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寓言两则》教案

2023-08-05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八、教学反思

  《人生寓言(节选)》知识点梳理

  第3课 人生寓言(节选)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嬉xī戏 风韵yùn 慷慨kǎi 金窖jiào 抢劫jié 泯mǐn灭 禀bǐng告 厄è运 掳lǔ 皎洁jiǎo 险象迭dié生

  2.解释下列词语。

  (1)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2) 闲适:清闲安适。

  (3)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4) 泯灭:丧失。

  (5) 厄运:不幸的命运。 (6)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7)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8) 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不断地发生。

  二、重点句子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 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三、文学(文体)常识

  1.《人生寓言》选自《周国平文集》,作者是当代著名诗人、哲学家(称谓) 周国平(人名)。2.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2

  一 阅读这两则寓言,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神使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商店,询问雕像价钱的经过。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但却一钱不值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二 下边两题任选一题,展开想象,在课堂上口头作文。

  1.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

  2.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这一题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求异思维。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下边是一位同学就蚊子和狮子安排的一个结局,可供参考。

  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一动也不能动。它有战胜狮子的经历,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难过极了,懊悔极了。它懊悔自己战胜狮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这时,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过来,张开大嘴,蚊子闭上眼睛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就在这时,从那棵高大的松树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斜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顷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网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上中学以后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看看所选文章是怎样体现寓言的特点的。

  2、寓言读起来很有趣味,但是不能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重点还在于引导学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和巧妙,研究故事在短小的篇幅中怎样构思得有起有落,甚至大起大落。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以下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合理想象,进而让学生概括课文的寓意。

  (1)商店中一定有不少雕像,赫耳墨斯问了哪几座雕像的价钱?为什么要问这几座?

  (2)为什么赫耳墨斯对自己雕像价值的估计与雕像者的回答有那样大的差别?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4)前两则寓言在结尾处都有较大的转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或《蚊子和狮子》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 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 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 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想象法教学用具:导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案

  一、资料助读: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被后人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二、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拉 ( )宙斯( )庇护( )饶头( )

  2、解释下列词语:

  爱慕虚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庇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懂课文:

  1、了解《伊索寓言》。

  2、了解故事大意。

  四、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 梳理情节:

  1、朗读课文,概括这则寓言的故事内容。

  2、思考: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3、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4、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说明了说明?

  5、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二、感受人物:

  1、说说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三、探究寓意:

  1、请从不同角度谈谈对寓意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编情节:

  赫尔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他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的感悟与收获:

  训练案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个故事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他们的表现作用。A.较量较量: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B.凯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2.“要说不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概括蚊子战胜狮子的主要原因是_ ____________。4.文中在描写蚊子叫声时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5.“你并不比我强”和“我比你强得多”分别是________句和___ ____句,从句子的语气上来看,第_____句比第 _____句强。6.文中写狮子与蚊子的“战斗”时主要运用了( )和( )的描写手法。A.对话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神态描写E.心理描写7.在文中最后一节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以上学习寓言的方法自学<<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5

  师:现在,我给大家来一回现场作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成语。(作画)

  生:(个个面露笑意,答)画蛇添足。

  师:真聪明!今天的课就跟这个成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9课,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四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5分钟,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1)借助文 章下面的`注音:(2)查工具书:(3)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减字,不换字,不哽字。

  (生自由大声读书5分钟)

  师:时间到了,读得怎样?还是先听听大家的齐读。(生齐读)整体听来,很流畅。如果能读准这几个字的读音,就更好了。

  宣王悦(yuè )之 堕(duò )而折其髀 引弦(xián)而战

  我不仅喜欢听大家齐读,还喜欢听大家一个一个地读。谁先来试一下?

  生1:我读《滥竽充数》。……

  师:声音洪亮,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生2:我读《画蛇添足》。……

  师:有点紧张,只重复了几个字,还可以。

  生3;我读《买椟还珠》。……

  师:节奏感很强,读得很准确。(没有人读第四则)第四则有点长,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谁能拿下?

  生4:我来试试。……

  师:相信自己,你看你表现得很好。

  读通课文后,请大家再自由、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还记得解决字音障碍的方法吗?回顾一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词义障碍,对于书下没有注解的,更要注意。读懂文意,就是能把故事讲出来,当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尽量讲得生动活波。

  (生自由读课文5分钟)

  师:时间到了,字词学得怎样?先来进行一场比赛。左右两队各提出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住。

  生1:我想问“乃左手持卮”的“乃”字怎么讲?

  生2:于是,就。

  生1: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大恰当。那个人拿到酒后,应该喝下,怎么会左手持卮,右手画蛇呢?我认为应当“竟然”讲。

  生2:你这样理解是忽略了这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别人还没画完,我再来给蛇画脚 。

  师(问生1):你接受他的分析吗?

  生1:嗯,我明白了。

  生3:“父子相保”的“保”字怎 么讲?

  生4:“保全,没事”的意思。

  师:(问生3)你同意吗?

  生3:我本来不清楚,现在我懂了。

  生5:“此独以跛之故”的“以”作何讲?

  生6:“因为”。我问一下,这里的“故”字怎么讲?

  生7:“原因”。

  师:我来考考大家,“滥竽充数”的“滥”字如何讲?

  生8:“坏的,差的”。

  生9:“滥用”。

  生10:我觉得他不会吹,混在里面假装能吹,可能是“假的,不真实的”的意思。

  (学生于是议论起来了)

  师: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吧。

  接下来,咱们来一个讲故事比赛,两个队各推 出一个代表上台表演,可配以表情、动作。

  (有生小声问:能找个搭档吗?准备一下,行吗?)

  师:当然可以。

  (学生准备)

  生:我来给大家表演《滥竽充数》。表演不好,别见笑。……这真是“宣王听竽三百人,南郭滥竽来充数。泯王——把竽听……”谢谢 !

  (掌声响起)

  师:不用我多说,这掌 声已经说明了你的表演水平。

  生甲、乙:今天我俩给大家表演一段《画蛇添足》。……

  生甲:我的蛇脚 下生风,快速前进。

  生乙:蛇长脚 ,那……还叫蛇吗?你看我的蛇帅呆了!

  生甲:等等等等,那个时候,有“帅呆了”这种说法吗?

  生乙:那让大家评评,蛇有没有脚?(“没有!”)谢谢!……

  师:太棒了!太棒了!欣赏了这两个精彩的故事后,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从这四则寓言中,我们有些什么领悟 呢?请每个人用“第×则寓言告诉我……”的句式说句话。看谁说得独到,有见地。

  生1:第三则寓言告诉我做人要真实,不可以靠蒙混过日子。

  师:嗯,有警戒性。

  生2:第一则寓言告诉我做事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师:我觉得你说话很严密,你说的“有时”怎么理解呢?

  生2:比如,这里的蛇没有脚就不要画,而像写文章,就不能说一次成功,需要反反复复去修改,才能写好。

  师:有道理。

  生3:第二则寓言告诉我看问题要重实质,不能只重表面,像那个郑者,那损失就惨重了。

  师:是的,那个郑者的行为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谁 再来谈谈。

  生4:我觉得这个郑者倒便宜了那个楚人。那个楚人的行为难道不可笑吗?买宝珠就买 宝珠,干嘛要那么大张旗鼓地去装饰那个匣子呢?我认为,这叫喧宾夺主。

  师:有见地。

  生5:我不认为楚人可笑,我倒觉得他很聪明,为了使宝珠更显价值 ,他想到了“包装”,再说他并未因此而吃亏,倒是郑者因小失大。

  师:我觉得你也很聪明,有经济头脑。

  生6:第四则寓言使我想起了老子的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师:真是了不起。《塞翁失马》传递给我们的也许就是这种神福祸相对论吧。

  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能不能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这四则寓言呢?

  生1:我用“多此一举”来解释“画蛇添足”。

  生2:我用“混水摸鱼”来解释“滥竽充数”。

  生3:我用“不学无术”来解释 “滥竽充数”。

  生4:我用“有眼无珠”来解释“买椟还珠”。

  生5:我用“一分为二”来解释“塞翁失马”。

  生6:我用“鱼目混珠”来解释“滥竽充数”。

  生7:我想可不可以用“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来解释“买椟还珠”呢?

  生8:当然可以啦。

  生9:我想用一句话来解释“塞翁失马”,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池塘,不要难过。也许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你的口袋里会兜上几条鱼呢。”

  师:谢谢你给我们这样一句精彩的解释。

  今天这节课让我感觉 到了大家知识的丰富和认识的独到。有这么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但愿我们大家能更多地积累文化,运用文化,将自己打造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下课。

  这是教者异地借班上课时的课堂实录。这堂课的特色有四。

  一、自主。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这是由这堂课型(说读课)所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整堂课上学生自由独立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另外,教师非常尊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不是以个人的或是教参上的或是约定俗成的解释去约束学生。再者课堂的表演活动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临时决定的,完全没有教师的导演,是学生自个儿的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对寓意理解全然是个人的一种阅读行为,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拘泥守旧。另外,对课文中疑难问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解答,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目前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和“学”的行为。

  三、有序。整个教学活动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者是按照板块教学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的,整节课共分三个教学板块:初读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再读课文(读懂词义、文意)——理解课文(读通寓意)。这几个教学板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严谨和有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平时常提创新,但到底如何创新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的。有时去参加一些优质课竞赛活动,也听到、看到别人创新;他们所指的创新大多是一些有一点创意(或者说是有一点新意)的“活动尾巴”,有时甚至是生搬硬套上去 。这节课的创新我认为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一是师生有创新的动机和目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共同完成”;二是教师能随时提供创新的时空,如学生的表演,学生互相供“疑”,学生用成语释寓意;三是师生有创新的成果,如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有新意的表演和答问等。整个教学过程闪现着创新的光彩。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发展和结局是。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中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4)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

  (7)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

  (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3)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5)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录音仿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和情节的起落。

  五、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

  (1)嘴和眼的对话;

  (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7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二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生字、生词卡片。

  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①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③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出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d.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④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 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 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 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 你们读懂了吗 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 "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这面盾坚固吗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5,(小结过渡)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 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 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师:"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

  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7,——"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⑵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8,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说.那么,你读了这则语言,是否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想对楚人说点什么

  现在,你能明白矛盾的意思了吧,你能用这则寓言来解释"矛盾"吗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

  ⑴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⑵设计广告词

  ⑶自读文言寓言《掩耳盗铃》

  板书设计:

  矛与盾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弗能应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和会写生字.

  2,主动用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知道

  了哪些呢 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如能直接背诵搜集到的文言文成语故事就更好了)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用以前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按照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一分课文的层次.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相机提问:你从何得知蚌张开了壳 又怎么知道它要晒太阳 找出相关的赐予.鹬来犯的目的是什么 蚌是如何反击的 对此又有什么评论

  3,"鹬"师出无名兼出师不利,采取什么态度才是可取的呢 而文中的鹬呢 读相关的句子,分析鹬的心态.他的想法正确吗

  4,那么"蚌"采取的对抗方式就可取吗 说说自己的看法.

  5,因为鹬蚌双方谁也不想放过对方,所以出现"渔者得而并禽之"的结果

  就是必然的了.分析这场冲突,矛盾产生的原因与事情的结果,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三,熟读成诵

  按照起因 经过 结果的思路,试背课文,并在小组里交流背诵.

  作业设计:

  用你认为合理的化解矛盾的方法,来改写这则寓言,让它有一个较好的结局.可以用白话文,也可以用文言文,但是要保证你的文言文大作别人能看的懂.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起因 蚌方出曝 鹬啄其肉

  经过 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 渔者得而并禽之

  课后小记:

  相关链接:鹬蚌相争课堂教学实录(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

  什么是真正的精彩--关于《鹬蚌相争》的两个问题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一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水滴石穿”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许多故事的成语吧,这些词语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你能把自己知道的成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抽生说。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水滴石穿)。

  生齐读课题。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学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读

  1、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谁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等会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哪边读得最好。现在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师巡视指导。

  2、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3、哪位同学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其余的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抽生读,抽生评价,老师评价,纠正读间“阶jiē”、“嫌xián”,指导书写。

  4、请一位女同学与刚才那位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师评: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生评。

  6、师: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各画一面小红旗)。老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内讨论。

  3、各组派代表提出不懂的问题。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解答,难一点的问题梳理出并板书:

  (1)“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

  (2)水滴怎么会把石阶滴穿呢?

  4、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你们能自己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的意思。自己再读,找答案。

  5、师引导:有同学见过家门前的石阶被水滴滴出了一些小窝窝吗?请见过的同学来描术一下。

  6、小组内讨论:“小滴真能滴穿石阶吗?”抽生说相信或不相信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请相信水滴能把石阶滴穿的一名同学来读水滴的话,试着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另请“不相信”的一名同学来读石阶的话,试着用嘲讽不信的语气来读。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评:两边的同学都读得很好,都可以画红旗。

  8、出示多媒体课件,生认真看画面:“水滴一滴一滴不停地落在石阶上……,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把石阶滴穿了。”

  你们现在知道“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吗?抽生说,师补充。你能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9、师范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边听边想:(1)水滴和石阶谁的说法对?(2)水滴是怎么把石阶滴穿的?

  (四)启发思考,明白寓意。

  1、师小结:上课前老师说过了,水滴石穿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水滴能把石阶滴穿这个内容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从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生自由发言,师给予肯定,表扬。

  3、师总结:同学说得真好。水滴石穿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水滴一样,朝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努力进取,那么,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五)拓展延伸

  你能找出与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吗?

  (不屈不挠积少成多锲而不舍……)

  二、学习“守株待兔”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经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大家齐读课题。

  2、想一想,“株”是什么意思?“待”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抽生说。

  3、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想要知道吗?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农夫、窜出来、撞死、树桩、拎着、喜滋滋”。

  3、指导书写:窜、撞。

  4、小组检查朗读情况,一人读一段,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三)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读完后,抽生讲故事大意。

  2、再一次朗读课文,勾画出写农夫内心活动的句子。抽生读。

  3、指导朗读: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农夫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读书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高兴)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计?(快乐的,喜滋滋的)

  4、生自由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5、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指名读,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完后请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表情、语气、感情)

  6、你能读得比他还好吗?再抽生读。师评: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结合最后一句,同学能不能加上什么动作神态,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学生组内练习朗读。

  7、请全体同学起立,一齐朗读这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态。

  8、想一想,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发言。

  (四)读想结合,表演课文

  1、自己读第三段,体会农夫感情。

  2、你能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可以加上动作说。抽生说,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3、农夫的希望实现了吗?读最后两句话,想一想,农夫这时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失望)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读这一段时,情感有哪些变化?

  应该怎样读?(由充满希望到失望)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齐读。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小组讨论。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学得真好,老师也想对农夫说:你不应该把偶然发生的事当成必然会发生的事,不要再等了,赶快种田吧。

  6、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收获真多,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你可以按原文来演,也可以创造性地演。

  (1)学生组合小组,排练课本剧,师巡视指导。

  (2)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拓展延伸

  1、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父母合作表演“守株待兔“。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同学们很喜欢,谁能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指名背)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株、待二字带拼音)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确立学习目标

  (或出示上节课学习目标投影、由学生自己订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株:树根或树桩。待:等待。题目的意思是说:守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到死的兔子。)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守株待兔》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那只兔子是怎样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到,理解兔子撞桩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试读)他为什么这样乐滋滋的?(没花一点儿力气、自捡)他还会想什么?(启发想象)能读出这个种田人此时的心情吗?(试读)

  2.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该怎样想,怎样做?

  (事情完全偶然,不必专门等这件事再发生,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

  (2)这个人是怎么做的?(整天坐在,等着,看看有没有)

  当时他会怎么想?(着急、盼望、失意。)学生想象。如果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对事情的这个结果你感到怎样?(可笑)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读)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应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分四个步骤:(1)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指导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3)借助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两则寓言。通过学习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探究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拓展,再次体会寓意。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 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 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 战 法2.duó dù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开拓自己的视野。

  [教学难点]

  要有后继活动,深化读书效果。

  [课前准备]

  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授课类型]

  阅读课

  [教学时间]

  2XX年10月22日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熟知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

  《狐狸和乌鸦》都出自《伊索寓言集》,你能不能选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2、简介《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

  过人,在儿童的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

  《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题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3、认真阅读《导读》,想想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定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集》有许多版本,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止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一个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整本书读完。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心得及启示。

  今日作业设计

  一、制订读书计划。

  二、按所订计划持之以恒阅读《伊索寓言集》,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板书设计]

  我读书

  我快乐

  阅读《伊索寓言集》

  持之以恒

  读完全书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制订读书计划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3

  24.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揠苗助长》。

  2.学会本寓言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两则语言。(板书课题)

  2.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3.师解释寓言: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4.引导: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

  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二、学习寓言及生字

  1.讲述学习方法: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寓言故事。怎样才能学会、学懂呢?我们可以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进行学习。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这个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话概述故事。

  4.生字检查。

  三、学习《揠苗助长》

  1.过渡:同学们对寓言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指导学习上半则寓言:

  (1)指导学生集体朗读。

  (2)请同学们想想,那个农夫“揠苗助长”的原因是什么?理解“巴望”一词的含义。

  (3)从第一小节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4)禾苗实际上是怎样长的,那个人又希望禾苗怎样长呢?

  3.过渡:他想出办法来了吗?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指导学习下半则寓言:

  (1)指名朗读,边听边想农夫的做法是什么?

  (2)提问:他的做法是什么?(板书:拔高禾苗)

  (3)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理解“筋疲力尽”。

  (4)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禾苗枯死)

  5.揭示寓意:

  (1)提问:这个人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禾苗怎么反而都枯死了呢?

  (2)引导:同学们知道,禾苗的生长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用力拔就可以长得快的。

  (3)农夫“揠苗助长”的做法错在哪里?(板书: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4)仅仅是禾苗生长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吗?

  6.指导朗读课文,引导背诵。

  7.学习生字:

  (1)请同学读生字。

  (2)记忆字型,分析难写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

  四、作业

  1.读好寓言,体会寓意

  2.预习《鹬蚌相争》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鹬蚌相争》。

  2.学会本寓言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以及它的寓意。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二、学习《鹬蚌相争》

  1.自己试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3)想想看这则故事讲了什么?

  2. 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自由朗读课文。

  4.生通过自读,理解题目中的鹬蚌相争的意思。

  5.指名说,教师板书词语。

  6.同桌相互讨论已理解的词语,找出不懂得词语。

  三、精读课文

  1. 提问:1. 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3.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4.两人一组做动作,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5.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6.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7.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8.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9.体会寓言的魅力。

  10.板书: 寓言

  11.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四、创编故事

  1.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2.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4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1.读课题,懂得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读课文。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读生字。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请补充好题目:纪昌学射;纪昌学射。

  汇报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时,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予提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重点指导读好第二、三自然段。

  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学习生字,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

  板书课题,引导阅读

  1.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扁鹊是著名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扁鹊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结果吗?

  2.那么,扁鹊为谁治病,结果是否如你们所料呢?

  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检查读课文,汇报主要内容。学生汇报主要内容时,做以下板书:

  蔡桓公神医扁鹊

  全身疼痛──死了无能为力──跑了

  2.细读课文,请写出这个有违常理的结果的原因,能写几条写几条。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先在小组内交流原因,形成小组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结:小病是觉察不出来的,觉察出来已经晚了;小病不治终将酿成大病,即使是神医也救不了命;听到医生说自己有病,就不高兴;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对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是扁鹊和蔡桓公四次相见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习生字,书写练习

  总结拓展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5

  学习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两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2.生字、生词卡片。

  3.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自然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d.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释题。

  a.揭示课题,正音。

  b.释题:问:“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第1、2自然段。

  a.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b.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捡到兔子)

  c.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窜—乱跑;撞—碰)

  d.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名读、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第自然3段。

  a.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b.齐读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b.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c.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d.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e.老师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f.齐读课文。

  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9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问题。

  3.指导写字。

  4.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四,寓言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归纳寓意。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③学会把寓言与生活结合,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归纳寓意。

  教学难点

  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幻灯片1:寓言是智者的语言

  以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成功劝说赵王退兵来说明用寓言来说理往往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2、回忆以前学过的寓言,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下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用虚构的故事或者拟人的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板书:短小精悍虚构拟人寄寓哲理)

  3、推荐一位专门讲寓言的智者伊索。幻灯片2:伊索介绍

  4、揭示课题《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它们都选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集《伊索寓言》。幻灯片3课题

  二、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整体感知:集体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认识赫耳墨斯。

  1、学生介绍赫耳墨斯,分析赫耳墨斯形象。幻灯片4:赫耳墨斯图像

  他父亲是宙斯,天上地位最高的神,传说赫耳墨斯多才多艺,是众神的使者,掌管商业、交通,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引导:课文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也就是说赫耳墨斯是这样一个人,我们同学同意课文的说法吗?

  (二)研读讨论:刚才同学能从寓言情节入手分析得出自己对人物的感悟,非常好。可是还有一些情节没有去体会。默读课文,寻找新的发现。

  1、赫耳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而不直接问自己的价钱?

  2、“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幻灯片5:从赫耳墨斯下凡的目的看出他爱慕虚荣;从“笑着问道”看出他连宙斯、赫拉也看不起,妄自尊大;从他的想法更看出他自命不凡;而只能作个饶头的回答,则无异于给他一记当头棒喝,对他是个绝大的讽刺。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人物的缺点错误越来越明显了;而情节结尾的出乎意料,更造成了极强的讽刺效果。明确寓言写作上的特点:寓言有辛辣的味道,带有讽刺意味;结尾往往出乎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情理,又恰恰是寓意之所在。

  带着感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生动的语气。

  (三)归纳寓意。

  1、引导:假如你是赫耳墨斯,听了雕像者最后的回答,你会受到什么教育?

  2、寓意的归纳有以下几种形式,学生依次一一回答。幻灯片6:

  寓言讽刺了……

  寓言告诫我们不要……

  寓言启示我们应该……

  三、合作学习《蚊子和狮子》

  现在我们用刚才的思路来分析第二则。

  1、默读课文,分析蚊子的形象。

  2、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哪些情节可以不写或者略写?可是课文为什么这么写呢?

  3、幻灯片7:A.我不太懂,请教大家B.我读懂了,告诉大家C.我有异议,请求评判

  应讨论的问题:1、蚊子对狮子的挑战为什么要详写?

  2、为什么在“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还要加上被蜘蛛网粘住这个情节?明确:情节不同,寓意也会有不同。

  归纳寓意时,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种归纳寓意的形式,明白寓言带有一定的讽刺劝诫意味,以反面说理为主要形式,但读者也要从正面明白道理。

  归纳寓意后,提示异议:同学们还能从这则寓言里得到更多的启示吗?明白寓言像一个魔袋,能从里面取出更多的东西。小组讨论。

  学生练说后出示幻灯片8:

  1.蚊子战胜了狮子,但蜘蛛却战胜了蚊子,说明一物降一物。

  2.蚊子虽战胜了森林之王狮子,却败在蜘蛛手里,说明强中自有强中手。

  3.虽然蚊子是偶然撞在蜘蛛网上,但它的失败也是骄傲的'必然结果,说明偶然之中有必然。

  4.蚊子是很聪明,但也有失败的时候,说明智者也未必常胜。

  5.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激励我们要敢于挑战强者。

  如果从局部看,还能有这样的启示:

  6.“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我比你强得多。”告诉我们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照样以弱胜强。

  7.“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进攻狮子,启发我们竞技的时候营造气势,为自己助威很重要。

  8.“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警示我们危险常在麻痹大意时发生。

  9.蚊子临死前的叹息,说明它已悔悟,但生还希望渺茫,警告我们有些错误即使很小,也会产生严重后果,甚至丢了性命。

  带着感悟朗读课文,读出蚊子的自信与骄傲。

  四、生活体验,学会运用寓言。

  我们也会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你会把它跟寓言联系起来吗?

  幻灯片9:D.我会反省,告诫自己E.我会运用,劝说别人

  学生练说:什么情况下,怎样告诫自己或劝说别人。

  设置情境:考试顺利时,考试失利时;朋友自命不凡时;……

  通过练习明确:寓言是用文字画的漫画,是漫画了的生活。如果我们读寓言能够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就不辜负那些编寓言的智者了。

  五、推荐名著。寓言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故事,这么好的故事同学们还想不想再看?可以到《伊索寓言》这本名著中去看。幻灯片10:介绍《伊索寓言》。

  幻灯片11:以寓言自省,以寓言劝人,让我们少走弯路,让我们多长智慧。

《27寓言两则》教案 篇17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