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是个好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玻璃杯,一条鱼,一把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一把尺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从杯子的外面看,尺子和尺子上的数字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呢?
二、读课文,小组讨论: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如果是你,你有什么想法。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3、他们都相信了,那伊琳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妈妈怎样说、你如何理解妈妈说的话?(投影出示这句话)
⑴ 换词理解“光”。
⑵ 指导朗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鼓励性的)
5、 师生合作读。
6、那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用线画出来。
四、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1、(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2、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3、请同学们再读第五段。体会惊讶的语气。
4、找到伊琳娜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小声自读,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5、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并读给大家听?(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想想当伊琳娜去质问朗志万的时候,他为什么哈哈大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3、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4、看课件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大家再来看我们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样做了吗?
6、 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7、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本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2
课前透视
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从而积淀成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图片、实验器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贝,知道是什么吗?(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2、图片导入。出示两张图片:这个小女孩怎么了?(一个是撅着嘴巴生气的样子,另一个是面带微笑的样子)这个小女孩就是伊林娜。她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呢?学完课文《动手做做看》你就会明白了。
【疑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课文的疑点,以此为切入口,利于突破重点,激发探究读文的兴趣。】
对话平台
二、自读
1、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识字教学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采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自主识字的效率。】
读思
1、指名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画出伊林娜情绪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梳理问题: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读书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顺着伊琳娜情绪波动的原因探究读文,不仅能较好地朗读课文,更有利于使学生感悟到伊琳娜是亲手实验后才发现了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更便于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交流
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
1、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2、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1)“哄骗”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2)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3)练习读这句话,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反问的语气。
3、指名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4、指导朗读: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四、实验
1、按照课文中的描写,和伊琳娜共同做实验验证猜疑。
2、学生谈谈自己实验后的感受。
【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伊林娜生气的原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做看,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
五、写字
学习写“哄、喝、提、题”四个字。
1、学生仔细观察: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可以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
3、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
【用情境式的游戏指导书写,更利于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书写和发现的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一、复习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二、读文
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为什么笑了?
三、交流
1、指名读朗志万的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可以当记者进行采访,同时建议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朗读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示范读——分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林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五、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写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对于写得好得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为
变?——!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伊琳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3课《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呢?生2-3人提问汇报后,那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视情况请学生标自然段及圈生字),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汇报,师点评
三、品读课文,重点分析
1、师:课文中主要有两个人物,都是谁呢?
生汇报,师引导并板书朗志万、伊琳娜(出示每个名字后都齐读两遍,加深印象)
2、师: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的什么问题?请在书中找出相应句子划出来。
生汇报,师指导读流利完整。
3、师: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各抒已见,师回归课文,是呀,这几个小朋友跟你们的想法差不多,可是有个小朋友不是这样想的,让我们继续读课文4-5自然段。
生汇报,师点评,指导朗读。
4、大家看课文6-7自然段,我们分角色读伊琳娜与朗志万的对话,谁愿意读伊琳娜?好,由女生读伊琳娜,男生读朗志万,老师读旁白,引导有感情朗读,可读2-3遍,或男女生交换角色读。
5、第7自然段“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什么?同桌间交流一下。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生汇报,师点评。
6、大家理解得很对,发言也很精彩,这篇课文除了朗志万和伊琳娜之外,还有哪几个人物?
好,让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请一小组汇报,师可读“妈妈”,其余众生读旁白。
四、认字识字,巩固记忆
课文读得这样好,生字一定都认识了。谁愿意接受老师的考查?都愿意,好啊!下面请大家读卡片上的生字,看谁读的快又准。师出示字卡识字,分别为:1、双列火车读;2、小老师领读;3、指名读字并组词。
五、拓展延伸
1.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我们如何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呢?
生汇报。
2、今天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大家把想到的话写在61页下角。
指名2-3人汇报
师总结:知道伊琳娜的妈妈是谁吗?她就是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伊琳娜在妈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做起,勤思考,多动脑,争取更大的进步!
六、作业
七、板书
13.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 伊琳娜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的含义。
3、能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小黑板、鱼缸、金鱼
教学过程:
一、初读设疑,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动手做做看》
2、“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呢?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板书:谁 为什么
3、学生读后交流。随机板书:朗志万
4、谈话: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们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又提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呢?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并勾画出朗志万提的问题。
5、朗读朗志万提的问题?
6、小结:不仅找得准确,而且读得流利,声音也响亮,真不错!那有没有小朋友能回答这个问题呢?学生轮流说。
7、文中也有两位小朋友,他们是怎么说的呢?请小朋友们找到他们说的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二、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1、小朋友们的想法都不一样,百说不如一做,我们来做做实验再看看结果吧!
2、把一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再当场装满水,让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小朋友观察实验结果。
3、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果是——
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三、回归课文,感情朗读
1、文中小朋友伊琳娜和我们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小朋友们找到她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想想用什么语气读?
2、指名说,并读一读。
3、朗志万真的是哄骗小朋友吗?他是怎么说的?
4、学生读课文,并说一说。
四、质疑过渡,深化认识
1、“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这句话你赞同吗?为什么?
2、学生说想法。
五、联系生活,以知导行
1、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对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这时候,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3、小结明理: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听到别人表达自己意见时,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判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把心中的问号变成经过实践解决问题后的大大的感叹号!
六、静思名言,深化认识
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要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板书,齐读名言)
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七、课外延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可我们的实践活动却永远不会结束。老师这里有三个结论:
出示:
1、大自然中,鸟非常多,是不会灭绝的。
2、鱼是靠尾巴在水里游动的。
3、一个10斤重的铁球和一个3斤重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同时到达地面。
这三个结论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们课后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去探究。老师相信你们会成功的!
板书:
13.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 提问题
伊琳娜 做实验
要亲自动手做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伊琳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2.图片演示:(出示两张图片:
1.小女孩撅着嘴巴生气的样子
2.小女孩面带微笑的样子。
问题:这个小女孩怎么了?她就是伊琳娜,她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呢?学完课文《动手做做看》你就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用自己喜爱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工具书等方式读准字音。
2.检查初学情况:a出示生字卡片,读出你已认识的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b.出示词语卡片:认读词语。
3.师生总结识字方法:
(1)换偏旁识字:慢——漫màn篇——骗piàn
(2)偏旁归类识字:哎ài哄hǒnɡ喝hē
(3)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lǎnɡ”
(4)编字迷识字:士兵的心——志zhì
(5)比较识字:题——提tí
4.读课文:指名读(检查生掌握情况)——小组练习读——师生评议。
5.写字指导:
(1)学写“哄、喝、提、题”4个字,仔细观察: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游戏,如:范写“哄、喝”两个字时说:要想把口字旁写得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
(3)学生临写: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
附: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哄喝题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发现问题
1.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a.伊琳娜为什么开始很生气,后来又笑了?b.朗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小朋友们?朗志万真的是“哄骗”吗?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试着解决问题。
2.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四、全班交流,归纳学法,指导朗读
1.解决“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1)学生找出相关段落
(2)指导朗读:注意段落中反问的语气
2.解决“郎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小朋友?朗志万真的是在“哄骗”小朋友吗?
(1)理解“哄骗”。区别生活中的“恶意哄骗”与“善意哄骗”
(2)指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读句子,体会“光”在句中的意思,反复读句子,注意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3)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五、实践活动:加深理解
1.按课文中的描写和伊琳娜共同做实验验证猜疑。
2.学生谈谈自己实验后的感受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她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自由想像。伊琳娜可能说的话并写下来。
2.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请选择。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的话。
(3)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4)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3.你在生活中听到或发现过老师,家长说或做的不对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有何感受”如《小马过河》的故事……
实验作业:从课外书中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妈妈:不能光想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科学家有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伊琳娜:找放进笑
(新邱区西部小学 曾桂玲)
教学案例二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老师的话你们相信吗?那我说:天一冷,你们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了,(动手写自己的名字)为什么你们不信老师的话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借助拼音识字(不认识的字请课文下面的拼音朋友帮忙)。
2.合作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画出不明白的地方,找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1)课件展示。朗志万和伊琳娜的画像,板书:朗志万、伊琳娜
(2)再读课文。思考:“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精读感悟
1.汇报读书情况。(“动手做做看”是伊琳娜的妈妈和科学家朗志万给我们提出的建议,因为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了,才能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的答案。)
2.演示激趣,了解课文。
(1)课件展示。(伊琳娜生气和微笑两幅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
(2)指名读,并评议。(着重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朗读)
a.指导b.注意、语气、停顿、重音
(3)范读、练读(同桌互相听,读)
(4)汇报。
(5)分角色朗读,演一演。
以知导行
1.假如你是伊琳娜,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怎么说?写下来。
2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怎么办的?
3.送大家一句名言:“实践出真知”——毛泽东(齐读并背诵)
课外延伸
比一比,看谁是最细心观察的孩子。(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郎志万高兴伊琳娜
水不会漫出来生气水会漫出来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讲一讲你发现的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
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识字
(1)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互相检查
(3)说一说记字方法,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1)出示词语卡片:(朗志万,伊琳娜、漫出来,鱼鳞、哄骗、哎)
(2)出示生字卡片:(另志题提漫朗哄喝骗)
(3)归纳总结、交流识字方法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喝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比较识字:题——提
(4)游戏识字:(开火车读、齐读)
3.重点指导书写
出示会写字卡片:(另提哄志漫喝题朗骗)
(1)读一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读音“提”和“题”同音“志”是翘舌音。
(3)同偏旁:哄、喝是口字旁,口字旁就在左半格偏上一些。
(4)结构,上下结构:“另、志”半包围结构“题”,其余都是左右结构。
(5)指导书写:(找出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的字:如:题喝、朗、骗)
①重点指导学生提出的字,其余的字略写。
②在书上临写。(仿写)
4.读字组词
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在识记字词的基础上,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认生字)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单元主题
1、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第四单元和13课,打开书,读读第四单元的导读,看看给我们了什么提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13课《动手做做看》。
2、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边写边指导)“做”字是左中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缩横伸竖”, “反文旁”的“横”和“撇”不要写成一笔,写成一笔就成“折文”了,大家一定要用心哦!我们再来写“做”。
3、谁想教大家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识生字
1、你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做了哪些事?
(生:读书、分析字形、一字开花即扩词、查资料、标自然段等)
同学们真会预习,太了不起了!
2、我们二一班同学还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大家在预习时都自学了生字,你愿意把预习成果展示一下吗?(课件:出示生字)
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些生字? (开火车读)
齐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这些生字大家都认识了,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和你旁边的小伙伴说说吧
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课文
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呀?(相机贴图)
这个可爱的小女孩伊琳娜怎么这么不高兴啊,是谁惹她生气了?
哦,原来都是由朗志万提出的一个奇怪的问题引起的,什么问题呢?赶快读读第一段,用波浪线轻轻地画出这个奇怪的问题吧 。
(学生读,画)
朗志万是谁?(课件)
谁来学学朗志万,问这个奇怪的问题呢?学生来读(读后学生之间评价)
为什么说这是个奇怪的问题?
结合学习“漫”
做动作: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石头,水漫出来。
瞧!你看到了什么?(水满了,从杯子里流出来。)
还可以说什么漫出来?
“漫”和“洒”“流”一样吗?
你听了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
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呢?同桌读,指名读,
伊琳娜又是怎么想的?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板书:爱动脑
伊琳娜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轻信别人的话,她有主见,不盲从,爱动脑。
板书:不盲从
可能你们也会像伊琳娜那样产生疑问,接着她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跟着她来看看吧!(读第四段)
生: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伊琳娜不懂就问。(板书:不懂就问)
你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吗?(问老师,查资料,查字典……)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可真多!你们真爱动脑,也很会学习。
妈妈告诉她答案了吗?(没有)而是鼓励她――动手做做看
(读句子: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吗?
妈妈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妈妈不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孩子动手做做看,这种做法多有意义啊!
你们知道伊琳娜的妈妈是谁吗?她就是居里夫人(课件)
小结:居里夫人真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的妈妈,她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动手做做看,自己在实践中找到答案,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伊琳娜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吧
(看课件:伊琳娜做实验的动画)
实验结果是什么?
练读: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现在,你想说点什么?(看图)
瞧~伊琳娜多么生气呀!
她是怎么做的?(生读第6段)
谁来学着生气的样子读读伊琳娜说的话?
生练读:“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你认为朗志万是在哄骗小朋友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自读第7段
一般我们在什么时候使用“哄骗”这个词?
朗志万真的哄骗小朋友了吗?(没有) 他为什么这样做?
练读: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从他的话里听懂了什么?
她还生气吗?板书:把伊琳娜生气的图片换成伊琳娜笑的图片
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 (学生练说)
你从朗志万的做法里知道了什么?
小结:朗志万先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追问为什么,就是想让孩子们动脑筋,发现问题,再自己动手做做,找到答案。他对孩子们的培养这么用心,想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尝试。这多么让人敬重啊!
正是由于朗志万的培养和妈妈的鼓励引导,让伊琳娜从小养成了“爱动脑,不盲从,动手做”的好习惯。伊琳娜长大以后,在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她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在科学界绽放。(完成板书)
你们想认识这个可爱的女孩吗?(课件)
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题,好吗?
我们要像伊琳娜一样多动脑,多动手。
四、作业套餐(任选)
1、阅读《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说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听。
2、动手做做看:杯子里装满水,在上面放上一张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洒出来呢?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吧。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视频《动手做做看》(范读),视频《小马过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自由发言)板书:动手做做看
2、就课题提问。
⑴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他们之间的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年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生字新词。
2、找出小朗志万说的话,做上记号。
3、看视频《动手做做看》,听课文范读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
1、抽读: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
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识字游戏:
a、将生字卡片发到守纪律的学生的手,师问:谁是。生答:我是。
b、开火车读。
4、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 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谜语:士兵的心(志)
5、认读新词:
伊琳娜 志气 问题 提问 提水 浪漫 朗读 哄骗 起哄 喝水 骗人
6、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朗、喝、骗”字。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此教学过程可结合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四、学生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词语
2、板画“杯子”和“金鱼”,板书:水漫出来了
二、朗读感悟。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三、学习感悟朗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2、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四、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伊琳娜说些什么?
五、实践活动。
1、看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看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
六、作业布置
搜集科学家的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的生活与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反思:
《动手做做看》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告诉小朋友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放进一条金鱼却不会。伊琳娜动手一做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朗志万告诉她——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我主要是从“用心品读,读中感悟”和“动手操作,做中体会”两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
一、用心品读,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并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朗志万提问问题的奇怪语气,妈妈的语气是鼓励的,伊琳娜先是生气,又变得高兴。有个人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学生能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会脱离文本,能牢牢地把握住整篇文章来思考问题。
二、动手操作,做中体会
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不是很难,但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明白“动手做做看“的实际意义,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所以在课堂上,我让他们随着伊琳娜把一条小鱼放进了装满水的杯子,验证了谁真的会漫出来,快要结束课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装满石子的杯子,还能装进别的东西吗?”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不足,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没有深入,走过场:“漫”字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说说“平时还见过什么东西漫出来?”;“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没有读出妈妈当时那种语重心长,鼓励。这些细节处都要注意。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8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13、动手做做看
课时
2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 设计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能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教学方法 设计 1、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2、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乐于实践。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初读设疑,激发兴趣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个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他提的问题,并读一读。 二、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 三、回归课文,感情朗读。 四、质疑过渡,深化认识
现在,你们赞同“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师板书)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从读书、质疑、实验、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出正确的认识。 1、独立阅读,读通课文。读书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按各自的方法、习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这篇课文文字简明,富有童趣的特点,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一般不会有阻力。但有的语句要让学生多读几次。如课文开始科学家朗志万的提问,句子较长,是对一种事物产生两种不同现象的质疑。朗读这句话,要注意停顿。自悟能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时,除了掌握好节奏,还可以带点玄妙的语气,为的是提起小朋友的好奇心。 2、默读,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逐步提高默读速度。
3、在独立阅读、感知感悟的基础上,鼓励并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读与评。鼓励学生主动朗读给同学听。这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力争读出个性、读出风格。读后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同学之间自由开展读、听、评活动,是锻炼和提高朗读、听读和评价能力的有效方法。
(2)读出疑问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自由读文时,要多读多想,敢于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质疑。如,文中科学家提的问题。 一、故事引入 二、探究问题,学习生字
1、提出疑问:可是,有位叫朗志万(板书并随即学习生字“朗、志”)的法国科学家却提出了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1)这个问题很长,谁能把这么长的问题读清楚?结合学习“漫”
(2)如果当时你在场,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3)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科学家的问题的?(引导读书,找一找文中小朋友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4)反馈,引导深入理解:出示: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五、静思名言,深化认识
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师出示名言)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齐读名言,背诵名言。 4、表达方法的领悟。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放进其他东西,水就会漫出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可是经过科学家朗志万的设计提问,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道理,使小朋友受到教育,增长见识。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文章的思路,要让学生在读书、讨论等语文实践中有所领悟。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此不必做知识性的讲解。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①想一想,当时,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语气,然后读一读。
②汇报朗读,并结合“鳞”“伊琳娜”四个生字的教学。 (5)学习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
出示: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好妈妈的话②说说对妈妈话的理解。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
(6)了解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和教授这样问的目的
①读第五节,尤其读好“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一句结合学习“哎”字 ②读好伊琳娜生气时说的话,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结合学习“哄骗”一词
③读读科学家的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2、复习巩固生字,练习复述故事 三、小结提升
谈谈老师与同学们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四、练习书写
1、看田字格,说说自己难以写好的字或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字。
2、每个字写一个,教师巡回检查,抓住典型讲评。 板书设计
朗志万 伊琳娜
漫 鱼鳞
哎呀
哄骗
课后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设计了此环节,“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疑问?你是怎么做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当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时,自己会先思考,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再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而大部分学生都称自己以前害怕困难,懒于思考,但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明白了产生疑问时要多动手做做看,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