遍。
生书写:挤、拱。
师:写完的同学请你坐好了。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同学写的字,是不是写得非常有进步呀?
生:是。
师:孩子们,用上我们的写字方法我们的字就一定能写得工整又美观了,这节课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著名的画家?
生:戴嵩。
师:课题是《画家和牧童》,小牧童是如何看待戴嵩的这幅画的呢?戴嵩的画技,戴嵩的著名又仅仅体现在画技高超上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谢谢我们春晖班的孩子们。再见!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3
[情境说明]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一方面表现了戴嵩的虚心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了小牧童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采取对比的手法进行教学,将围观人与牧童的语言、围观人与戴嵩的态度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到戴嵩的虚心与小牧童的勇敢。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见到你们真高兴,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背古诗,是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怎么样?《所见》这首诗谁会背?(许多同学举手)哟,这么多同学都会背,那一起背吧!
生:(齐背)
师:背得真好!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谁吗?
生:牧童。
师:知道牧童是做什么的吗?
生:我知道,牧童是放牛的。
生:我知道放羊的、放马的也可以称为牧童。
[城里的孩子很少看到牧童,对这个词可能理解不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让学生通过回忆、理解牧童的意思。]
师:是啊,你了解的真多。我们把放牧的小孩子都可以称为牧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一个小牧童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写字的时候要认真,一笔一画的写,注意这个“牧”字,它是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牛字旁,右边一个反文旁,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指导写字是低年级的一个重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指导写字。]
师: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吗?
生:画画得好的。
生:画画得棒的。
师:那我们班班长画画得很好,能说他是画家吗?
生:不能。
师:那个擅长于画马的徐悲鸿是画家吗?
生:是。
生:我知道了画画得特别好的人才能称为画家。
生:画画得好而且有名气的人称为画家。
[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
师:对了,画画得好而且出名的人才能称为是画家。那么这个小小的牧童和画家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去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
师: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生:我知道戴嵩虽然是唐朝的大画家,但是他却能向一个小牧童学习。
生:我还知道小牧童很勇敢,他敢向大画家指出错误。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大家都知道我国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戴嵩)可不能读成了戴高了(生笑)。一起喊一喊他的名字吧!
[指导随文识字,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
生:(齐读)
师: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知道什么叫著名吗?
生:有名,画画得好。
三、精读感悟
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很著名、画画得好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
知道什么叫默读吗?就是不出声,用心读,边读边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小应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画画得很好。
师:是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生:我从“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知道戴嵩的画画得很好。
(相机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戴嵩的画多么受人们欢迎啊!谁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呢?
生: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
生: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来,同学们就抢着回答,多快呀。(生笑)
[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还从第一自然段的哪些句子看出载嵩的画画得很好呢?
生:“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从这里我看出他画画得很好。
师:看来戴嵩的画画得的确很好,真令人佩服。你们喜欢他吗?来,把你们的心情带到课文中去读一读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戴嵩的画不仅画得好,还画得很快呢,你发现了吗?
生:我从“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从这个“沉思片刻”我知道,戴嵩想得很快。
师:沉思片刻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想了一小会。
师:看来他构思的确很快。
生:我从“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他画画得很快。
师:你真会读书。
(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这儿有两个词写得特别好,是哪两个词呢?
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这是国画中的两种画画技巧,你们看,老师这儿有一幅斗牛图,你们说哪儿是浓墨涂抹,哪儿是轻笔细描?(生指图说)
[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句画,看看你能看到些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里认真的画画。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斗牛图》。
生:我感觉到戴嵩画画的技术很好,画得很快。
师:是啊,戴嵩的画技真是太高超了,咱们们再去感受一下好吗?(齐读)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戴嵩的画画得很好呢?
生:我从围观的人的夸赞声中感受到戴嵩的画画得很好。
师:是吗?请你读一读。
师:谁能学着商人的样子称赞一下?(生读)
师:嗯,你是这样读的。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我想向他学习。
师:你真是个虚心的孩子,相信你也能读得很好。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但是我想比他读得更好。
师:有志气,请你读吧!掌声鼓励他。
师:谁能学着教书先生的样子称赞一下。
师:你是这样称赞的。我也想读,给机会吗?(给)
(师边读边做动作)
师:你觉得我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好,还带了动作。
师:大家都想读吧?(想)好,想读谁的话就读读谁的话,自由地夸一夸吧!
师:想扮演商人的同学站起来,想扮演教书先生的人站起来。老师来读旁白,我们分角色来读好吗?
[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对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要重学生的个性,提畅个性化朗读。]
师:这里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它们都表示赞美的意思,你们发现了吗?(夸赞、称赞、赞扬)看来呀,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咱们一起来把这几个词读一读。(生读)
师:咦,同学们,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不是)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
生:哎呀,你真不愧为大画家啊,实在是画得太像了。
生:画得太神了,这两头牛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了一样。
师:对,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赞美,就叫做纷纷夸赞。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夸赞大画家的画,可是,却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是谁呢?(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牧童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师:谁还来大点声喊一喊?
(生读)
师:小牧童为什么喊这么大声啊?
生:因为人太多,他怕别人听不见。
生:这可是大画家的画,他不能让画家把错的画给别人看,
师:大家也来扮演小牧童大声喊一喊吧!听了小牧童这炸雷一样的喊声,围观的人都怎么样了?(看图)(呆住了)这个“呆”字怎么记?
生: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木。
生:一个人张着嘴,像木头一样。
生:“呆若木鸡”的呆。
师:真好,你通过成语来记住了这个字。你们来做个呆住的样子试试。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想什么?
生: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
生:你这小毛孩,你知道什么呀?别胡说!
师:到底是大画家画错了,还是小牧童说错了呢?我们读一读5、6自然段就知道了。
师:到底是谁错了?
生:画家。
师:错哪了呢?现在我就是戴嵩,谁来给我讲明白了。(指名对照图讲)从这位小牧童的话中,我明白哪错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咱们把小牧童的话一起读一读吧!
师:面对小牧童的批评,戴嵩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虚心地接受。
师:从哪里看出来戴嵩很虚心?
生:“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可以看出戴嵩很虚心。(板书:和蔼)
(师做两种表情,让学生说哪一种是和蔼)
师:让我们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吧!
生:从“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我知道戴嵩很虚心。(板书:惭愧)
师:看,“惭愧”两字都有个什么旁?
生:竖心旁,说明心里不舒服。
师:说得真好,能联系偏旁理解意思。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因为他的确没的看到过两牛相斗的情形。
师:好请同桌同学一个演戴嵩、一个演小牧童,读一读5、6自然段。
(生分角色读、指名表演)
师:同学们,那么多人都没有看出画家的错,为什么只有小牧童能指出来呢?
生:因为他每天放牛,认真看了两牛相斗的情形。
师:是啊,要想发现别人的不足,还必须建立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同学们面对著名的画家,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小牧童指出了他的错误,你觉得这个小牧童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很勇敢。
生:我觉得他很了不起,我要向他学习。
师:是啊,当我们发现了别人的错误时,就应该勇敢的指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吗?
(课件出示:我想说…… )
生: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
生: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生: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想想。
师:你还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吗?
生: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大画家虚心向别人请教。
生:我们要向牧童学习勇敢地指出别人的错误。
生:我们要向牧童学习认真的观察生活中的事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不论是大画家的虚心,还是小牧童的勇敢都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习。正因为戴嵩虚心听取了小牧童的意见,以后每天都到乡村观察两牛相斗的情形,后来再次画了“斗牛图”,你们看,(课件出示)这幅图更加逼真,更加栩栩如生,成了流传百世的名画,这幅画现在珍藏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馆。
师: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收获吗?老师还有几句名言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体会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4,懂得要敢于提意见,也要谦虚谨慎,从中获得生活的启迪和教育.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抓住言行,通过朗读,想象,自行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可贵品质,有所启发.
教学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设置悬念
1,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得大一些,"牧童"写得小一些.
2,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把擅长画画,画画得特别好的人称为"画家".舞跳得特别棒的人,我们称他为什么 你还知道有什么"家"
4,咱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最难读的一个词语写在卡纸上,把认为最难读的一句话划下来,多读几次.
2,把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贴在黑板上,请小老师领读.
注意:字音——惭cán愧,蔼ǎi
扩词——批,驱,蝇
动作表情识字——惭愧(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感觉 ),抹,戴,翘,拱
联系生活识字——平价商场,好又多购物中心,墨水瓶
3,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句子,指导朗读.
4,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你最喜欢哪个人 为什么
三,以读促悟 学习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用笔划出能体现戴嵩的画画本领很高的句子来.
2,交流.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a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听老师读:"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有什么不同吗
c,用"一……就……"说一句话.
d,指导读出赞叹之情.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a,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指导朗读对比.
c,想象:他还会"一会儿……一会儿……"
(2)围观的人看了,是怎样夸赞的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a,谁能读出商人称赞的语气 评价.全班齐读.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b,围观的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吗 (不是)
e,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呢 指名说;想夸就站起来夸吧!
小结: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这就是"纷纷夸赞".
3,设疑: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积累运用 夯实双基
比较这两句话中的"一":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说明戴嵩画得很快.)
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五,指导写字 动脑动手
出示: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 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巩固旧知
二,以疑导学 品读课文5,6自然段
(一)走近牧童
1,小牧童是个怎样的人 读一读5—6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
(1)"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如同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a,这个牧童的喊声像炸雷一样,谁来扮演牧童大声地喊一喊.
b,围观的人听了有什么表情 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师读生做表情.
(2)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却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的样子.你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
3,小结:板书:会观察 勇敢
4,读一读这句话,请你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修改这幅斗牛图.
(二)体会戴嵩的"虚心"
1,再次读一读5—6段,你又从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戴嵩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
原句去掉"和蔼"和原句比较读,理解戴嵩的虚心.
(2)"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戴嵩说这句话时做了个什么动作 拱手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什么时候会对什么人拱手呢 配上动作说这句话.做拱手的动作.
师随机小结: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小牧童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
三,自悟自得 敢于评价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戴嵩说些什么,想对牧童说些什么.
(出示填空"我想说")
我想对戴嵩说:( )
我想对牧童说:( )
四,回扣课题 总结欣赏
1,再看课题,现在你觉得老师这样写课题合适吗 为什么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2,总结,欣赏.
欣赏戴嵩的《三牛图》,《归牧图》,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名画.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画家 著名 虚心
了不起
牧童 会观察 勇敢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仍然是识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文,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到的关于“人无完人,需要向别人虚心学习”的故事3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那他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画家与牧童间的故事吧!
二、识字写字
识字: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2.交流识记的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 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 共-拱
(3)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渐-惭 瑰-愧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联系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购”镇上的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玉米”几个字。
3.交流生词:夸赞 称赞 赞扬 和蔼 惭愧观赏 沉思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4.交流收集的好句子。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用!
(4)"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5)"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抹、挤、拱、批”这四个字都有提手旁。写“抹”字,把提手旁和“周末”的“末”字合起来;写“挤”字,把提手旁和“整齐”的 “齐”合起来;写“拱”字,把提手旁和“共同”的“共”合起来;写“批”字,把提手旁和“比赛”的“比”合起来。“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一前两撇写法不同。“钱”字和“浅”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2)示范指导。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和斜钩的写法。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如果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每个字读对,每个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2、同学们读得很投入,相信一定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3、指名请同学朗读
4、说说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
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2)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3)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师边引导学生发言边作板书:画家:著名、虚心 牧童:会观察、说真话 引导学生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了不起。并作板书。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请你带着读画家与牧童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全文。
(2)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2)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
(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四、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讲一讲“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如:
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五、作业
把《画家和牧童》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板
书
设
计 21画家和牧童
画家:著名、虚心
了不起!
牧童:会观察、说真话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敢于挑战,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多种方法识字,写字,图文结合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我国现代名画家的作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说说你喜欢什么动物?现在我们来玩个猜谜语的游戏吧!猜一种动物。(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就是以画动物而闻名的。(出示课件)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苦禅画鹰……还有一位画家,他也特别喜欢小动物,他画的是什么呢?(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故事。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
(二)、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家和牧童》这一课,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看看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激趣:是啊!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板书?画家和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翻到95页。听清老师的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
(三)、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1、小朋友们读书很认真,不过这一节课的生字很多,足足有13个。有没有信心挑战?(课件)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如果同桌有读不准的,请你教教他。
2、检测:谁敢接受挑战?指名一人读一行词语(出现错误随时纠正领读,并领读全班同学,齐读。
3、游戏识字:字音读准了,我们来玩个“给偏旁找朋友”的拼字游戏。听清游戏规则:偏旁和好朋友藏在信封里,你和同桌合作,看看能拼出哪些生字宝宝?拼完以后组个词读一读。(指名两个孩子上讲台拼,老师巡视指导下面的孩子。)
拼完以后,检测台上孩子拼生字的情况:你们拼出了几个生字?来,你组个词领着大家读一读。(一个孩子领读一个,还有三个生字,谁来领着大家读一读?)
4、重点识字:购。小朋友们在给偏旁找朋友的过程中,记牢了生字。现在有个生字宝宝想和你们交朋友。
(1)(出示课件)它是谁?师:“购”是个形声字,左边的贝字旁表示和钱有关,右边的“勾”字表示字的读音。
(2)想想你还在哪里见过购字? (出示课件)这是商场里的广告,一起读一读吧!
师小结:只要留心,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认识很多字。
(3)(出示课件)小朋友们再想想:“哪些字的右边也有勾?老师说,学生猜一猜(课件)有水就是?对,水沟的沟。木字也来凑热闹,这个字读什么?组个词。左边有金还是?对,铁钩的钩。左边有贝能?购买,购物。
小结:形声字多有趣呀!看偏旁就知道它的意思了。来,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写“购“字。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字会认了,让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开火车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把生字宝宝记得最准最牢?其余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听,如果他有读错的地方,一会儿请你帮他指出来。
读完了课文,现在你中这位大画家是谁了吗?(出示课件,并配音乐)老师声情并茂讲故事: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他沉思了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只见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又轻笔细描,很快就化成了。围观的看了,纷纷夸赞!
(五)、细读课文,学习运用
1、指名读一读称赞戴嵩的两句话。(出示课件)评价学生的朗读(关注了感叹号,抓住了重点词等)引导学生读出称赞的语气。
2、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这次加上后面的提示语(齐读)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这两个红色字体的词语?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像这样两个意思一样或者相近的词语叫“近义词“。
3、赞扬的近义词你还知道哪个?评价:你们积累的词语真多呀!
4、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会怎样夸赞戴嵩?
5、真是纷纷夸赞!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来形容:(出示课件)齐读: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那,戴嵩的画一画好,就……。谁还能用上一……就……说一句话?
(六)、表演朗读,随文识字
过渡:就在大家纷纷称赞戴嵩的时候,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了。大家自由朗读5,6自然段。注意人物的语言和说话的语气。
1、指名两个孩子,分角色读一读戴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一边读老师一边指导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以及牧童问的语气。)
2、如果加上动作读一读就更生动了!再指名两个孩子分角色加上动作读一读。引导学生:想一想加上什么动作会更有趣?
3、现在我们加上动作一起来演一演吧!老师是戴嵩,你们是小牧童。提醒学生加上有趣的动作。
4、小牧童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怎么对牛这么了解呀?
5、我戴嵩真没有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真是惭愧!(老师做拱手的动作):多谢你的指教!
(1)老师做这个是什么动作?用书上的词语说。(贴上画家拱手的图片)介绍拱手:拱手也叫作揖,是从我国古代开始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对方的一种感谢和敬意。来,加上动作齐读最后一段,读出戴嵩对牧童的感谢和敬意。
(2)现在你们该明白为什么“拱”字是提手旁了吧?来,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写“拱”字。(拱也是形声字,左边表义,右边表声。)
(七)、总结课文
从我们的朗读和表演中,你感受到戴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牧童呢?(贴小牧童的图片)
师小结:是啊!小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是了不起!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他。来,一起把牧童两个字改大一些。再次齐读课题。
(八)、梳理规律,指导写字
学完了小故事,写好字也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1、出示生字:(挤,抹,拱,批,评)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写好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注意左窄右宽,左右两边的高矮,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课件)仔细观察这个“挤”字的一撇和一提,你发现了什么?
3、这在书法上叫穿插和避让。“撇”穿插到了“提”的下面,提为了让一让它,刚刚出头。写字的时候注意到穿插和避让,我们的字会更紧凑更美观。(课件)(一起读一读写好字的三看标准)
4、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写挤字。示范书写(提醒学生;用三看的标准提醒老师)
5、书生在田字格书写两个挤字。(老师提醒坐姿:身正,肩平,足安)
6、展示评价学生的书写,用三看的标准来评价,并奖励小花,对照自己的书写,不满意的修改一下。
7,用刚才学习的写字的方法,书写其余的几个有穿插和避让的生字。(依然提醒学生坐姿:身正,肩平,足安)
(九)、总结本课的收获
学习就要这样,不仅要尝试,还要边学边用!希望以后的每一次学习你们都能有收获!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购
(画家拱手的图片) 拱
挤 (牧童的图片)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7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朗读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瞧,他们来了。(多媒体出示戴嵩和牧童的画像)谁认识他们呢?
生:画家、牧童。
(教师边板书:“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师:一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1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时,“画家”、“牧童”的字体一大一小,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并进行猜测,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知道怎么默读课文吗?
生:不用手指着读,不出声音在心里读。
师:老师再给你一条建议,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大画家戴嵩是怎么画这幅斗牛图的?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默读方法的教学,为中高年级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边有意识的范读边点击鼠标,使“一会儿”、“很快”变红)
师:小朋友,这句话中“一会儿”说明什么?
生:“一会儿”说明画家动作很快。
生:“一会儿”还说明画家技艺高超。
师:“一会儿”在这句话中可以读得怎样?
生:读得稍快一些。
(学生自由练读这句话。)
(指名读,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全班齐读。
师:“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们接着往下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
[通过对关键词语“一会儿”的品读、感悟,了解大画家戴嵩画画的技艺高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2.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商人说的话?
(指名读。)
师:商人称赞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师:听你一读,大家好像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引导学生标画“称赞”)
师:谁来读读教书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赞扬的语气。
师:听你读后,大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画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引导学生标画“赞扬”)
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意思很相近,都有赞扬的意思。
师:读读课文,你们还能找出和它们意思相近的词吗?
生:夸赞。
师: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全班齐读课文中这些夸赞戴嵩的话。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但进行了近义词的练习,还通过感情朗读理解了三个近义词:称赞、赞扬、夸赞,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师:课文上说“纷纷夸赞”,都有哪些人在夸赞呢?
生:有戴嵩的朋友。
生:有戴嵩的家人。
生:还有很多过路的人。
……
师:想想你可能是其中的谁?当你看到戴嵩的绝世之作时,会怎么夸赞呢?
生:我是过路的人,我会说:好,好,真是好画呀!
生:我是戴嵩的家人,我会说:瞧我们家老爷的画,真是绝世之作呀!
生:我是戴嵩的朋友,我会说:这么好的画,我要花大价钱把它买下来。
……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做商人,一个同学做教书先生来夸夸戴嵩。其他的同学都是围观的人,等他们夸完,我们接上去,想怎么夸就怎么夸,可以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展示纷纷夸赞的画面吧。
师: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教师板书:了不起)
[对关键词语“纷纷夸赞”的理解不是进行简单的口头传授,而是设置一定的情境:想想你可能是其中的谁?当你看到戴嵩的绝世之作时,会怎么夸赞呢?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感知词语的意思。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想象力真丰富!
师:是呀,就在人们纷纷夸赞的时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这声音就好象炸雷一样,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声音很大。
生:还说明大家听到这样的声音感到很吃惊。
师:谁愿意学着牧童的样子喊一喊?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喊,我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
生:人们都呆住了。
师: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孩子真大胆,竟然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生:这个小牧童,小小年纪你懂得什么。
师:这时,戴嵩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同桌分角色练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可边读边配上动作)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师: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生:您以后可要仔细观察,不要再画错了。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生:你可真细心,连两牛相斗的情形都观察得这么清楚。
生:你可真大胆,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师:一个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通过对画家和牧童语言的品读,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突出本课的重点。课堂问题设计精巧:你想对戴嵩说什么?你想对牧童说什么?代替了旧课堂中的直接发问: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
师:我们快来看看戴嵩的《斗牛图》,看看是不是像牧童说的那样,画错了。
(学生边看边发表意见。)
师:戴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一个小牧童的意见也是如此,再加上他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画家。
4、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夸夸他?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那么多人欣赏呀,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夸夸他吧。
(齐读。)
[教师大胆打破按段教学的传统模式,在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充分认识了古代著名的大画家戴嵩之后,再来读读文中第一自然段对戴嵩的简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师:现在你觉得课题这样写还合适吗?为什么?
生:应该把“牧童”写得大,“画家”写得小。因为牧童虽然是个孩子,也没读过多少书,却很善于观察,还敢当着那么多的人指出大画家的错误,非常了不起。
生:我觉得应该把“牧童”和“画家”写得一样大。因为他们都很了不起,一个很勇敢,一个很虚心。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我该听谁的呢?
生:老师,还是应该写一样大,因为他们真的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谢谢你的建议,你们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教师改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画家和牧童,他们的勇敢、虚心都值得我们学习。戴嵩特别喜欢画牛,我国现代还有很多画家像他一样以画动物而闻名,我们一块来看看吧。
(配乐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
师:同学们下课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像他们这样了不起的人,在他们身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是一个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课堂。当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没有老师的硬性评判,只有同学们认真品读后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他们都很了不起,应该写一样大。]
板书设计:
21、画家 和 牧童
虚心 敢提意见
了不起
教学点评:
1、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逐渐喜欢阅读。与众不同的课题的板书,一开始就制造了悬念,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结尾处的改写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还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趣味盎然地进行阅读。
2、本堂课能较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整堂课的语文味很浓。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两处: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情朗读理解近义词“称赞”、“赞扬”、“夸赞”;通过再现情境理解“纷纷夸赞”。
3、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特色,符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朗读形式多样,教师没有特意强调朗读的技巧,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还注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默读。
4、充分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8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观,更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展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妙,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汉语的魅力,更因为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美、欣赏美、升华美,成为时下教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讲述唐代一个牧童大胆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地位尊崇、画技高超的著名画家能在众人不绝于耳的赞颂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从善如流,虚心的美德令人感动;而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了”,纯真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勇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同样令人钦佩。除此之外,其中作者的语文文字的构建,所体现的自然朴实,形象逼真,对于二年级学生初步地感受汉语的奇妙韵味,也是相当出彩!于是经过认真地审阅和思索,我决定以“美”作为此文教学的主题,用“质疑美”作为全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以质疑“著名画家画出的画是否都是对的,都是美的?”作为初始点;而后质疑课文的文字美、人品美;进而延伸质疑教师教得美,学生学得美?让质疑引发学生发现美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欣赏美、升华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主动地激活审美情趣,培养审美习惯,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全身心地去感受语文课所体现的美。我为自己的这一设想而欢欣鼓舞, 并且对此文的教学大胆地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计美的导入
1、切身实际感受画美,激活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阶段,我给学生欣赏了几幅属于他们同学的画作(有油画棒画,也有水粉画,还有国画……),让他们用语言、动作,甚至是一声叹息来评价一下同龄人的艺术作品。其目的有二:一是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画画方面的知识,为欣赏戴嵩的国画奠定审美基础;二来利用同学的作品,让他们更贴近美,拉近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从而激活其潜在的审美情趣。
2、也许,当老师将画作展开,学生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哇——”;也会有同学都雀跃不止:
生1:老师,画得真像呀!
生2:画得真是栩栩如生呀!
3、老师更可以不失时机地铺垫文字美的塑造,让学生潜意识地形成一股创造语文美的冲动:
你的“栩栩如生”用得可真是时候,给画增添了不少美呢。
生3:他们真是小画家呀!
师:你的评价简单、高明!
(竖起大拇指表扬他)
……
相信彼时,学生审美情趣,早已被激活,老师此后让他们欣赏戴嵩的《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而后引出课题,更会让学生对从课文中去挖掘美产生极大兴趣。
二、设计美的欣赏
1、赏析课文内容,感悟美的内涵:
感悟语言文字美:过去的教学方式,对于欣赏课文中的文字美,基本有两种方式:
其一,在初读课文后,将其定为检测学生自学成果的一个途径,拿出几个重要的词语或教师认为美的语句,请学生读读,而后是解释意思、造句和理解含义。这样的单独列项,只能是机械地操练和理解!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的主动性,而且让词语本身的美也变得索然无味;
第二种方式稍好些,教师的处理也较为灵活,将赏析文字美放在了具体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虽然语言环境中,文字美的赏析的确达到了其预定的效果,但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却破坏了整篇课文赏析的美感,整个教学过程的美感。为了避免产生上述两种不良后果,我承接片断一,在请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前,设计了以下引导:
师:刚刚小朋友们夸赞画家们的话都说得很美,课文中也有不少美的语言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我遐想,语音刚落,学生便会一个个睁大眼睛,认真细致地朗读起了课文,那恨不得能马上领略到语言文字美的样子,将会令我暗自欢喜。
2、学生的审美情趣由视觉上的欣赏美转而化为在文字中感悟美,不但更以强烈地激发他们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而且达到字词的教学目标的迎刃而解。这不正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新理念所倡导的方式吗?原本也许要长达三、四分钟的自学过程,相信一、两分钟内便有学生高高地举起他们的小手:
生1:老师,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太美了。“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把大画家戴嵩画画时的样子写得可象了。
师:是呀,美的语言把你带到作画的戴嵩身边去了吧?
生2:我觉得“著名”一词也用得不错,它写出了戴嵩画画的本龄很高。
师:你可真有体会呀!
生3:还有“绝妙之作”这词也太美了!我觉得站在戴嵩旁边的人比我夸得还好。
师:多谦虚的孩子呀!
生4:老师,我还找到了几个近义词呢:称赞、夸赞、赞扬,作者的词语实在是太丰富了。
生5:“这响声像炸雷一样!”这句话写得可好了。说明当时牧童的声音可响了!
……
学生的回答不但伴随着他们自身的审美取向,而且也融合了他们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这样两全其美的方法,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3、营造朗读氛围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朗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有了前面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其实已经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让学生通过美美地朗读,达到对这篇课文更为深透的理解,已是不在话下。更何况,《画家和牧童》有较多的人物对话,很是适合朗读。在欣赏完字词句后,教师便可让学生选择诸如自由读、同桌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进行美读。这里推荐一种不错的朗读方法——双簧读:让一生在台上扮演“纷纷夸赞”的其中一人,另一生在台下给其配音,让“美读”不但构建出声音上的虚象,更能塑造视觉上的实象,达到音画的统一。新颖的形式不但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而且给生带来了朗读的美感和快感!
4、美读甚至还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旁观者纷纷夸赞一段中,教师就可以按排给予适当的引领:
师:旁观的就只有商人和教书的在夸赞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也许马上会展开丰富的想象,甚至将美读进而转化为内心释放出来的美说:
生1(模仿一官员):画得太棒了,画得太棒了,真是绝世之作呀!
生2(模仿一读书人):画得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样呀!
生3(模仿戴嵩的朋友):你的画技真是高超呀,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
此时,朗读所营造的美连带着想象美,就能将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品评人物品德美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构建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更在于对文中精神内涵的剖析,树立做人的正确方向。此两者又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教师如何能潜移默化地利用语言文字所塑造的人物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就成了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画家和牧童》一课,人物线条较明朗,而且先前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我做足了准备。因此,在品评人物品德美的时候,我基本没有的牵引学生痕迹,而是通过生的自由发言、小组讨论等形式,让他们进行自我的内化。
师:在文中的这些人物中,你觉得谁的品德最美?
生1:我觉得小牧童的品德最美,因为他敢于指出大画家的缺点,非常的勇敢。
生2:小牧童在指出画家缺点的时候而且也很有礼貌。
师:是呀,一个有礼有理的小牧童。
(大部分的同学都认可这一观点)
生3:我觉得画家的品德也很美。他是大画家,那么多人称赞他,他还愿意听小牧童的批评,也很勇敢!
生4:大画家也很有礼貌,对小牧童很客气,还拱手答谢,他真是太虚心了。
师:是呀,这两位一个敢于直言不讳,一个敢于虚心接受,的确是不错的画家和牧童。
(大部分的同学也都认可这一观点)
至此,品评人物品德美的教学活动是否已经达到了它的完整性?我认为不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求达到“怎样学习”和“学到什么”的统一,如果仅仅停留在文本里,教学目标的落实仅此一半而已,甚至还达不到一半。因此将品评人物品德美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本以外,渗入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算得上是对语文教学美的一种扩展。
师:在你的周围,有像戴嵩和牧童一样品德的人吗?
生1:有!我们班的班长,他学习很好,人也很谦虚。
生2:我们班的好些同学看到老师写错字了,敢于大胆的指出来。他们像小牧童一样。
生3:老师,我们班也有个“小画家”,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他画画的很好,还很用功。我每天下课都看到他在画画。在这里,我也希望他对学习也能和画画一样努力。
说的多好呀,此时,对于品德美的理解,学生们是真正的学到心里去了呀!
四、设计美的延伸
1、质疑审美过程,升华美的价值:
质疑美,让美更趋完整。“矛盾,更能擦燃智慧的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学生的回答与自己预定设想相悖的现象,有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后怕只会导致教学过程给人畏首畏尾的印象,我们大可以放手一搏,充分给予学生质疑美的权力,也许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本课的教学——品评人物品德的过程中假设出现类似现象:
生1:我认为小牧童的本事比画家高!他比画家懂得多!
生2:不,画家的画技高超,他只是没有放过牛,才不知道斗牛的真实情景。
对于这个不同的观点,我会请学生小组讨论后,开展了一场辩论赛,学生们精彩的言语引导我做出了如下的评价:
可以这么说,画家和牧童各有各的本领!牧童靠他平日的仔细观察,非常熟知牛的形态和习性;而画家也通过他日常勤奋画画,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本事。可见,大画家并不知晓天下所有的事,而小牧童当然也不可能画技高超。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达成共识!质疑让学生对人物品德美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2、质疑美,升华美的价值: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跟在座的各位同学和老师说吗?
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沉思片刻,缓缓举起小手。
生1:老师,我很喜欢今天上课的方式,我听得可牢了。
生2:我觉得今天的这篇课文我学得很好。
生3:老师,你这样的上课方式我很喜欢,一点都不凶巴巴的。而且一直都让我们在寻找美。
师:整堂课下来,你就没有感到不好,不美的地方吗?
生:如果能再让我们分角色读一遍课文就好了,我觉得读得还不够。
(质疑美,它让我明白了孩子们在语文课中,更需要什么。)
3、老师可以作适时的总结: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文字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发现了它很多的美妙之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小朋友们能用自己的心找开眼睛的窗户,去发现我们中国人、中国文字更多的美!
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更有效率,学得更美!那么,就请让学生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振动“发现美、欣赏美、升华美”的翅膀吧,它会带我们和学生一起,翱翔在课改所带来的语文教学美的世界中!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体会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也要谦虚谨慎,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重难点】抓住言行,通过朗读、想象,自行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可贵品质,有所启发。
【主要教学理念】
努力体现“三主”教学(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积极倡导语 文教学生活化,体现大语文;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人性化课堂;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个性化多元解读。
【主要教学方法】抓重点词句,在自主朗读、想象中探究、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可贵品质,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流程预设】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画家和牧童,今天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跟他们成为朋友。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和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1、自个儿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师:你比较喜欢课文中的谁?
生:牧童 为什么?
(勇敢)
生:戴嵩 为什么?
(谦虚、画艺好)
(板书)
师:哪个句子让你看出他很勇敢?
读句子。读出喊的语气。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他这样喊为什么让你觉得很勇敢呢?
(指生读)
听了小牧童的话,围观的人是什么样的表情?看插图体会围观的心态。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牧童真的是随便喊喊的吗 ?哪里画错了?
(读句子。扮演牧童读。)
师: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看来牧童还有哪点让你喜欢?
(细心观察)
师:还喜欢谁?为什么?
(戴嵩)
2、再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是描写戴嵩画艺好的?
(用横线划出)
3、预设:
⑴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怎么读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画受欢迎?指名读
用上“一…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用 “一……就……”说话。
⑵ 出示: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引导读出画得快的语气。
联系插图理解 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 你们知道什么样子是浓墨涂抹,什么样是轻笔细描?
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完成课后。
⑶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引导读出商人和教书先生称赞的语气)
(男女生对读)
(想象商人在称赞时的表情动作)
师:当你夸奖别人时你会做什么动作呢?
(竖起大拇指)
(表演读)
师: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
(引导理解“纷纷夸赞”)
4、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戴嵩的谦虚呢?用波浪线划出。
⑴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拉?”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他很谦虚?
(和蔼)
是啊 ,这么著名的画家被一个小小的放牛娃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出错误,居然还能和蔼地对牧童说话,这位画家多虚心哪!谁能用和蔼地语气读出来。
⑵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他很谦虚?
(连连拱手)体会读好句子。
师: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课文里的人物说什么呢 ?
5、出示:
我想对戴嵩说:
我想对牧童说:
我想对围观的人说:
除了课文里的人物,你还想对生活中的谁也来说一说?
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问题能向牧童那样勇敢,而当我们成功时,也不要忘了虚心!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下课!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10
【学习目标】
1、会认出13个生字,会写出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干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朗读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瞧,他们来了。
(多媒体出示戴嵩和牧童的画像)谁认识他们呢?
生:画家、牧童。
(教师边板书:“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师:一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1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知道怎么默读课文吗?
生:不用手指着读,不出声音在心里读。
师:老师再给你一条建议,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大画家戴嵩是怎么画这幅斗牛图的?
三、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边有意识的范读边点击鼠标,使“一会儿”、“很快”变红)
师:小朋友,这句话中“一会儿”说明什么?
生:“一会儿”说明画家动作很快。
生:“一会儿”还说明画家技艺高超。
师:“一会儿”在这句话中可以读得怎样?
生:读得稍快一些。
(学生自由练读这句话。)
(指名读,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全班齐读)
师:“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们接着往下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商人说的话?
(指名读。)
师:商人称赞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师:听你一读,大家好像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
(引导学生标画“称赞”)
师:谁来读读教书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赞扬的语气。
师:听你读后,大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画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
(引导学生标画“赞扬”)
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意思很相近,都有赞扬的意思。
师:读读课文,你们还能找出和它们意思相近的词吗?
生:夸赞。
师: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全班齐读课文中这些夸赞戴嵩的话。
师:课文上说“纷纷夸赞”,都有哪些人在夸赞呢?
生:有戴嵩的朋友。
生:有戴嵩的家人。
生:还有很多过路的人。
……
师:想想你可能是其中的谁?当你看到戴嵩的绝世之作时,会怎么夸赞呢?
生:我是过路的人,我会说:好,好,真是好画呀!
生:我是戴嵩的家人,我会说:瞧我们家老爷的画,真是绝世之作呀!
生:我是戴嵩的朋友,我会说:这么好的画,我要花大价钱把它买下来。
……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做商人,一个同学做教书先生来夸夸戴嵩。其他的同学都是围观的人,等他们夸完,我们接上去,想怎么夸就怎么夸,可以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展示纷纷夸赞的画面吧。
师: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
(教师板书:了不起)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想象力真丰富!
师:是呀,就在人们纷纷夸赞的时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这声音就好象炸雷一样,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声音很大。
生:还说明大家听到这样的声音感到很吃惊。
师:谁愿意学着牧童的样子喊一喊?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喊,我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
生:人们都呆住了。
师: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孩子真大胆,竟然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生:这个小牧童,小小年纪你懂得什么。
师:这时,戴嵩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同桌分角色练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可边读边配上动作)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师: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生:您以后可要仔细观察,不要再画错了。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生:你可真细心,连两牛相斗的情形都观察得这么清楚。
生:你可真大胆,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师:一个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我们快来看看戴嵩的《斗牛图》,看看是不是像牧童说的那样,画错了。
(学生边看边发表意见。)
师:戴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一个小牧童的意见也是如此,再加上他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画家。
4、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夸夸他?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那么多人欣赏呀,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夸夸他吧。
(齐读)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师:现在你觉得课题这样写还合适吗?为什么?
生:应该把“牧童”写得大,“画家”写得小。因为牧童虽然是个孩子,也没读过多少书,却很善于观察,还敢当着那么多的人指出大画家的错误,非常了不起。
生:我觉得应该把“牧童”和“画家”写得一样大。因为他们都很了不起,一个很勇敢,一个很虚心。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我该听谁的呢?
生:老师,还是应该写一样大,因为他们真的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谢谢你的建议,你们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教师改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画家和牧童,他们的勇敢、虚心都值得我们学习。戴嵩特别喜欢画牛,我国现代还有很多画家像他一样以画动物而闻名,我们一块来看看吧。
(配乐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
师:同学们下课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像他们这样了不起的人,在他们身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是一个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课堂。当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没有老师的硬性评判,只有同学们认真品读后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他们都很了不起,应该写一样大。)
【板书设计】
21、画家 和 牧童
虚心 敢提意见
了不起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11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也是我和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发展的最终目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实践应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土壤。于是,“在真实的阅读中学做真人”是我在《画家和牧童》这一教学实践中展示的教学思想。
一、析教材 说学情 定目标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内容。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本课以牧童那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以戴嵩虚心向学的行为渗透了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识字是重点,但不是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成为我本课教学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阅读中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能力目标:
促朗读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不断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只有在交往中学会谦虚,在合作中敢于说真话的品质”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二、说流程 谈教法 展思想
“返朴归真”是新课程中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什么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许多仁人志士倾全力而研究。低年级的课文虽短,却肝胆俱全。尝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树立从小爱读书,多读书的意识,是我的教学主攻方向。下面我通过以下环节来展示自己一些略显稚嫩的教学思想:
1、赏画评画,走近画家:
课前,师生一起欣赏李苦禅、齐白石、徐悲鸿等绘画大师的名画,使学生初步领略到画家的风采,并能体会说出画家的画是不同凡响的。此时,选出一副画让学生去评价其不足之处,他们就会顿感诧异,“大画家还会画得不好?”趁此疑惑之时,老师马上引入课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个从没有上过学,又没有画过画的牧童,却向一位大画家提出了意见。你愿意认识他吗?”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中。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体会到生活才是赏画、评画的源泉。
2、以读代讲,感悟真谛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读”这条主线,采用自由读、默读、个别读、指导读、评价读、创设情景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⑴ 读课题谈感受大写“画家”,小写“牧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充分谈自己眼中的牧童和画家是什么样的?在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画家与牧童的距离,为下文牧童敢于说真话做了铺垫;教师在此过程中迅速掌握学情,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做到以学定教。
⑵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你觉得故事中的画家、牧童怎么样?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气。
⑶ 精读课文 学做真人:
① 在阅读中要有真实的感受为此,我有以下创新:
a、创新之一、学科整合,在实践中感受“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不容易理解的,我充分开发身边的资源,把美术老师请进课堂,亲手演示中国画的画法,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感悟“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再由美术教师向学生介绍戴嵩的有关知识,内行谈内行,学生更易感受戴嵩的大师风范。介绍后,再次引导学生读人们的评价语言,定会惟妙惟肖。在阅读中质疑,在释疑中阅读,真实的阅读让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
b、创新之二、眼耳口脑,多方面感受抓住文中的人物对话,并结合书中的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每个人的表情、神态、语言。先说后读再演,体验出戴嵩的确画错了,牧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设计中,学生朗读能力、想象力、对文本的理解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在阅读中逐渐生成了。
创新之三、创设情景,深层感受 体验源于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当时牧童没有看到戴嵩的《斗牛图》,这幅图就这样传到了国外,被国外的农夫看到了,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情感由此上升到一种爱国的境界。在这一高度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式的阅读,真实地体会到“谦虚好学”和“勇敢建议”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更需要谦虚好学的品质,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②在阅读中要有真实的收获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于是,我设计了积累与“一”有关的词句,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在说一说、写一写中积累语文。
③在阅读要中有真实的评价 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本课力求体现的评价理念。“你愿意学谁?为什么?”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人要谦虚,博采众长”的思想就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了。在实践中学会评价,让牧童的勇气增强学生评价的信心;在合作中学会欣赏,戴嵩的谦逊更是让被评价者佩服。教学中我时时、处处给学生评价的舞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自评、互评中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
3、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课堂天地小,生活无穷大。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到生活。课后拓展练习设定为:
⑴ 评价身边一个熟悉的人。
⑵ 上网收集更多的名画进行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⑶ 读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12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采用了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上得成功:
1.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学习课文时,我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 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在初读课文里,让学生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和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同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这样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 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我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最后,我让孩子们以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刘 绚
1、本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较巧妙地突破了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地服务于课堂,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人物的分角色对话,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语气。有效地进行了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表演。
2、针对二年级教学要求,教师紧紧抓住字词教学这一环节,对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巩固识记,对课题中出现的生字也进行了及时指导。
3、在表演这一环节中,师生成为了亲密的学习伙伴,一起进行课文的表演,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由教师的主导成为合作的伙伴。
4、不足之处是教师的情绪不够饱满,针对二年级学生应加入写字这一训练环节,增大课时容量。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统一路小学 徐爱娜
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学生读画家和牧童的对话,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戴嵩很谦虚,牧童很大胆,有经验。”这个孩子很会读书,概括能力强。有的说:“画家画的画也不一定是全对的,没有一个人会十全十美。”这个孩子还会辨证地看问题,不简单。……大家的发言基本上都是在赞扬牧童的大胆和画家的虚心。这时,一个孩子的发言也像“炸雷”:“小牧童说的是错的,美术杨老师说过,画画没有对错,你随便画个什么动西,都是没有错的。”
我不禁暗暗为这个孩子叫好。这是多么富有个性的理解啊,现在的孩子他接受到的绘画不是一些写实的技巧,而重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个孩子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是很不错的,尤为可贵的是面对课本、教师、同学的一致的观点,他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身上具备的不正是小牧童所拥有的品质吗?──率真,不盲从,勇于挑战权威。
当时我没有否定这个孩子,也没有充分肯定,只是说,国画是要求按实际情况来画。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那个孩子坐下来后很自豪地看看周围的同学,看来他对自己发言是很满意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有创见,同时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契机。如果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认真读课文,展开适当的讨论,我想课堂上一定会出现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老师接下来的那些费力的引导,迂回的问题都可以抛开,学生更能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激活思维,体会语言,可能有的会说:牧童是放牛的,天天和牛在一起,看见过牛相斗,他没说错;有的会说:牧童说的是他的生活实际,哪有错呢?有的会说:古时候人画国画都是按真实的情况画的。也有的会说:画画想象最重要,我还可以把太阳画成五彩的呢?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统一路小学 于江波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 “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二小 蒋瑾玮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感悟中提升朗读水平。这样,读一点,悟一点,再读一点,再悟一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由浅到深,体会更到位,朗读更精彩。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13
学习目标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A 案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卡片。
2.老师准备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第 一 课 时
欣赏作品,导入 新课
(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小朋友,老师让大家欣赏两幅名画,一幅叫“三牛图”,一幅叫“归牧图”。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
这两幅名画是我国唐朝一位叫戴嵩的画家画的。(板书:戴嵩。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强调“嵩”与“高”读音的区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讲他和牧童的故事。(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读通课文中每一句话。
2.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认读课文中生字、新词,结合正音。(朗读困难处,老师范读)
3.引导合作朗读。在小组内把自己读得最棒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互相评价。把自己读得还不够好的段落请同学帮一帮。
整体感知课文
1.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2.学生交流。(老师适时引导,主要是正音)
3.口头填空:戴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戴嵩是唐朝一个著名的画家;戴嵩是一个非常虚心的画家)
朗读感悟,品味语言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呢?请你画出来。
2.学生独立读文,画出有关语句。
3.四人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4.学生交流,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a.朗读感悟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
◆学生交流后,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
“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
◆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b.朗读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朗读感悟。
◆读好下面两个句子,并引导用此句式说话。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分角色读好下面的内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称赞、夸赞、赞扬、绝妙等词语)
齐读全文,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戴嵩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从此,他更加注意观察牛的生活习性,在他画笔下的牛,更加栩栩如生了。
(再次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让学生欣赏)
布置作业
自读“我知道”,并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听。
第 二 课 时
激情导入 ,美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深深地为大画家戴嵩的虚心好学所感动。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1.老师有激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巩固生字,积累语言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去掉拼音),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2.这些生字、词语你还在哪里见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3.在这篇课文中你又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并结合完成课后“读读写写”作业 )
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12个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
2.观察字形特点,按结构、偏旁归类。(如“兄”“呆”都是上下结构,口字旁;“抹”“挤”“拱”“批”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它们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有关)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提示:“商”的同字框里不是“古”;“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批”右边的两个“匕”,大小不同。范写“钱”“购”二字)
5.学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1.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2.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课外语文活动
收集中外名人虚心好学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B 案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课文词语、句段、练习题)
第 一 课 时
读题激趣,导入 新课
1.仔细观察老师板书课题。
2.朗读课题三遍,低声议论对课题的理解。
3.交流对课题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自由读文,随机识字
1.第一遍: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并标上段落序号。
2.第二遍: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困难处多读几遍。
3.第三遍:同桌对读(逐段),针对“音准句通”相互评议纠正。
4.指名、集体认读生字新词。(屏幕或黑板出示)
戴嵩 价钱 购买 浓墨涂抹 和蔼
批评 翘起 驱赶牛蝇 惭愧 拱手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交流读后的感受。
字词检测,巩固认读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2.用生字扩词。
3.读带生字的词语,再指名从课文中找出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写字练习,练中识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提出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课外作业
1.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2.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第 二 课 时
朗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现在我们把课文再读一读,好吗?
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读词语,说句子
1.出示词语:购买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批评
和蔼 翘起 驱赶 惭愧
2.用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3.学生自由选词语说句子。
自读感悟
1.自己默读或轻声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阅读感受。
预想反馈:
1.戴嵩画画本领高。
2.戴嵩十分谦虚。
3.牧童敢于批评大画家。(引导:坚持实事求是)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分类板书。
小组合作,品读课文
1.根据自己理解,选定品读的语段,自由组合。
a.读懂戴嵩的画技。(课文第1~4自然段)
b.读懂戴嵩谦虚品质。(课文第5~6自然段)
c.读懂牧童坚持实事求是。(课文第5~6自然段)
2.合作阅读,小组讨论: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戴嵩画技高、为人谦虚和蔼,牧童敢于说真话、实事求是?
3.自选交流的方式,反馈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感悟。
感情朗读,运用积累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课文。
3.介绍自己搜集或了解到的画家优秀作品的图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用游戏形式巩固要求会认、写的字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14
教材分析:
本文根据杨学良作品改写,而杨作又根据苏轼《东坡志林》创作.文本通过记叙牧童指出戴嵩的《斗牛图》画错了而画家真诚接受的事情,赞扬了牧童敢于批评和画家虚心接受的优秀品德.
文章的重点之一是画家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了突出这个重点,作者不惜笔墨,集中一二三四段,从多种角度反复渲染,这为教师建立第一个教学板块,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体会提供了基础.
文章的另外一个重点是牧童对画家的批评以及画家对待批评的态度,这是第二个教学板块.这个重点集中在两种对比之中,一是牧童与其它围观者对画家作品的态度,二是画家与其他围观者对牧童批评画家作品的态度.
学情分析:
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 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教学应确立以下原则:以词语和句子为主要认知对象,以感悟和体验为主要认知目标,以感情朗读为主要训练形式,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演为主要努力方向.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
("画家"写的大些,"牧童"写的小些)
(齐读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一位诗人人敬仰的大画家,以为是不知名的小牧童,它们之间还有故事呢
二,初读:
1,自已小声读课文.要求不指读,不读错字,不加字添字.
2,展示:指名一组朗读.
3,认字:(幻灯出示)(1)小老师领读;(2)交流识字方法;(3)开火车检查.
4,认词:自读,指名读,齐读.
5,重点朗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三,学习1-2段:
1,通过朗读大家能说出大画家的名字吗 板书:戴嵩
2,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介绍一下呆宋吗 (生说,幻灯出示)
谁来变变魔术,把"戴嵩"放到句子前面去
引: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不同的两句话都在告诉我们带送是个——著名的画家.
3,轻省读1,2段,找一找从那里感受到他是著名的画家,用——画出来.
出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怎样读好她
用"一……就……"说话.
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有不懂得地方吗
感受到什么
感情朗读一,二段.
四,学习3-4段:
过度: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大家自己独独3-4段吧.
师:商人怎么评价,谁来读
怎样算"绝妙之作"呢
就是,这才是称赞别人呢!(板书:称赞)请你用曲线画下来.
教书先生又怎样说 (指名读)(板书:赞扬)请你画下这个词.
课文中还能找到和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的另一个次吗 (夸赞)
书上说"纷纷夸赞",怎么才两个人夸赞呢 (学生想向过路人,朋友,家人,,,评价戴嵩的画)
原来这才是纷纷夸赞呀!
五,学习5,6段:
1,就在这时发生什么 (出示课本图)你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2,读一读牧童的话.为什么这样读 (指名朔)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真象炸雷一样.
3,再看图,图上人们有什么表现 你想到什么
4,戴嵩的做法出人意料,谁来读
分男女生读5,6段
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画家和木桶都很了不起.(板书:了不起)
六,通读课文,感受品质:
分小组演读.
七,正像稳中所说得那样,戴嵩特别喜欢画牛,他画的牛特别有名,课后"我知道"给大家做了介绍.
课下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名画家的指示.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拱手、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等词的意思。
2、读懂课文的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文字感受画家戴嵩技艺的高超。
4、学习牧童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敢于提意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课文的人物
1.初步了解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画家戴嵩和牧童)
2.认读“嵩”。
二.激趣“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读通文”
1.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准字词音。
2.开展名为“闪电反应”的游戏,认清“惭愧”、“和蔼”、“拱手”、等词的字形,理解其字义。
3.读通全文。
三.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一)从“众人眼中”,了解戴嵩的著名。
1. 朋友之所以请戴嵩作画,是因为(引出板书:著名)。
2.读第一自然段。
3.用第一自然段中的词句,来说说下面这句话。
课件出示:因为 ,所以朋友请他作画。
4. 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朋友请戴嵩作画的原因。 (课件同上)
5.师小结:其实刚才,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读懂了第一自然段的这3句话
(课件:第一自然段)都在讲同一个意思(指板书:戴嵩是著名的画家)
6.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从“现场作画”感受戴嵩的著名。
1.欣赏《斗牛图》。
2.品读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1)这么形象的《斗牛图》,戴嵩是怎么画的呢?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那句话,划出来。
(2)指导读“一会儿”、“很快”感悟戴嵩作画动作娴熟。
(3)边读边演,—— “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再次感悟戴嵩作画动作娴熟。
(三)从“他人夸奖”体会戴嵩的著名。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斗牛图》画成后,得到许多人的夸奖。
2.初读商人和教书先生对戴嵩的夸奖,找出共同之处(用重复的语言夸奖)
3.对比理解“绝妙之作”与“请他作画”中两个“作”的不同意思,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4.理解何为“神笔”。
5.指导学生运用神态、动作、语气更好地体现商人和教书先生对戴嵩的夸奖。
四.研读言行,感悟人品
1.在人们都在夸奖戴嵩时,突然,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引出牧童所言:画错啦)
2. 这是一个声音,这是一个牧童的声音,这是一个牧童好像(生读:炸雷一样的声音)。
3. 这不过是一个小牧童,声音再大也不会像炸雷。可这为什么说他的声音像“炸雷”?
4. 指导读:是呀,这是炸雷一样的声音(生读:画错啦,画错啦)。这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批评的声音(生读:画错啦,画错啦)。
5. 在夸奖和批评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五.总结
1.牧童虽小,却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这真是勇气可嘉呀!(板书:小 大)
2.那么,听到牧童这样与众不同的声音,围观的人,还有画家戴嵩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往下学。
六.练习
1.最后,我们来一个口头练习。刚才同学们都发现,商人、教书先生还有牧童都用重复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现在,我们也用重复的话来表达说话人的心情。我们先试着说一说。
(创设情境练习说)
2. 瞧,咱们用反复的话语就把人物的心情表达的更充分了。回去后,就写一两句这样的句子,这就是郑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板书:
画家和牧童
绝妙之作 著名 ( )
画画 重复
请他作画 “ ”(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