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孩子》教案

2017-06-16
教学内容:第四课《乡下孩子》
《乡下孩子》教学分析
《乡下孩子》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其选材典型生动,语言洗练而有童趣,所创设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但城镇学生初读课文后,由于没有生活经验,无法明白其中乐趣所在,达到教学目标的确不易。因此我把第二、第三自然段定为教学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乐趣之所在,在教学中可安排让学生从父母处收集父母童年时的生活情况,同时让父母尽可能带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乡下孩子的生活,这样就可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
3.培养孩子热爱农村,将来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乡下孩子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老师给大家留了一点作业,这节课,老师要看看大家完成得怎样,你们一定会让老师大吃一惊的。
二、精读课文
(一)读、悟课文第一小节
1.师读第一小节,让学生边听边回忆自己躺在妈妈怀里,趴在爸爸背上那种幸福的时刻。
2.大家听完课文后,一定想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快说出来吧!
3.指导朗读,读出父母与孩子之间互敬互爱的感情。
(二)读、悟第二小节
1.学生边读边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所知道的想象:怎样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会吹支什么样的曲子?
2.小组练说,指名说。
3.乡下孩子的生活如此快乐,那么怎样朗读呢?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
(三)读、悟第三小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小节。
2.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四)读、悟第四小节
1.学生自读课文第四小节,感知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
2.思考:乡下孩子为何如此快乐?(充足的阳光,开阔的空间,多彩的生活,父母的呵护)
三、知识的延伸
1.学生把自己经历过的和从父母那里到的告诉大家
①采野花 ②钓鱼 ③捉螃蟹 ④拾稻穗 ⑤割草 ⑥去草地打滚 ⑦捉蚱蜢 ⑧去树林中捉迷藏……
2.那你们能依照书中的样子,说一说这些事吗?
3.学生大胆地、创新地进行说话练习。
例如:采一束野花编织一个美丽的花环,妆扮了美丽的房间,送给爱我的老师,送给爱我的老奶奶。
捉一只螃蟹,急坏了调皮的小弟弟,吓坏了我的奶奶。
拾一篮稻穗,逗乐了我的妈妈,乐坏了我家的小公鸡。
4.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四、小结
五、作业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儿童诗,这样题材的诗歌是学生比较容易亲近的,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诗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学生才能感悟到位。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首先要“动情”,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展示了教师的内心真情,通过媒体手段的辅助,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入文入画,初步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时,应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现在的孩子十分珍贵,即使生在农村也很少涉足野外活动,使得他们无法真正体验乡下生活的丰富多彩,我课前要求学生回家让父母带他们一起去野外体验生活,同时把经历写下来,不足的向父母寻求帮助,使材料真实可信,材料收集好后进行分类处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1/2